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四十年山西音乐产业发展历史演变研究

2021-11-26

黄河之声 2021年14期
关键词:山西省山西音乐

赵 婷

一、引 言

音乐具有艺术价值,但音乐并非孤立的精神存在,必须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中才能获得体现。音乐从一定意义上讲如同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艺术生产论”其中的一个意义类似,认为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有商品的属性。因此,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体现出来的精神需求和人文诉求,同社会、经济、制度息息相关。实际上,音乐的商品属性有着悠久的历史,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走穴”,家里红白喜事请的锣鼓吹打乐队,寺庙里僧人的鼓吹乐等等,就体现出了通过消费音乐商品而达到双方的交换功能。这可以被视作音乐商品化的雏形。

20世纪4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米亚基认为把工业化和新技术引入文化生产中带来了令人兴奋的创新,导致了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至此,文化才和产业化联系起来。就音乐产业来说,音乐就有了艺术价值和商品价值的双重属性。改革开放促使经济和文化的市场化改革,政府政策的推进和人们受众群体的观念变化,都促进了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然而,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音乐产业发展情况差异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梳理各地区音乐产业发展演变过程并寻找其规律就很有必要。因此,本文就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山西音乐产业的发展演变做梳理,探求适合山西省音乐产业发展的路径。

二、山西音乐产业发展的历史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音乐产业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起步期、探索期、全面体制改革期、繁荣发展期。

(一)起步期(1978-1992)

“六五”“七五”期间,我国开始了从农村承包责任制到以发展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改革,以经济改革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整个八十年代,山西经济的发展战略为建设能源重化工基地,经济发展的特征是重能源、轻文化,文化产业并未形成。而音乐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自然也没有形成产业模式。从一定程度上讲,文艺的发展并未列入山西省的战略发展目标。但这一时期山西的文艺发展依然繁荣,体现为以浓厚的地方传统音乐为引领的多种形态并存的局面。实际上,文化产业一词在20世纪80年代才传入我国,音乐产业就更加滞后。虽然我们没有用这些名词来概括80年代的文化艺术行业,但事实上相关的经济产业形态已经显现。

1、山西传统演出行业初步复苏

1978年后,我们党开始有意识地恢复文化建设。在政策的引领下,山西省传统艺术大放光彩。1980年4月,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太原召开,揭开了全省文艺战线拨乱反正、发展繁荣的序幕。山西省不仅举办了锣鼓大赛,而且数来宝“该怨谁”获得全国曲艺优秀曲目观摩演出一等奖。山西省中路梆子青年团成立,全国梆子声腔剧种学术讨论会在太原开幕。政府举办了各种比赛和文艺汇演,演出多为政府财政出资支持,以赠票的方式进行,通过比赛提高了得奖演员的知名度,同时也增加了山西各剧团的整体收入。戏曲剧种也发展到52个,是解放前的7倍;剧团机构159个,从业人员10009人,机构比原来增长了3倍,队伍扩大了4倍;艺术表演场所也由解放前的几处戏院,发展为51个多功能剧场。①另外,各种民间音乐会、音乐节、群众文艺周等层出不穷。

在这一时期,西方的一些音乐形态在山西萌芽。1952年组建的山西政府音工管弦乐队在80年代更名为山西省歌舞管弦乐队。但随着“七五”期间,货币经济的膨胀,乐团面临排练演出成本高、场所租赁费用高等困境,交响乐市场一度成为富人的奢侈行为,给山西交响乐演出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境。

2、文化事业单位所有制改革

建国初期,国家就已经开始对文化事业单位所有制进行了合并重组。1981年,北京市京剧团著名演员赵燕侠组成了380人的演出队,尝试改革。山西省尝试了“剧团经营承包制”,1983年以来有54个剧团签订了承包合同。这是山西省在所有制改革中探索的第一步,之后尝试了国家提出的“双轨制”:一是全民所有制院团,二是多种所有制的艺术团体。山西省晋剧院就是全民所有制。由于所有制改革尚未成熟,还在摸索阶段,改制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如内部结构不合理,承包院团过于讲收入和场次,演出质量有所下滑等。

3、音乐创作审美思想发生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西在全国歌曲评奖中屡次获奖,例如山西的《人说山西好风光》作为时代欢歌,榜上有名;其它还有如《我是个采煤的黑小伙》《故乡美》《春天你是我的希望》《煤乡之春圆舞曲》等多个以唱响主旋律、颂扬新时代为主题的歌曲。可以看出,音乐文化服务政治的思想浓厚。针对这一现象,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指出,不能再要求文艺从属直接的、具体的政治任务,保证艺术民主和创作自由。自此之后,随着改革的深入,为政治服务的文艺理念在悄然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流行音乐在80年代传入中国大陆;李谷一的《乡恋》和苏小明的《军港之夜》等歌曲,由于曲调舒缓,朗朗上口,被人们所熟知。审美思想向大众化、多元化、世俗化的转向,使得这些音乐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精神需求,也为以后艺术市场化转型提供了潜在的消费群体。

