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相关论断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解析

2021-11-26李忠军

教学与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武器哲学现实

李忠军,杨 科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页。站在实现“人的解放”的高度,马克思深刻剖析了“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的本质内涵及其辩证关系,彻底彰显了无产阶级作为哲学的“物质武器”的实践力量与阶级使命和哲学作为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的理论力量与历史任务,充分阐明了“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相统一的基本思想,为无产阶级寻获了自我解放之路,为哲学找到了通达现实之路。

19世纪二三十年代,英法两国早已通过工业革命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德国的资产阶级虽然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尚未能从根本上摆脱君王贵族的专制统治,德国正处于经济上的资本主义与政治上的封建主义相互叠加的时代错乱之中。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大陆的逐步扩张,作为其必然产物的无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被发展起来,他们生产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却遭受着最为沉重的压迫与奴役,逐渐走向了同资产阶级的冲突与对抗,不断成长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以极其革命的姿态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在反抗资本主义剥削和不平等制度的斗争中,以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对立为核心的工人运动愈演愈烈。但由于革命理论的匮乏与革命组织的涣散,英法德等国的大规模工人起义在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势力的残酷镇压之下均宣告失败。马克思清醒地认识到,无产阶级要想获得普遍的自我解放,“光凭革命精力和精神上的自信是不够的”,(2)还必须不断求索指引革命运动的真理之光。然而,当时在德国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黑格尔思辨法哲学,将国家视为“绝对精神”的地上化身,认为只需要在原有国家制度架构内部通过“毫不触犯大厦支柱的革命”(3)就可以实现人的解放。这样的旧哲学是对“旧制度的完成”(4)的抽象继续,更是对“现代国家的未完成”(5)的理论辩护,根本无法为新生的革命阶级提供寻求解放的精神力量。青年黑格尔派不满于黑格尔思辨法哲学对腐朽国家制度的粉饰,激进地发展了其中的革命性因素,在纯粹思辨领域对全部社会现实开展了批判性斗争。但这种批判归根结底也只是“从哲学的前提出发”(6)并“停留于哲学提供的结论”(7)的抽象思维活动,既无法使无产阶级获得彻底的理论解放,更无法带领无产阶级开展革命的实践运动。面对无产阶级这一新兴革命力量对科学理论的极度渴求与旧哲学“置现实的人于不顾”(8)的麻木失声,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有“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9)才能走向“有原则高度的实践”、达到“人的高度的革命”(10)、实现彻底而普遍的“人的解放”。(11)

一、“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的本质内涵

“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不是两个分别和“无产阶级”与“哲学”直接简单对应的绝对概念,而是在“无产阶级”与“哲学”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逻辑中才获得存在依据与现实意义的关系概念。深入解读马克思关于“两个武器”的经典论断,准确把握马克思在文本原初语境中对“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本质内涵的全面阐释,就是要深刻理解在实现人类解放的革命斗争中“什么样的阶级能够成为哲学的物质武器”以及“什么样的哲学能够成为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这两大基本问题。

