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生成逻辑、精髓要义与战略意义
2021-11-26赵丽媛
赵丽媛
(1.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为应对新征程上的新挑战,胜利完成党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始终发扬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1]9,“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2]。目前学界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革命精神的内涵、特征、进程、意义等方面的独立研究,缺乏对这一问题的总体讨论与宏观展开。本文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生成逻辑、精髓要义与战略意义略作阐释,以期达到从分散描述到整体聚焦的理论效果。
一、深入把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1]9党的革命精神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概括来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革命思想,二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三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与建设实践。
(一)中国传统革命思想构成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文化来源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一定的革命思想。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从思想精髓、价值取向、理想追求等方面对中国传统革命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蕴含着丰富的“变易”“日新”思想。先秦时期,作为诸经之首的《易经》就包含较多“通变”色彩,《易经》的“易”字就含有“变易”之义。成于战国中期至晚期的《易传》更是发挥了《易经》的精神,提出“变动不居”“唯变所适”的观点。此外,“日新”思想也为事物的“通变”提供了可能。《礼记·大学》指出:“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3]中国儒家经典认为,人应当通过不断的反省与自新,弃旧图新,臻于完善。
中国古代学者也具有较强的尚动精神和变革意识。如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的荀子,反对虚幻谶纬之学的王充以及对世俗礼法君臣制度进行严厉批判的阮籍、嵇康、张载、王夫之……他们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揭露振奋了民族精神,为近代中国的革命启蒙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中,重视气节操守、反抗现实压迫、无惧牺牲的精神气质,也是激励仁人志士们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关键所在。孙武说:“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色。”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艺作品中也不乏不屈不挠、除暴安良的经典人物,如勇于同恶势力抗争的窦娥,铲奸除恶的程婴,嫉恶如仇的张飞,蔑视权威的孙悟空……这些浩然正气、铮铮风骨一直是中国文化精神中昂扬宏阔的主旋律。
近代以来,思想家和革命者们也不断在实践中深化着对革命问题的认识。鸦片战争前后至甲午战争时期,龚自珍、魏源、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人以变易史观为哲学依据,主张社会变革和放眼世界。这一时期,思想家们大量汲取西方文化,动摇了崇古僵化、道统永恒的不变论,起到了“创榛辟莽,前驱先路”的作用。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夕,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学者及革命家们以进化论为核心,形成各色革命理论,如康有为的三世进化的历史观,严复的“天道尚变”“物竞天择”的进化观,章太炎的革命进化论,孙中山的突驾说,章炳麟的流血革命说,邹容、陈天华的暴力革命说,等等,都进一步发展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启迪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
(二)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构成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理论依据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4]。这决定了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属性,发扬革命精神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要求。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十分重视意识形态革命论的建设。他们运用科学的社会和历史分析方法形成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并以此形成他们的意识形态革命理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立场出发,揭露德国宗教的社会根源和本质,指出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是人民的鸦片”[5],提出了对德国制度进行批判的革命任务。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路·费尔巴哈等人的唯心史观,论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提出无产者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就必须不断革命。针对法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蒲鲁东为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而散布的取消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改良主张,马克思给予严厉的批判,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论述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提出工人阶级才是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实现社会主义根本改造的真正社会力量。
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不断在实践中深化对革命理论的认识。面对柏林内阁危机,马克思揭露了德国资产阶级背叛革命的行径,谴责了资产阶级自由派在取得政权后没有清除旧制度的残余而导致反动势力猛烈反扑的错误做法。由此,马克思得出一个结论:在革命胜利后,对待反革命力量一定要实行强有力的专政。面对法国六月起义的失败,马克思论述了六月起义的伟大意义和经验教训,提出革命的社会主义就是一个不断革命的过渡阶段。恩格斯在《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一文中强调了革命的作用,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策略原则。总之,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重视革命理论,必须重视理论同实践的结合,坚持彻底革命。这些熠熠生辉的革命思想与革命经验启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与斗争意志。
(三)党的革命与建设实践构成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实际根据