(二)探索期(1993-2002)

九十年代,山西的战略目标虽然仍然是重能源经济,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文化事业方面的体制改革在进一步进行,音乐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音像出版行业迎来可喜的发展前景;乐器行业,尤其是中高档乐器和外来乐器有增强的势头;传统乐器在农村也有一定的市场;教育培训方面,自1999年扩大招生以来,山西省音乐院校在校生增加,为山西注入了更多的储备人才力量;流行音乐已被社会所广泛接受。

1、山西省音像出版行业市场化改革明显

1991年,山西省人大出台了《山西省文化市场管理暂行条例》。1994年,山西省文化厅成立了文化市场管理处,针对山西文化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宏观调控。以山西音像出版为例,九十年代,山西音像出版复制及音像市场已初具规模,山西共有3家音像出版社,总批发单位3个,批发单位16个,零售、出租、放映点1500多个。1997年山西图书音像批销中心实现了首月开门红,单月音像零售达到4.8万元②。消费群体的音响消费依赖音响实体店购买CD、磁带,山西音像出版行业的产业链逐步形成。1999年,山西春秋音像出版社还出品了《山西文艺作品50年精品选》,打造山西省自己的传统音乐文化品牌,通过挖掘、创作、改编山西民歌,传承山西音乐文化。这一时期,山西的音像出版业走在了产业化的前列。

2、文化事业单位的所有制改革仍在进行

与山西音像行业和传媒行业发展情况相反的是,山西省的院团改革仍然困难重重。一是院团演出仍然肩负着政治任务,如传播政治思想、弘扬政治理想等。因此,改制时就会遇到改革不彻底,还需要一部分院团属于全民所有制。二是改革过程中院团出现内部机制不合理现象,如机构审批程序繁琐,依然靠山西省财政拨款,惠民政策也是在山西省政府财政大力支持下才能够完成的。在改制不到位的情况下,有能力的中青年骨干只能获得低工资、低收入,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会自己出来承包业务,但是由于流行音乐市场的影响,传统音乐市场萎缩,自己单干也并不好干。三是音乐本身是一个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并存的特殊的产品,比如,音乐的价值如何市场化,如何同价格杠杆挂钩,如何实现音乐的物质价值并不容易。在政府财政的支持下,山西省剧团率先下乡送基层,1999年演出35639场,全国排名第四位,经费自给率41.2%,全国排名第五位。③虽然山西有庞大的消费市场,但在九十年代,转企改革依然缓慢,大批的下岗工人成热潮,文化事业单位的所有制改革扔在摸索阶段。

3、大众音乐受到青睐

1990年9月7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国家开始有意识地针对盗版翻唱港台音带的音像公司给予打击,提倡音乐创作,这一时期创作的歌曲《轻轻的告诉你》《同桌的你》《青藏高原》等风靡全国。山西籍通俗歌唱家谭晶演唱的《大红公鸡毛腿腿》《亲疙瘩下河洗衣裳》《走西口》等山西民歌,为推广山西民歌走向大众化音乐市场出了一份力量。流行音乐或者民歌改编曲已然成为大众音乐消费的主要渠道。各地区卡拉OK、歌舞厅受到人们的青睐,1999年山西省娱乐机构歌舞厅达到240个,卡拉OK厅达到2189个。④

4、山西乐器行业和教育培训市场

这一时期,山西省共有近100家琴行,规模较大的有近20家。⑤琴行多以销售钢琴、手风琴、管乐和民族乐器为主。2001年山西省乐器销售额递增20%,呈现上升趋势。山西作为文化大省,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习乐器的重要意义。山西省每年的考级报名人数就达到六、七万人,这催生了山西音乐教育培训的火热局面,进而带动了整个乐器行业的发展。⑥

(三)全面体制改革期(2003-2012)

党的十六大之后,国家连续出台了很多政策性文件,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山西省在2003年就出台了《山西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3-2010)》,这是山西继能源经济战略后的第二个重大战略调整和转折。山西省委在十届六次会议中强调,必须做好非煤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并在2005年《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改变经济增长的粗放式、高耗能、低水平的情况,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多元化的支柱产业模式。在这样的局势下,山西省在2004年就在太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文化产业(国际)论坛和省政协举行发展文化产业座谈会。这一时期,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被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意识到用文化产业来提升山西经济。在政策导向不断向好的背景下,山西音乐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契机。