在现实层面上,“彻底的革命”“普遍的人的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就在于“形成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12)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直接地位、由于物质需要、由于自己的锁链本身的强迫”而具备“普遍解放的需要和能力”,(13)具有成为哲学的“物质武器”的必要性与必然性。一方面,“彻底的革命只能是彻底需要的革命”,(14)无产阶级“没有任何地位”的阶级地位赋予自身的“必须成为一切”的革命需要,使之不得不成为这场革命的绝对主体力量。无产阶级“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为造成的”,(15)不是由于社会物质生产生活的不可避免的压力随机地、偶然地产生的贫民,而是由于资本无限扩张导致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急剧变化才产生的无产者。工业大生产在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以蛮横而无情的资本逻辑摧毁了一切以往的氏族的、宗教的、封建的从属关系,带来了新的世界秩序与阶级身份,大量中下等级人民被动地进入了无产阶级的行列,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私有财产的“否定结果”。随着私有财产逐渐上升为整个社会的“普遍原则”,无产阶级所受的压迫与剥削就愈发被发展到极致。他们不是在某一个社会领域而是在一切社会领域中都遭受着普遍而极端的苦难;不是同整个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处于片面对立而是处于全面对立的状态之中;不是表明人的权利的部分丧失而是“表明人的完全丧失”。(16)这种令人绝望的生存状态造就了无产阶级最广泛、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需要,使无产阶级在否定资本主义社会的意义上成为一切等级人民的革命需要的总的体现。无产阶级只有“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14、11、11、10、10、11、17、9、32、16、16、13、17、17、17页。才能实现自我解放;只有彻底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18)才能进一步创造自身生存发展的一切条件;只有“通过人的完全回复才能回复自己本身”。(19)这就是说,既然无产阶级承受的压迫和奴役包含着人类社会的一切压迫和奴役,那么,无产阶级对自由和解放的需要也就体现着一切被压迫人民对自由和解放的需要。另一方面,“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20)无产阶级能够以其坚定而可靠的革命能力为“人民革命”挖掘充分的“被动因素”、锻造坚实的“物质基础”,这就决定了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必然是由无产阶级来完成的。首先,无产阶级具有那种“标明自己是社会消极代表的那种坚毅、尖锐、胆识、无情”,(21)具有一往无前的革命勇气与无所畏惧的斗争意志。无产阶级不曾拥有过任何地位,自然就不怕在争取解放的革命运动中失去任何东西,他们能够毫不掩饰地公开自己的阶级身份与革命意图,站在反抗现代社会全部剥削制度的最前沿,成为整个革命运动的先驱和领袖。其次,无产阶级具有“和人民魂魄相同的”“那种开阔胸怀”,(22)能够“与整个社会混为一体并且被看做和被认为是社会的总代表”。(23)无产阶级从来不要求享有任何本阶级的特殊权利而只要求“社会的普遍权利”,他们能够从根本上克服狭隘的“有节制的利己主义”的束缚,成为一切渴求解放的人民群众的主心骨,以其强大的联结力、整合力、凝聚力“在自身和群众中激起瞬间的狂热”,(24)使那些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压迫的各阶级人民“汇合起来”。最后,无产阶级具有“鼓舞物质力量去实行政治暴力的天赋”,(25)他们不仅能够在情感与意志层面与一切受压迫人民紧密靠拢在一起,而且能够实际地“夺取解放者地位”并“在政治上利用一切社会领域来为自己的领域服务”,(26)使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成为最具普遍意义的“人民革命”,将整个社会的革命潜能充分外化为摧毁旧制度、建立新世界的政治行动,在最广大人民群众中凝聚起坚不可摧的物质力量使社会的普遍解放成为现实。

