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山战鼓”传承人张书社口述史

2021-11-26张誉馨

关键词:书社常山文化遗产

吴 莎, 张誉馨

(河北科技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

张书社,男,河北正定人。他精通“常山战鼓”技艺和套路,注重表演技巧与艺术性,已任多年“常山战鼓”队主力和艺术总管,负责艺术和编导,熟练掌握常山战鼓的各种演奏技法,并整理编排了一套系统的“常山战鼓”鼓法,同时编写了鼓谱,并用鼓谱传授[1]。几十年来,在张书社的带领下“常山战鼓”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89年参加石家庄市首届迎春鼓赛获得一等奖、1992年天津南开杯民间艺术邀请赛金奖、1999年参加澳门回归庆典仪式、2001年中华鼓舞大赛银奖、2004年省会鼓王争霸赛金鼓王、第七届燕赵群星奖一等奖、2008年参加北京迎奥运圣火天安门表演和西柏坡火炬传递活动[2]。2018年5月,张书社被确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

作者:张老师您好,“常山战鼓”是一种民间艺术,是正定民间艺术的优秀代表,是几千年流传至今的中华文化瑰宝[4]。您能介绍一下“常山战鼓”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吗?

张书社:正定是有着3 000多年文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早在春秋时期就有鲜虞国在这里定都。汉代时曾在正定设立常山郡,故正定又称常山,“常山战鼓”的名字就由此而来。据传三国时期的大将赵子龙就是正定人,他在作战时,在将士们上战场厮杀之前都会命人敲起战鼓,为战士们打气助威,增强斗志,使之有“气冲斗牛”之势,在气势上便压敌人一头。虽然不能达“不战而屈人之兵”,但也在敌人心中留下了威名。战期结束后,许多士兵回归故里,便把战鼓带回了家乡,也把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带给了乡亲父老。所以,流传在民间的战鼓也有了在战场上的巍巍气势。其中尤以东杨庄村的战鼓表演形式最为完整。

宋元时期,正定战鼓的表演已经非常成熟,到明代战鼓进入兴盛时期,表演套路清晰,规模宏大,在民间广泛流传。据《正定府志》记载,“城市村墟,锣鼓无虚日”,“市井萧鼓喧闹,鼓声不绝,相塞于途,失之庙堂而求诸野”。清末到民国,战鼓艺术濒于灭绝,境况岌岌可危,新中国成立后,正定县委县政府对常山战鼓进行了全面普查和挖掘,在继承和保护这一优秀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又结合正定的历史和现状,不断的创新,使“常山战鼓”的品种不断丰富,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重新焕发了生机。

作者:常山战鼓通常是鼓手各挎一鼓,站成一定的队形,以锣钵等击打乐器伴奏,乐器居中[5],请问“常山战鼓”还有哪些表演形式呢?

张书社:常山战鼓的表演方式非常灵活,人员可以从十名到几十名、几百名不等。鼓手叉腿、挺胸、仰头,有节奏地用力敲击挎鼓。系有红绿色绸饰物的鼓棒上下飞舞,鼓手腾挪跳跃,在锣、钹的伴奏下,鼓声时而欢快清脆,时而又如雷霆万钧,天惊地动。鼓声能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并产生一种齐心协力、所向披靡的豪迈感觉。就比如在表演《点将》的曲目时,击鼓者或站成圆圈,或站成三角,或排成一字,面对面对敲。击锣敲钹者或居于中间,或站在两侧,与击鼓者配合默契,出神入化。配上“花击”“绕脖”“挽花”等优美动作,鼓锤纷飞,彩旗纷纷,让人目不暇接。

常山战鼓使用的乐器,以打击类为主,由鼓、大钹、中钹、小钹、锣等打击乐器组合而成。我认为常山战鼓不仅仅是音乐的演奏,还包括舞蹈的演出,伴随各种鼓点套路而形成不同的舞蹈套数,演出时乐与舞浑然一体,是一门以音乐为主、乐舞结合的综合性艺术。

常山战鼓的套路比较多样,曲牌繁多,大多由单独的锣鼓段子联结而成,样式极为丰富,“常山战鼓”主要有:《大传帐》《二传帐》《迈大步》《点将》《幺二三》《打栅子》《反接毛》《幽洲花园》《大得胜》《小得胜》《鸡上架》《猴爬杆》等等。在继承传统曲牌的基础上,后来又挖掘整理出《战鼓齐鸣》《十面埋伏》《两军对垒》和《胜利凯旋》等新的阵势和曲牌。

作者:听说您打小就学习“常山战鼓”,您是如何开始学习的?

