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演奏中的“Legato”、“Non Legato”和“Staccato”
2021-11-26代百晟刘惊鸿
代百晟/刘惊鸿
一、缘起
“Legato”、“Non Legato”和“Staccato”这几个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钢琴演奏与教学中。作为演奏法标记,钢琴理论著作通常把“Legato”称为“连奏”、“Non Legato”称为“非连奏”,“Staccato”称为“断奏”,也有把“Non Legato”叫做“断奏”,“Staccato”叫做“跳音奏法”的①。如此多的称谓放在一起,令人眼花缭乱,在实际运用中也容易混淆,特别是翻译成中文后,其所指和被指在老师们的心目中很难统一。
例如“非连奏”之称谓,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弹奏时不要“连”,手指动作是断开的,与“连奏”相对。大多数钢琴初学者入门时都在按此种方法练习,等到手指有一定支撑基础后才慢慢转变成“连奏”,一旦学会“连奏”就很少再用入门时的“非连奏”触键法去弹琴,因此魏廷格先生认为“当速度快到一定程度时,再弹出非连奏是很困难的”②,可见他认同以上“非连奏”的定义,极具个性的钢琴家格伦古尔德在弹奏巴赫的某些作品时,其清晰快速而又独立断开的触键可以说是这种快速非连奏的典型,但这确实是非常困难的。
但昭义教授则有不同观点。他认为主要是在经过句、华彩段等快速跑动技巧中运用非连奏,其所谓的“非连奏”指手指在连贯快速跑动中触键的颗粒感,即“颗粒性”弹奏法③。很明显,魏廷格先生所说的“非连奏”与但教授所指的“非连奏”不同。魏廷格先生所说的“非连奏”手指在触键动作上是分开的,不方便太快速的触键;但教授所指的“非连奏”恰恰相反,正好在快速演奏中运用,手指动作没有断开,音与音之间没有缝隙,存在着连奏一样的重量转移,只是每个音的音头与音点很明显而已。
由此可以看出,老师们对“Legato”、“Non Legato”和“Staccato”的概念和翻译成中文后实际意义的理解有了偏差。
二、实际的演奏效果
为了准确定义“Legato”、“Non Legato”和“Staccato”这三个演奏法标记,我们先抛开中文译名不谈,分析一下其在钢琴演奏中所需求的实际效果。
“Legato”本意为“圆滑的,连贯的,歌唱的”。最先作为演奏法标记是用在弦乐器上,如果我们用连奏的方法来演奏弦乐器,很容易达到“Legato”所要求的效果,因为弦乐更接近人声,更容易模仿人类的“歌唱”。而钢琴从原理上讲为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可能像弦乐一样存在实质意义的“连”,在钢琴上连奏的效果不一定就是圆滑而连贯的。所以“Legato”用在钢琴演奏上首先应指音符构成乐句后感觉上的连,而非手指机械的,物理上的连。在演奏中,要把注意力放在音乐上,为获得这种连贯如歌的效果,我们会调整自己的触键方法与之适应。曾有一种观点认为要达到“Legato”的效果,触键时除了重量转移外,手指与手指之间必须稍微有一点重叠,也就是说下一个手指触键完成后,前一个手指还应保留那么一点时间。笔者认为此观点又走了技术化的极端,并非以音乐要求为上,况且不论在音与音之间不“浑浊”的前提下保留平均的时值是件很困难的事,就算做到了也不一定能增加“Legato”的效果。起决定因素的还是演奏家的耳朵,有些演奏家在现场演奏中偶尔会灵光一闪,制造出某种神奇的效果,回到台下却分析不出当时手指是怎么做到的,此乃真是钢琴演奏的奇妙之处。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Non Legato”和“Staccato”。“Non Legato”是在“Legato”前加了一个否定的前缀“Non”,一般在词典中解释为“不要奏成连音”④,即“不连奏”。通常我们不会把“Staccato”奏成连音,如果按上面的解释来理解,“Staccato”似乎属于“Non Legato”的一部分。既然存在从属关系,我们就不应该像有些理论书籍上那样把它们并列起来,相应的翻译成“非连奏”、“断奏”,与“连奏”一起被称为钢琴演奏的三种基本触键法。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世界万物通常被分为阴阳两面,“二元世界”即基于此种认识而产生,钢琴演奏似乎也不能例外。