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内支撑导管联合支架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11-26

医药前沿 2021年30期
关键词:神经功能血栓导管

章 敏

(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广东 江门 529000)

脑梗死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局部组织缺乏血液供应,以脑部组织缺血、缺氧及病变坏死为表现一类症状,患者以神经功能缺失等症状为主。脑梗死发病原因可归为下述几点: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等血管闭塞[1]。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而言,病情危急且临床致死率、致残率偏高,并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疾病。对临床收入脑梗死患者相关治疗干预上,常见为药物溶栓、手术取栓治疗,药物溶栓安全性高,但起效时间缓慢,再通率低,为此取栓术成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首选干预措施。且国内外研究证实Solitaire FR 支架取栓技术效果明显。但取栓期间,栓子易碎、移位及支架机械损伤原因下,取栓失败率偏高。随着国内抽吸导管发展,支架联合抽吸技术共同作用下,能提高血管开通率,适用于更为复杂病变[2]。为此,本文就颅内支撑导管联合支架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情况如下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 取2020 年3 月—2021 年4 月 收 入80 例 急 性 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 例。对照组中男26 例,女14 例,年龄58 ~79 岁,平均年龄(65.3±4.8)岁;观察组中男27 例,女13 例,年龄59 ~80 岁,平均年龄(66.3±4.9)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纳入对象病情进展加快,且伴有口角歪斜、肢体活动障碍等,疑似合并颅内大血管闭塞等;②患者及其家属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并自愿参与其中;排除标准:①对造影剂过敏者;②经头颅CT 后,提示出血及大面积梗死等;③伴有出血病性脑血管病史、出血倾向者。本次研究经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所有患者急诊入院启动绿色通道开放静脉通路,完善临床各项生化检查。CT 病室评估患者颅内血管。对照组予以支架取栓治疗,麻醉后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检查,右侧股动脉置管并常规消毒、麻醉,穿刺后放置8F 导管鞘,主动脉弓、疑似责任血管造影检查,评估侧支循环,在导丝引导下将指引导管置于责任侧颈内动脉C1 段远端,微导丝带引下将微导管穿过血栓,经微导管置入Solitaire FR 支架,指引导管侧孔接50 mL 注射器抽吸完成,取出并回收支架,造影明确闭塞血管血流情况,取栓成功后,将动脉鞘拔除,加压包扎、止血,术后常规予以抗血小板药物。观察组颅内支撑导管联合支架取栓,股动脉穿刺后8F 导管鞘置入后,在导丝引导下将指引导管置于责任侧颈内动脉C1 段远端,5F Navien 导管置于颈内动脉岩骨段,在0.014 mm Transend 微导丝引导下,可将Rebar 18 微导管穿过血栓,经DSA 明确血栓位置,将Solitaire FR 支架经微导管输送后,经血栓位置释放,支架锚定作用下,5F Navien 导管输送血栓近端,Solitaire FR 支架释放5 min 后,50 mL 注射器连接5F Navien 导管,持续抽吸并将支架、微导管及Navien导管轻轻拉出。依据DSA 结果评估血流状况,决定是否再次取栓。

1.3 观察指标

(1)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3]评估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总分为45 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神经缺损程度越严重。(2)比较两组院内及出院后30 d 不良脑血管事件,包括死亡、非致命性再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周、1 个月,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 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 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1 周 治疗后1 个月观察组 40 36.63±4.15 20.56±4.26 10.15±3.26对照组 40 36.56±4.11 26.96±5.15 15.96±3.36 t 0.076 6.056 7.849 P 0.940 0.001 0.001

2.2 两组患者院内及出院后30 d 不良脑血管事件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15.00%,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院内及出院后30 d 不良脑血管事件比较(例)

3.讨论

国内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且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生活及其饮食习惯变化,脑梗死整体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且趋于年龄华。相关调查结果提示,我国第一致残、致死首要病症为脑梗死。急性脑梗死因疾病进展快,临床发病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偏高,患者脑组织一旦血液受阻,脑细胞死亡速度约为190 万个/min,因此,快速且有效治疗方式开展,往往与患者预后起着积极临床意义。静脉溶栓作为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常见且主要干预措施之一,药物中含有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等,快速恢复患者闭塞血流,优势为简单、迅速及医疗费用偏低[4]。但欧洲协作组急性脑卒中Ⅲ的数据提示,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但因时间限制导致临床治疗存在局限性。为此,对急性脑梗死、病情进展较快患者,首选手术干预。

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再通治疗中,支架机械取栓成为其中常见且有效干预方式,明显提高血管再通率。目前临床医学者关注问题中,如何短时间内取得血管再通,降低医源性损伤,操作技术整体要求上,选择简单操作、一次性再通率较高及医源性血栓逃逸偏低、对血管损伤较小技术。但目前实施单纯支架机械取栓、抽吸导管治疗中,其存在缺点难以克服,为此,2 种干预方式联合应用下成为1 项合理支持方法,但目前缺少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证据支持[5]。Solumbra 技术其代表为抽吸结合支架机械取栓技术,与血栓近端非接触性持续抽吸下,有效降低血栓逃逸风险,但无法对颈总动脉血栓加以控制,且支架取血栓期间,无法避免血栓逃逸。Solumbra技术联合颅内支撑导管,此时近端球囊引导管下,对动脉血流控制,接触性抽吸技术下借助抽吸导管吸力、支撑力,将血栓、支架与抽吸导管形成整体,进而利于导引导管撤出,发挥良好开通效果[6]。文章研究指出,经颅内支撑导管联合支架取栓干预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显著,相比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清除率往往与术后预后及复发关系紧密,5F Navien为理想抽吸导管,基于中间导管头端塑性、支架“锚定技术”能迅速通过困难、耗费时间长的虹吸弯部位,达到病变位置,成为取栓抽吸开展重要依据[7]。同时该导管直径小于大脑中动脉平均管腔直径,操作中能有效控制近端血流,降低破碎血栓随着血流冲洗所形成新的血栓风险。Solumbra 技术通过非接触性抽吸能提高取栓效率,其非接触性抽吸优势为固定血栓近心端及支架远心端,二者联合形成整体,保障血栓完整性,血栓逃逸性[8]。文章表2 得出,颅内支撑导管联合支架取栓下术后不良脑血管事件整体发生率偏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者联合干预下,对血栓清除率偏高,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提高血栓再通率,术后复发率显著降低。

综上所述,颅内支撑导管联合支架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显著,神经功能恢复,且整体并发症率可能偏低,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血栓导管
新型浅水浮托导管架的应用介绍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介绍1种PICC导管带管沐浴的方法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静脉导管缺如2例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消积散结丸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脾切术后门静脉血栓1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