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后备师资的建设现状及其养成路径
2021-11-26张然,姚溧
张 然,姚 溧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2018年,教育部推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师资培养专项支持计划”(以下简称“专项计划”)。专项计划实施的现实背景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的整体体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师资需求,通过实施专项计划弥补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数量上的不足并在质量上进一步加以提升。专项计划的出台表明了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国家对意识形态工作及相关人才培养的高度关注。由于本专项计划处于方兴未艾的初始阶段,在具体实施和进一步深入发展等方面还存在各种问题与困境亟待解决,有必要对此开展专门深入的研究。另外,研究高校思政课后备师资队伍的建设现状,探讨高校思政课后备师资的养成路径,有助于健全和完善规范有效的师资建设规划和制度,为提出高校思政课后备师资的养成路径奠定理论基础,从而更好地推动后备师资在学理层面研究的系统化与实践层面工作的成熟化。
一、专项计划在一般教师培养计划中的特殊地位
从普遍性和特殊性出发,马克思主义人才队伍建设和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一般规律属于普遍性,后备师资培养的特殊规律属于特殊性,二者能够进行整合的可能性在于,普遍性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特殊性亦体现着普遍性。后备师资的培养可以借鉴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和思政课教师培养的经验与规律,并且通过对后备师资培养特殊规律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一般人才队伍建设的普遍规律加以充实和完善,从而达到二者相互推进的实效。
马克思主义人才队伍建设的普遍性规律,为后备师资培育提供原则借鉴。所谓普遍性,是指后备师资的培养具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同样的标准和要求,即马克思主义人才队伍建设内含的普遍性规律,如:课程设置、导师指导、考核管理等方面,对后备师资培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具体来说,两者培养路径都需要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导师指导、考核管理等各个方面开展。纳入计划内的研究生,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按时高质量完成其作为学生要完成的基本学业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底和专业基础知识,能够很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科研潜力。
专项计划的特殊规定性,使得后备师资的培养对马克思主义人才队伍建设的一般规律具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出,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各具其特点,体现矛盾的特殊性。专项计划实施的现实背景在于,当前思政课教师的整体体量无法达到新形势下的师资需求。因此,弥补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数量上的不足并进一步在质量上加以提升,是实施这一计划的核心任务。这种规定性使得后备师资在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学习阶段等方面,具有与马克思主义一般人才队伍建设不相统一的个性特征。因此,招生院校不能用马克思主义人才队伍建设的一般规律对后备师资的培养一概而论,要立足于传统思政课教师的培养方案基础上,对专项计划招收的学生强调其作为高校思政课后备师资的特殊性,并在课程安排、科研训练与实践锻炼等方面加以体现,特别是在职业信念、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品行等方面加强后备师资的教师职业责任,并以此为基础,从理论层面对其加以归纳概括,以特殊规律的形式加以阐释。
专项计划对学生的培养具有明确的导向性,是为将来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做人才储备,纳入计划内的研究生承担着双重身份,既是需要学习专业知识的学生,又是进行教学技能提升的未来师资。因此,对后备师资专业素养的培养,既要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素养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又要理清后备师资特殊素养培养的特殊规律。一方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努力达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项要求[1],是从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及个人品德素养等方面而言的,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的一般素养的普遍要求,亦是后备师资应该达到的要求,要以此为导向加强自身政治、思想和理论建设。另一方面,特殊素养则是从高校思政课后备师资的特殊地位与任务出发而加以规定的要求。对后备师资要进一步明确坚定政治信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储备与学习、提升教学方法与技巧等方面更为具体的专业素养的规定与要求,这实际上是从政治性、学理性、实践性等方面规定,使一般素养和特殊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在高校思政课后备师资建设中达到相互促进的和谐状态。总体来说,这种普遍素养和特殊素养主要表现在既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打好理论功底、严格学术训练,又要体现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师资培养的特殊要求,突出理想信念和强化教学实践。
总之,对后备师资的培养,要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要因时因地因事具体而化,要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以寻求解决方案,既将马克思主义人才建设的共性体现出来,又要在相同中表现出不同,体现出后备师资培养的特殊价值和特殊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方式方案怎样变换创新,后备师资培养工作必须坚持“内容为王”,切忌让形式遮蔽了内容,手段异化了目的。
