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亥革命前杰出革命宣传家于右任述论

2021-11-26张华腾

唐都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于右任革命

张华腾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西安 710119)

于右任是陕西革命志士,因其革命言语触犯统治者而被政府通缉,无法在陕西安身,其革命活动尤其是辛亥革命前后的活动,主要在上海进行。其主要功绩在于,以笔作刀枪,以报刊为阵地,以其激扬奋发的文章讴歌革命、激励人们投入革命,参加到反帝反封建和创建民主共和国的洪流之中,他是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杰出的宣传家和鼓动家(1)学术界研究于右任,侧重于其一生的后期,尤其是侧重于其文学、书法,而对其早期政治活动的研究较为薄弱,其早期政治活动,就是辛亥革命前后,以笔作刀枪,以报刊为阵地,以其激扬奋发的文章讴歌革命、激励人们投入革命,参加到反帝反封创建民主共和国的洪流之中。虽然也有些文章对于右任的宣传活动进行研究,如李平英《辛亥革命时期的元老记者于右任》,《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王明芳《〈民呼日报〉〈民吁日报〉两报时期于右任的革命宣传活动》载于《兰州学刊》2015年第3期等。但研究不系统、不深入,而且是新闻视角。本文将根据近年新发现的部分史料,从史学视角,对于右任在辛亥革命前对革命的宣传活动给予全面评述并与其他宣传家进行对比,给予其恰当的历史定位,以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但人们在研究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的宣传家和鼓动家时,往往以邹容、陈天华、章太炎为中心(2)任何一本中国近代史教材、辛亥革命研究专著,无不如是书写。,忽略了于右任的贡献。本文的旨意在于,于右任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杰出的宣传家,其业绩与贡献在其他宣传家、鼓动家之上。

一、贫寒才子的求学历程

1879年,于右任出生于陕西泾阳县斗口村一户贫寒的农民家庭,其父于新三12岁就步行入川为人做学徒;其母生下于右任后患病,两年后无钱医治,郁郁而终,于右任依靠其伯母房氏哺育成长起来的。房氏也不富裕,她是带着于右任在其娘家生活的。但房氏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有见识、宽胸怀、顾大局,除了受弟媳之托要哺育于右任外,还下决心要将于右任培养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于是在于右任七岁时就送至私塾读书,而且督教甚严。于右任后来回忆说:“伯母督课每夜必至三鼓,我偶有过失,或听到我在塾中嬉戏,常数日不欢。其爱护之心,和严正之气,至今梦寐中犹时时遇见。”每年清明节,其伯母必带小于右任到其母亲墓前,边哭边告:“儿几岁矣,读书几册?我闻而悲恸,读书不敢不勤。”[1]3-4

于右任成长成才过程中除了其伯母的深爱与督教之外,对于右任影响较大的就是曾教其九年的塾师毛班香先生,毛先生的谆谆教导和敬业精神,奠定了于右任知识的基础。于右任说,毛先生“是当时有名的塾师。我从游九年,读经书学诗文而外,对于他专心一志的精神,尤其敬佩。他常常对我们说,‘我没有什么长处,只是勤能补拙’。这虽是先生的自谦之词,却是他生平所身体力行的。”“在毛先生私塾时,我已开始做古近体诗,如唐诗三百首、古诗源、选诗等。”[1]4-5

于右任成长过程中,其父亲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其父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仅读了两年书,但由于常年在外,有着一定的阅历和社会经验,对文化知识的重视、对于右任学习的影响也不是一般农民所能做得到的,他尽可能多用时间与儿子一块学习,言传身教,不遗余力地促使孩子学习,在今天可能非常正常,而在一百多年前却是少见。于右任回忆说:“至于我之所以略识学术门径,却以得益于庭训为多。先严虽为家境所迫,早岁经商,但自修甚勤;又从师问业,博览群书,所以见识反较一般科举中人为高。尝乎写史记全部,点过十三经两遍。辑修家谱,选成治家语录三卷。又尝借抄张香涛的《轩语》和《书目答问》,寄存家中。某书当读,某书某处重要,亦时以问业所得。”“我日间上学,晚则回家温习。父子常读至深夜,互相背诵。我向先严背书时,必先一揖,先严向我背书时亦作揖如仪。”以至于多年之后,当年的景象还历历在目,“发愤求师习贾余,东关始赁一椽居。严冬漏尽经难熟,父子高声替背书。”[1]5-6

