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探索

2021-11-26张洋洋

魅力中国 2021年36期
关键词:思政微信政治

张洋洋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2021年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网络信息全球化和新媒体的兴盛发展下,现代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方向。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生活、网络化的主力军,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充分利用校园里的各级各类新媒体平台,构建完备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体系,推进网络思政教育开展,是高校深入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

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国家人才发展战略要求。大学生是国家的人才,是民族发展的希望,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高校作为育人基地,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建设好,突出创新性和教育性,利用网络科技优势正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快更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目标。在网络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也要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紧跟时代步伐,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生活,利用网络的“时效性、互动性”实现对青年大学生“无时不有”的思想教育,开展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深深植入广大青年学生心中。三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效促进学生成长、服务学生成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教育手段新颖独特,教育形式多样,教育内容丰富,能够深入学生内心深处,吸引学生注意力,更高效的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阵地分散,平台管理不系统

目前,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主要是通过腾讯课堂、微课堂、微信公众号、学校网站、微博、抖音等。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合自己的网络平台,并不能涵盖所有平台,部分高校只集中力量运营学校网站主页、微信公众号,其他网络平台都是闲置的。目前,学生更倾向于在网络平外获取视频、音频等直观信息,关注点由静态信息转变为动态信息。除了部分社会网络教育平台能真正实现授课作用之外,其他的网络平台制度建设不健全、发展规划不全面,大多作为学校新闻发布、通知文件下达、日常管理等宣传平台;距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平台的宣传效果不佳,学生关注度不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内容等还没有明确的界定和清晰的规划。

(二)形式陈旧,教育内容无温度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载体是网络新媒体、网络教育平台。但是借助了网络平台传播的内容陈旧、无味,针对性不够,脱离大学生生活的实际和社会发展,仅仅是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而学校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的内容容易倾向于教育化和正式化,部分学生对此类信息“不感冒”,不主动点开接受教育,就算点开也是“应付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不能深入学生心中、脑中,教育内容传播效果不佳。学校网站主页更多的是新闻、通知和文件,缺乏学生实际需要的资源和知识获取,使得学生对于学校网站的关注度很低。学校微信公众号大部分只是学校网站主页内容的转载,也阻碍了学生的关注。

(三)人才匮乏,团队建设无体系

广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包括所有专业老师和行政人员、后勤保障人员,以实现全员育人。狭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主要力量有思政老师、辅导员、班主任。所有的老师都有各自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特长,接受过教育教学培训,课堂讲授和掌控能力不容置疑,能够很好地讲授各自课程。但是教育是要与时俱进的,尤其对象是现在的00 后青年大学生。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建设投入不足,没有专业规划和系统培训,那么教育者容易陷入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甚至可能出现“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并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教育教学全过程,不能与时俱进提高个人的教育教学水平,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四)偏离主体,对象研究不深入

当代青年大学生成长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他们个性和心理的成熟,他们的关注点在“事物带来的直接影响和收获”,更加关注的是个人的实际获得和感受,他们紧跟世界步伐,张扬个性,对于思想类政治类知识缺乏主动获取的兴趣和动力,甚至产生反感抵触心理。关注的视频号或者公众号,也都是跟个人兴趣爱好相关。对于直接教育类文章或者活动,表现得很反感,似乎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很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停留在网络和教育上,仅仅借助网络这一平台简单的开展教育工作,脱离大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需求,并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关注点,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三、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探索

(一)个人媒体与公众媒体的相互配合

不同类型的媒体受关注程度存在差异。以微信朋友圈为例,在微信朋友圈上转载公众号文章或者发布正式推文,点开阅读或者关注度不高,很多人都是一刷而过。但是如果个人媒体发布的是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感想,简单的文字配上图片,反而更能吸引观众驻足细细品读。而微信公众号关注的内容却只是点开快速划过,甚至在非必要时刻不会点开阅读。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途径不能仅仅依靠公众媒体发挥宣传作用,应该在完善公众媒体建设的基础上寻找与个人媒体的有效结合,发挥两者最大效应,体现教育效果。