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风骨和品质,也是党的优势所在。一百年来,党就是凭借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从弱小到强大,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很早便提出要发扬革命精神同敌人作斗争。在论述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时,毛泽东指出,“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6],靠的就是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1930 年1 月,针对党内一些同志对红军前途和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毛泽东提出要继续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顽强奋斗的精神。在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锐不可当的大无畏精神、去伪存真的实事求是精神、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气概、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伟大的革命斗争智慧结合起来,使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具备其他政党不具备的精神风貌,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十分重视发扬革命精神,并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提出了与时俱进的革命要求。1954 年2 月,邓小平在《骄傲自满是团结的大敌》一文中指出,在中国革命胜利后,共产党员仍要保持“谦逊态度和自我批评精神”[7]。1975 年7 月,邓小平在对中央读书班第四期学员讲话时指出,要继续发扬革命精神,解决群众中的派性问题,保持安定团结[8]。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多次强调要继续发扬革命斗争精神推进社会主义建设。20 世纪90 年代初,江泽民提倡全党要学习和发扬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韧性战斗精神,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去应对和平演变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9]。进入21 世纪,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胡锦涛从政治的角度强调了继续发扬革命精神的必要性[10]。
进入新时代,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国内社会深刻变革,思想文化交锋增多,党内“出现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的心态”。对此,习近平强调:“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11]。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1]10。正是中国共产党对革命精神的坚守、传承与弘扬,才使我们国家取得了伟大成就,确保中国共产党人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
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表明,发扬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和取得成功的秘诀,只有始终发扬革命精神,才能确保党顽强奋斗、不懈奋斗、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二、全面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精髓要义
革命精神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的精神写照,涵盖了追求国家和民族独立的新民主主义时期的革命精神,涵盖了无私奉献、热情洋溢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革命精神,涵盖了迎难而上、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时期的革命精神以及举国同心、积极进取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精神。总体看,革命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朴素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勇于创新、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其精髓要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在思想观念层面,要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恩格斯在《波斯和中国》一文中曾深情预言:“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亲眼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的垂死挣扎,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12]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的先进分子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推动探索中国革命前途的行程,他们的铿锵誓言、坚贞行动,表现了对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顽强坚守,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忠诚,对理想信念的忠贞不渝。
习近平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3]发扬革命精神,在思想观念层面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并在其推动下不断巩固科学的世界观,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始终以共产主义为最高目标和长远目标,坚定理想信念,拒绝随波逐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中国价值,确保信心和定力;时刻谨记党的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坚持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不断补钙壮骨,固本培元,以振奋的精神抵御诱惑,应对新时代的各种风险考验。
第二,在政治自觉层面,要发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毛泽东在《永久奋斗》一文中指出:“共产党有艰苦奋斗的作风”,要“永久奋斗,就是要奋斗到死”,“不达目的不止”[14]。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是最丰沛的精神力量和滋育后人的价值谱系,是党和国家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正是有了这种顽强奋斗的精神,我们才开辟了伟大道路,创造了伟大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
习近平指出:“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要知重负重。”[15]发扬革命精神,在政治自觉层面必须要以不懈奋斗、永远奋斗的精气神奋进新时代;以坚定不移的斗争意志,站稳立场,保持定力;以敢拼、敢干,“勤则不匮”的精神,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以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精神,绵绵用力,顽强拼搏;以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自主精神,奋发图强,久久为功,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第三,在革命担当层面,要永葆“以百姓心为心”的为民情怀。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16]可以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传家宝。
习近平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2]发扬革命精神,在使命担当层面必须时刻谨记党的光荣使命与历史重任,一以贯之,由始而终;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防止和纠正老爷作风和衙门习气;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的关系,切忌作风浮夸、脱离群众,始终传承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的优良传统,永葆党的为民情怀。
第四,在精神境界层面,要增强“朴实纯粹,淡泊名利”的奉献意识。习近平强调:“我将无我,不负人民。”[17]“我们共产党人讲奉献,就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有了这颗心,就会‘痛并快乐着’,再怎么艰苦也是美的,再怎么付出也是甜的,就不会患得患失。这才是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的大奉献。”[18]可以说,讲奉献是党为人民服务的执政根基,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表现,也是党员合格与否的检验标准。一百年来,在党的历史上不吝奉献的人不可计数,他们大多数是共产党员。