二、高校思政课后备师资的建设现状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2018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师资培养专项支持计划”的通知,专项计划从2018年开始实施,并确定了承担此项计划的高校名单。但在实际工作中,专项计划的招生进展还存在后备师资培养方案不健全、后续工作推进力度不够以及各招生单位实施标准差异化等问题。对于培养专项计划师资大多数招生单位,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制定出详细的培养方案。诚然,一项处于初兴阶段的计划在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马院”)的实施会面临不同的问题与困境,如教师队伍整体体量不足,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等,这要求各高校“马院”在应对问题时,应给予其理论上的关注,特别是在第一批、第二批增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相继入学之后,一部分招生单位为落实专项计划已经专门出台了实施办法。但同时由于是一个新问题,研究成果还显得比较单薄和匮乏,相关的理论也较少。
检索知网,目前直接相关研究成果仅有西安交通大学卢黎歌教授2019年9月发表在《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的《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后备教师素质培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为研究对象》,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肩负着培养该学科高层次人才和思政课优质后备教师的重任,而学科的特殊性使社会对该学科高层次人才有着特殊的要求和期待。并强调,高等学校在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上,既对学生在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性上有深厚造诣的要求,也对其在改造世界实践能力方面有高标准;在培养方案和培养环节上,要按照思政课优质后备教师的素质要求,重视做好博士生的实践训练设计与实施,提升其实践能力。[2]虽然关于高校思政课后备师资问题的专门化研究比较匮乏,但在马克思主义人才队伍和高校思政课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学界已经进行了较多的探讨与论述,特别是参与到这项计划名额分配的全国重点“马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召开了系列推进会和研讨会,产生了一些比较有影响的观点:王新生指出,后备师资培养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优势共同建设,真正培养一批具有坚定信仰和扎实学理基础的后备师资力量,以适应未来大中小学思政课师资队伍发展的需要;张士海希望专项计划研究生增强学科自尊、自信、自强意识,坚定使命担当,全面成长成才,并在夯实理论基础、加强实践教学、提升科研水平、加强考核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万美容认为,专项计划研究生要对自身有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真正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且要至少担任一年助教并要积极参加教研室各项教学活动;张亚泽认为,关于后备师资培养专项计划工作的重点是注重原著研读、打好基本功,抓好教学实践工作,促进学术交流、提升学术研究能力;任晓伟提出,在对后备师资培养专项支持计划学生的培养方面要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依据培养方案做好教学实践工作;同时鼓励专项计划研究生要树立远大志向,不断提升科研水平;罗永宽从强化经典学习、方法训练、实践教育三方面,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师资培养加以阐释;佘双好强调要积极探索形成可供复制的后备师资培养经验,发挥国家重点“马院”示范作用,同时对入选专项计划的同学们提出感受关怀、体验荣光,遵循方案、合理规划,体现特点、明确优势,严格要求、勇于担当等几方面的要求;沈壮海从学术格局、问题意识、学术追求、独立思考、学术规范等几个角度对后备师资培养提出学术研究要求。
总之,诸多学者对专项计划同学提出的学术要求,以及在实践教学、培养计划以及考核管理等方面的探讨,都是学界对这一课题直接或间接的研究,比较丰富,但研究成果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分散性、零碎性的特点,而且大多数观点未能够进行深入阐述,还需要进一步的系统化、层次化研究。
三、高校思政课后备师资的养成路径
(一)培养主体明确化
后备师资的专业素养,即“培养谁”“培养什么”明确后,还涉及“怎样培养”的问题,而明确培养主体及主体责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性条件。实践中,他育层面直接承担培养任务的主体包括高校、学院和导师等,自育层面则是学生自身。
首先,在首次实施专项计划的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在名额分配表中划分的承担单位是50所高校。尽管计划的具体落实是由各高校“马院”完成,但这表明高校必须在态度上予以重视,认识后备师资的培养之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在策略上予以谋划,结合普遍性要求和特殊性实际制定实施办法;在教育中予以践行,充分调动和运用教师、文化和实践等多方面资源促进后备师资及其能力素养的培养。其次,由于后备师资的培养在本质上是专业素养的培养,高校“马院”在理论学习、实践活动等方面对专项计划和学校培养办法的具体化是影响方案落地、落细和落实效果的关键因素,因而细化过程要以有利于后备师资各方面能力素养的提升为导向。并且,思政课教学是高校“马院”的基本职责和重要使命,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各高校“马院”在教育教学、师资培养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结合学校特色、学科特征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学院以往的工作经验和规律性认识可以为后备师资的培养提供借鉴。再次,导师是连接专项计划和学生的桥梁纽带,是直面专项计划研究生、帮助其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研究生导师的道德品质、学术旨趣、探究精神和教学经验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学术追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导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经验传授、言行一致,用自身的专业涵养与人格魅力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政课教学对后备师资的吸引力。同时,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重视专项计划的实施和对后备师资的管理,在后备师资的思想观念、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最后,后备师资一方面作为学生是教育客体,另一方面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作为学生和未来师资的双重身份,要求纳入计划的研究生不断加强自我认知、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二)培养环节精细化