音与音之间的手指触键,无外乎“连”与“断”两种,当后一个音弹响后前一个音上的手指才松开,这样的动作是连的;而前一个音的手指松开后再弹下一个音,这样的动作是断的。既然“Legato”与“Non Legato”已经呈示出了“连”与“不连”这个事物的对立面,那为什么又出现了“Staccato”的概念呢?原来,不管连音奏法还是非连音奏法,都存在一个速度的问题。用连音奏法时,速度慢,可能是如歌的,速度快,可能是颗粒性的;非连音奏法时,速度快,可能是轻巧的,速度慢可能是厚重的。而“Staccato”正好特指非连音奏法中快速轻巧的一部分,所以通常被称为“跳音奏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划分“连奏”和“断奏”的标准是弹奏时手指间物理的连断;划分“Legato”、“Non Legato”和“Staccato”的标准是音乐上的连断。正是“手指连断”与“音乐连断”这对矛盾对立统一的表现就有了所谓的“音断而意不断”。速度的快慢,正是原演奏法标记与中文译名之间产生歧义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三、如何演奏
“Legato”的效果可由歌唱性“连奏”获得,它要求我们弹奏时连贯、圆滑、如歌。实际演奏中要控制触键的速度与力度,运用合适的手指触键部位,保持乐句中每个音音色的柔和与统一,尽量克服钢琴榔头击弦时的打击性,模仿弦乐演奏的效果。
“连奏”就像用手指在键盘上走路,弹奏的音与音之间既不能断开,又不能重叠,就像“竞走”比赛的规则一样,双脚断开了叫“跑”,双脚重叠了叫“拖”,所以演奏钢琴时手指要担当起转移重量的职责。好的“连奏”能使音乐的歌唱性更强,句子感更明显。“连奏”是钢琴演奏中比较难的技术课题,虽然入门时就会接触到,却是我们整个学琴过程中都要努力完善的技术。
学习“连奏”有时需要一些过渡练习,“落滚”是最常见的一种。所谓“落滚”实际上就是短小句子的连奏,一开始可学习两个音的,逐渐加长到三个音、五个音,甚至更长的音阶或其他音型等。既然称为“落滚”,就应该有“落”的动作,即手臂掉下去,以“掉臂”开始,然后是“滚”的动作,即短短几个音符的连奏,完成后抬手换气,准备下一个“落滚”。实际上“落滚”的整个过程还是入门时“掉臂”的一套起落动作,只是把一个音的支撑变成几个音的小连奏,多了一点点重量转移的中间过程。
“落滚”训练能让学生体会到动作流畅,一气呵成的触键感觉,使他们能用一套动作演奏一个小句子,弹出一连串的音符。这个练习可以避免从“掉臂”突然过渡到“连奏”时,手指用力方式不适应的过程,也避免了每个音符都单独用力,用手腕压的毛病。进行“落滚”练习时,发力要顺畅,转移要自然,手指要主动,带起时要抬手腕,句尾不要故意弹成跳音。
“连奏”阶段要重点体会的是“重量弹奏法”。手臂要像吊桥一样悬挂在键盘和肩膀之间,手臂是有重量的,此重量乃我们钢琴演奏的首要“动力源”。体会到这一点,能避免学生在钢琴学习中少走很多弯路。如常见的“手指敲击”、“用手腕压”等都是因为没有找到钢琴弹奏的“动力源”,导致力量不够,用手指或手腕帮忙造成的。
对于“重量弹奏”来说,手指的第一要务就是支撑,只要能支撑住手臂的重量,演奏钢琴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为什么很多小孩弹得比成人更有力量,更通畅,就是因为他们学会了如何用力,如何利用手臂的重量。
通过“落滚”学会几个音的小连奏后,就要开始固定手型的五指连奏练习,《拜尔》的大部分曲目都是训练固定手型的五指连奏的。正式进入连奏后,一定要强调每个手指的主动抬指,以提前准备的方式触键并转移重量。
歌唱性“连奏”更近一步,除了手指的动作,在音乐上还要体会句子的句头句尾,旋律的高点低点,根据句子的走向精心设计手腕的带动与手臂的跟随,总的来说,“Legato”对音乐上的要求更多于对手指的要求,要靠演奏者的听觉与乐感去不断调节,直至形成良好的演奏习惯。
“Non Legato”则要根据音乐的速度要求来调整触键,最为常见的是采用中慢速,手指间断开的弹奏方式,它要求的效果是音与音之间互不倚靠,互相独立,不追求音响上的连,但其旋律的音乐走向必须很明确,触键清晰、均匀、有动力感。当速度快到一定程度,其触键方式就会发生分化,如仍旧手指间断开触键,则会向跳音奏法靠拢;如手指间连着触键,则向颗粒性连奏靠拢,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
