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霉菌毒素对养猪生产的危害与防控技术

2021-11-26万遂如

养猪 2021年1期
关键词:黄曲霉猪只霉菌

万遂如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吉林 长春 130122)

霉菌是丝状真菌,含有菌丝结构(丝状或线状)或者形成孢子体。真菌毒素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真菌所产生的有毒次生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可作为毒力因子,增加真菌的生存能力,增加植物致病性抑制细菌竞争或作为真菌物种间的化学信号。这些霉菌产生的毒素对人类、动物和农作物均具有较大的毒性作用,给农牧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报告,世界上约有25%以上的谷物不同程度被霉菌毒素污染,每年谷物、水果和油籽作物的霉菌毒素污染在全球范围内已造成数十亿美元的损失。美国由3种主要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1、伏马毒素和呕吐毒素)造成的平均经济损失每年估计在2.43亿美元。利用发霉变质的各种农作物加工生产动物饲料,用于饲喂动物,可引发动物霉菌毒素中毒,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与人类的健康。本文就霉菌毒素对养猪生产的危害与防控技术问题谈点个人意见,仅供养猪场参考。

1 霉菌毒素的来源与种类

1.1 霉菌毒素的来源

霉菌毒素的主要来源:一是农作物(包括谷物和饲草等)在其生长过程中受到霉菌的污染,产生霉菌毒素。霉菌在随着农作物由田间到饲料加工厂再向饲料槽转换过程中,可能不会存活下来,但其产生的霉菌毒素却仍然存在;二是农作物收获后,如果贮存、运输、加工、保藏过程中外界环境适合霉菌生长繁殖,霉菌会继续产生霉菌毒素。比如用于生产饲料的农作物原料水分含量达到130~250克/千克,即可维持霉菌的生长繁殖,这是谷物和油料作物等饲料原料容易发生霉菌污染的重要原因。影响霉菌生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湿度和pH,比如在温度25~30 ℃、相对湿度80%~90%、pH 3.4~5.5的环境条件下,最适宜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生长繁殖。因此,每年4~9月份,南方许多地区气温大多在25 ℃以上,平均相对湿度在80%以上,在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中,霉菌生长繁殖很快,饲料发生霉变大多发生在这段时间。

1.2 霉菌毒素的种类

霉菌的种类很多,产生霉菌毒素的霉菌广泛存在于空气、土壤、水及腐败的有机物中。霉菌产生的毒素种类也很多,目前世界上已发现霉菌毒素有350多种,对动物造成严重危害的主要有8种。对猪只危害严重的霉菌毒素有曲霉菌属的黄曲霉毒素(AFT)、赭曲霉毒素(OT)、烟曲霉毒素(FUN);镰刀菌属的T-2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N)、呕吐毒素(DON)和伏马菌素(FB)等;另外还有麦角菌属的麦角毒素(ergotoxin);青霉菌属的桔青霉素(Citrinin)等。据卫秀余研究员报道,从我国60个养猪场送检的200多份饲料中检测出呕吐毒素占68%、玉米赤霉烯酮占16%、烟曲霉毒素占54%、赭曲霉毒素占5.0%。

2 霉菌毒素的危害

2.1 黄曲霉毒素(AFT)的危害

自然界分布的黄曲霉菌中约有20%的菌株能产生黄曲霉毒素,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AFB1)的毒力最强。黄曲霉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中花生、玉米、黄豆、棉籽、麦类及秸秆等作物及其副产品最易感染黄曲霉菌,含黄曲霉毒素量较多,被动物食入后毒素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肝脏、尿与粪便之中。黄曲霉毒素是一种肝脏毒素,猪只食入毒素后对肝、肾及神经系统都有毒害作用,可引起肝细胞肿大、变性、坏死、出血、胆管增生、胆囊萎缩;抑制动物体内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与复制;抑制细胞分裂、蛋白质、脂肪的合成与线粒体的代谢,造成免疫抑制,破坏溶酶体的结构和功能。饲喂猪只的饲粮中黄曲霉毒素含量达到每千克1 200~2 000微克时,即可引发猪只精神沉郁、厌食、消瘦、贫血、黄疸,部分发生死亡等。妊娠母猪可发生流产、产死胎,残留毒素在初乳中能持续5~25天。哺乳仔猪吃了这样的初乳会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