习近平指出:“党和人民需要我们献身的时候,我们都要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19]发扬革命精神,在精神境界层面要朴实纯粹,不记得失,努力树立大公无私的价值观念;要淡泊名利,克服功利主义,养成高尚的价值追求;要坚持不懈,一以贯之,摒弃一劳永逸的惰性思想;要爱国报国,倾情投入,培育勇于担当的风骨情怀;要任劳任怨,无私无我,践行宗旨,廉洁奉公。总之,要将奉献作为人生底色,以坚忍不拔的毅力,胸怀大局,心存大我,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苦干实干,孜孜以求。
第五,在领导智慧层面,要提升“不日新者必日退”的创新思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回顾党的百年,是常为常新、常行常至的百年。从明确建立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到发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城市起义的道路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从承认矛盾到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从是否需要改革到如何改革再到如何扩大开放,中国共产党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辉煌业绩。可以说,党始终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习近平指出:“越是伟大的事业,往往越是充满艰难险阻,越是需要开拓创新。”[20]发扬革命精神,在创新层面全党要做到有破有立、正风肃纪、反腐惩恶、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革故鼎新,别开生面,抓住机遇,掌握发展主动权;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夙兴夜寐,日夜兼程,脚踏实地,奋力拼搏;要尽心竭力,兢兢业业,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要临危不惧,破除惯性,摒弃僵化,剔除狭隘,不断改革,聚力攻关;要勇做先锋,不做看客,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求破,应对自如。总之,要增强全党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让创新精神蔚然成风。
三、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战略意义
习近平指出,“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21]新的征程上,全党必须继续发扬伟大革命精神,统揽“四个伟大”,全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而言,革命精神对于推进“四个伟大”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发扬革命精神能够使全党坚定理想信念和斗争意志,有助于进行伟大斗争。进入新时代,中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同时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和更加严峻的考验。习近平强调:“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必须“坚定斗争意志”[22]226。这要求全党要做好充分的精神与心理准备去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不断取得伟大斗争新胜利。
发扬革命精神能够进一步坚定全党的理想信念和斗争意志。具体而言,在理想信念方面,可以坚定全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并将其内化于心,化为共产党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信念与情感,勇于进行伟大斗争;在斗争意志方面,可以继续用党的革命精神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淬炼思想、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革命实践和革命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唯有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打磨斗争意志,党才能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带领全国人民以锐意进取、枕戈待旦的精气神投身伟大斗争。
第二,发扬革命精神能够提升党的自我革命能力,有助于建设伟大工程。习近平指出:“敢于直面问题,勇于修正错误,是我们党的显著特点和优势”,“我们党总是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勇于推动自我革命”[22]541。“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保证党始终朝气蓬勃,“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需要党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推进自我革命。
发扬革命精神能够提升党的自我革命能力。具体而言,在此方面,明确对治党管党“宽松软”的问题进行激浊扬清的自我革命,提升党的建设质量;明确对不思进取、庸政懒政、混日子等精神懈怠问题,进行刀刃向里的革命,增进党攻坚克难的锐气和斗志;明确对党内腐败问题进行刮骨疗毒的治疗,不断提高党的自我修复能力,维护党的肌体健康;明确对漠视群众疾苦、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进行斗争,保证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总之,明确对党内各种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进行革命,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第三,发扬革命精神能够增强党的执政能力、领导水平和战略定力,有助于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22]62。“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2],在第二个百年进程中,党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领导水平和战略定力,全力推进伟大事业。
发扬革命精神能够增强共产党人的执政能力、领导水平和战略定力。具体而言,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方面,能够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专业素养和执政本领,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在战略定力方面,可以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清醒头脑和平稳心态,增强判断能力,坚定“四个自信”。唯有如此,党才能在复杂严峻的环境中,披荆斩棘,抵御诱惑,瞄准目标,坚定向前。
第四,发扬革命精神能够明确党的初心和使命,有助于实现伟大梦想。习近平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22]134为了实现这一使命追求,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新的征程上,全党必须继续站稳人民立场,紧紧依靠人民,获得更大的执政底气和力量支持。
发扬革命精神,可以使全党深化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理解。具体而言,在根本宗旨方面,明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坚决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各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现象作斗争;在目标任务方面,明确加强理论学习,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是极其重要的任务,坚决同一切敷衍塞责、得过且过、明哲保身的消极行为作斗争,筑牢全党实现伟大梦想的担当与自觉。
结语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是党在长期艰苦奋斗中取得的,有着深厚的文化来源、理论依据和现实根据。革命精神内涵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党和国家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依靠革命热情和拼命精神走过了百年辉煌,在新的征程上,中华民族复兴展现出无比光明的前景。我们要继续弘扬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