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入情,以情展技
——对肖邦《革命练习曲》演奏技巧的研究
2021-11-26何怡文赵开宇
何怡文/赵开宇
一、《革命练习曲》简介
(一)作品创作背景
练习曲的原意是“提高演奏者技术水平的乐曲”。在这个目的之下,钢琴练习曲只限于改正某一个演奏技术,而不注重旋律线条和情感投入。但是,在肖邦的练习曲问世后,这一现象被打破,他为练习曲注入了情感,让乐曲的艺术形象鲜明而生动起来,其中又以《革命练习曲》最为典型。
《革命练习曲》创作于1831年。在前一年,波兰爆发了华沙革命,当时,肖邦刚离开祖国不久,在去往巴黎的途中听到了这个消息后,他急切地想要回国参战,但是还没有成功回国,就传来了革命失败的消息。当听到华沙沦陷的消息后,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我在这里一点用处也没有。我赤手空拳,有吋候,只能独自让痛苦吞噬我,或将所有的情绪宣泄在琴声中!”这种义愤填膺且悲痛欲绝的情感,成为其创作革命练习曲的情感动机。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贯穿着悲愤之情,内容深刻而丰富,不仅具有突出的技术性和明确教学目的,而且在和声织体的写法上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色,使其超过了钢琴练习曲的范畴,创造了巨大的钢琴音像效果。
(二)作品中的声音表现
演奏艺术通过声音展现审美和情感,作为演奏艺术的第一载体,声音通过手指和肢体的“联动”去触动听众的心灵。《革命练习曲》兼具了生动优美的形象与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为纯技术训练注入了歌唱性,是对古典主义音乐创作的一种创新。首先,它开篇即以fz.和弦制造了结实饱满的音色,接着用两串高力度、高速度的音阶式级进营造出气势澎湃的音乐感受。然后用双手上下八度音符快速整齐的从高音区弹奏到低音区,这种超大的音区落差和双手一致快速的弹奏,强化了澎湃的气势,随后的主旋律虽然加入了轻快的附点节奏,但是因为左右手还是十六分音符的琶音快奏,反而又增加了雄壮威武的气势。总体来说,这部作品用力度作为声音表现的最重要的手段,在f、ff、fff、sf、mf、sfp的贯穿之下,制造出了丰富的音响效果。
(三)作品中的情感表现
诚如上文所言,《革命练习曲》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练习曲的范畴,肖邦为其融入了丰沛的情感。演奏者如果不能注入自己的情感理解,是很难完整表达出“革命”二字的含义的。在一众19世纪的钢琴家中,肖邦的民族意识是最为强烈的。他是把自己对于祖国和民族的感情全部投入到钢琴创作中的。通过他的作品就可以了解他内心的喜怒哀乐、了解他对现实社会和个人命运的认识。
《革命练习曲》因为创作于国家危难之时,肖邦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想要返回祖国积极投身于战斗,另一方面又迫于无奈不能回到祖国。华沙革命的失败让他部分归咎于自己,加之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使这首乐曲自始至终贯穿了悲愤激越与悲痛欲绝的情感。主旋律中的和弦在功能上承担了丰富音响效果的职责,在情感上又承担了释放的功能。这就让作品的情感也形成了层层叠加的效果,既有因祖国被侵略的痛苦而引发的来自于内心的呻吟,也有愤怒走向激进的情感变化。即使是到了乐曲的尾声,这种情感也是久久挥之不去的,从ff.到fff.的戛然而止,让作品重新回到了振奋人心的基调上,诠释了“革命”二字的含义。
二、钢琴演奏中的“情”与“技”
(一)“以技入情”的阐述
钢琴演奏的最终目的是让创作者、演奏者和欣赏者的内心情感达到共鸣。这种共鸣并非凭空而来,而是要以合适的声音传达而来。表面上看声音是载体,但是在声音的背后,是对技巧的运用。我们可以理解成演奏者是一个中介,他必须通过良好的演奏理论技巧,完整而完美地展现出作品的情感。所以,演奏技巧视为作品的情感服务的。
我们对作品的学习常常会走入到一个误区中:一味地追求技巧训练,而忽视了作品的内涵。当我们在熟记乐谱的基础上,对作品产生时的社会现实、民族特性等做一个完整的了解,然后通过各种声音记号、触键技巧、踏板运用等传达出来,才是一个正确的做法。