2.2 赭曲霉毒素的危害

赭曲霉毒素又称棕曲霉毒素(OCT)是一种肾脏与肝脏毒素,其中以毒素A的毒性最强。产这类毒素的真菌广泛栖生在玉米、大麦、小麦、花生、大豆、高粱、荞麦、大米、棉籽以及某些青干饲料中,产生毒素。猪只食用被其污染的原料生产的饲料可引起中毒。毒素可引起肾肿大、肾髓质出血,近曲小管和皮质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肝实质细胞变性与灶状坏死;对种公猪的精液产生毒性作用,引发胎儿畸形及产死胎等。用每千克饲料中含赭曲霉毒素1毫克的饲粮连续饲喂猪只3个月,可引起猪只厌食、腹泻、脱水、生长缓慢、消瘦等。

2.3 T-2毒素的危害

T-2毒素是由多种镰刀菌产生的一种造血细胞毒素之一。该毒素进入猪只的血液中能产生细胞毒作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壁的完整性,使血管扩张、充血、通透性增高,引发全身各器官出血。常见胃肠黏膜出血、坏死;肝脏肿大出血、脾脏肿大出血、心肌出血等。T-2毒素作用于肝、肾、胸腺、骨髓、淋巴结及生殖腺等,可抑制这些器官细胞蛋白质和DNA的合成,并造成神经功能损伤。毒素刺激动物的皮肤和黏膜,可引起细胞与肠道黏膜发生溃疡与坏死以及胃溃疡与糜烂等,导致动物呕吐、腹泻、腹痛、体重与生产性能下降,损害免疫系统的功能、造成动物机体免疫抑制并诱发生殖机能障碍等。每千克猪的饲粮中T-2毒素含量达到10毫克以上即可引发猪只出现毒性作用,表现出精神不振、步态蹒跚、流涎、不食、腹泻、皮肤红肿、对称性皮炎等。

2.4 玉米赤霉烯酮的危害

玉米赤霉烯酮(F-2)是由禾谷镰刀菌、粉红镰刀菌、黄色镰刀菌等污染玉米、大麦、豆类、高粱及青贮饲料等产生的具有雌激素样作用的霉菌毒素,对猪只的繁殖性能危害甚大。发生F-2毒素中毒时,小母猪表现为外阴部红肿、脱垂、阴门分泌物增多,乳腺肿大,假发情等;后备母猪表现为黄体滞留、不发情、屡配不孕、返情率高、空怀时间长等;妊娠母猪常见早产、流产、产死胎、阴道脱、乳腺肿大,泌乳量下降或无乳等;种公猪表现为包皮增长、睾丸萎缩、性欲降低、阴茎脱出收回困难等;初生仔猪表现为阴门红肿、后腿外翻呈八字腿;肥育猪生产缓慢、直肠脱增多,母猪常见阴道脱与子宫脱等。

2.5 烟曲霉毒素的危害

烟曲霉毒素(FUM)在玉米中含量最高,毒素主要侵害动物的肺部和呼吸道,可引发猪只肺部病变及组织坏死,如肺水肿、胸腔积液、肝脏损伤,引发肝炎、呼吸困难,导致猪只痉挛、麻痹而死亡。毒素还可引发妊娠母猪流产,抑制免疫功能等。

2.6 呕吐毒素的危害

呕吐毒素(DON)又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高粱、大麦、小麦、燕麦、稞麦、干草等作物及青贮饲料易感染镰刀菌,产生呕吐毒素。该毒素可引发动物口腔与皮肤病变,导致猪只厌食、呕吐、腹泻、肠炎、结膜炎、脱毛和组织出血等。还可造成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同时又有细胞毒素作用,抑制蛋白质合成,产生免疫抑制等。