张书社:我的祖上就是打战鼓的,爷爷有一手好鼓艺,小时候父亲经常带着我跟他去敲鼓,指点各种鼓法。耳濡目染,我就对战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十岁那年就开始学习打鼓技艺。我认真学习父亲教给我的每一个节奏,控制好每一个鼓点,一旦拿起鼓锤来我就精神抖擞,不断的吸取着父亲和爷爷教给我的理论和技巧。父亲和爷爷告诉我练鼓要趁早,练鼓最重要的不是背鼓谱,然后再一遍又一遍的去机械地敲,这样就失去了战鼓的精髓了,没有精髓的战鼓就像是没有灵魂的人,即使把声音敲了出来,但听起来也是空洞的,不会给人任何感觉,所以最重要的是在敲鼓的时候一定要体会其中的神韵,把心静下来,体会中华文明在战鼓上的烙印,体会其中的厚重感,只有如此你的鼓技才会更上一层楼。后来我为了纠正自己,每天都早早起床,早晨是大脑最清净的时候,我便一直这样坚持下去,一边敲,一边体会,一边想着父亲和爷爷给自己说的话。那时候做饭时也用手敲,干着活也在心里敲,就是睡觉的时候也用手在胸口上敲,都把胸口敲肿了。有时连续敲两个小时,手一直不停地敲,刚放下鼓锤的时候,手就会不由自主地颤抖,甚至在吃饭的时候连菜都夹不起来。

作者:您在学习“常山战鼓”中遇到过困难吗?

张书社:十几岁的时候,我差点放弃战鼓。那时正值中国解放初期,农村生活艰苦,在没有大型收割机等机械化设备的当时,像收麦子之类的力气活都是需要人工的,那段时间我每天帮着家里做农活,挣工分,没有时间去敲自己最喜爱的战鼓。当时年纪小,每天干完农活,觉得动都不想动,天天都这样。后来改革开放,日子一天一天好起来了,每天再也不用为了生计去玩命地干农活、挣工分了,我就有时间再捡起自己最喜欢的战鼓。

后来我开始跟着父亲去敲鼓,但是自己经验少,难免有些紧张,有时候敲鼓时会出一些小错误,比如由于自己紧张过度,突然间大脑一片空白,鼓谱要点动作什么的全都忘得一干二净,我只能傻愣愣的等着父亲敲完。我的自信心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击,甚至有时候都气馁了,产生了胆怯心理。但我父亲的一句教诲改变了我的想法:“要相信自己,想想自己六年都坚持下来了,为什么要因为这一时的挫折,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呢,小时候的那般韧劲儿去哪里了?拿出来,让爸爸看看,让他们看看,证明自己不是累赘。”我被父亲一语惊醒。对啊,六年啊都坚持过来了,这一时的挫折又算什么呢。当我再次捡起战鼓时,我就拼命地练习。我这双手啊,曾经为了训练,磨出数不清的水泡。我经过不断研究、实践掌握了不同的鼓法,同时吸取了众多鼓法的营养,并加以演变形成了一系列的“常山战鼓”鼓法。后来经常有人找我去敲鼓,都是步行十多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路,而且那时候还不计报酬,只要人家需要用到鼓,就去给人家敲。不图别的,图的就是敲鼓时的那种感觉,图的就是让大家都能跟着我的鼓声一起乐乐。那个年代只要是农闲时节,人们便聚集房前、路旁、村中空地上,敲鼓打锣,鼓队中有七八十岁的老人,有十来岁的孩子,还有很多年轻妇女,甚至有一家三代在其中,我们就凑在一起比试高低,切磋技艺。

我因为对战鼓的喜爱,也将传承战鼓变成我一生的追求,将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当做自己神圣的使命。我希望“常山战鼓”可以从石家庄走向河北省,从河北省走向全中国,从全中国走向更广阔的舞台,逐步发展成为不会被时代磨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个拥有无尽生命力的中华传统文化样式。

作者:2008年您在迎奥运圣火战鼓表演上担任总教练,在北京天安门进行演出,您是如何让“常山战鼓”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张书社:我认为战鼓的传承,就是要走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它,所以我从1989年开始,就带着战鼓队走出去,参加过石家庄市首届迎春鼓赛获得第一名,让常山战鼓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1990年6月,我接到了要带队参加亚运会开幕式表演的通知,我们先在操场上练了一个月,然后就到北京,参加了北京亚运会艺术节开幕式的表演并获奖;1992年赴天津参加文化部“南开杯”民间艺术邀请赛获得二等奖;并应邀参加了“中国兰州首届丝绸之路艺术节”开幕式表演。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在北京圆明园旧址擂响战鼓、振国威,获得一等奖;2001年在北京获中国文联“山花杯”中华鼓舞大赛银奖;同时参加了中国申奥“奥运龙”大型申奥活动。2004年参加河北省鼓王争霸赛获得“金鼓王”的称号,常山战鼓的名气逐渐打响。获奖都是次要的,在我心里“常山战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一门特有的艺术,我希望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知道在河北省石家庄的正定县有一种能够震撼天地的艺术——常山战鼓,这是我的梦想,也是我们努力的力量源泉。

作者:您曾去高校指导过战鼓[6],能介绍一下具体情况吗?