“Non Legato”的演奏训练可以从“掉臂”开始。手臂带着手掌自然抬起和放下,放下时低手腕,手掌固定,抬起时高手腕,手掌自然下垂,触键的一刹那手腕要有弹性,不能僵硬,利用手臂的自然重量,既不要额外加力,也不要有所保留。触键后支撑时以手指尖和肩关节为两个轴心点,手臂像吊桥一样自然地挂在两者之间,轻推肘部,应能够左右晃动。此时手指的第一二关节和指掌关节处于紧张状态,手腕、手肘和肩部都处于放松状态,赵晓生老师对此有形象的描述,即“前紧后松,前挺后空”,这种状态会在钢琴演奏的大部分时间运用。
此种训练方法主要是为了锻炼手指的独立支撑能力,使每一个手指都能很好“站住”,并由此体会到手臂重量和手指支撑的协调感觉,对于小孩或者手指比较软的成人初学者很有必要。如约翰汤普森的《浅易钢琴教程》第一、二册,乐谱上没有连线,我们就可以用这种触键方式来学习。
“掉臂”要根据不同手指的状况有针对性地练习,如果说抬指不好和灵活性较差的是无名指,支撑不好的就要数大拇指和小指了。所以“掉臂”训练要加强小指和大拇指,小指的支撑要注意指掌关节,大拇指则要注意虎口突出和避免用第一骨关节触键。一旦学生的手指能基本“站立”,要尽早进入“连奏”练习。进入到常规的连奏练习后,如果发现哪个手指的支撑不够好,还可以回过头来再训练这个手指。
“Non Legato”的快速演奏要注意减少动作,速度越快,动作越小,手指的独立性更加需要加强,随着速度的加快,触键时间越来越短,指尖越来越集中和敏感,手腕变得更加重要,整体效果更接近“Staccato”。
“Staccato”是一种偏向于短跳音的奏法,因为弦乐中的长跳音“Mezzo Staccato”在钢琴上很难实现,这与乐器的性能有关,前面已有提及。演奏时要求触键力量集中,放松要快,追求轻巧、敏捷、明亮的音色。
“Staccato”按用力的方式可分为“反弹”和“下弹”两种。
在初学阶段可先从“反弹”练习开始,即手和手臂保持整体放松状态,找到某个音,用手指摸到键盘,然后像被烫了一样突然离开,利用反弹的力量碰触琴键,发出短促、明亮的声音。“反弹”的感觉容易找到,一般小孩都能通过模仿老师的演奏学会,“下弹”的掌握则有一定难度。当有一定手指支撑能力,手型稳固后,可开始学习下弹的跳音。
“下弹”按运动的主要部位可分为“手指跳音”、“手掌跳音”和“手臂跳音”。顾名思义,手指、手掌、手臂等主要发力部位导致了这几种跳音的区别。重点要体会运动时“轴”的不同,手指跳音以指掌关节为轴,手掌跳音以手腕为轴,前臂跳音以肘关节为轴。“手掌跳音”相对容易掌握,弹奏时以手腕为轴,所以又称为“手腕跳音”。要领是手掌固定,手臂放松,手腕必须富有弹性,便于触键后的反弹以及准备下一次发力。可以想象“啄木鸟”啄木头的感觉,手掌和手指像啄木鸟的头和嘴,需要稳固和坚硬,手腕像啄木鸟的脖子,需要松弛,手臂则像啄木鸟的身体,保持相对稳定。“手指跳音”在这几种跳音中最为轻巧、活泼,灵敏性高,因为需要以指掌关节为轴,要求指掌关节打开得比较好。“手臂跳音”则比较笨拙,有时称为“顿音”,一般使用前臂演奏,以肘部为轴,这种跳音发音时间较长,不那么轻快,但有特殊的诙谐和幽默效果。海顿的钢琴作品中顿音较多,常常使用这种方法来演奏。
结 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笔者提及了“连奏”、“断奏”,却故意回避了“非连奏”。为什么不把“Non Legato”翻译成“不连奏”?可见“非”与“不”在我们的语言中有些微妙的差异。为了避免我们走入译名的误区,在“非连奏”和“不连奏”的区别没有确定前,音乐概念和技术概念在不同语言中的表达方式还不能统一,笔者建议还是直接用没翻译过的原文“Non Legato”。
总之,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现音乐,当我们看到乐谱上作曲家标记的“Legato”、“Non Legato”和“Staccato”时,应该更多考虑作曲家的音乐意图,不要受概念的束缚,在演奏中根据实际情况去琢磨,去分析,最终选择合适的演奏技巧,进行更有说服力的演绎。■
注释:
① 吴铁英,孙明珠.简明钢琴教学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77:6.
② 魏廷格.钢琴学习指南——答钢琴学习388问[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7:138.
③ 但昭义.少儿钢琴教学与辅导[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9:103.
④ 外国音乐表演用语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