由于以上诸因素的影响,于右任发愤读书,学习刻苦,其才识逐渐为人所知。最早赏识于右任才识的是陕西学政叶伯皋先生(3)叶伯皋即叶尔恺,字柏皋、伯皋,号悌君,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工章草。清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授编修。二十三年(1897),充陕西学政,赏识于右任,称其为西北奇才。后又任云南提学使。。于右任说:叶伯皋先生“入关督学, 我始得露头角。”原来叶伯皋初任陕西学政,就对陕西学子进行考试,检验学生的学识,“叶先生下车伊始,观风全省,出了几十个试题,各门学问,无不具备,交卷以一月为期。我勉强做了十许篇……但叶先生对我的文章特别激赏,评语有‘西北奇才’之目,更嘉奖了许多话。……我经叶先生识拔,时誉渐起。”[1]6

二、反清反满革命思想的喷发

于右任果然不负众望,除了得到学政的赏识外,其科举考试一路绿灯,1895年17岁成秀才,1903年25岁中举人,文章扬名关中,距离士子学人追求的最高目标高中进士仅仅是一步之遥了。根据科举规则,中了进士就成为天子皇帝的门生了,授予六七品的官职,跃入统治阶级的行列,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了。谁能想到,于右任却走上相反的道路,成为清王朝的叛逆,为清政府所通缉追杀。

于右任是怎样、又是什么时候产生了反清反满思想,走上革命道路呢?

陕西尤其是关中,是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尤其是秦汉隋唐鼎盛时期的文化为任何时期的士子所陶醉。虽然宋代以后,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逐渐南移,但中华士子的担当精神不仅在关中持续发展,而且还达到一定的高度。宋代以张载为首的理学士子学者所形成的关学,持续传承,不仅在关中,而且在全国都享有盛名。关学精神之精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追求,是对儒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继承和发展的标志。关学持续发展和传承,由明至清到民国,关中士子之精神品格处处体现,清末大儒刘古愚及其弟子宋伯鲁、李岳瑞等均为士子表率。于右任之精神品格,则是另一种表率的体现。

于右任曾求学于刘古愚,但时间不长[1]9。对于右任思想影响大的老师,是于右任家乡三原的朱佛光先生。于右任自述说:“陕西提倡新学最力而又最彻底的,当推三原朱佛光先生(先照)。朱先生本是一个小学家,其治经从小学入手,其治西学则从自然科学入手,在当时都是第一等手眼。自谓是明秦王之后,故讲学时多绍述明末遗老精神,以励后进。”[1]9朱佛光先生为明王室后裔,讲学既讲明末遗老精神,又讲授新学、西学,思想开放,没有顾忌,于右任当然深受其影响了。他说:“这都是我们少年时之狂态,也是受的朱先生的影响。因为朱先生之启沃,我们的思想,已经逐渐的解放了……几至从朱佛光先生游,先生识见甚高,讲学亦极为大胆,时时得闻革命的绪论。”[1]9-10

如果说朱佛光先生对于右任革命思想的影响仅仅是启蒙而已,那么对其影响较大的当是于右任成长期间的末世、衰败、落后的清王朝本身。于右任5岁时中法战争爆发,15岁时甲午战争爆发,21岁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清王朝在一系列反侵略战争中连连失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国将不国,人民生活困苦。对于右任刺激最大的是1900年庚子事变,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置国家人民于不顾,狼狈逃窜至西安。慈禧太后西狩西安之时,正是于右任读中学之时,而于右任读书的陕西中学——即西安北院,被改造为流亡王朝的行宫。学校不仅无形解散,师生还不得不出城跪在路旁迎驾。于右任等跪了一个多小时,其革命思想之产生正在此时。他不仅萌发革命思想,而且还曾有革命的冒险行动。他说:“在路旁跪了一个多钟头,我于愧愤之余,忽发奇想,欲上书陕西巡抚岑云阶(岑春煊,字云阶),请其手刃西后,重新新政。书未发,为同学王麟生先生(炳灵)所见,劝我不要白送性命,始止。”[1]8