在思想层面来看,“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就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27)只有那种从“现实的人”出发,为“现实的人”消解“真理的彼岸世界”并“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从而实现人的本质的全面复归的新哲学,才是真正抓住了“人的根本”的彻底的革命理论,才能够为处在苦难尘世中的人指明前进的方向,才具有成为无产阶级实现人类解放的精神武器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消解“真理的彼岸世界”就是要将哲学的批判矛头指向以“神圣形象”异化着人们的宗教神学。“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28)宗教解放是人类解放的前提,只有将人们从关于“天国的幻想”之中唤醒,才能使人重新审视现实并到现实中去找回自身。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29)当人们已经无法在残酷而扭曲的世俗生活中通过自身的现实存在确证“人的本质”,就转而把人的本质力量交付给了作为虚幻存在的“超人”形象,乞求在完满的天国幻想之中得到慰藉与庇护。但短暂的精神抚慰不仅无法给人带来现实幸福,还反过来“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使人沉溺于虚幻幸福而逐渐丧失了改变现实的意识与能力。简言之,“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3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17、12、15、15、14、14、15、14-15、18、3、3、3页。因此,革命的哲学要打碎人“自身的假象”,就必须让人到现实中去寻找“人的真正现实性”;要消解“真理的彼岸世界”从而彻底摆脱宗教对人的异化,就必须彻底批判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现实世界来“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就是要将哲学的批判深入到以“非神圣形象”统治着人的政治社会现实中去。从当时德国的现实范围出发,哲学对“非神圣现象”的批判内在地包含着双重意蕴,不仅要批判现存的“德国制度”,而且还要批判作为这种制度“抽象继续”的黑格尔思辨法哲学。德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低于历史发展水平的,即使驳倒了这种制度,也只是以“局部的纯政治的革命”(31)使资产阶级获得了解放,只是使德国迈上政治解放的中间阶梯。但批判对象的低下并不能成为使它免于批判的理由,革命的哲学必须“驳倒”并“消灭”处于时代错乱的德国制度。因为德国制度不仅是德国狭隘的现状,也是现代各国“陈旧的历史”,只有彻底消灭这个落后于历史的旧制度,才能够使德国人民不再专注于思想中的“未来的历史”而去“越过自己本身的障碍”,才能使现代各国不再纠缠于“过去的回忆”而去直面自己的“隐蔽的缺陷”。当然,仅仅否定低于历史水平的德国政治状况是不够的,哲学的现实批判还必须上升到对“与正式的当代现实保持在同等水平上”(32)的德国国家哲学——黑格尔思辨法哲学的批判。黑格尔思辨法哲学是德国人在思想观念中伴随现代各国经历的当代历史,它不仅是“对迄今为止的德国政治意识和法意识”(33)的最终表述,更是“对现代国家以及同它相联系的现实”(34)的思想形象。因此,对“只凭虚构的方式满足整个的人”(35)的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就不仅仅是对德国政治意识形式的反抗,更是同“置现实的人于不顾”的现代国家社会现实的斗争。只有彻底揭露黑格尔法哲学的“非神圣形象”,才能够接触到当代现实问题的中心;只有将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深入到对市民社会现实本身的批判,才能完成对一切剥削制度的批判,突破“政治解放”的局限,越过现代政治社会的普遍障碍,为广大无产阶级“确立起此岸世界的真理”,使他们从“彻底的锁链”中挣脱出来真正解放成为人。

二、“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的辩证关系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考察,无产阶级具有成为哲学的“物质武器”的必要性与必然性,革命的新哲学具备成为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但无产阶级并非生来就是“物质武器”,哲学也并非天然就是“精神武器”。无产阶级是在渴求哲学、趋近哲学、创生哲学的过程中才将自身锤炼为强大的“物质武器”,而哲学也是在唤醒无产阶级革命激情、赋予无产阶级革命理性、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过程中才不断蜕变为锐利的“精神武器”。“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在“思想力求成为现实”和“现实力求趋向思想”的双向互动的辩证过程中,共同作用于实现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

