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三维三进”模式研究

2021-11-26马建新赵永兵崔家新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历史

马建新, 赵永兵, 崔家新

(1.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江苏 苏州 215104;2.江苏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思政课本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思政课不能缺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支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离不开思政课,二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然而,就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情况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融入方式方法也有待改进。坚持从历史性维度、规律性维度和共时性维度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推行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实践的“三维三进”模式,将有效提高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育效果。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思政课的困境分析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意识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必要性,一些高校及教师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一些实际的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影响着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也影响着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总的来说,当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遇到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匮乏

长期以来,虽然大学生在中小学时期接受过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但不系统、不全面,传统文化素养普遍不高。随着经济社会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不断渗透,导致部分大学生青睐西方文化,轻视中华传统文化。部分学生对西方文化推崇备至,却对中国传统唐诗宋词缺乏鉴赏能力;对西方节日津津乐道,却忘了中国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再加上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部分学生注重应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文化素养的提高,功利化思想严重[2](P56-61)。这些都导致了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学生无法理解老师教学内容的现象,影响了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效果。

(二)缺少兼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师资

作为思政课教师,如果不具备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就不可能成为一名能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好教师。我国历史上率先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都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他们往往从传统文化出发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曾经一度遭受批判和弱化,许多从事思政研究和教学的教师传统文化的功底也变得薄弱。这就出现了高校思政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过硬,而传统文化方面知识欠缺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不会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甚至出现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等现象,影响了二者的有效融合。

(三)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没有实现有效衔接

近年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两者还没有实现有效衔接。一是表现在没有系统的教材。现有的教材中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比较零散,不规范、不系统,有的地方还有重复,这使融合的效果大打折扣,给实际操作也造成了困难。二是课堂教学要求参差不齐。有的高校比较重视,思政教学部门有统一的要求和规范,而有的高校还只是停留在领导口头重视的阶段。课堂教学全凭教师个人的教学喜好选择教学内容,更没有做深入系统的研究,导致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处于一种自由发展的状态。三是实践环节的疏忽。思政课的实践环节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优秀传统文化要较好地融入思政课,更加需要重视实践环节[3](P81-86)。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大部分还是理论讲解和灌输,学生的体验教学少,亲身实践少,仅有的少量实践课时也没有很好地利用。

二、坚持“三维”思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思政课的有效融合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对无神论、唯物论、辩证法以及人类理想都有独到的理解,在本质上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相通的。也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很容易在中国的土壤生根[4](P190)。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在历代共产党人血雨腥风、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成熟起来的,是实现人类最终解放的科学理论。对于没有经历过革命过程的年轻大学生来说,要他们完全接受马克思主义是有难度的。坚持历史性维度、规律性维度和共时性维度,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历史性维度:融合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应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历史视野是做好一名合格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和必备素养。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不仅向后人呈现曾经的存在,还揭示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深层次的逻辑关系,提供给人们解决现实社会中矛盾的思维方式,也给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可以从3个方面把握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思政课融合的历史性维度。首先,应以历史相续性为起点。历史从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将各个不同阶段联系起来,也串起了人类古今波澜壮阔的历史变革和发展。古往今来,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深刻改变。但“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到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5](P5)。忽视历史的相续性,学习历史和借鉴历史也就无从谈起。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直接表现为对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事件及其先后次序的把握,教师在课堂上要思路清晰地将中华的历史和优秀文化传授给学生,讲清楚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的一般规律,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产生、发展的历史逻辑,这条道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历史的接续,是在探索中拾阶而上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6](P39-40)。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贯通历史脉络,熟悉历史事件,梳理历史进程,在教学中展现历史的继承性和厚重感。其次,把握好历史的丰富特性。历史是一部百科全书,包罗万象,它记载了前人的经验,汇集了人类的智慧,也记载了民族和国家的沧桑兴衰。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以及思想构成了整个人类的智慧与经验的大厦。李大钊曾经说过,历史展现的丰富性及其价值“恰如‘时’在人生世界上建筑起来的一座高楼,里边一层一层的陈列着我们人类累代相传下来的家珍国宝”[7](P505)。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将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应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反哺今天的社会。思政教师要挖掘历史资料,完善教学内容,让历史人物活起来,让历史事件更加生动。再次,把握好历史的整体性。历史具有整体性特征,历史不是过去历史事件和局部细节的简单堆砌,历史的各个部分有着严密的逻辑依存顺序,相互之间有着依存性和制约性。坚持和把握历史的整体性,要求教师要能够全面地、整体地理解历史。在教学过程中,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要从全域性的角度把握。“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6](P693)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历史轮廓,讲清背景,具体分析历史事件,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反对碎片化、微观化和主观化,避免将学生带入孤立看待历史的误区,帮助学生树立整体化的历史思维。

