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2021-11-26王丹丹

关键词:现代化发展

王丹丹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91)

人的现代化问题虽然是20世纪中叶就提出的旧命题,但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是时代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看,谁重视人的现代化,谁就占领了现代化发展的高地;谁把人的现代化发展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位置,谁就在现代化进程中先进了一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物的现代化水平已然可见,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兴产业迈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并被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上来,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对人的关注不够、人的现代化与物的现代化脱节、人的现代化滞后于物的现代化等问题,实现人的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的现代化建设,创造性地提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1]594这一科学论断,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由此,聚焦于人的现代化成为我们研究新时代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更加注重人的现代化与物的现代化的协同发展,才能更好地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从而使人的现代化研究更加全面而有意义。

一、人的现代化的本源意涵

“人”是人的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探究人的现代化问题,首先要对“人”与人的现代化的本源意涵进行概括和说明,从而为相关内容的进一步阐发奠定坚实的理论前提。

(一)关于“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人的全部活动和全部状况的基础”[2]295,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根本动力和真正主体。人的现代化中所指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2]525,是具有生成性、普遍性以及历史性存在的“现实的人”。“人”既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也是一种社会存在物,“人”不仅以个体的形式存在,而且以群体亦即类的形式存在,“人”的存在方式不仅是被动的,而且是能动的,能动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的最高体现,同时也是马克思确立的关于人的解放的最高命题以及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深层解读是理解人的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根据马克思的相关论述,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解如下:第一,“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2]689。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自觉的活动”[3],“全面的活动因而使我们的一切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4]286,由此可知劳动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二,人的自由个性和主体意识的发展。马克思在谈到未来建立的“自由人联合体”时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422在马克思勾画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不再是“抽象的”“直观的”消极存在,而是作为“现实的”“感性的”“能动的”[5]133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不仅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主体,更是自我发展的主体,人的个性不再受到任何形式的束缚,而是被充分激发出来。在这里,每个人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觉地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真正实现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第三,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是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等在内的多方面关系,“这些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4]295。每个人都生活在既定的社会中,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在某种意义上,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135,其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4]515。在此意义上,人的现代化过程亦为人的自我实现与自我发展过程,是人向其本质的回归以及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渡。

(二)关于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的《走向现代化》一书中。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殷陆军等人将英格尔斯的《走向现代化》与其另一著作融合编译成《人的现代化》[6]。在《人的现代化》这本书中,英格尔斯把现代化研究的焦点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转向“人的现代化”,创造性地提出“国家落后也是一种国民的心理状态”[6]3,指出国民心理即人的现代化对于现代化发展十分重要,缺失了人的现代化,现代化不可能实现,并通过调查研究归纳出人的现代化的十二条品质与特征以及现代人性格的四个主要方面。由此得出,一个现代化的人是兼具主动性、创造性、开放性、计划性的积极向上的“人”,是“人”作为一个整体所体现出来的诸如改革创新、努力拼搏、遵纪守法、诚信友善等美好精神品质。

人的现代化是与现代化相伴而生的产物,它同现代化一样,都需要经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进程,都预示着“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因此,所谓人的现代化,从整体上讲,指的是人口的整体素质和主体意识逐步向现代化靠拢的过程,是身处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对所处历史时代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呈现和反映。具体而言,人的现代化是指人的多方面属性的现代化,是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状态的转变,是人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过渡。这一过渡包括三层含义:第一,从人的精神性看,人的现代化是对包括道德人格、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在内的人的综合素质的革新和重塑;第二,从人的社会性看,人的现代化是扬弃与“现代人”的成长和发展相脱节的传统模式,重新构建适应现代化发展节奏的知识结构、价值体系、专业技能、社会关系等;第三,从人的自然性看,人的现代化是指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的生产方式的进步和飞跃。

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强调:“我们是把现代的人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加以研究的,而不是在勾画一个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定型的现代人。”[6]50人的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的现代化中所指的“人”不是一个抽象的、静止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发展的,需要放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的“现实的人”,他有阶层之分,有不同的性别,来自不同的民族、国家和地区。研究人的现代化问题,一定要从“现实的人”出发,把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7]作为其立论依据以及进一步研究的科学方法论,并结合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从“人”作为类存在和社会关系中的具体个体两个层面探讨人的现代化,进而使人的现代化研究更加全面而有意义。