2.7 伏马菌素的危害

伏马菌素是由镰刀菌属产生的水溶性代谢产物,是一类不同的多氢醇和丙二羧酸组成的结构类似的双酯化合物。伏马菌素能损伤动物的免疫系统和肝、肾等器官,降低动物的生产性能,严重者引起死亡,还可导致猪只肺部毛细血管上皮细胞发生改变,造成呼吸障碍,引发猪肺水肿病(PPE),同时对心脏机能产生损伤,引起脑白质液化性坏死(ELEM)、大脑皮层受损,猪只出现共济失调等症状。

2.8 麦角毒素的危害

麦角毒素可引起母猪子宫收缩,发生流产、产死胎或弱仔,产仔后泌乳减少或无乳。初生仔猪中毒时体重下降,成活率降低,严重者死亡。其他猪只中毒时表现为精神沉郁,采食量减少,体重下降,后腿出现跛行,严重者尾巴、耳朵和蹄部发生坏死等。

除此之外,霉菌毒素还能溶解动物的淋巴细胞,降低T细胞和B细胞的活性,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调节机能受到抑制,抗体产量减少,诱导免疫麻痹与免疫耐受的发生,致使免疫应答低下,造成疫苗免疫失败。霉菌毒素还能造成仔猪的肝脏和空肠黏膜氧化损伤,使机体氧化与抗氧化系统失衡,从而改变空肠的形态结构和养分转运功能,降低养分消化率;改变肠道微生物平衡,进而抑制仔猪的生长发育。

饲料中的各种霉菌毒素之间均具有相互协同作用,但不同的毒素对不同的动物所造成的危害是不一样的。多种霉菌毒素相互协同致病作用比任何一种霉菌毒素单独作用对猪只的危害性都要严重。目前我国饲料原料和全价饲料中大多数都污染有几种不同的霉菌毒素,导致猪群发生霉菌毒素中毒时临床症状更为复杂,病情更为严重,危害性更大。因此,诊断霉菌毒素中毒性疾病时要注意霉菌毒素的隐蔽性、复杂性和物种特异性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与确认,采取综合防控技术防制霉菌毒素中毒性疾病的发生。

3 综合防控霉菌毒素中毒的技术措施

3.1 加强饲料原料种植、收割、储存的严格管理

饲料原料在收割之前,由于水分、温度、湿度、干旱及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易造成农作物被霉菌污染。因此,饲料生产厂家要从源头抓起,选用抗霉菌的优质农作物作为生产饲料的原料,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GB 13078饲料卫生标准,控制好生产条件,选择实用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检测方法对饲料质量进行严格检测,以确保动物饲料的质量,降低饲料霉变的风险。饲料原料(如谷物、玉米、豆粕、糠麸等)储存时要严格控制好水分、温度和湿度,储存时间不要过长,储存仓库要通风、干燥、清洁,定期消毒与杀虫灭鼠。据有关研究证实,玉米、大麦、小麦、豆饼、糠麸及棉籽等在温度25~30 ℃、相对湿度为80%~90%、谷物原料中含水量为17%~18%及通风有氧的环境条件下,霉菌最易生长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因此,生产动物饲料的原料要确保水分含量玉米在12.5%以下、谷类在13%以下、花生仁在8%以下,保藏温度在13 ℃以下,相对湿度在70%~75%之间。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储存生产饲料的原料及成品就不易发生变质,产生毒素。

3.2 除去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有效方法

发霉变质严重的农作物不能用作饲料原料生产动物饲料,发霉变质严重的饲料应全部废弃,不可用于饲喂猪只。轻度霉变的饲料经脱毒或解毒后可饲喂肥育猪只;种公猪、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和哺乳仔猪禁止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3.2.1 选用饲料脱霉解毒剂的原则 轻度发霉变质的饲料选用脱霉解毒剂,应遵循以下原则。

(1)高效吸附解毒的原则。

饲料脱霉解毒剂要选择能高效吸附高极性的黄曲霉毒素,又能吸附低极性的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T-2毒素、赭曲霉毒素和伏马菌素等的复合型脱霉剂。因为这类脱霉剂对多种霉菌毒素都有脱毒功能,除去毒素的能力很强,吸附作用效果好,安全性高,使用方便,又不会破坏饲料中的营养物质,还可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力,改善肠道的功能,无副作用等。