(二)共时性维度:抓住融合的关键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一定的历史文化孕育一定的社会形态,而这些社会形态又总是拥有特定的时代特点,这就是文化的共时性。这种共时性是文化在特定条件下的具体体现,反映历史长河的一个“断面”,因而文化的共时性是可以被人们把握的,并用来指导特定社会的发展[8](P89-97)。抓住传统文化的共时性是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政课融合的关键。要把握传统文化的共时性应该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寻求传统文化与现实的共鸣。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虽然过去,但历史永远不会消亡,而是以“发展了的、萎缩了的、漫画式的种种形式”再现于现实社会[9](P30)。“向后看”,现实就是历史重现;“向前看”现实就是未来的历史。简单来说,就是要从现实发展的角度思考传统文化,用过去的经验指导现实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师要从时代和现实出发,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带着人民关心的问题,从传统文化中找寻答案。要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立足大学生的实际,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共鸣点,让其在新的视域中被大学生接受。另一方面,要关切当下中国社会形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离开对中国社会的现实结构的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内部结构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经济结构由原来的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在文化上,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指导思想,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文化结构。在这过程中,各种传统的与现代的、外来的与本土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共时性结构。思政教师要能够把握这种共时性,从结构要素的重组、各种要素的冲突与融合中去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轨迹,帮助大学生了解过去,认识现在,从而更好地开展国情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

(三)规律性维度:拓宽融合视野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从人类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可以看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透过历史事件、文化现象和不同人物,发掘人类文化的发展逻辑和内在规律,能拓宽教师的文化视野[10](P3-8)。如何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规律性呢?首先,要坚持物质与精神相统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起反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精神生产活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日益加大。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知识和人文形态以及传播方式都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基于这些原因,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深刻把握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的关系,讲清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强国以及“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在追求物质和精神极大丰富的社会。此外,作为精神和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思政教师也要随时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培养学生宽阔的文化视野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其次,坚持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过程表现为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到当代思政课,要求教师要从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各个历史阶段的联系入手,要把握社会发展总的趋势和一般规律,还要高度重视各种偶然因素和当今社会的具体情况,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刻理解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从而理解社会发展趋势是不断向前的,而且道路是曲折的。再次,坚持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人类文化的发展具有规律性和目的性,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既是符合规律的自然过程,又是人的目的性的创造过程,二者统一于实践,构成了矛盾统一体[11](P5-6)。在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掌握和运用传统文化发展的这一特性。当今世界纷繁复杂,各种社会制度和不同的意识形态共存,教师要讲清楚中国社会发展符合历史潮流和历史规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开启,都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体现了规律性的要求。教师还要讲清楚我国选择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体现的是唯物史观的中国逻辑,符合中华民族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在本质上它也是中国人民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三、推进“三进”工作,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新时代思政课

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实践,可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新时代思政课,从而达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进教材: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基础

