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来的乡愁
2021-11-26本刊通讯员何军林
本刊通讯员 何军林
都说不恋家不想家的人是冷血动物。其实,即便是冷血动物也是恋家想家的,譬如蛇,冬眠的时候也是要跑回自己窝里的。从这个角度讲,恋家、想家是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动物的天性,甚至就依附在我们与生俱来的血液里,堪称另外一种“血细胞”。于是,当我们离开老家后,这样的“血细胞”就会出现问题,我们会患上同一种病,那就是——乡愁。
乡愁是一种很特别的情愫,不会因为离家越远越久而渐行渐远,反倒会愈发的浓烈,有点类似于窖藏酒,越藏越浓。所谓乡愁,关乎老家的一切,关乎记忆中的人、事、物:爷爷的咳嗽、奶奶的白发、父亲的背影、母亲的唠叨、兄弟姐妹的打闹;后坡的菜地、屋后的草垛、门前的老槐树、门口的石礅;石磨的豆花、坛子里的泡菜、灶台上熏的腊肉香肠……
最容易勾起乡愁的还是老家的饮食和味道,比如,陕西人在外地看到肉夹馍、羊肉泡馍,乡愁就会如流水般淌出来;四川人在外地看到火锅、回锅肉之类的,乡愁就会决堤般喷涌而出……于是,有人说:“家乡也许远隔千山万水,老家味道却时刻牵系在游子的心头,那是永远忘不了的情怀,是身在他乡的老家惦念。”
曾经有人总结过生活的本质,就是吃和睡。关于吃,中国人是出了名的讲究,能把它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哲学的高度、生命的高度。关于饮食的书籍更是铺天盖地,笔者书橱里就有好几本。不过,以前的饮食类图书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菜谱,一类是饮食文化。菜谱图书是制作步骤和烹饪方法的汇集,除了图片精美,文字介绍比较简单,没有味觉和味道;饮食文化图书多是散文、随笔结集,多涉及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乡土人文、味道等,却少了烹饪方法和图片。而手里这本《老家味道——舌尖上的乡愁》(译林出版社2014 年9 月出版),形式却比较新颖,突破了两种美食图书的界线,融合两种图书的优点,再添加人文情感和思念的记忆,读起来就有意思多了。
这是一本饮食文学散文集,由8 位不同省份、不同领域的作者以想念老家美食为载体,通过动人的文字,用无法复制的味道,写出了各自对家乡、亲人最深切的思念,将大家带入那无法忘怀的家乡味道,回到最打动人心的温暖时光,心感美味,苦也是甜。本书的作者既有大东北的豪爽女孩儿,也有江南水乡的柔情妹子,更有川渝山间的麻辣女汉子……她们扛着相机出发,云游四方,走遍世界版图,只为寻找最美、最朴实的美味,然后分享给读者。
这是8 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吃货,用各自独特的文笔,娓娓道出了铭刻在自己味蕾上的老家味道:黑土地上的老味道、京津味道的前世今生、江东水波里的思乡情怀、洞庭湖水载回的乡愁、川渝山脉里飘出的想念、闽南岸上祖代呼唤的海味……跟着这些文字的方向,我们不自觉地被带回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老家的味道。
确实,翻看这本书,记忆里那些熟悉的味道一下子就从心头的某个地方迸了出来,甚至从舌尖里冲出来似的,让你仿佛瞬间回到了老家的灶台和宴席。那些熟悉的菜品,那些教你做菜、一起吃菜的人,如同播放老电影一般,在你脑海里浮现出一段又一段温暖的画面。
“我不知道下一站会是往南还是奔北?闯东抑或走西?在我安心睡了的世界里,缱绻在你怀里歇息。多雨的渔村,是梦里的港湾;城市的湿潮,却是我浓得化不开的乡愁。”读着书中这样的文字,不怅然、不伤感是不可能的,不回望故乡、不怀想老家也是不可能的。这种时候,你似乎已经和作者融为一体,陷入了细腻而又浓烈的回忆中。
回忆总是和味道联系在一起的,总有那温馨独特的味道,独一无二,历久弥新,永远深藏于我们的记忆中……本书中除了有各地特色实用的菜谱,文笔细腻感人的故事,更有美丽精致的插图,让我们在美味、美文和美图中,感受味觉和视觉的双重体验,获得精神和身体的全方位阅读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