无产阶级成长为哲学的“物质武器”的过程,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现实的人”充分发挥其受动性、主动性与能动性,在“思想的闪电”中淬炼骨血、磨炼意志、成其锋芒的过程。首先,无产阶级是一个亟需被启蒙、被引导、被转化的阶级,是极度渴求哲学滋养的受动的物质因素。无产阶级的“实际生活缺乏精神活力,精神生活也无实际内容”,(36)这一阶级不拥有任何物质生产资料,也不掌握任何精神生产要素,没有任何从事精神创造与精神享受的时间与精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始终处于被忽视、被愚弄、被遮蔽的地位。精神世界的贫瘠与荒芜导致无产阶级“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37)一般只能爆发出绝望的、盲目的、冲动的抗争本能。随着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无产阶级愈发渴望哲学真理之光的救赎,渴望能够以本阶级的哲学养料来丰盈自己的头脑,从而寻获思想依归、开拓理论领地、重建精神家园,彻底摆脱被动而蒙昧的阶级状态。正是这份对科学理论的虔诚热望,让无产阶级从一切被压迫等级中脱颖而出,成为人类解放的革命运动中原始的、质朴的、可靠的“被动因素”。其次,无产阶级能够自愿地、自发地、自觉地接受理论武装,成长为不断趋近哲学的主动的物质力量。无产阶级迫切需要哲学的指引,但他们从来都不会茫然麻木地等待哲学提供的“直接要求和结论”,(3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9、10、10、11、16、17-18、10页。而是会积极地配合并参与到理论武装的各个环节,主动地弥补并克服自己在意识形态斗争中的劣势。无产阶级是一个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且勤于学习的阶级,其内部蕴藏着“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39)的自主意识,他们不仅能够清醒地根据自己的精神需求与实践需要有选择性地寻找理论资源、贴近科学理论、汲取理论养分,而且能够将哲学理论归入“现实范围”,在运用理论、践行理论的实际斗争中不断证明“理论的彻底性”,不断强化自身的实践能力。正是在有意识地同哲学进行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无产阶级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生命力、表现力与行动力,才逐渐从自在的、被动的物质因素成长为自为的、主动的“物质力量”。最后,无产阶级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思想力、鉴别力、创造力,将自身锻造为创生哲学的能动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是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处在“思想”与“现实”之间具有独立意识、自由意志与首创精神的能动性力量,他们要求成为“当代的历史同时代人”(40)的解放诉求中也内在地包含着力求成为“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41)的思想自觉。无产阶级能够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孕育出新的哲学课题,将自身立足现实的对一切社会缺陷的直观感受上升为超越现实的理性思考;能够在摧毁资本主义卑劣事物、追求人民现实幸福的革命实践中对哲学理论进行切实的检验、反思与修正,不断提升哲学的科学性与真理性;能够通过对自身革命斗争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凝练与升华为哲学提供鲜活而丰厚的现实内容,不断实现哲学理论的接续发展与突破创新。正是在创生、完善与发展先进哲学理论的过程中,无产阶级才彻底打通了思想与现实之间的隔阂与对立,真正成为具有不竭创造力与强劲战斗力的“物质武器”。

哲学成为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的过程,就是哲学充分发挥其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服务的本质功能,以全面而深刻的情感激发、理性升华、实践引领彻底占领无产阶级精神园地的过程。首先,哲学能够唤醒无产阶级的革命激情,成为无产阶级的情感依托。在对旧世界的批判性斗争中,哲学的“主要情感是愤怒”,“主要工作是揭露”,(42)它能够以尖锐有力的思想生动描述“各个社会领域相互施加的无形压力”,(43)直观呈现“以政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卑劣事物”,(44)深刻披露无产阶级“被支配、被统治、被占有”(45)的阶级地位。哲学的“搏斗式的批判”不仅会让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饱受压迫的生存状态,让他们对自己的现实处境“大吃一惊”,不再“相互采取暧昧的猜疑的态度”,(46)不再“有一时片刻去自欺欺人和俯首听命”,(47)而且还会点燃无产阶级对一切剥削制度的愤怒与憎恨,激发无产阶级敢于进行革命斗争的冲动与勇气,使普遍的自我解放成为无产阶级自身“不可抗拒的要求”。这种真正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对无产阶级现实处境感同身受的革命的新哲学,必将在无产阶级中凝聚起最广泛的情感共鸣,成为无产阶级最信赖的情感依托。其次,哲学能够提升无产阶级的革命理性,成为无产阶级的思想工具。革命的新哲学不仅能够将无产阶级从“神圣形象”与“非神圣形象”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带领无产阶级走出混乱无序的思想状态,而且能够为无产阶级提供全新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使他们“按自己的观点来表达解放的思想”。(48)只有获得了哲学的理性启蒙,无产阶级才能“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49)在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中理解人类解放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在对各领域与各阶级之间相互关系的全面考察中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在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形势的深入分析中提出清晰的革命诉求与斗争策略,不断成长为一个具有鲜明政治意识、高度理论自觉与深刻革命智慧的自为阶级。哲学也正是在抵达并占领无产阶级的头脑的过程中,为无产阶级带来了理论的解放,在无产阶级中凝聚起了广泛的理性认同,成为无产阶级的科学的思想工具。最后,哲学能够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成为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新哲学最为革命之处就在于它是“为实践服务的理论”,(5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9、9、6、6、6、6、6、6、16、4、10页。它从来不让无产阶级沉迷于炽情或思辨之中,而是鼓舞和引导无产阶级将革命激情与革命理性投入到实际的革命运动中来建立自己的现实;它从来不会止步于抽象理论思维的批判性斗争,而是致力于以富有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与前瞻性眼光的理论思考破解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为无产阶级提供科学的实践原则,不断催生新的革命的物质力量,不断推动实现人类解放的革命运动的突破性发展。哲学思想引领之下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将不再是囿于一时一地一领域的群众暴动,而是成为既有活力、有冲力、有张力又有理想、有计划、有组织的人类解放运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进程中的哲学也将不再是“哲学家的头脑”中的抽象思维活动,而是成为无产阶级改造现实世界的锐利精神武器。