作曲家常常使用对比的方法实现技巧和情感的贴合。例如肖邦在他的创作中,总是在主旋律上加入一些颤音、倚音,增强乐曲的歌唱性;舒伯特在自己的创作中会频繁地使用变换小调,传递一种悲惨抑郁的感情;李斯特会使用琶音表现绵绵地情谊……其次,和声也是“以技入情”常有的一种方式。每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世界都是不一样的,如果说和谐的和声能够展现比较一致的精神世界,那么不和谐的和声,则更能说明作曲家个人的艺术风格。例如本文探讨的《革命练习曲》开篇即为不和谐的和声,以此营造出的强烈的情感,瞬间“抓住”了欣赏者的内心。除此以外,德彪西、舒曼、贝多芬等人都是善于使用不和谐和声传递音乐情感的作曲家。因为他们将自己的精神与情感灌注到了和声的创作中,更容易让人产生意犹未尽的感受。
(二)“以情展技”的阐释
弹奏技法是表达情感最直接的方式,是演奏者对作品的二次创作。我们说的“以情展技”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层是创作者对作品投入的情感用怎样的技巧表现出来;第二层是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投入的情感用哪一种演奏技巧完成。演奏者和创作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乐记》中的这段话加以说明:“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瞧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蝉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谦;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其内涵是古今中外一样同的。也就是说,只有演奏者对作品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创作者相互匹配,才能演奏出合适的音色。
(三)“技情相合”的基础
不同的技巧表现着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感对应着不同的技巧,要想真正实现技巧和情感的贴合,一些客观的基础还是需要构建的。首先,演奏者需要具备能够体现作品乐感美和情感美的弹奏手法,让人们能从中感受到流动的情感,从而把欣赏者的注意力从演奏技巧转移到音乐本身。例如在弹奏琶音时要落键准确,弹奏颗粒感强的音色时,要使用轮指等。其次,演奏者应该具备和演奏技巧相匹配的情感。他们需要明晰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印象主义音乐、民族主义音乐等各个时代、各个流派的音乐风格和音乐内涵,善于运用一定的想象力,把高低、快慢、轻重等各种声音糅合在演奏中,铺展开作品的情感内蕴。第三,演奏者应该重视演奏技巧向情感的转化,赋予技巧以情感。为自己的演奏从技巧和情感中取得一个平衡,然后将音色生动化,富于激情的传递给观众完成从引人入胜到激情洋溢再到久久回味的艺术欣赏过程。
三、《革命练习曲》中“技”“情”相合演奏实践表现
(一)曲式结构
这首乐曲是单三部曲式结构:A(1-28小节)、B(29-40小节)和A’(41-84小节)。A段的1-8小节是乐曲的序奏,从第9小节开始,乐曲进入主题,分别用两个乐段加以表现,第一个乐段半终止在属和弦,第二个乐段在经历了各种转调后落于bB大调。B段从#g小调开始,使用模进句式推进主题,深入情感,同时配以导七和弦的连锁行进,继续在调性的变化上释放肖邦的情感,直到B段的结尾落于c小调属和弦上,为再现部分(A’)的演奏做准备。在A’中,肖邦使用了自己最擅长的旋律装饰,为主旋律的展现增加了更多地动力,也从内部扩充了乐曲的主题思想。除此之外,练习曲还运用了热烈的快板,去衬托不断地转调,让音乐主题更为鲜明。
(二)音乐思想
总体来说,这首练习曲的音乐形象是单纯的。全曲始终保持着悲愤激越的情感,使用左手奔腾的音流和右手刚毅的落指,是最为主要的演奏技巧。作品从一开始就用了强演奏的方式,不和谐的属七和弦带动着十六分音符倾泻而下,象征着肖邦在听到华沙起义失败后的震惊与悲愤的心情。这个消息对于肖邦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的,他需要通过强烈的音响效果传达出来,因而采用了千军万马浩荡奔腾的节奏音型。紧接着,呈示部运用了刚毅果敢的高音音调,这是一个上行级进的音调,它和明快的附点节奏一起构成了冲锋的号角,表达了肖邦激愤焦虑的心情,他也希望借由这一段音乐,鼓舞自己和波兰的人民奋起抗争。