(2)要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原则。

如果复合型的饲料脱霉剂中添加有细胞因子制剂(如猪用白细胞介素-4或转移因子)或葡聚糖或甘露寡糖(MOS)等,可激活动物的免疫系统,降低免疫抑制与免疫耐受的发生,降低应激反应,可有效提高动物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与抗病力。

(3)含有复合有益菌制剂的原则。

在饲料脱霉剂中添加复合有益菌制剂,如乳酸杆菌、芽孢杆菌、粪肠球菌、醋酸菌、双歧杆菌、面包酵母、酿酒酵母、米曲霉等制剂及其代谢产物,可大幅提高复合型脱霉剂降解与转化霉菌毒素的功能与作用,阻止霉菌毒素的吸收。比如微生态制剂中的乳酸杆菌在其代谢过程中可产生有机酸、无蛋白菌质、过氧化氢、蛋白质成分、羟基脂肪酸及酚类化合物等小分子物质,能抑制霉菌生长繁殖,进而抑制霉菌毒素的产生。同时乳酸菌对霉菌毒素还有降解作用,降低黄曲霉毒素B1(AFB1)的含量,对霉菌毒素还具有吸附与清除作用。乳酸菌表面的糖类和蛋白质成分可结合AFB1;细胞壁中的肽聚糖对AFB1、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和伏马菌素等均具有清除作用。

(4)含有复合酶制剂的原则。

目前在饲料脱霉剂中使用的复合酶制剂主要是黄曲霉毒素解毒酶,该酶是由腹腔巨噬细胞蜜环菌总RNA制备而成的,其等电点为5.0~6.8、分子量为73~77千道尔顿、含有695个氨基酸。重组解毒酶能解毒黄曲霉毒素B1,显著降低该毒素的诱变作用,降解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可被漆酶降解,漆酶是一种含铜氧化酶。近几年来,随着重组DNA技术和蛋白质工程的发展,酶已成为重要的催化载体。微生物酶因其稳定性好、易于生产和修饰、产量高、安全性好、经济可行而受到人们的关注。

(5)含有中草药提取物的原则。

我国现有植物中药材11 164种,研究发现天然的中草药提取物中含有60多种化学成分的活性物质,其中的许多活性成分就具有抗病毒、抗细菌、抗氧化、抗应激作用,同时又具有中和毒素、降解毒素、清除毒素、提高机体免疫力与抗病力的功能,而且具有营养和保健的双重作用。利用中草药提取物组成复合型霉菌毒素脱霉剂用于动物,可防霉变与腐败、降低霉菌毒素的产生和毒力的发挥,降解与转化毒素、清除毒素,而且具有稳定性好、不易产生耐药性与药物残留、安全性高的优点。

3.2.2 除去饲料中霉菌毒素的脱毒方法 清除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脱毒法、吸附脱毒法、复合脱毒法等,不同的脱毒法各有利弊,养猪场应根据生产实际选用。

(1)物理脱毒法。

常用的物理脱毒法有高温处理、水洗、吸附及紫外线处理等方法。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目前微波、紫外、红外、γ射线、脉冲强光等辐射灭菌及脱毒技术已走向成熟。生产实践证实,紫外、脉冲强光和红外辐射对稻谷中黄曲霉菌的杀灭效果较好,并有极强的降解毒素的作用。另外,某些吸附剂也可有效吸附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有膨润土、活性炭及蒙脱石等。主要对小分子霉菌毒素和黄曲霉毒素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对其他的霉菌毒素吸附力较弱。这类脱霉剂吸附无选择性,在其吸附霉菌毒素的同时,也会吸附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及铜、铁、锰和锌等微量元素,长期使用可导致猪只出现营养缺乏征。近年来,有机吸附剂成为饲料防霉脱毒的研究热点,比如酵母细胞壁、甘露聚糖、葡甘聚糖及其衍生物等有机吸附剂对霉菌毒素有很强的吸附与降解作用,作为一种广谱高效、添加量小、安全性好、绿色的霉菌毒素吸附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化学脱毒法。