于右任的革命思想一旦产生,就像打开闸门的水流,汹涌澎湃,一发不可收拾。最能体现其革命思想的,就是其这一时期的作品——诗作。其诗作——《半哭半笑楼诗集》是其1904年以前的作品,所收五七言古今体诗,总计22 题 70 首(4)《半哭半笑楼诗集》是于右任早期革命的代表作,遭清政府查禁,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后来于右任自编《右任诗存》中仅选录了一部分。幸运的是马忠文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查到一份抄本,是当年清政府给于右任定罪的物证。马忠文全文抄录,并发表在《广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使我们得窥该诗集的全貌。本文所引大部分来源于此,不再另注,特此说明。。这些诗是于右任平时的习作,有的是因感而发,有的是有目的的创作,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他的文采、知识、视野和鲜明的政治态度。其诗也不全是反满反清的,诸如反映其爱国主义思想的《爱国歌》:“大地古国推震旦,神明胄裔四万万。山奇水秀民物雄,雄霸地球操左券。”其《杂感》颂扬的是有侠义肝胆的英雄人物:“柳下爱祖国,仲连耻帝秦。子房抱国难,冒险不顾身。报怨男儿事,报国烈士忱。文谢媾奇变,力竭以身殉。顾王黄李辈,国戚死不瞑。豪胆沁侠骨,结成爱国心。”这些爱国诗篇的字里行间,透漏出其朴素的民族主义思想。

于右任萌发的朴素的民族主义思想一旦形成,加上获得的新的西学知识,其文字中时时表露出来对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腐朽误国行为非常不满,对之进行有力抨击,甚至是非常明显和毫无遮蔽的谩骂和讽刺,从而产生其反满的革命思想。被清政府视为反革命罪行的诗句,如《署中狗》:

署中豢尔当何用? 分噬吾民脂与膏。愧死书生无勇甚,空言侠骨爱卢骚。

他将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骂为狗,可见对腐败官僚的不满。更为清廷所气愤的是,他在写作杨贵妃的诗词中竟然直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其《贵妃墓》曰:

误国谁哀窈窕身,唐惩祸首岂无因。女权滥用千秋戒,香粉不应再误人。

此诗明说杨贵妃,实际明显直射慈禧太后,可谓胆大且毫无顾忌,是非常明显的革命之举。加上前述他的刺杀慈禧太后的想法,说明他已经成为革命志士了。正因为如此,清政府对之恨之入骨,通缉、追捕、杀头就是很自然的了。他的同学也觉得于右任要革命,过于激进了,“我知道,于右任不是康党,因为听他的言论,很不佩服康有为。……崇实书院裁撤,归并宏道高等学堂,我和于右任同学了。这时候才知道他是倡言革命的。但他失之过于狂妄,写下了一本半哭半笑楼诗集。骂这个,骂那个,而且是明骂,毫不顾忌。比如说,刺皇太后也,刺升允等。照了一个相片,散披头发,脱个光膀子,右手提一把刀,身旁左右,自提一副对联,‘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这两件东西,都是公然发行,逢人便送。”[2]13-14

时陕西巡抚升允,在根据于右任诗集中透露出来的反清革命思想上奏清廷说:

乃有三原县举人于伯循者,甘心作叛,独倡逆说,所著诗曰 《半哭半笑楼草》,刊印多部,遍馈士林,一时士论哗然,惊为奇绝。奴才始闻而疑,因即留心访查,随由署布政使樊增祥查获逆诗一卷,密呈究办前来。奴才平心细阅,实系有心倡逆,并非传闻之过。其自号曰铁罗汉,其自比曰谭嗣同,其词意则语语革命,语语劝人为叛逆,甚至明目张胆,言有臣子所不忍述者。似此悖理蔑法,不惟不知有天良,亦且不知有首领。秦中风俗,素称安静,一但生此逆种,一言一动,皆足骇人听闻,若任其魅迹魑踪潜行于光天化日之下,在该逆一鄙夫竖子,诚不足为重轻,特恐少年寡识之士,因奇其文并奇其人,一倡百和,驯至风气一变,祸及胶庠,则他日挽救有百难于今日者。查该逆于伯循,系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举人,现赴河南会试,相应请旨先将举人斥革,一面由奴才咨会河南抚臣密拿该逆解陕审明实在逆迹,即申国典,以遏乱萌。如万一有可曲恕之处,奴才亦决不肯为已甚。所有查获逆诗、请旨斥革拿究缘由,除将原诗抄咨军机处查照外,理合恭折密陈。

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谨奏。(5)升允《请斥革举人于伯循由》,光绪三十年三月二十一日,军机处档,档案号159796,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

于右任1903年中举,次年赶赴河南开封参加会试,清政府随后追捕。幸亏于右任的同学李约祉获此消息并通报给于右任的父亲,将此消息迅速传给于右任,于右任由开封至汉口再转南京,最后跑至上海,从此有家不能回,成为一个职业革命家。他在南京拜谒明太祖墓时留下诗句:

虎口余生亦自矜,天留铁汉卜将兴。短衣散发三千里,亡命南来哭孝陵。

于右任中举时,升允为陕西巡抚,是主考,科举惯例是于右任的座师,于右任对升允本很尊重,但升允是清末一个极其顽固的反动人物,后来上书反对新政被免[3]727-740。对这样一个顽固派座师,于右任的笔下不予放过。他作《自由歌》并予以注释,即为座师升允而作。

其诗前注释曰:某抚臣,□人也,庸而顽,阅卷见 “中国”二字必痛斥之,他事更可知矣,感而赋此。

自由歌

不自由,毋宁死,俯首帖耳非男子。天赋人权有界限,蛮奴蛮奴侵略手段横至此。

言论风生真理出,心血点点争淋纸,蛮奴蛮奴箝束言论竟如是。

思想不新世无救,思想新时复诟訾,蛮奴蛮奴压制思想胡为尔。

行为牺牲造人群,出版著作输新理。

我今放胆铸将来,蛮奴蛮奴破坏行为出版有何技。

要知此权我不自弃人焉夺,墨特涅故智今难使,蛮奴蛮奴到底直作小人耳。

不自由,毋宁死; 争不得,势不止。蛮奴蛮奴洗眼请看流血史

由此可见,于右任追求的是天赋自由的西方民主的政治生活,而且坚定不移。其《自由歌》所体现出的天赋人权、言论出版自由等,说明其民主思想不仅仅是萌芽了,而是成熟了,其所述的“蛮奴箝束言论”“蛮奴压制思想”以及“不自由,毋宁死; 争不得,势不止”等,其反满革命目标已经非常明晰了,他已经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革命志士,在北方,在西北,如于右任的人是非常少见的。

三、以笔作刀枪,以报刊为阵地,反帝反封建,讴歌革命

我们研究辛亥革命以前的革命宣传家和他们的代表作,一直以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以及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为代表,其实我们忽略了于右任《半哭半笑楼诗集》的反满反清的革命内涵。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说,邹容、陈天华、章太炎代表了南方的革命者对革命的宣传和鼓吹,而于右任的《半哭半笑楼诗集》,则代表了西北、北方革命志士对革命的鼓吹,于右任对革命宣传鼓吹的力度和高度,可以与他们相媲美,即于右任的革命是以西方的平等自由、天赋人权为理论的,自然反满反清,建立一个西式的国家。

于右任走上职业革命道路,开始有着崇高的信仰与追求,与两个伟大的人物有关:一个是最为著名的学者马相伯先生(6)马相伯(1840—1939),江苏丹徒人,近代最著名的学者、爱国者、教育家、神父,震旦公学、复旦大学等学校的创始人兼校长,精通法文、拉丁文、希腊文等,在哲学、神学、数理和天文等领域均有研究。其著名弟子有于右任、蔡元培、邵力子等。,一个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于右任流亡上海,得马相伯之助而入学震旦,免交学费,改名刘学裕注册学籍(7)刘学裕,流亡学生的谐音。,以防清政府的迫害。不仅如此,马相伯1905年创办复旦公学,于右任是主要的助手,与社会各界交往,于右任逐渐融入上海社会,融入上海知识界。1906年,于右任赴日考察日本新闻事业,为筹办报纸募集资金。11月,在陕西籍同盟会会员康宝中的引见下,他见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中国同盟会总理孙中山先生,并在胡汉民主盟的仪式上,正式加入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还授予他“长江大都督”的头衔,从此他成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并为之奋斗终身。于右任的革命思想,从此融入中国旧民主主义的洪流之中,并为革命承担起宣传鼓吹之重任。

如果说对民主革命的鼓吹与宣传以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为界,那么1905年以前,主要人物是邹容、陈天华、章太炎,1905年以后至辛亥革命期间的宣传与鼓吹,则应该说是以于右任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因为于右任在此期间,先后创办了《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他以笔作刀枪,以报刊为阵地,反满、反清、反帝,抨击和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本质和列强侵华的反动罪行,宣传革命,讴歌革命,为革命胜利的到来做出了突出贡献。

