APP下载

浅谈我国当前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DI)的推行和发展

2021-11-26陈子昂

魅力中国 2021年36期
关键词:保险公司工程质量机构

陈子昂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北京 100081)

一、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DI)的介绍

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nherent Defects Insurance,简称IDI),是为工程竣工后一定时期内因潜在缺陷造成的主体结构与管线、渗漏、设备等质量问题提供风险保障的保险。对于工程质量潜在缺陷,定义为建设工程在竣工验收时未能发现的,因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等质量原因造成的,不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工程建设标准和合同要求,并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的工程质量缺陷。

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的保险责任期限通常为10年,在工程竣工验收后的缺陷责任期结束以后,保险赔偿责任开始生效。具体应用到我国的房地产行业,一般主体结构保障10年,防水、保温工程保障5-7年(各地政策不同)。

IDI 起源于法国,其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804年的《拿破仑法典》,其中1792 条规定,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建筑完工10年内,负有对房屋结构缺陷做维修的责任。现代IDI 保险始于1978年,法国的《斯比那塔法》规定建设工程10年潜在缺陷保险为强制性保险,建设工程的参建各方必须投保。至今,IDI 保险在全国各大洲的许多国家强制实行,包括: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英国等若干欧洲国家,中非、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非洲国家,还有巴西、墨西哥、喀麦隆、加拿大哥伦比亚州、美国新泽西州、日本、沙特阿拉伯、卡塔尔、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等等。

我国住建部向欧洲借鉴了成功经验,并自2017年以来,我国开始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推行IDI 保险的试点,试点省市逐步增加,截止2020年底,除了北上广深,还有重庆、成都、济南、东莞、海南省、河南省、江苏省的部分城市、浙江省的部分城市、安徽省的部分城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部分城市陆续出台了政策文件,实施力度、实施方法、覆盖率各地区不同,各有优劣。

二、我国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DI)的推行现状

(一)我国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DI)的保险模式

从承保标的来看,我国在各地区推行的IDI 保险几乎都是商品住宅和保障性住宅工程。仅有广州、深圳的标的稍微广泛,广州是简易的低风险工程,深圳是政府投资代建项目,但实际上投保的大多数项目也为住宅。可以理解为我国当前的推行的IDI,是在住宅工程推行,并主要保障老百姓住房的权益。

从保险范围来看,由于针对住宅工程,我国的保单保障措辞均可划分为基本保险责任和附加保险责任。其中基本保险责任包括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工程、防水和保温工程;附加保险责任包括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及供暖工程、附加通风与空调工程、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建筑工程、电梯工程等。在有的地市基本保险责任是强制购买的,附加保险责任是可选项,有的地市也对个别附加险要求强制购买。

从投保方式来看,基本采取IDI 共保体招标的形式,即由市政府相关部门对保险公司进行公开招标,选定入围的保险公司。各地区具体形式不同、共保份额分配方式不同。但基本会由一个首席公司牵头,另外两家共保公司跟随。购买IDI 的建设单位只需选定一家首席公司,首席公司来安排报价、出单以及组建共保体。有的城市和地区委托保险经纪人来进行IDI 保险的招投标和协助投保,通过保险经纪人的专业意见减少买卖双方的争议。

从保险费率上看,我国当前的IDI 保险的定价完全遵循的是法国的标准,以工程合同额为基数,各城市费率均在1.25%-1.5%上下。

(二)我国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DI)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笔者经过探究,总结出如下我国IDI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IDI 保险的执行力度欠缺

虽然各地区强制要求购买IDI,但是从政策上规定和执行方式上不尽相同。大多数政策文件中要求建设单位在开工前购买IDI 保险,措辞大致为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施工许可手续前,与保险公司签订书面保险合同,而有的地区没有严格规定购买IDI 的时间点。而由于IDI保险的费率较高,且住宅工程的最终受益者为购房的小业主,因此在规定不严格的情况下,建设单位没有足够动力去购买IDI。

另外,在强制购买的政策下,由于IDI 保险的费率较高,很多购买方会以降低保险金额的方式购买,使得保险金额低于合同金额,后期的保险理赔可能会产生争议。

2.我国保险公司对IDI 保险的理赔经验积累不足

由于我国自2017年开始全面试点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DI),而IDI 保险为竣工验收后再过2年缺陷责任期后生效,因此国内绝大多数地区的保险公司的理赔案例均不充足,处于不断积累和上升的过程中。

上海作为最早试点且IDI 覆盖率全面的城市,IDI 保险的理赔经验最为丰富。2020年8 月的时候,与上海的太平洋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沟通了解到,截至2020年7 月底,上海累计360 多个项目投保了IDI 保险,为7267万平方米住宅提供了保障,总保费约11 亿元。在这些项目中,保险公司已接报理赔案件710 起,已赔付案件78 起,理赔率约为11%。单笔赔付最大金额约50万元,已赔付案件总计赔付约400万元。据介绍,IDI 保险的主要赔付原因是渗水,报案时间在工程竣工后五年左右开始集中体现。现代建筑过程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所蕴含的问题还没有体现,装配式、精装修项目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尚难以判断,预计未来赔付率会到60%左右。因此,理赔问题是未来的一大挑战。

