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手术期护理对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

2021-11-26马明珠

医药前沿 2021年30期
关键词:置换术下肢血栓

马明珠

(姜堰中医院骨科 江苏 泰州 225500)

临床治疗中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比较常见的治疗方案,其优点是患者术后关节活动自如,手术下床时间早。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的凝结,不仅是临床中的常见疾病,也是在进行手术后,容易发生的并发症之一[1]。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中,手术创口的大小、患者的年龄、卧床时间等因素都会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2]。若不引起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很容易导致肺栓塞,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影响[3]。应用围手术期护理,能有效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对此,本研究将论证上述内容,作以探讨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 年6 月—2020 年9 月收治的120 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以收治病例的时间作为分组标准。前期进行手术的60 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32 例,女28 例,年龄51 ~71 岁,平均年龄(61.98±5.21)岁;后期进行手术的60 例为观察组,其中男29 例,女31 例,年龄55 ~75 岁范围,平均(61.77±3.5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接受单侧或双侧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②意识清晰,具有正常沟通能力;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术前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②严重意识障碍,无法沟通;③伴有心脏、肾脏等严重疾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围手术期护理。具体方法:(1)术前要对患者进行踝关节和股四头肌伸缩运动指导,指导患者进行引体抬臀训练。对术前出现疼痛症状的患者,要密切观察其心理状况,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对其进行疏导。(2)在患者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抬高患肢进行拉伸,以致患肢处于恰当位置,便于下肢静脉回流畅通。(3)为患者进行麻醉,麻醉清醒后指导进行患肢的弯曲及踝关节的伸直,可适当进行内外旋转练习,练习强度需根据患者疾病状态及自愿程度进行,采用屈曲、伸直、内翻与外翻几种训练方式,6 次/d,10 min/次以内。(4)为患者开展关节置换术后需对踝关节进行不断活动,加强肌肉力量,并锻炼臀大肌与股四头肌,在疾病允许的状态下可进行仰卧起坐,运用机体力量将膝关节往下压,并使大腿肌肉收缩。(5)在术后4 d 需坚持上述几种锻炼方式,在疾病允许状态下,可在床边练习站立,并借助助行器试着行走。(6)术后12 h 内需进行肝素注射,连续注射8 ~11 d,注射期间观察患者血小板变化。

1.3 观察指标

(1)对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情况进行对比,包括下肢肿痛、腓肠肌压痛等症状展开比较。(2)在患者术后,对护理满意程度进行对比,在护理满意的问卷中,85 分及以上为满意,60 ~84 分为较满意,60 分以下为不满意。(3)依据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完善对患者焦虑与抑郁程度的评估,前者以50 分为临界,后者为53 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焦虑与抑郁程度越呈严重显示。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 版本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情况

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3.33%低于对照组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对比(例)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98.33%高于对照组的8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例)

2.3 对比两组焦虑、抑郁情绪

护理干预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对比( ± s,分)

表3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对比( ± s,分)

抑郁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60 56.47±9.46 33.38±5.18 59.58±8.67 36.56±5.89对照组 60 56.68±9.59 44.85±6.63 59.31±8.35 47.87±7.76 t 0.121 10.560 0.174 8.993 P 0.904 0.000 0.862 0.000组别 例数焦虑评分

3.讨论

人工关节置换术主要用于患者骨质疾病治疗中,该治疗方式对于患者的愈后效果较强[4-5]。但由于手术创伤性严重,患者受疾病影响自身修复能力与抵抗能力均有特殊性,术后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给疾病预后带来难度[6-7]。下肢深静脉血栓多是在患者处于制动的状态时发生,与关节术后患者长期卧床因素有不可脱离的关系。该并发症的出现将使患者抵抗力与免疫功能下降,结合术后发生切口感染风险较大,给其疾病预后带来挑战[8-10]。

在人工关节置换术中采取围手术期护理可有效预防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通过术后抬高患肢进行拉伸,麻醉清醒后指导进行患肢的弯曲及踝关节的伸直,并活动踝关节,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3.33%低于对照组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98.33%高于对照组的88.33%,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围手术期护理在人工关节置换术中的实践效果值得肯定,有效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猜你喜欢

置换术下肢血栓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