教材是思政课教学的风向标,它是把握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依据。我们现有的思政课主教材是经过专家学者的专门研究、精心编写的,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但是现有的教材改革还有空间,还可以系统地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增强教材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教材的可读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是新时期思政课教材改革的重要资源。我们可以将这些内容提炼和总结,转化为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教学内容,把它系统地纳入整个教材改革的知识体系,以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完整性和实用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思政课奠定教学基础。此外,各级各类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编写一些传统文化辅助教材和教学读物,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主教材的内容和思想,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我国传统文化有精华的部分,也有封建的、过时的内容,编写时要善于甄别,要吸收其精华,剔除其中的糟粕,将适合新时代发展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精华充实到教材中。比如,《思想道德与法治》主要涉及的是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精神教育、道德修养和法治思想教育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它是与我国传统文化结合最为紧密的思政课。现有的教材中,部分章节零星地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按照章节顺序,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加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志存高远”的理想观、“虽九死其尤未悔”信念观、“君子有道”的道德观等,进一步开展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教育,促进大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和成长成才自觉性的提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要是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和我国当代政治、经济和外交制度,侧重于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引领。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国国情,在实践中形成的。它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内容,大多源于传统文化。教材内容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在了解国情的基础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规律,激发大学生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热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救亡图存为主线,介绍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前赴后继,最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全书贯穿着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其中不怕牺牲、不畏强敌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传统。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应当着重引导学生加深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理解和认同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我国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了许多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故事,也可以作为教材内容。

(二)进课堂: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基础工作,抓好课堂教学,是落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关键,也是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首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支配教学行为,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要从以往的“以德育人”向“以德育人和文化育人融合”的理念转变,注重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思政课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主体性思维方式,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灵魂与精髓。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和培养大学生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次,要选择恰当的教学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瞄准教学目标,找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契合点。根据各章节的不同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引入相应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为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沟通古今搭建桥梁。在选择教学点时,要把握好融入的传统文化和思政课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要注意传统文化是依托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不能抛开思政课原本的教学内容机械地引入传统文化的内容,要找准两者的结合点,实施精准教育,让思政课有深度、有广度、有活度。第三,创立新话语体系。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12](P7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话语元素,打造中国传统特色的新概念、新提法,努力创立新的话语体系。坚持古为今用,善于引经据典,又要推陈出新,塑造适合当代社会话语表达的新方式,赋予传统文化新内涵,不断增强语言表达的穿透力、说服力。总之,教师要能巧妙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流行表达方式植入思政课,构建起古今相融、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思政课话语体系,充分展示思政课的语言魅力,提高思想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13](P93-107)。第四,创新教学手段。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往往与教师选择的教学手段有关,传统的“一言堂”或者“填鸭式”教学方式很难收到好的效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一定要把握好“教”与“学”两个主体的关系。教师除了要演好“教”的角色之外,还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角色。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时代青年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4](P46-49)。多开展一些形式多样、学生参与的教学形式,比如网络抢答、小组辩论、即兴演讲、抽签答题等等,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接受的方向发展,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三)进实践: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升华

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实现思政课效果的升华。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大纲中有要求,每门课要设置实践课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理解,在实践中践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多数高校思政实践教学都存在不足之处。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融入到思政课中,就要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努力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实践体系[15](P10-12)。具体应该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课内实践,即在课堂理论讲授的同时增加实践体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如在课堂上设置情景教学,通过人物角色扮演、改编小品等形式重温历史经典,感受文化魅力;可以带领学生诵读经典,在阅读中接受教育;也可以在课堂上播放视频电影,感受历史经典的震撼;还可以网络连线校外的专家学者和文化讲解员,接受在线教育等等。第二是课外实践。即在课堂教学以外,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提高传统文化在思政课上的延展性。课外实践可以增加学生实践的自由度,提高学生兴趣,可以更好地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融入到教学和生活中,建立起大学生思想交流的“立交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具体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如围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一些主题教育活动或社会公益性活动,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自觉弘扬和践行中华传统文化;还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带领学生体验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效果;还可联合学校的共青团和学工部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纪念活动、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学生讲坛等等,让学生广泛参与进来。此外,学校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建立思政教学基地,将社会和学校所在城市的文化资源利用起来,为开展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提供帮助。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的进一步重视和教师的不断努力。高校和教师要坚持 “三维”思路,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即遵循传统文化的历史性维度,把握好传统文化的相续性、丰富性和整体性;遵循共时性维度,关切当下中国社会形态,寻求传统文化与现实的共鸣;遵循规律性维度,拓宽二者融合的视野。高校和教师还要努力推进传统文化的“三进”工作,即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实践,打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基础,抓好融合的关键,升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通过高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三维三进”模式的作用,一定能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落到实处并取得良好效果。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历史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