张书社:2006年,河北科技大学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常山战鼓”引进了校园,让更多大学生了解“常山战鼓”。2010年,我参加了由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化厅、河北科技大学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暨河北省首届民俗文化节”的开幕式,充分展示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也受邀正式成为了河北科技大学常山战鼓总指导,给大学生讲授常山战鼓的起源、曲牌和理论,并传授敲鼓技巧。学校十分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孩子们组建了常山战鼓队,同时还联系各类媒体为“常山战鼓”留下了大量文字和影视资料,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013年我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指导战鼓表演,这是我第一次去军校,当时距离学校规定的演出时间只有六七天了,但是队形相当乱,几乎没有人能够跟对节奏,到现场后,我对当时的表演地形及演出形式做了深入的研究,用了整整一晚上的时间,设计了上场、下场动作,找到了大家动作不齐的问题所在,并形成一种便于学生们接受的抓节奏方法,最终我们的开场战鼓表演技压群雄,取得了完美的表演效果。这次的训练表演为“常山战鼓”在这个学校的传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您在传承和发扬“常山战鼓”的过程中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

张书社:1997年,香港回归,举国同庆,全国人民都沉浸在一片喜悦当中,我很有幸受邀参加了北京圆明园百面大鼓庆回归活动。在这曾经被列强践踏过的地方,在圆明园的废墟中,咚咚战鼓,铿锵昂扬,整齐的鼓点,统一的动作,震慑天空的鼓鸣,将战鼓敲得威风凛凛,咚咚直击人心,扬我中华国威、长我中国人民志气。无疑是令人骄傲的,我为祖国的富强而自豪。

作者:您在传承“常山战鼓”的过程中有哪些创新?遇到过什么难处?

张书社:常山战鼓虽然慢慢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但是随着大众接触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就觉得常山战鼓表演形式太过老套,战鼓的传承同大多数传统艺术文化一样走入了低谷。这时候我才发现“常山战鼓”想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和更耀眼的辉煌,必须要改善表演形式,使之更加灵活新颖,更符合新时期观众的口味。然而老一辈传下来的东西不能丢,原汁原味的东西还是要保留下来。但是我要往上添东西,让它变得更加具有观赏性。在不断总结经验摸索前行的过程中,我邀请其他专家们对常山战鼓的表演形式作出专业的点评和改进,使我们的动作更具美感,队形更合节拍,更富于观赏性。另外为了常山战鼓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也改变了以往言传身教的模式,总结了战鼓的曲牌,记下来作为“鼓谱”用于传授。赋予了“常山战鼓”更顽强的生命力,使之在传承上更便利、更具保存性。

后来由于村里的男性青年要养家糊口,常年外出务工,大伙学习战鼓的热情大大降低。当时我很害怕“常山战鼓”后继无人,于是就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吸纳妇女学习战鼓,加入我们鼓队。当时所有人都不同意我的想法,觉得我有违“传男不传女”的祖训,但是后来证实,只有这样战鼓才能发展下去。原来那些只能远远地看、偷偷地练的妇女也能像男人一样正大光明地学习战鼓、表演战鼓。现在的“常山战鼓”队里百分之八十都是女性,她们以一种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姿把战鼓敲响在祖国各地,敲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如今,“常山战鼓”因新鲜血液的注入,更显得生机勃勃,这证明我的选择没有错。

作者:您如何看待“常山战鼓”的发展前景?

张书社:常山战鼓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老一辈的东西不能丢,我不在乎战鼓能给我带来什么名声或者利益,我只希望老一辈的心血不要毁在我这一辈手里。有一句话说的好,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让非遗文化发扬光大的继承人不是好的继承人。现在的巡回表演已经不能满足我对战鼓传统的要求,我想在常山战鼓的表演上融入水鼓元素,丰富常山战鼓的表演形式,使之多元化。我还希望能将常山战鼓打造成一个品牌,将其发扬光大,成立“张书社常山战鼓”文化娱乐有限公司,使队员们能够更专心地投入到常山战鼓的文化传承和表演中。这一切都离不开政府和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支持和发扬,我相信常山战鼓的明天将会越来越好。我将努力让战鼓与时代接轨,赋予它新的活力。我希望我的徒弟们能够将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战鼓文化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常青树。

(本文在张书社口述的基础上整理,经张书社本人同意在本刊发表。)

猜你喜欢

书社常山文化遗产
拔野葱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利群书社
春蜜桃试种表现及避雨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汉故博士常山太傅王君坐榻年代探讨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常山:科技引领融合发展 打造全国油茶产业新高地
齐鲁书社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