1、山西文化事业单位结构融合调整

山西的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所有制改革在前面两个时期也做了一定程度上的市场化改革,但成效不甚明显,内部机制矛盾依然存在。十六大以后,基于“二分法”标准的提出,公益性质与经营性质单位统筹分类进行推进,使大部分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成立演艺集团,进行市场主体重塑。政府一定程度上的转企改制,步伐跨越较大,短时间内很多事业单位都出现了不适应的状况,反而引起单位经济效益的滑坡,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市场化道路出现困难。因此,面对各种矛盾,山西省政府着手规划文化强省战略,进一步为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提供便利条件,如设计专项资金,允许非公有制资金注入,深度调整所有制结构。通过改革,2011年底,全省488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全部完成改制任务。以山西省交响乐团为例,其在2003-2011年演出大多数还是财政拨款,演出票主要以赠票为主,经常演出一些新年音乐会、庆典音乐会展演、惠民演出等等,这些演出大部分是财政拨款支持,乐团并未盈利,或者很少盈利。2011年全面转企改制以后,山西成立了山西演艺集团,交响乐团成为演艺集团的一部分。集团成立的第二年,演出收入就翻了一番,省歌舞剧院演出206场,收入1045万元。山西演艺集团的成立,标志着山西转企改制的成功,使山西的艺术走上了自主产业化的道路。

2、立足山西音乐资源,发展地方音乐文化

山西有着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有山西民歌、响铜乐器等丰富的音乐形态。原始时期流传的《南风歌》就是最早歌颂山西盐池的歌谣。山西的音乐创作者们深知,只有立足本土,才能创造山西的音乐文化。以山西民歌为例,这一时期就举办了多场次的山西民歌赛事,推动山西民歌音乐的发展,比如“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山西农民歌手大赛”等赛事,弘扬山西音乐文化。2007年,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出品了山西的《河曲民歌》,中国唱片总公司出品了《石占明—山西左权“羊倌歌王”》的专辑,山西的传统民歌逐步走向市场。另外,山西的佛教音乐在国内外享有盛誉,2009年五台山僧人就受邀赴香港演奏佛教音乐;2011年3月山西的“吉祥佛韵”回荡在上海滩,引起国内外对山西佛教音乐的极大兴趣。大型原创音乐剧《天下云冈》,音乐诗画管弦乐组曲《山西随想》,都体现了山西音乐的地方特色。

3、媒介对于山西音乐产业的影响

2000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的经济与世界接轨。随着经济的开放与融合,各行业的媒介也在发生着变化。音乐产业自唱片业衰落以来,发展进入低迷期,唱片销量一直下滑,加之中国互联网行业盗版侵权严重,原创音乐人无法有效维权,也阻碍了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针对这些情况,2001年,全国人大通过了《著作权法》修正案,2005年制定了《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法》,以此来规范互联网媒介市场。这对于较强依赖互联网传播的音乐产业是个利好的势头。2005年3月1日开播的山西音乐广播,第二年就实现了网络音乐视频同步直播。这是山西省首家实现网络直播的音乐电台。据统计,2007年,山西音乐广播电台在太原市音乐、交通广播频率中收听率排名第一,综合收听率也排名第一,收听群体集中在大学生和工商从业者,音乐消费群体庞大。在互联网日益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载体下,音乐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4、乐器行业持续发展

乐器行业在所有制改革中改革较为彻底。乐器生产大部分为个体经营,或者企业化、市场化的经营模式。山西的民族乐器和响铜乐器生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与此同时,电子琴销售边缘化,在一些大型琴行中才出现捎带销售电子琴的情况。电子琴市场的萎缩造成了许多电子琴厂家停产关闭或者另谋出路。全省各大琴行主要销售钢琴、民族乐器。因此,这一时期的乐器行业的特点就是钢琴琴行众多。城市里多见规模较大的琴行,主要销售钢琴,并建立钢琴培训机构。《中国乐器年鉴2014》显示,2002-2012年山西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钢琴拥有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2年的1.06架上升到2012年的1.81架;其他中高档乐器则从2002年的5.61件,下降到3.66件。钢琴销售和教育培训互相促进,如太原的普晋琴行、乐府琴行,临汾的明星琴行,运城的乐泰琴行等,都是各地市规模较大的琴行,不仅销售钢琴,还开展钢琴培训,同时承办各种钢琴比赛。

(四)繁荣发展期(2013-至今)