二、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辩证统一

作为一种全球性的世界发展的文明形式和进步状态,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现代科技、现代经济、现代文化等一系列现代化元素紧密联系的社会变革,是社会形态逐步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与知识文明转型的发展过程。现代化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内涵着物的现代化、制度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三方面内容。其中,物的现代化为制度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制度现代化为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而实现现代化最为关键的则是人的现代化,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彼此相互促进、相互创造、共同进步。一方面,现代化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创造了实现人的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和最终目标。由此可知,人是推动现代化向前发展的主体和动力,离开了“现实的人”这一现代化的本质力量,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英格尔斯指出:“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这样的国家才可以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6]8这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它拥有多么领先的科学技术装备,引入多么先进的现代化的经济制度、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也不论它采用多么完善的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机制,这些都是一些没有灵魂的“空的躯壳”。如果这个国家的人民尚未形成统一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去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而鲜活的生命力,如果去执行和实施这些现代制度及管理方式的人还未做好欣然接受和快速适应新的生活方式的准备,在思想上、行动上、心理上还没有彻底完成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那么,这样的现代化必然是畸形发展的现代化,是徒有虚名的现代化,这些国家曾经“拟想的完美蓝图不是被歪曲成奇形怪状的讽刺画,就是为本国的资源和财力掘下了坟墓”[6]4。现代化要取得成功,除了具备现代工艺技术、现代管理方法、现代制度体系等现代化“外衣”以外,最重要的是现代化中的关键因素“人”必须具备现代人格和现代品质。一言以蔽之,物的层面和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并不代表现代化的真正实现,只有在“人”的层面上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在各个方面都能较好地适应现代化发展环境的“现代人”,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现代化的健康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日本近代著名思想家福泽渝吉在谈到日本的现代化问题时曾强调,“外在文明易取,内在文明难求”“应先攻其难而后取其易”。器物层面和制度层面等外在的现代化通过努力比较容易实现,而内在的现代化即人的现代化要想实现却不是一件易事。一个国家要想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成功的现代化国家,首先要拿下人的现代化这块“难啃的硬骨头”。这是因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现代化发展的实际程度以及这个国家或民族是否具备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社会心理的整体发展水平。人的现代化不是简单的现代化进程完成后遗留下来的无足轻重的副产品和“后”产物,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前提,是一个国家成功迈入现代化进程的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现代化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任何一个想要追求现代化发展的国度,必须把人的现代化作为贯穿现代化进程始终的核心和灵魂,始终牢记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

三、人的现代化在新时代中国发展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迈入向“强起来”进军的关键阶段。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再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打造成“物质、精神、政治、社会、生态”五大文明全面提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一系列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无一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划了清晰、明确的时间表和线路图,而谋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增进人民福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方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则无不内涵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展现了党中央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人的现代化的高度重视和重点关注。特别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把人民作为发展的主体,把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把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更是把人的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本质属性,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新时代我国一切发展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党中央这一系列高瞻远瞩的新思想、新论断,是依据我国发展实际作出的科学判断和战略部署,表明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与此同时,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物质积淀和发展演进,我国成功从“重物轻人”“以物为本”的片面发展的现代化跨入“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行列,“关注人,解放人,重视人,发展人”日益成为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高光词汇和热点焦点。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不仅“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8]11。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多元化,特别是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需要的不断拓展、升级,预示着我国发展已由过去的以物的依赖性为主的传统社会开始向未来的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标识的现代社会迈进,人的现代化在新时代中国发展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而需要的“更高要求”以及“日益增长”,一方面折射出广大人民群众自我认知、自我意识的提升,对自身价值、自身权益以及自身生活质量、发展潜能等方面的日渐关注,对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强烈呼唤,对党中央带领全体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期待与信心;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还不发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9],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可持续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拦路虎”“绊脚石”,而经济结构与社会阶层的多元化、利益诉求的复杂化以及利益格局的固化更是给我国推进人的现代化增添了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因素。

“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10]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时代这一“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交织并存的重要历史关口,推进人的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任务重大而紧迫。将人的现代化建设与我国的时代方位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有机整体去认识和把握,着力增强推进人的现代化实践的自觉性与科学性,并从政策举措以及制度设计层面作出科学、合理安排,是新时代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四、新时代推进人的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人的现代化问题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党和国家的一切政策措施都要围绕“人”来展开,在实现人的现代化层面上下足功夫,做足功课。