只有在“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的辩证统一中,才能达到“有原则高度的实践”、实现“人的高度的革命”,使人真正“解放成为人”。彻底的人类解放既是哲学的理论追求,也是无产阶级的现实诉求,这一宏伟目标的达成就是哲学与无产阶级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过程,就是哲学的现实化与无产阶级的非现实化辩证统一的过程。一方面,“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51)也就不能消灭自身。从哲学实现自身理论追求的角度来看,人类解放就意味着哲学在思想世界中的抽象性、外在性、虚无性已经被完全消灭,这种彻底的消灭只能通过将哲学从思想形态完全转化为现实形态的方式来实现,这种彻底转化的完成就是以无产阶级的消灭亦即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为唯一标志的。哲学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作为人类解放的“头脑”的功能,对现实的社会弊病进行切身体认与深刻反思,揭露无产阶级“自己本身的存在的秘密”,(52)指引无产阶级在革命的实践运动中消灭自身所体现的一切社会缺陷、消灭无产阶级本身,从而真正撼动社会现实本身,获得成为现实的实际可能。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53)也就不可能解放自身。从无产阶级满足自身现实诉求的角度来看,人类解放就意味着无产阶级那极端非人的现实处境已经被完全消灭,这种彻底的消灭只能通过将哲学的应然状态完全转化为无产阶级的实然状态的方式来实现,这种彻底的转化只有依靠无产阶级本身的革命实践活动来完成。无产阶级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作为人类解放的“心脏”的功能,以“人的高度的革命”将哲学的理想性、崇高性与超越性不断地实现到现实世界,才能真正消灭产生一切剥削制度的现实根源,才能彻底地消灭自身以实现自我解放。可见,单纯依靠无产阶级自发的革命实践,或者纯粹凭借哲学的理性批判,都不可能真正完成彻底的人的解放。只有在哲学与无产阶级之间结成牢不可破的革命同盟,哲学通过消灭无产阶级实现自身,无产阶级通过消灭哲学解放自身,才能在思想与现实的历史性的和解中实现彻底的人的解放。