乐曲的中段仍然使用了附点节奏,但是在这里它更多承担了呐喊的意义。肖邦回忆着自己的祖国,想象着华沙起义的场景,情感更加的激烈,他的情感也在乐曲的中段变得更加复杂。他希望召唤起同胞们的奋起抗争,又对自己不能身赴前线感到内疚,这让他不断地使用变调和强音,试图找到一个合适的情感出口。
乐曲的再现部是对主调音乐的变奏,增加了主调的动力,让情感变得更为汹涌澎湃,哀叹着祖国的命运。但是一个热爱祖国的钢琴家绝不会沉迷在这种情感中不能自拔,所以,肖邦在乐曲的尾声处经历了从强奏到弱奏的一系列边画画,重新用很强的力度,左右手八度同奏,从高音向低音猛烈地俯冲,在特强的力度下表明了肖邦对革命胜利坚定的信念。
(三)演奏要点
《革命练习曲》寄托着肖邦热烈的情感,所以转调多、力度大、节奏快,自然也就包含了非常多的钢琴弹奏技术。正如我们在上文所分析的,力度是表现这首练习曲精髓的第一手法,从开篇不和谐的和弦开始,演奏者需要把每一拍的第一个音在已有的强度基础上再做重处理,全身的力量集中在手指上,再灌注到琴键上,且需要延长到下一个音符的弹奏,让乐曲的演奏和倾泻而出的情感互相呼应,开篇即用声音“穿透”欣赏者的心底。左手十六分音符的弹奏速度要快,高抬指强落键,使音色具有颗粒感。
从高音到低音的三次左右手八度齐奏,比拟的是千军万马奔腾穿流的作战部队。因此要把三次演奏看成是一个整体的起伏,在演奏的时候还要做分别的处理,一次比一次的力度强。为了完成这个技巧,演奏者的手臂需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它是低回的焦虑、痛苦的呐喊和昂扬的反抗的交织,决不能从一开始就保持手臂和手指的紧绷,这会让音色显得僵硬,而削弱了情感的层次。
乐曲的中段,经历了#g、#d、#f、#c、f等各种调式,节奏音型也随着模进铺展开来,左手不再只是伴奏音型,而加入了大幅度、快速度的琶音,演奏者需要保持力度和速度的统一,以此制造出紧张的音乐气氛,这是符合情感的递进规律的,也是为之后主旋律的出现做好音乐表情的对比。中段的高潮部分是肖邦在不堪的现实面前,对祖国取得革命胜利抱有的一丝幻想,所以乐曲先是回到了原调,但是这个幻想很快就觉醒了,所以乐曲也很快地推向了最高处,表现出作曲家的愤怒。为了区别于之前的演奏强度,让情感再上一个新的高度,演奏时需要使用肩背的力量完成。
再现部分再现的是A段的英雄音调,加入了变奏和装饰音后,音乐的冲击力强上又强,且延续到了乐曲的最后一个音符。在这一段,肖邦不再一味地呐喊,而是表达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所以强中需带哭泣,哭泣中又含着希望。这就是从第50小节之后,英雄的音调再次出现的原因。首先,三连音用强弱对比的变化,表达着肖邦复杂的内心世界,对强弱演奏的控制迭更是一个考验。弹奏时需要使用手臂带动手腕的力量去触键,触键的力度要深,还要在转弱的时候,用踏板加以辅助,所有的转换一气呵成,不露痕迹。尾声的四个小节出现了fff.刚毅的英雄形象再次出现,然后在强奏上戛然而止,情感的浓度也由此停住,让人们与作曲家一起展开了对胜利的憧憬。所以后四个小节的演奏,演奏者的信念力量要多过于技巧力量,左右手同时抓住键盘,以指腹触键,显现出声音的弹性与干净。
总体来看,肖邦的《革命练习曲》融合了许多复杂的情感,虽然频繁地使用力度技巧,但是在不同部分的处理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演奏者对技巧的运用是建立在对乐曲的情感理解基础之上,而这种情感又反向考验了演奏者的音乐素养和演奏能力。
结 语
钢琴演奏艺术是技巧和情感的融合。技术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技术的表现。肖邦的《革命练习曲》在对钢琴情技相合的研究中,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深切地意识到,乐曲内容的表现需要演奏者全情的投入,演奏者一方面通过运用情感的表现来演奏出动人的声音,另一方面让技巧顺应于情感的走向,使得“情”和“声”在钢琴演奏中形成了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从钢琴演奏实践来看,声情并茂也是考量一个演奏者的重要标准,这种标准促使演奏者不断地要求自己展现更加完美的音乐目标,基于“情感”和“技术”的辩证关系,建立起演奏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而这也许是我们研究更为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