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编辑记者技能与素质培养途径

2021-11-26刘云睿

魅力中国 2021年43期
关键词:纸质受众

刘云睿

(即墨区融媒体中心,山东 青岛 266200)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我国新兴媒介平台如雨后春笋一样不断涌现,逐渐进入新媒体时代。大众只需要一部手机,或一部ipad,就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便捷阅读新闻资讯。新媒体的实时更新、资源丰富、触达便捷等优势对纸质媒体形成巨大冲击力。但相比来说,纸质媒体拥有发展历史悠久、权威性强、从业人员素质较高等优势,唯有适应时代变革的洪流,抓住改革机遇,促进记者和编辑创新转型升级,才能提高自身实力,在社会媒体之林获得一席立足之地。

一、纸质新闻媒体现状

首先,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催生多元新闻媒体,腾讯新闻、今日头条等在时效性、便捷性和普及性等方面占据天然优势,逐渐侵蚀纸质媒体的市场份额,导致其收视率降低,资金难以为继。部分自媒体为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以小报道和乱报道博人眼球,相对来说,纸媒的报道追求真实性,以严谨著称,因此可能会使部分受众出现“可读性不强”的认知倾向。

其次,智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手机、电脑和平板几乎进入家家户户,信息不再受时空的局限。事件发生后,网络平台可以在第一时间向全国用户传递信息。而反观纸质媒体,因报纸有固定周期的限制,新闻事件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告知公众,传播速度较慢,也局限于一定的区域,再加上版面的限制,只能在报纸中呈现较为重要的内容,内容也具有局限性。

最后,网络新闻在制作时,因互联网具有无限储存的特点,结合视频、图片等形式多样的设计,能够让读者在乐趣中全方位、多层次了解事件的经过。且新媒体时代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的界限一直在模糊,某一热点吸引人眼球,得到大规模转发,就会像滚雪球一样,热度越来越大。用户还可以进行实时评论,发表观点和交流意见。相比起来,纸媒只是单向传播,缺乏鲜活度,这也是其阅读群体老年化,无法吸引青年的原因。新兴媒体的火热发展倒逼新闻编辑思考纸媒的未来,改革创新以求赢得生路。

二、新媒体时代纸媒记者新闻编辑需要面对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记者和编辑的角色有其变与不变,不变的是与新闻稿件的关系及从业人员的基本性格。改变的是记者在现场采访和编辑在编校排版稿件之外,更要面对市场的压力。新闻行业是传播意志、争取读者的行业,前者使新闻行业发生影响力,后者是媒体生存和运营的保障。在市场低迷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纸媒的劣势已成为新闻编辑需着重探讨的问题。只有认清现象直击本质,正确面对自身的不足,纸媒才能再度崛起,在媒介市场份额中分得一杯羹。

首先,因新闻出版总局对新闻的制作和传播有着严格的流程规定,需要从记者到编辑部层层把关,严谨措辞、严格校对,这也就大大增加纸媒的时间成本,导致新闻的传播具有周期性,在时效性方面处于劣势。某些热度爆表,被炒得热火朝天的新闻热点,因周期性限制只能到第二天才能上报,但其中表达的内容民众早已熟知。

其次,报纸的版面设计缺乏新颖力。网络媒体集文字、新闻、视频等多样元素于一身,制版清晰美观,且能调整字号大小,能够迎合多数读者的阅读要求。而纸质媒体因版面受限,部分新闻出现在不同版面,无法联结成一体,且设计风格多年不变,缺乏专业性和吸引力,多种报纸设计风格趋于一致,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特色,易导致新闻读者的审美疲劳。

最后,纸媒的互动性有限。网络新闻媒体不仅存储无限,内容丰富,而且能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式阅读。读者可以关注作者,自由发表观点与作者讨论。而纸媒虽有读者来信的信箱和热线电话,但多数读者并不愿意以此方式交流,双方间的沟通阻隔。

三、纸质媒体和传统新闻编辑的优势分析

记者和编辑的基本功课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把思想意念完整、忠诚、清楚地表达出去。500 年来稿件撰写和编辑排版技术的演变都朝着这个目标推进,让文字更容易阅读,让作者的意念更容易传达,让沟通的电阻尽量降低到零。因此所有纸质媒体共同面对的数字冲击,是读者希望用更有效率的数字服务,来取代纸服务。唯一会让纸质媒体崩溃的,是读者丧失了对纸质阅读体验的记忆。不只是纸张的香泽,或翻页的触感,而是一段无干扰地陷入,整个过程推动的读者心智的变化。明晰纸质媒体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扬长避短,让读者体验沉浸式服务,是当前纸媒可以明确的发展方向。

首先,纸质新闻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是被受众历来所称道的。纸媒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采编工作者,无论是新闻敏感度、采访技巧、编辑润色,抑或是工作状态和职业精神,都是发布新闻门槛低的网媒所不能比拟的。在报道大型新闻事件时,纸质新闻能够做到长期跟踪和实时报道,有始有终,与网媒发布的零散新闻相比,更具有专业性。

其次,纸媒从采集到制作再到印刷的一系列完善的新闻制作和发布流程,更能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众所周知,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纸媒欲想在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站稳脚跟,就要保障报道内容的深度,对新闻进行深度总结,让人真心感动的是适当观点的表达,而不是美丽的辞藻。富有深度的新闻不仅仅是为读者带来资讯,更是提升其心智,完善其认知能力。

纸媒新闻记者和编辑要想向融媒方向发展,提升新闻传播的速度,完善新闻传播的角度。要更新技术,学会运用新媒体延伸报道内容,借助不同社交平台的优势,满足融媒时代大众的阅读需求。同时要摒弃传统陈旧的采编方法,加快采编速度,逐步向全能型和技能型人才转变。