三、“两个武器”重要论断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相统一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由之路,但“理论需要是否会直接成为实践需要呢?”(54)一般意义上来说,“思想的要求”(55)与“现实对这些要求的回答”(56)之间往往有着“惊人的不一致”,(5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17、18、13、13、13、13页。要彻底消弭这种“不一致”,就必须通过“彻底击中”与“理论掌握”推动“思想”与“现实”的双向趋近,使无产阶级在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辩证统一中彻底解放成为人。在此意义上,“两个武器”核心论断以及相关论述中所蕴含的关于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的辩证关系、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相互转化的基本原理以及实现人的解放的终极追求等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重要思想,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正本清源与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启示。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哲学立场。哲学立场是关涉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核心命题,是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深化的前提性问题。马克思“两个武器”的重要论断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哲学立场出发,科学阐释了“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的基本关系,强调了作为“物质武器”的人民群众在实现人类解放的伟大斗争中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与作为“精神武器”的先进思想理论的特殊的能动性作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哲学立场,既要坚持物质力量的第一性,又要强调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同一性,才能在正确理解和把握其辩证关系的基础上确立合理通达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运行逻辑。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把“物质武器”放在第一位,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与主体力量,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主动性与能动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命力、战斗力与创造力,不断挖掘人民群众内在蕴藏的巨大物质力量,用人民群众的先进物质力量来摧毁旧有物质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构筑全新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作为“精神武器”的“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8)的能动作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与政治高度,不断凝聚与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为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思想指南与实践遵循,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精神力量有效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力量,以精神力量的持续转化推动实现物质力量的内生增长。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发挥理论武装的核心功能。遵循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辩证统一的基本规律,推动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相互转化,这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立场的必然要求,而具体如何实现这一转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进一步面对和解决的基本课题。马克思关于“两个武器”的重要论述精准揭示了二者相互转化的关键,即对人民群众进行彻底的“理论武装”。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理论内容与武装工作的双重彻底。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用彻底的理论内容来武装人民群众,只有彻底的理论才能成为“彻底击中”人民群众的“思想的闪电”。“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9)理论的彻底性就在于要“抓住事物的根本”,(60)“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6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11、11、11页。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理讲理、以理服人,以抓住“人的根本”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来武装人民群众的头脑,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及时准确地回应时代发展中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与思想困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客观性、逻辑性、规律性来说服人民群众,真正击中人民群众的思想与灵魂,使人民群众自觉自发地成为学习、掌握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坚持对人民群众进行彻底的理论武装,只有彻底的武装工作才能帮助人民群众彻底掌握科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理直气壮讲好理、讲通理、讲透理,必须牢牢把握人民群众思想观念形成发展规律与理论武装工作规律,逐步构建系统而完善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工作体系,做到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始终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提升理论武装的科学性、系统性与针对性,不断推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充分而高效地内化为人民群众的精神信仰、外化为人民群众的实践能力。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定实现人的解放的价值追求。“人的解放”的问题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关切和探讨的根本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全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最高主题。马克思在“两个武器”重要论断中深刻揭示出,实现“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辩证统一的终极目标正是在于以“有原则高度的实践”和“人的高度的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解放成为人”。“人的解放”的崇高追求深入贯穿了思想政治教育整个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内在地要求着思想政治教育应始终坚持以“现实的人”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现实的方式“满足整个的人”,既要为其精神生活注入实际内容,又要使其实际生活焕发精神活力,使人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贯通中找回自身的真正现实性,实现“人的完全回复”。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从其本质来说都是在做人的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基本工作导向,坚决贯彻通过人并且为了人的基本工作原则,牢固树立围绕人、关照人、服务人的基本工作理念,密切关注人的现实需要、全面把握人的社会关系、积极回应人的发展诉求,将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与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结合起来,将增强人的物质力量与铸魂育人的精神力量结合起来,不断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深远意义上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普遍的人的解放提供科学的精神指引与可靠的现实支撑。

就当前而言,以马克思关于“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就是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达成新的历史条件下“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的辩证统一,将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统一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来,不断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正如习近平所强调:“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6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21页。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的闪电”击中人民群众的精神园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凝心聚气、强基固本、立德铸魂,不断深化广大人民群众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认同,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强化广大人民群众的斗争勇气、责任意识、使命担当,不断坚定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凝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精神力量,而且要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的实践遵循,将崇高的信仰、信念、信心的精神之力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伟力,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不懈奋斗,不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篇章。

猜你喜欢

武器哲学现实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菱的哲学
漫画:现实背后(下)
小包哲学
一张图看懂武器发展史
请放下你的武器
退役武器去哪儿了?
负荆请罪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