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对文化产业更加重视,音乐产业也迎来了新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国家政策指引下,山西省大力倡导产业转型,产业结构逐步以煤、冶、电等“黑色”主导向文化科技“绿色”第三产业转型。2016年8月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西省文化厅发布关于山西省“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指出山西省文化产业也要紧跟时代步伐,蓬勃发展起来。作为文化产业重要一部分的音乐产业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有以下方面的特点。

1、演艺行业内部转型成效明显

这一时期,演艺行业的转企改制的效果逐渐显现出来。以山西演艺集团为例,为了打破消费者“看场演出要张票”的陈旧观念,山西演艺集团推出“周二剧场”“龙城剧场”“交响和民族两大音乐季”等惠民活动,票价非常亲民。山西演艺集团下交响乐团的惠民品牌活动如火如荼:2013年2-3月,“2013美丽山西•文化惠民迎新春优秀剧目展演活动”;2014年6-10月,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文艺演出活动;还有交响乐团打造的公益性品牌“省歌之夜”“激情五月”“华彩金秋”等活动。三晋下乡惠民演出,目的是培养文化娱乐审美,使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自2013年以来,山西交响乐团就实施了音乐季制度,2013年首届交响音乐季从5月17日起至12月27日,在太原青年宫演艺中心举办;第二年交响音乐季从3月15日至12月17日,在山西大剧院举办。每场音乐会都会安排艺术总监和顾问,真正实现音乐产业化和规模化运作。通过常年的市场培育,山西省的许多观众愿意花钱去买票。集团组建6年来,演出6750场次,演出收入达2.23亿元。

2、山西音乐创作创新能力加强

2015年,全省文艺工作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围绕实现“中国梦”,讲好山西故事,山西省艺术创作应致力于“山西精神”的塑造。打造山西原创精品,弘扬山西精神,就成了山西原创音乐人的创作灵感来源。2017年由山西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创作的民族管弦乐《山西印象》在国家大剧院成功上演,创作受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项目资助,是山西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第一个民乐项目。作品共九个乐章,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到《开花调》《走西口》的情韵抒怀,讲述三晋大地的美好故事,深挖地域文化,以地方音乐为基础,与西方作曲技巧巧妙结合,体现了“山西精神”的风貌。2019年6月15日,另一个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交响组曲《山西好风光》,由省交响乐团在山西大剧院首演,从中也可以看出国家也是大力扶持原创音乐。山西有深厚的传统音乐素材,立足本土音乐,是山西原创音乐人的根基。2019年1月5日,山西省原创音乐促进会成立,山西音乐人有了交流的平台。该平台大力保护和扶持山西原创音乐作品,同年6月就举办了首届山西原创音乐大赛,山西音乐产业的顶端链条开始焕发光彩。

3、山西网络音乐模式的转变

互联网的发展给音乐提供了一个重获新生的契机,在传统音乐产业不断下滑,唱片低迷,山西音乐产业主要靠演出和政府扶持的情况下,网络音乐、数字音乐悄然走向山西人民。音乐人可以不受场地的影响,自行录制唱片,并在网上传播,而处于音乐产业中游的运营商和经销商可以通过音乐网络的衍生品和服务获得巨大的利润。早在2012年,山西本土著名说唱歌手田野的一首《一起闹他》,让太原方言通过网络为大众知晓。2018年底,一首《山西姑娘》红遍网络,歌曲上传当天浏览量破百万。《山西姑娘》表面上是爆红的现象级,内核却是音乐人对山西的情怀。2019年,《一碗山西面》则用多种山西方言唱出了山西的面食文化,把黄土高原上热腾腾的生活、火辣辣的深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山西的原创数字音乐佳作频出,并且基于互联网传播非常广泛。音乐的科技化、数字化正在影响着山西音乐产业的发展模式。

结 语

实践证明,没有40年改革开放,就没有山西音乐产业的快速发展。今后一段时期,将是山西省音乐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山西音乐产业要在改革开放40年快速发展之后形成创新突破、蓬勃发展之势,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和支持,促进传统音乐转型升级。■

注释:

① 数据来源于《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0》

② 王春苗.山西图书音像批销中心实现首月开门红[J].出版参考,1997,(03).

③ 数据来源于《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0》

④ 数据来源于《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0》

⑤ 数据来源于《中国乐器年鉴2005-2006》

⑥ 数据来源于《中国乐器年鉴2003-2004》

猜你喜欢

山西省山西音乐
山西省发现刺五加种群分布
我在山西等你
“书”写山西 以艺战疫
山西农业
山西打赢“双减双抢”攻坚战
《山西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正式施行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