首先,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校教学发展规划之中,集中特长力量完善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众媒体网络平台,在教师和学生群体中营造一个愉悦轻松、风趣幽默的网络教育环境,在公众媒体平台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讲授课程、推送文章。其次,充分发挥个人媒体的关注度,紧跟社会热点和时代特色,在个人媒体以个人生活感悟为出发点,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变成简短文字和图片,传播思想正能量。注意把握个人媒体的宣传点和关注度,不要太过于“正式化”,不要把个人媒体平台变成非正式的公众媒体平台,继而失去原有的教育效果。

(二)教育题材与宣传内容的合理选择

当前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大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青年大学生处于求学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容易受到外界资讯的影响和干扰。因此,高校网络思政文化育人平台务必要给大学生正确的政治引领和思想引领,要在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帮助他们筑牢思想根基。习总书记强调: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可见,文化建设是大学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形成润物无声的教育力量。

在选择网络思政内容时要贴近学生实际,形成既有思想性、理论性又有亲和力、感染力的内容体系。高校思政教育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的研究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满足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栏目和作品,多用青年话语体系、新颖活泼的形式,展现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关注分析和研究年轻群体感兴趣的话题,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关怀。进而使大学生产生对思政教育产生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三)教育方式与表现形式的反馈调试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贴切青年大学生无时不在线的网络生活,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心理角度出发,一个事件反复呈现、不停提起,是可以加深受众印象的,但是同时也容易造成反感心理。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布的时间节点把握很重要,既要结合人的心理特点也要抓住时间要点。在常规时间发布,引起受众习惯性的关注和习惯性的反应;在非常规时间发布,引起受众特别的关注和反应。同时表现方式要贴近生活、反映生活、思考生活,但是不能太直白,避免直接说教,要引导人进行思考。想要表达的思想政治教育主线分明,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感受和见解,但是中心思想不变,主题是不分离的。还可以举行各种各类互动活动,提高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网络文化的生产和传播,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短视频、网文、音频、漫画等网络文化作品的制作与创作,强化他们在网络思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们用自己创作的健康向上的网络文艺作品影响同学,引领校园文化风尚,传递主流价值。

(四)教育对象与受众群体的具体分析

新闻受众心理包括求真、求快、求短、求新、求近心理,指新闻受众最感兴趣、最迫切需要了解的是真实、快速、新鲜、周边发生的事情。微信聊天、微信朋友圈迅猛发展,也是因为它能更快速、简短的发布个人身边、真实的事件,从电脑、笔记本、掌上电脑到手机的飞速发展,也是印证了受众心理特点。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善于抓住受众心理特点,避免不切实际、长篇大论、陈旧乏味、偏离学生生活。除了受众心理外,青年大学生还存在该年龄段特定的心理特点,比如年龄特点、自我意识、自我概念、智力发展、社会需求等。青年大学生在个体生理发展上已接近完成,但是心理发展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不够稳定,他们内心情感丰富、观察细微、思维活跃、逻辑能力强,同时有很强烈的需要被社会认同感,渴望用自己的知识和特长加入社会、服务社会。从而更加明确学生的主体角色,让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参与中提升和感悟。

四、总结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基础是平台,核心是内容,关键在于人才。结合教育的有效途径,一是建设完善高校融媒体中心。高校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响应国家战略部署的,同时也是更好地服务学校全体师生、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校融媒体中心作为学校的专业媒体团队,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队伍,有专业的老师和特长的学生,使得融媒体中心的运行更加稳定。二是注重文化育人的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的智慧结晶,是教书育人的教材,是模范行为的准则,是为人处世的良方,也是思政教育凝心铸魂、固本培元的重要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日常宣传教育中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宣传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要点,一定会起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三是依托融媒体中心把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教师、辅导员和特长学生集中在一个适当的平台上,使学生们“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使专业老师们凝心聚力,履行各自职责和岗位,发挥宣传和教育的最大作用。

猜你喜欢

思政微信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