(1)进一步做大做强“蛋糕”,为实现人的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实现人的现代化“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11]。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际上就是进一步向实现人的彻底解放靠拢。当前,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还比较低,实现人的现代化迫切需要集中主要力量推进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需要运用“增量思维”把国家总体经济实力这块“蛋糕”做大做强。具体而言:首先,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革除阻碍经济向前推进的各种体制机制弊端,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扫清障碍;其次,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科技创新充分挖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的步伐;最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腾飞最有力的手段,也是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最有效的方式。新时代条件下,要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对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的引导和规约,逐步把人塑造成具有现代品格和现代素养的现代人。

(2)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8]2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12],把“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13]。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也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必须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支起一张覆盖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各个层面的民生“保护网”。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过程中,时刻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盼、最想得到解决的关乎群众自身疾苦的事放在首要位置,并以我国现有的经济水平和财政能力为依托,对民生领域存在的问题逐步改进、完善,真正实现“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2]689,进一步充实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感,进一步提升人的现代化水平。

(3)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打下牢固的制度基石。“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 ”[14],提升人的政治素质,增强人的民主法制意识是人作为“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在我国,人的现代化建设是在民主与法制不断发展、完善的前提下逐步展开的,科学、合理的民主法制建设对于人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实现人的现代化必须以健全的民主法制建设为依托。因此,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进一步推进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水平,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坚决消除阻碍现代化发展的各种制度弊端。一方面,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体系化,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打下牢固的制度基石;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制度对人的活动的引导和塑造作用,依法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当家做主权利的实现,将民众的主体性力量充分激发出来,逐步培育民众的民主法制观念和依法行事意识,逐步提高个人的政治素养,努力拓展“人”的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各方面能力。

(4)进一步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为实现人的现代化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人不仅是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存在物,也是文化的存在物。每个人都存在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每个人都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文化的熏陶和影响。特别是在现代社会,良好的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到更加重要的促进作用。新时代条件下,必须进一步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对人的精神面貌的提升作用、对人际关系的凝聚作用以及对释放人的潜能的导向作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在交流互鉴中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着力提升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进一步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底蕴;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革除与现代化发展不相协调、对实现人的现代化较为不利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充实人的精神世界提供健康的文化环境;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式,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5],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教育事业,充分发挥教育对人的现代品质和现代素养的塑造及引导作用。

(5)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打造健康、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空间。人的现代化从整体上讲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美好生活状态。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伴相生、彼此依存的命运共同体,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其次才是社会存在物。然而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不合理改造,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已逼近极限。恩格斯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6]大自然不是人类社会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附属品和牺牲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努力规避工业文明对环境、资源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帮助国民顺利实现生活方式和现代化样式的生态转型。在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努力开创一条崭新的人与自然互利共生、协同进化的美好生存和发展道路,最终使人形成健康、绿色的与生态文明相契合的生态人格、生态道德、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在实现人的现代化道路上向前迈进一步。

(6)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实现人的现代化创造积极的主观条件。“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人们必须经历观念上的变革,以促进人的现代化”[17],只有经过观念的转变以及思想的解放,我们才能得以正确“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18]。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问题和矛盾集中爆发,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短板也“崭露头角”,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的现代化的实现。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更好地引领和带动现代化实践向纵深发展,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提供动力支撑。进一步解放思想,首先需要从“大处”着眼,即在全党和全社会内营造一种解放思想的良好氛围,努力冲破传统“陈规旧俗”的束缚,培养一批肯动脑筋、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思考的干将、闯将,确立与时代发展相协调、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用以解决新时代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其次需要从“小处”着手,即把每一个社会个体的思想解放真正落到实处,协助人们树立与现代化发展相一致、相适应的观念意识,如法治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等,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以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制度环境,激发新一代青年干事创业、谋发展、谋复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余 论

处在新时代条件下的中国,经济实力已然跃居世界前列,现代化的曙光也已普照中华大地,正在逐步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一味追求经济的飞速增长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内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步伐。这种片面地追求经济或科技现代化的行为导致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对人的关注不够,公民处在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艰难转型中。决定一个国家现代化成败的关键在于这个国家人的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实现现代化不是片面地强调GDP指标,也不是单纯地追求器物层面的外在现代化。现代化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内在的现代化亦为人的现代化,即从根本上改变国民素质,真正实现人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历史节点,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我国人的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勇担时代赋予的现代化建设重任,承载起推进人的现代化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努力开拓出一条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

猜你喜欢

现代化发展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十七年文学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