化学脱毒是利用毒素在强酸、强碱、强氧化剂或醛的作用下改变真菌毒素的化学结构或生物利用度,达到脱毒目的。常用的化学脱毒法有酸处理法、碱处理法、氨处理法及有机溶剂处理法等。比如向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或粮食中通入液态氨,在常温或加热条件下密封储存一定时间,黄曲霉毒素在氨的作用下,化学结构发生改变,转化为没有毒性的黄曲霉素D1等物质,从而达到解毒作用。

(3)生物脱毒法。

生物脱毒法又称微生物脱毒法,即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生的代谢物质(比如酶、抗菌肽等),在其自然生长繁殖过程中将霉菌毒素的毒性基因破坏,并降解霉菌毒素,生成无毒代谢产物的一种方法。生物脱毒法具有解毒效率高、特异性强、成本低,对饲料和环境无污染等优点,比如益生菌乳酸菌、醋酸菌、面包酵母、酿酒酵母、米曲、枯草杆菌、芽孢杆菌、双歧杆菌等都具有降解霉菌毒素、转化霉菌毒素、阻止霉菌毒素吸收的功能。据有关研究报告,芽孢菌Y-2株对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的降解率分别为58.72%、51.57%和70.70%;乳酸菌R-3株对黄曲霉毒素的降解率达到54.5%;酵母菌J-4株对黄曲霉毒素的降解率达到90.57%。除外,益生菌还能调节动物肠道菌群平衡,其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中含有抗菌肽,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有害菌具有抑制与杀灭作用。同时,益生菌代谢产物中含有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脂肪酶等酶类,可促进动物机体对物质的吸收利用提高其生产性能。近几年研究发现,新的黄曲霉毒素解毒酶对黄曲霉毒素B1具有显著降低该毒素的诱变作用;漆酶可降解玉米赤霉烯酮;Kaviosky等(2001)报道了一种用于玉米淀粉解毒的多肽。新型的分解毒素代谢酶的研发,其发展前景十分宽广。

3.2.3 加强饲料原料与饲料的质量检测 目前,检测霉菌毒素的方法有很多种,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不同。应结合实际针对性地选择应用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测定时间短的复合型检测方法进行饲料质量检测,可有效降低霉菌毒素含量超标的风险。饲料在发生霉变的过程中会产生挥发性物质,利用红外光谱技术和色敏传感器分别获取饲料原料的光谱信息和气味信息检测该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可预测饲料中的霉变菌落总数(严松,2018)。目前,基层以胶体金检测技术进行初筛检测,也可用全自动酶标仪,采用霉菌毒素的酶联免疫法进行半定量检测饲料中的霉菌毒素。检测霉菌毒素时,最易受其小分子物质(如糖苷、葡糖苷酸、脂肪酸酯和蛋白质等)的掩盖,这些小分子物质与霉菌毒素结合在一起,可导致检测结果呈阴性。因为这些被掩盖的霉菌毒素(即隐蔽毒素)不能被检出,所以检测霉菌毒素时一定要注意霉菌毒素的隐蔽性。

3.2.4 养猪场要加强对饲料储藏、保管与饲养环境的管理 饲料生产用的原料、饲料生产、产品包装、运输与饲料储藏和使用等各个环节都要严格管理与检查,防止饲料发霉变质。养猪场应按生产计划购买饲料,不要一次过多购买。饲料购入后要在通风干燥,清洁干净的专用库房中储藏保管。库房内要安装干湿温度计,每天检查库房的温湿度及通风状况。采用低温通风储藏法,即采用低温(10 ℃以下)与机械通风相结合的方法储藏饲料。防止受潮发霉变质,防止虫蛀与鼠害,避免霉菌传播,产生毒素。饲养环境要保持清洁卫生、干燥通风,猪舍与料槽要清洗消毒,杀虫灭鼠,清除粪污与污水,无害化处理,防止霉菌在环境中传播。

3.2.5 重视对猪群的保健预防 在养猪生产中要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重视饲料的质量,防控好各种疫病与霉菌毒素造成的危害,这样才能提高养猪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市场上流动的防止霉菌毒素的脱霉剂品种众多,效果不同。养猪场在选用脱霉剂时,一定要认真了解产品生产企业与产品质量。不要盲目选购使用,否则对养猪生产会造成不良后果。下面推荐的两个生物脱霉剂产品,是近年来养猪生产实践证实的优秀产品,可有效用于养猪生产中防止霉菌毒素的危害,以达到保健预防之目的。

