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歌发展中的当代问题与突破路径研究
2021-11-26杨婷张小浩
杨婷/张小浩
红水河是珠江流域的干流,全长659千米,广西境内主要流经百色市乐业县、凌云县、西林县、隆林各族自治县、田林县、平果市、河池市、天峨县、南丹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凤山县、东兰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来宾市兴宾区、武宣县、象州县、忻城县、合山市、柳州市、柳江县、南宁市宾阳县、马山县、桂平市等,长期居住着壮、侗、仫佬、水、仡佬、布依、毛南、汉、彝、苗、瑶、回等民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民歌,如壮族《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等歌曲,旋律优美,朗朗上口,诠释着民众日常生活与风土人情,是广西红水河流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
一、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歌概况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民歌伴随在广西红水河流域民众日常生活、节日、劳作与交往中,该流域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生发着丰富多彩的民歌,形成了较完善的民歌体系。“这里的壮族自古能歌善唱,历来有唱歌为乐,赛歌为戏,依歌择配的习俗。而且民歌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尤其以几十种二声部民歌最富于特色。民歌体裁有长歌、散歌、套歌、组歌、勒脚歌、排歌,有叙事歌、抒情歌,有五言、七言、五三五、七五七,有两行、四行、六行、八行、十二行、长短句。在韵律方面,有腰脚韵、脚头韵、脚韵等。这里的山歌特别善于触景生情、托物比喻,以猜谜、盘问的方式,唱出有声有色,动人心弦的歌词,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1],《大地飞歌》《山歌好比春江水》及壮歌双声部《嗬嗬腔》都是代表性民歌。此外,该流域水族民歌分为大歌与酒歌两种曲调,演唱时用和声伴唱。大歌是民众在生活与劳动中所唱,一人领唱、二人或多人和声伴唱;酒歌是民众在婚丧及宴会场合所唱。瑶族民歌相对婉转,《离贯歌》是具对比特点的双声部民歌;仫佬族民歌由二人构成二声部演唱,主旋律在高声部,低声部具衬托功能;毛南族民歌多为二声部,《买顶花帽给妹戴》具代表性,这些民歌深受该流域民众喜爱和传唱。
除此之外,民众在“歌圩”中,多以“双声”“双音”“哈双音”“并唱”等演唱形式呈现民歌样态,如在“歌圩节”中,民众演唱《武宣婆山歌》《兴宾壮欢》等民歌。在田间耕作时,民众随口唱起《世上哪见树缠藤》《想妹》等民歌,这些歌曲“作为歌唱生活、歌唱劳动、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有艺术形式,在红水河流域各少数民族经久不衰”[2],呈现着民众娱乐、交流、婚嫁等日常生活。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值得学者深层探索,但在具体实践中存有一定问题。研究该流域民歌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对推进民歌高质量发展具重要意义。
二、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歌发展中存在的当代问题
由于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及文化环境的不断变化,新的音乐形式陆续涌现,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歌渐渐淹没于多样化的音乐中。虽然该流域比较重视民歌发展,但在当代发展民歌的具体实践中,仍存有一定问题,制约民歌持续发展。
(一)民歌生存与发展空间堪忧,相关政策落地执行乏力
随着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敬酒歌》《山歌牵出月亮来》等民歌的表演载体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歌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堪忧。广西各级政府重视红水河流域民歌发展,不仅制订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隆林各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来支持民歌的发展,而且还设立了“壮族三月三”这一法定节假日,并放假两天,让自治区全体民众有充沛的时间来传唱家乡的民歌。但在民歌传承与发展实践中,相关部门却未充分发挥作用,对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歌发展的相关政策未能更好地监管,政策落地执行乏力,未能使该流域民歌更加规范化发展,使该流域民歌发展受到限制。
(二)学校教育传承存在欠缺,阻碍民歌传承发展
“壮族人以喉咙为思维器官”[3],生活在广西红水河流域的民众有着酷爱唱歌的惯习,而学校是保障该流域民歌得以传唱、且高效传承的重要阵地。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外音乐交流日益频繁,西方音乐在该流域学校教育中愈受重视,而学校对该流域民歌教育传承则存在欠缺,参与度偏低,在教材选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上无法保障与支持该流域民歌的良好传承。经调查,巴马瑶族自治县B小学有一部分学生连耳熟能详的《只有山歌敬亲人》都不能完整演唱,大化瑶族自治县D中学的部分学生根本没听过《赶圩归来啊哩哩》,这样的现状说明该流域民歌的学校教育传承效果还不够理想,会阻碍该流域民歌的发展,甚至会造成消极影响。
(三)民歌传承人出现断层,传承培训体系不够系统
随着民歌传承人老龄化以及老龄传承人的去世,在民歌传承方面,出现红水河流域新生代歌王断层,传承人相对缺乏,传承培训体系不够系统,部分民歌面临失传的境地。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壮族嘹歌(平果县)中的《时逢好年景》、以及壮族三声部民歌(马山县)中的《孤苦吟》,其旋律形态、结构特征、调式体系以及和声特点都独具当地特色[4],而因传承人出现断层现象,年轻的传承人还未精通这些民歌的演唱技巧,也未达到传承民歌的目的。另因现阶段该流域民歌传承培训体系还不够系统,青年传承人对民歌创作技法掌握得还不够成熟,他们无法游刃有余地创作出诸如都安毛南族多声部民歌(“双声”)中的“耍”,以及隆林仫佬族《古人歌》等优秀民歌,这种现象也窒碍了民歌持续发展。
(四)民歌相关习俗传统日趋淡化,民众传承民歌意识相对淡薄
