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的创作特征及演唱处理探究
2021-11-26贺阳阳
贺阳阳
歌剧原为西方音乐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经多年发展并在成型后传入我国,在近百年的时间内,无数创作家进行了创新创造并留下了一大批优秀现代歌剧作品。《红珊瑚》则为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民族歌剧,正因为大胆采用了以节奏、调式及朗诵手法为代表的戏曲元素而经久不衰,这部歌剧不仅标志着我国新歌剧的探索之路由此开启,同时也代表着歌剧创作的“中国化”进程快速推进,越来越多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歌剧作品广为流传。唱段《海风阵阵愁煞人》作为最经典的片段之一其内容极具戏剧性,演唱难度相对较大且对于演唱者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为此本文重点对这一选段的创作特征及演唱技巧进行深入分析。
一、概述
(一)歌剧《红珊瑚》的创作背景
50年代末期,众多歌剧创作者在共同探索的过程中创作了这部《红珊瑚》,汇聚了当时海军政治部文工团中以钟艺兵为代表的优秀编剧以及以胡士平为代表的优秀作曲家的集体智慧,当时对民族歌剧基础理论的研究在音乐界已经广泛达成共识,即歌剧创作以戏剧音乐为基础、参照西方歌剧并结合民间歌舞剧、儿童歌舞以及新型歌舞。其中《小二黑结婚》、《刘三姐》以及《江姐》等作品最具代表意义。歌剧《红珊瑚》具备鲜明的民族特色,其故事情节相对曲折而人物形象则较为丰满,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则是广为流传的片段之一,因其完美诠释了民族歌剧风格而成为了中国歌剧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笔,在专业民族声乐女高音演唱会上十分常见,且已经成为当代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素材。歌剧《红珊瑚》讲的是生活在珊瑚岛上的一对渔家父女的故事,家境贫苦却饱受欺压,父亲染病,女儿为救其父不得已去渔霸家赊钱,故事的结尾主人公在解放军战士的帮助下彻底粉碎了霸权统治,作者希望借此故事来体现中国劳苦大众在反封建、反帝国主义以及反官僚主义过程中付出的努力。
(二)歌剧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简介
《海风阵阵愁煞人》这一选段为咏叹调,是歌剧《红珊瑚》中最为人所熟知的片段,同时也是歌剧主人公珊妹刚刚出场的片段。这一唱段主要描述了珊妹为还债被逼“登豪门”为妾,在逃跑的过程中被解放军战士王永刚及阿青哥所救,在面对汹涌的大海顿感孤苦无依,后不顾个人安危,迎接解放军登岛,最后在解放军的帮助下实现了解放,这一选段不仅体现了主人公愤恨及愁苦心情,同时还体现了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个唱段借鉴豫剧中的板腔体,最早由赵云卿演唱并由文工团合唱及伴奏,录音版本则先后由郭兰英及李谷一等艺术家完成。
二、歌剧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的创作特征
(一)歌词特点
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的歌词以突出主人公珊妹的急迫心情为主,除了表达其内心的压抑与悲愤之情外还表达了对于解放及自由的深切期盼。“海风阵阵愁煞人”一句作为选段首句对奠定情感基调具有重要意义,演唱者需要以饱满的气息来营造沉重的气氛,且后三个字的演唱应当一气呵成,充分运用戏曲的哭腔来体现民族特色。第一段歌词由“风声紧”至“几时尽”,这一段主要以叙述故事为主,要求演唱者做到“字正腔圆”,即咬字时应当注重字头的清晰、字腹的延长以及字尾的归韵,从而清楚的表达歌词含义,故事推进至小高潮处,主人公的情感发生了变化,由于原来的痛恨转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此声音力度也做了逐渐加强的处理,且随速度的逐渐加快。乐曲自然的由4/4拍变为2/4拍,以“听说是”至“早降临”一句来塑造主人公的形象并突出其性格特点,同时表达了她对解放的热烈期盼,最后一段以快板为主,主要是讲述了珊妹为救其父而去找渔霸赊药的情节,由美好的期望回到了残酷的现实。