四、提升记者编辑技能与素养的创新路径

(一)饱含家国情怀,强化责任意识

新闻记者的观察对象是风云多变的国际环境和社会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饱含家国之思,在网络流言蜚语面前,要探索真相,秉持真实性的严谨态度,谨记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传播正确的舆论导向,防范言论失衡危险行为的出现。

客观是对新闻及当事人最大的尊重。记者和编辑需胸怀包容,不要只站在弱者的立场上发声,渲染公众情绪,而是给采访双方同样的说话空间,将更完整的真相呈现给公众。宽容的基础是理解,理解的基础是感受,即使世界上没有完全的感同身受,也要尽可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感知。

传统媒体的新闻记者与编辑不能只停留在“新闻民工”层面,简单地转载其他报纸和网站的信息,更要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和思想内涵。“根锁水而入地,叶追日而升天”,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就没有动力,要去扎根汲取深层营养,静下心去补充知识,不要只是迎合受众,而要去提升受众,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开阔眼界,慧眼识珠,拥有发现美、捕捉美的眼睛。新闻记者是一个没有专精领域的职业,优秀的从业者首先要有一颗旺盛的好奇心,有着“勤能补拙”的心态,要以人和为贵,关心社会、时代和文化的动向,深入实地去观察和探访,写出贴近民生、深度与宽度兼具的新闻稿件。

(二)增强甄别信息的能力,掌控全局

网络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模糊了新闻发布者和新闻受众的界限,此外发布者容易出现“选择性传播”、受众容易出现“习惯性屏蔽”的问题,导致新闻的可信度大打折扣。部分信息发布者以博人眼球赚取流量和利益为目的,污染网络的清洁环境。网络上发布的信息或收到的读者提供的信源需要记者花费时间和去实地调查、采访、取证和分析,对海量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记者在做跟踪报道和深度报道时,需要结合民众最关切的热点以独有的角度挖掘价值,给受众以独到、准确、深刻的感觉,为新闻增值,为平台赋能。

当今社会,只要连接网络,成千上万条信息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这些信息包含着世界的各个国家和地区,传统媒体对信息分割和封锁的手段已不适用,这就需要网络记者紧绷政治红线和政治底线,适度选择报道什么样的新闻和如何报道新闻,要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掌控全局的能力,从宏观角度谋划,认识到偏见的、狭隘的、带有意识形态性的报道已经不适合当下的传播要求和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拥有平等对待的权利。因此,新闻传播事业需要具有国际意识,全新思维模式的记者,把握核心竞争力,以“真”“快”“准”赢得受众的好评,以致不陷于生存危机。

(三)具备数字化的采写和编排能力

真实和准确是新闻的骨骼,鲜活和生动是新闻的血液。要想获得一手材料发布独家新闻聚集流量,就要亲临现场访谈人物捕捉细节还原真相,这是网媒竞争白热化时代发布原创信息提升竞争力的首要选择。今日新闻今日报早已变成现在新闻现在报,而且几乎是无时差立即报,这是网络时代的魅力。记者的报道要兼具同步性与现场感,注重人物的采访,要和多种多样的人打交道,研究其心理和行为特点,这样在采访中才能使受访者卸下心房,直击问题的本质获取有效信息。

记者和编辑同样要掌握科技手段,新闻的本质是内容,如何以多种形式呈现和制作内容是其亟需斟酌考虑的问题。相较文字,图片和视频传播效率和接受率更高,当前的记者和编辑是一个没有专精领域的职业,已经不单单是采访写作和稿件校对,需要介入新闻策划全流程,成为一种“全能传播者”和“内容工艺专家”,要善于运用图片、音频、视频、H5 等,增强数字化能力,做横跨多类型多形式的信息传播者,开拓媒介融合的多渠道,熟练掌握微信公众号推文、APP 视频等制作生产和分发的方法和规律,以高科技的受众样态提高新闻竞争力,开拓口碑留存受众。根据受众群体斟酌表现形式,打造精品,在民众的记忆中留下熠熠生辉的瞬间。

(四)兼具人文精神与沟通能力

当记者真正去关心事件中的人,才会忘记自己,才会遵从跳动温热的心用笔争取正义和公平。当前网络媒体热衷于“抢首发”,不尊重采访对象的隐私权,不顾其心理承受能力,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关怀只停留在简单的马赛克和起用化名层面上,甚至忽略最起码的职业原则,直接暴露采访对象的信息,给他们和家人带来伤害。新闻的一面是刚性,代表公平正义,另一面则是柔性,代表着善良和温润的心灵,这两端并不冲突。记者在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要饱含人文关怀,窥见心灵深处的美好。

网络受众还要有与受众平等交流和探讨的能力,要尊重受采访者。好的新闻稿件是一刀一刀把一个人的灵魂深处剖析出来,这里面蕴藏着环环相扣的逻辑递进。采访和编写的实质是不赞美不为难也不可怜和惋惜,只是了解和认识事件过程即可。如果带着强烈的预设和反感去交流沟通,就没有办法真正了解受采访者和事件全貌,因此记者在采访前不能先入为主,给予矛盾双方相同的话语权,为读者争取最大的观点评判的空间。

五、结语

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的潮流下显露出采编模式落后的问题,作为时代航行大道的记录者和信息内容的把关者,新闻从业人员要奋起直追,转变传统思维模式,利用互联网扩充知识,发掘有深度、有高度的新闻,增强数字化的体验,以多类型多形式向制作高质量的精品,助力传统媒体突破困境。

猜你喜欢

纸质受众
融媒体环境下的受众计算:途径与挑战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四川省图书馆发布2019年阅读报告
为什么要读纸质书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子疲劳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纸质档案管理标准体系建设研究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