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歌是当地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交流情感、娱乐消遣、传播知识的工具,其在“音律上,宽广嘹亮,粗犷高亢。曲调上古老悠扬,地方色彩浓厚。内容上,风格淳朴健康,生活气息浓郁。手法上,白描表述,生动比喻。”[5]天峨的《情歌》、南丹的《劳动歌》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民歌。但受数字化影响,很多民俗节庆活动趋于商业化、功利化,婚礼、丧葬仪式往往趋附现代化,民歌作为该流域民众生存方式与习俗的传统日趋淡化,其作为音乐符号与节庆元素的标识作用也随之弱化。另外,民众主动传承与保护该流域民歌的意识也相对淡薄。由于民众主动参与民歌传承与传播活动的积极性较低,致使该流域民歌传承与发展陷入传播困境,这些现象不利于该流域民歌发展。
三、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歌发展中当代问题的突破路径
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歌发展遭遇多重因素作用与影响,在具体实践中需加大对其的重视程度。解析该流域民歌在发展中存在的当代问题,需从政府、学校、传承人、宣传等维度对该流域民歌发展进行探究,以期保障民歌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一)增强政策执行力,拓展民歌发展空间
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歌承载着当地的历史与民族精神,反映着当地民众的心理与生产生活,是中华文化认同的地方表现,而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对推动该流域民歌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部门应进一步增强相关民歌发展的政策执行力,通过监管与协调,保证政策落地生根,进而拓展民歌发展空间。第一,可将传承民歌文化和发展当地经济相契合。如,河池可依循《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在“宜州刘三姐文化旅游节”中,发挥民歌文化符号作用以拉动本地文化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在“一带一路”政策影响下,抓住区位优势,推进民歌发展。相关部门可牵头搜集与整理该流域民歌,构建民歌资源库,设立民歌文化数字博物馆,形成健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该流域民歌文化发展体系。
(二)普及学校民歌教育模式,形成民歌教育发展体系
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歌是具高度艺术价值与民族风格的音乐艺术遗产,需要学校大力推广,发挥民歌在学校传承的作用[6]。因此,普及学校民歌教育模式,逐步形成民歌教育发展体系,弥补学校教育传承中的欠缺,是促进民歌在学校发展的有效路径。第一,发挥学校音乐教育主导地位,反映该区域师生爱唱山歌之价值追求,延续该流域民众自古以来唱歌的精神传统,不仅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还能推动区域音乐教育品质进一步提升。第二,突显学校民歌教育中师生主体地位,延伸中小学校民歌课堂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该流域民歌的兴趣,提高该流域民歌文化影响力。第三,提高学校参与度,积极探索与开发本地域音乐校本课程,将该流域各民族民歌融入课程教学,逐步形成该流域民歌教育发展体系。
(三)耦合新老传承群体,健全民歌传承培训体系
民歌传承人是推动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歌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关键一维,在促进该流域民歌发展过程中,要扩大对其扶持范围[7],耦合新老传承群体,健全民歌传承培训体系,促进民歌发展。第一,在“以老带新、以熟带生”中耦合新老民歌传承群体,在不同场合中传授年轻传承人民歌文化,激发他们的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蚂歌会[pe:3ja6kwe3](比娅圭)是东兰县的一种集体交往活动[8],年长的传承人可利用其文化空间教年轻传承人唱《东兰根据地》等民歌,传授当地民歌文化知识。第二,健全民歌传承培训体系,“在当地乡镇定期开展民歌文化培训”[9],限定培育工作内容与重点,年轻传承人不仅要学习作曲技法等民歌创作知识,而且能熟练掌握该流域特有的音乐语言,有效推动民歌传承与发展。
(四)合理开展民歌宣传工作,唤起民众民歌文化自觉
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歌发展需在日常生活中强化民歌文化宣传,提高民众传承意识,唤起民众民歌文化自觉。第一,利用广播、报纸等的宣传作用来发扬民歌传统习俗,推动民歌传播。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由该流域作曲家苏胤彰编曲、音乐人阿古哥作曲作词、歌唱家韦焕明、莫彩虹、郭秀莲演唱的民歌《壮乡瑶情》在广西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深受民众喜爱。第二,通过互联网、抖音、学习强国等社交、学习媒体多途径传播方式[10],将民歌融入民众日常生活,促进该流域民歌文化发展[11]。如该流域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歌曲《笑着前行》,在“微观来宾”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公众号推送;扶贫歌曲《风雨中的使命》在“来宾音协”公众号展播,并备受民众关注,这些宣传方式唤起了民众对该流域民歌文化的自觉,促进了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歌发展。
结 语
民歌是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化的历史性积淀,通过政府、社会、学校、民众等的努力,该流域民族音乐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以及社会变迁与外来文化的影响,民众生活方式及审美心理日益改变,该流域民歌文化也面临新问题。基于此,对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歌发展中的当代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突破路径,不仅能促进该流域民歌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而且能进一步通过民歌这一载体促进该流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