(二)曲式分析
《海风阵阵愁煞人》这一唱段共75个小节,属于单二部曲式结构,整篇以D大调为基础,就其速度及节拍而言,主要遵循了散-慢-中-快-散这一变化规律,充分运用了戏曲中的“板腔体”。就引子部分而言,以散板结构为主,创新采用了戏曲中紧打慢唱这一写法,始终保持4/4拍,从而奠定了选段的情感基调。首部分为2-28小节,采用了中板板式以及戏曲中“慢三眼”手法,这27个小节强弱对比明显,旋律呈现整体下行回旋态势,紧密贴合主人公娓娓道来这一故事情节。中部分为29-66小节,其板式为快板与慢板结合,可分为两个乐句,节奏从4/4拍转向2/4拍,多见音程大跳设计,曲调则由悲伤转为明朗。尾声部分为67-87小节,板式为行板联合慢版,共19个小节,行进一半便出现短暂的节奏变化,以流畅的旋律及简明的歌词来突出主人公的悲伤心理及凝重氛围,从而将主人公由无尽的期盼又拉回到残酷的现实之中。
(三)音乐风格特点
《海风阵阵愁煞人》片段选自歌剧《红珊瑚》,通过对整体音乐风格的探究,歌剧音乐语言中采用了大量的戏曲音乐音调,无论是在音乐创作、咬字、行腔、节奏、旋律以及舞台表现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及戏曲元素,即通篇充斥着浓厚的民族风格。创作者在创作时大胆的采用了戏曲的板式变化及调式转换等手法,以河南地方戏-豫剧为整部歌剧的基础音乐风格,通过强调地方色彩并增加乡土气息来凸显歌剧的阳刚特点,整个唱段较为流畅,其歌词也较为口语化,节奏层次较为鲜明,故事情节中的矛盾冲突较为尖锐,对刻画人物性格并表达人物情感均具有重要意义。
(四)旋律与节奏特点
就旋律而言,《海风阵阵愁煞人》的旋律线条较为优美,这是因为创作者采用了以民间音乐调式为代表的大量戏曲元素,从而使歌剧作品成为了更加容易被广大劳动人民所接受与喜爱的通俗化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歌剧本身的流传度,但这一选段的演唱难度相对较大。
就节奏而言,《海风阵阵愁煞人》这一咏叹调以自由散板为开端来实现抒发情感的目的,随音乐行进逐渐至中速4/4拍,以此刻画珊妹的整体形象及性格特点,故事的行进使得节奏由四四拍转变2/4拍,以此说明主人公对解放的热烈期盼,整个选段中夹杂着戏曲曲艺中的“流水”,看似跳跃但实际上衔接紧凑,这些特殊的节奏处理生动形象的反映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变化。
(五)伴奏织体的音乐特点
分析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的伴奏织体进行分析,其风格特色与歌剧《红珊瑚》的整体风格具有高度一致性,选段伴奏中加入了戏曲及曲艺中常常出现的锣鼓点元素,同时配合戏曲中的念白表演手法,以此实现了西方歌剧载体与中国戏曲元素的有机融合,尤其是歌剧配器的协调应用,加强“紧锣密鼓”与“平缓舒展”之间的强烈对比,对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内心情感以及烘托歌剧氛围均具有重要意义。以首句“海风阵阵愁煞人”为例,创作者在“愁煞”两个字之后加入了锣鼓点,同时慢慢引入“人”字,通过重咬缓吐的方式来突出人物内心的愁苦。
三、歌剧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的演唱处理
(一)引子的演唱处理
分析引子部分即第1小节来看,以散板板式为开端,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需要对其声音进行优化处理,以演唱前的呼吸调整为基础,尽可能打开腔体,从而实现均匀的共鸣,同时对气息予以控制,提前吸足再行演唱。以第一句为例,“海风”两个字的高音演唱应当极具爆发力,演唱者需要稳住喉头,进而实现气息的集中下沉,字尾以头腔共鸣为主,随后的“阵阵”两个字的演唱应当保证字正腔圆,注意尾音归韵,强调沉着有力并辅助快速换气,而“愁煞人”三个字的演唱应当寻找戏剧唱腔里“喷口”的感觉,在“杀”字处做短时值的休止处理,呼吸应当做到声断而气不断,以慢起渐强的原则,确保演唱最高音时气息充足,打开口腔后转入拖腔,此时应当注意装饰音即倚音及波音的灵活运用。