(1)梅益清。

益生菌(枯草芽孢杆菌等)与酵母细胞壁多糖提取物进行生物偶联,研制的安全高效的生物脱霉剂,具有吸附霉菌毒素、中和毒素、修复肠道功能与解除免疫抑制4大功效。生产中使用安全、环保、无毒副作用。每200克本品拌料1吨或对水2吨,给猪只饲喂或饮水使用即可。可用于各种饲料全程添加,尤其是母猪与仔猪使用效果更佳。

(2)霉肠康。

由β-葡聚糖多糖与益生菌偶联物研制的生物脱霉剂,含有抗毒素抗体(抗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T-2毒素等)、细胞因子、丁酸梭菌等益生菌。具有中和霉菌毒素、降解毒素、修复肠道功能、解除免疫抑制、提高动物免疫力、代替抗生素防制细菌性疾病发生等多种功效。每500克本品拌料1 000千克或对水2 000千克,给猪只饲喂或饮水使用即可。无毒副作用,高效、安全环保。各种全价料、预混料、浓缩料等均可混合使用。特别是夏季梅雨季节使用效果更佳。

3.2.6 猪只发生霉菌毒素中毒的治疗

(1)立即停止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改喂优质的全价料,并适当地在饲料中添加蛋白质、维生素与硒,特别是增加维生素C的添加量。

(2)发病猪群饮用电解质多维(800克对水1 000升)、葡萄糖粉(600克对水1吨)、口服排疫肽(高免球蛋白,100克对水300升)、甘草粉剂(100克对水400千克)、维生素C 200克对水1吨,混合饮用7~12天。

(3)病猪的治疗。

重症病例应用中药疗法、细胞因子疗法、对症治疗与支持疗法实施治疗,以提高猪只免疫力、中和毒素、保肝护肾、解毒排毒、维持机体电解质平衡、恢复肠道功能为原则,结合临床症状,选用下列方案实施治疗。

方案1:硫酸钠25~50克、液体石蜡50~100毫升,加水500~1 000毫升灌服,每日1次,以保护肠道黏膜,排除肠内毒素;同时用0.1%高锰酸钾溶液加2%碳酸氢钠溶液,混合灌肠,每日1次。

方案2:10%葡萄糖注射液300~500毫升、25%维生素C 5~8毫升、45%乌洛托品20~60毫升、10%樟脑磺酸钠溶液5~8毫升,混合静注。每日1次,连用3~4次,以解毒排毒、强心利尿、保护肝脏和肾脏的功能。

方案3:甘草多糖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5毫升)、排疫肽(高免球蛋白,每50千克体重1毫升,重症可加量)、转移因子(每40千克体重1毫升,重症可加量),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3~4天;或者选用灵芝多糖注射液或香菇多糖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毫升)、免疫核糖核酸(每25千克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猪用白细胞介素-4(每30千克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3~4天。以解毒排毒、解除免疫抑制、提高机体免疫力与抗病力。

方案4:止血敏2~4毫升或者维生素K34~8毫升,肌注,每日2次,连用2天。以防止毒素中毒可能造成的内脏器官与肠道的出血,保护器官的正常功能。

方案5:病猪兴奋不安、神经症状明显时,可肌注氯丙嗪注射液,每千克体重1~3毫克,每日1次,连用2次。

生产母猪发生霉菌毒素中毒治愈后或流产后,要加强饲养管理,增添营养。30天内母猪发情,不要急于配种,最好推迟1个发情期配种为好,这样有利于母猪保持生产性能、健康妊娠与产健康仔猪。病情严重者,应予以淘汰处理,不能留作种猪使用。

猜你喜欢

黄曲霉猪只霉菌
猪气喘病的防治措施分析
深度学习在猪只饲养过程的应用研究进展
基于姿态与时序特征的猪只行为识别方法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我国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1的污染情况及检测方法研究
远离黄曲霉毒素污染
霉菌的新朋友—地衣
地衣和霉菌
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LC—MS/MS定量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