专项计划后备师资及其素养的培养是在上述主体共同努力下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以培养方案的设置为出发点,经由招生录取、考核管理和评价反馈等环节而实现培养过程的循环和不断完善。
首先,专项计划主要是为适应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需求而提出的,但目前所处初兴阶段存在的培养方案不健全造成的推进力度偏低、标准各异等问题,要求办法和方案的制定必须将专项计划整体要求这一共性融入到本校本院实际情况的个性之中,尤其是培养目标上对后备师资在政治上、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准确定位,以及学习任务上对课程设置、经典阅读和论文写作等的科学规划都要做到精细安排和切实可行。其次,招生录取是研究生纳入专项计划的起始环节,对后备师资而言,这一环节已经是专业素养培养的开始,因为招生录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的过程。人才选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是毋庸置疑的,但专项计划选拔什么样的人才,就要对其政治立场、专业知识、科研潜力、教学潜力和创新能力等做全方位、细致化的考察,因而无论是选拔原则,还是选拔过程与标准,都对参与选拔的学生起到了传导价值观念和引导能力提升的功能。再次,考核管理的监督作用是专项计划在运行过程中提升后备师资培养质量的必要举措。当前,众多高校“马院”已形成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的惯例,参照这一做法,后备师资的考核在次数、内容和要求上都应更加严格,特别是在内容上,考察素养时要加强对其教学理论和潜力进步情况的记录和评价。并且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应当建立起退出机制,即把在政治素养、道德品质或专业素养中考核不合格的学生从专项计划中退出,从而起到激励学生进步、保证培养质量的作用。最后,为使专项计划能够行稳致远,培养真正合格可靠的思政课教师后备师资,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对本校本院的计划落实情况、学生培养状况和就业单位去向进行评估,通过一校一总结、一院一总结和一阶段一总结,为专项计划的完善和后备师资的培养反馈更多切实可行的经验。
(三)培养渠道多元化
专项计划后备师资身份的双重属性要求其既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生所具有的能力素养,同时还要发展思政课教师所具有的职业素养,综合两方面素养的构成内容,主要体现为德与才、知与行等四个层面,所以培养渠道的生成主要以造就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思政课后备师资队伍为依据。
首先,要锤炼后备师资的品德修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教育者在“立学生之德”之前,必须先“立自身之德”,特别是引导学生树立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品质的思政课教师,必须首先做到这一点,进而才能产生引领示范作用。专项计划后备师资作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人才储备池,在学生时期就要培育良好的个人品德,在学术科研、学业考试、学生资助等方面恪守诚信,为走向教师工作岗位后具备良好师德奠定基础。其次,要增长后备师资的专业才干。“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思政课要以理服人,就要讲理论、讲道理。科研能力和理论功底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说服力的基础,后备师资要具备较为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就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通过参加师生研讨、读书沙龙和名师讲座等加强理论问题和学习经验的交流,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论坛和课题研究等拓宽眼界视野、进行学术训练。再次,要深化后备师资的认知信仰。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而思政课堂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责任田和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将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起来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一方面,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师资思想政治工作,加大发展党员力度,提高党员发展质量”[4],不断增强其政治意识、提升其政治素养,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另一方面,要加深后备师资对专项计划作为“国家急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认清自身使命和发展方向。最后,要强化后备师资的教学实践。思政课教师的首要岗位职责是讲好思政课,所以后备师资要学习如何讲好思政课、评价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标准是什么。后备师资所处阶段的特殊性对其学习思政课教学是有利的,其作为学生能够清楚认知和分析学生自身所具有的思维特性和心理特点,为今后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提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研究的有效性奠定基础,并为思政课的话语创新、方法创新和内容创新增添活力。而由于后备师资实践经验的缺乏,要使其通过担任思政课助教、进入教研室参与集体备课、听名师讲课等方式积累备课和讲学经验,并通过参加理论宣讲和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等活动在实践中学习语言表达技巧和课堂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