(二)首部的演唱处理
首部部分为2至18小节,主要采用了中板这一板式,开头两句以及最后一句为本段的重点,演唱者应当确保气息稳定,从而缓慢的唱出第一句与第二句,注重“打”字的重音处理,采用顿挫的运行方式并通过模仿叹气从而将主人公的无奈心情娓娓道来,间奏后的部分以叙事抒情为主,演唱者在演唱时需要打开口腔并做到“字正腔圆”,在处理拖腔时应当采用哭腔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感受,“染重病”一词后应当做短暂的休止处理,同时注重语气的应用及气息的控制,且随乐曲行进至“逼死人”依据,需要加强气息运用以突出主人公的气愤之感,除此之外应当注重装饰音-下倚音的处理,以顿挫有力来准确的表达情感,且对于有尾韵的字都应当注重“归韵”。就其表演而言,借鉴了戏曲“慢三眼”手法,演唱拖腔时应当配合眼神等面部表情以及肢体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并表达人物内心,肢体动作应当与歌词相适应,焦急等待可以垫起脚尖并眺望远方,由理想回归现实就要将目光慢慢回收,而悲愤情绪涌起就应当做向外扩张的手势仪以表示主人公的呐喊。
(三)中部的演唱处理
中部部分为29至66小节,以快板加慢版为主要板式,演唱时不仅要注重旋律的强弱对比,同时还要对音色与音量予以控制。“听说是”到“救穷人”这一段应当以明亮的音色为主并以此突出欢快之感,“乌云散”的最后一个字应当找准韵尾“an”并做好归韵处理,演唱“杀渔霸”的“杀”字时应当尽可能将气息向下沉淀,强调字头的咬字处理,以此来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变化。唱到“此话想必都是真”这一句的前四个字,以轻唱为主,逐渐加强气息与力,针对韵尾“en”做归韵处理,遇到高音应当集中力量并打开腔体,字头力量逐渐加重并采用平稳的气息来突出拖腔效果,“泪眼望穿千重浪”一句应当将声音拉长,这对演唱者气息控制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相比之下“但愿救星早降临”一句相对明快,突出主人公的热烈期盼,表演时分析歌词的情感基调即由悲伤转为期待,主人公的心情变化应当与演唱者的面目表情及肢体语言相适应。“杀渔霸就穷人”这一句应当加点动作来表达主人公对恶势力的痛恨以及对救星的感激知情,“此话想必都是真”即由迟疑转为相信,演唱者可以通过将眼睛放大及手臂张开来迎接胜利。
(四)尾部的演唱处理
尾部部分为67至87小节,以戏剧曲艺中的行板加慢板为主,在演唱“擦净脸上泪,忍住心头恨”一句时应当含蓄且坚定,重点突出“擦”与“忍”这两个动词,通过加重字头实现力量的集中,而对于“泪”与“恨”这两个名词应当注意其下滑音的银处理,以此来充分体现主人公的情绪变化,演唱者在演唱时不仅要关注其字头与自腹的咬字处理,同时应当通过加强力量来营造歌剧气氛并塑造坚强的人物形象,最后一句应当做慢速处理,又因为这一句大多处于低音区,为此要求演唱者更多的采用胸腔共鸣的方式。演唱“登豪门”三个字则应当以一字一顿的方式来表达语气的坚定,一定要拖住字腹且气息不可断直至致结尾,由于这一部分为全曲情感的升华部分,为此应当依据歌词内容做出相应的动作,同时在“为了爹爹能活命”一句通过声音的颤抖处理来刻画珊妹忍辱负重的性格。
结 语
歌剧《红珊瑚》是我国歌剧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是民族歌剧的经典代表作,其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作为主人公珊妹头的出场片段,对塑造人物形象并表达作品情感均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其音乐元素可知选段《海风阵阵愁杀人》在保留原有的地方音乐特色的基础上创新融入了其他元素,丰富了民族声乐作品,本文重点从歌词特点、曲式特点、风格特点、旋律与节奏特点以及伴奏特点等方面对展开深入探究,并在分析其唱法处理时将这一选段细化为引子、首部、中部及尾部四部分,并对其咬字吐字、气息控制、共鸣及表演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希望可以给予演唱者以相应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