3.工程质量风险管理机构(TIS)的问题

工程质量风险管理机构(也称TIS 机构,Technical Inspection Services),是指受保险公司委托,根据缺陷保险的保险责任范围,对被保险建设工程项目潜在的质量风险因素实施辨识、评估、报告、提出处理意见,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减少和避免质量事故发生,并最终对保险公司承担合同责任的机构。其运用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保险、法律、信息等多专业结合的手段,对工程项目进行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风险预警。

当前,我国的TIS 机构良莠不齐,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有的TIS机构出具的报告水平较差,只反映鸡毛蒜皮的小事。对于TIS 机构的规范与约束是基于TIS 机构与保险公司签订的委托服务合同,没有政府层面出台的任何规范,这就使得对TIS 机构履约和执业管理很单薄。目前TIS 机构多由监理公司、设计公司兼职来做,有角色与责任不清晰,执业要求不明确,考核与监督不到位等缺陷。

三、我国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DI)的发展方向和举措

(一)加强工程质量风险管理机构(TIS)的管理

TIS 机构是IDI 保险的核心。目前TIS 机构的水平参差不齐,若想把IDI 保险做好,需要进一步提升TIS 机构的水平,规范TIS 的报告要求,加强对TIS 机构的管理。

从地方政府层面,可对TIS 的工作范围有如下书面规定:IDI 工程项目开始时进行初始检查,出具风险评估报告;保险公司承保后TIS机构按照风险管理合同的要求执行定期的现场检查,并在每次检查后编写质量风险检查报告,内容包括检查情况的描述、检查存在质量缺陷、缺陷处理建议和潜在缺陷风险分析,以及对于保险责任内容的风险评价;在工程完工后TIS 机构还应对整个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检查情况、质量缺陷追踪情况进行汇总评价,编制质量风险最终检查报告,内容包括检查情况汇总、改正质量缺陷情况汇总和总体风险评价。这些报告保险公司都要上交建设单位,由建设单位责成施工单位及时整改质量缺陷问题后组织竣工验收。在出现理赔时,若保险公司需要请第三方机构考察理赔原因并出具定损报告,TIS 机构也应具备这个能力并充当IDI 保险公估人的角色。

另外,地方政府可以建立一个TIS 机构的黑名单、白名单。通过公开招标,考察资质、能力、经验等,遴选出TIS 机构的一个白名单,在实施中,如果TIS 机构没有按照规定的工作范围执行工作,或报告质量很差,则可以放进黑名单。

(二)提高保险公司处理IDI 赔案的能力

我们上述讲到,目前上海已经有大批量索赔案例,并呈上升趋势,上海太保积累了很多理赔经验,而全国其他地区的赔案还较少。未来几年,上述提到出台政策的地区,IDI 的赔案将若雨后春笋般出现:小额的渗水事故将屡见不鲜,大量占用保险公司的精力;大额的新结构、新工艺的问题也将展露,考验保险公司的定损能力。

因此开展IDI 业务的地区的每家首席保险公司的当地分公司都需要建立起专业能力强、团队人员多的IDI 理赔团队,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标准化的保险理赔程序和体系,从而高效处理好大量IDI 赔案,及时响应,快速查勘,合理报价,保证修复质量,保证赔案处理的一致性和规范性。

并且,保险公司理赔团队应该与物业公司、TIS 机构积极合作、配合,并划分好维修的方式。保险公司应对物业公司进行主动培训,让其了解IDI 保险的基本内容,小额质量缺陷问题发生后,由物业公司代为报险处理,并组织维修工作。保险公司也应具备自有的维修队伍,大额质量缺陷问题交由高水平的TIS 机构或其他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并由保险公司负责组织维修。

最后,保险公司还应建立自有的线上理赔平台,在线上可以查看保单、查看报案、安排查勘、监控理赔进展,并且还可以将理赔数据进行统计,报告给政府有关部门,使得政府能够了解IDI 保险的赔付情况。

(三)加大IDI 保险的推行广度和深度

首先还是要严格管理IDI 保险的投保时间,因IDI 保险合同的条款、费率都是制式标准的,保险公司的签发速度很快,不会耽误工程进度,因此如果想要实现IDI 的全覆盖率,一定要规定获取保单后办理施工许可证。

其次,要进一步扩大推行的省、市和地区。IDI 是利民的制度,帮助政府一起解决工程质量投诉的问题,目前试点了有几年也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就算在上海、北京、广州覆盖率再高也还是没有很大程度实现IDI 对于我国的社会价值。应当逐步向全国的更多的地方推行。

最后,目前在试点推行的地区可以逐步考虑深化承保标的。目前广深两市的承保标的不局限于住宅楼,广州是简易的低风险工程,深圳是政府投资代建项目,其余地区都是住宅楼。而实际上,可以深化到商业楼宇、体育馆、学校、医院等非复杂却与老百姓关系紧密的工程上去。对不同的承保标的可以收取差异化的费率,制定差异化的附加条款,保留同样的承保模式,这样可以让IDI 保险更深层地惠及百姓。

猜你喜欢

保险公司工程质量机构
如何强化房建施工管理以促进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
公路工程质量监督对工程质量的控制作用分析
PDCA循环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中报持股统计
解析建筑安装工程质量管理及控制
香港保险公司过往5年部分产品分红实现率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