于右任创办的第一份报刊,即《神州日报》,该报1907年4月2日问世,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首先其名称,为什么如此称呼呢?于右任说:“顾名思义,就是以祖宗缔造之艰难和历史遗产之丰富,唤起中华民族之祖国思想”[4] 259。其次,报纸纪年,只用公元和干支,不用清帝年号,显系否认清政府的统治(8)后来于右任离开《神州日报》,该报才以极小的字用光绪年号。。第三,在内容编排上,特别重视社论,对时政进行尖锐批评,针针见血,毫不留情,因此获得广大民众的欢迎,其发行量超过一万份,成为上海、东南地区最为畅销的一家报纸,于右任之所以成为名报人,乃因主办《神州日报》开其端。不幸的是,该报发行一个多月,即5月8日该报社邻居祥兴琴行一场大火,波及报社,报社印刷设备及其资料全部付之一炬。虽然后来该报重建,但由于内部同仁间产生一些分歧,故于右任主动脱离报社。

于右任创办的第二份报刊为《民呼日报》。1909年5月15日创办于上海宝安里。报名为“民呼”,于右任直言不讳地说,就是人民的呼声,“本报名为民呼,为民请命者也。既利于民,必不利于官。”于右任撰写的《民呼日报》宣言书刊登在该报创刊号显耀位置。他慷慨激昂地说:“……第念我同胞三千余年来已受阨于独夫民贼之手,莫或一伸,而今者又并区区言论权亦不可得。爰用愤激,纠合同志,创为此报……自今日以往,凡官吏有盗卖我路矿、污辱我国体者,必号泣陈诉于四万万同胞之前,以求裁判焉;凡外人有觊觎我主权、侵削我领土者,必反复开导于四万万同胞之前,以求挽回焉……凡向之所欲言而不敢言、不能言、不忍言者,皆将于是乎昌昌大言之。言之而为召侮,为触忌讳是非,不才所敢言也。”[5] 55《民呼报》说到做到,对贪官污吏无论大小,不分南北,只要有恶迹证据者,无不在《民呼报》上刊载,如庆亲王奕劻之七十寿典聚揽钱财,陕甘官员之吞陕甘赈款,湖北提督张彪屠杀革命志士等,均为《民呼报》报道的对象。于右任及《民呼报》也因此惹怒了满汉官员,他们勾结租界当局污蔑诽谤于右任,指控于右任、《民呼报》诽谤了他们的荣誉。面对贪官污吏勾结对其与其报社的污蔑和攻击,于右任毫不畏惧,“本报既敢登载,便不惧祸。总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为牢中囚犯,不作诬善隐恶之记者,我自尽我之天职,一任尔曹之所为可也”[4]29-30。由于清政府的诬告,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将于右任拘禁起来,前后审讯14次之多,被羁押长达37天。最后于右任被逐出租界,8月14日《民呼报》被迫停刊。《民呼报》存世仅仅3个月时间。

于右任创办的第三份报纸,就是《民吁报》,1909年10月3日创刊于上海租界。于右任撰写的《民吁报》宣言书用其惯用之楚辞笔法,娓娓道来,“予承嘉命维兹之四百兆兮,是乃轩羲姚姒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所贻留;予将手执斑管以经营八表兮,用求坠鼎而复我金瓯。彼邦人父老有以教予小子兮,同协而力,以力扼此横流。”《民吁报》之宗旨,完全承袭了《民呼报》,对内主要揭露清政府“立宪”骗局,于右任在其撰写的社论《中国改革谈》一文中说,清政府的立宪,不过就是其“朝三暮四之手段”,“仅持有一二虚文以饰耳目也”。自所谓预备立宪以来,“官吏昏暴于上也如故,人民憔悴于下也如故。外人之恣肆,言论之摧锄也,亦无不如故。吾然后知政府之所谓改革者,不过欲借此名目收揽人心”[6]。揭露清政府立宪之实质,隐含只有革命才能解决问题。《民吁报》之对外,这一时期主要是日本,因为日本在日俄战争之后获取沙俄在我东北南部的权益后仍不满足,进一步加紧侵略,以满蒙区域为其完全控制为目标。中国有识之士对日本企图的认识是清晰的。于右任代表的《民吁报》,则反映了这一趋势,揭露日本的企图,激发中国人民的民族情感。特别是对日本前首相、时任日本朝鲜总监的伊藤博文的报道和分析,最为人所称道。1909年10月26日,伊藤博文乘火车到达中国哈尔滨车站,与俄国财政大臣会见后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杀身亡。于右任在《民吁报》撰文,先是揭露伊藤博文到我东北之阴谋,“非独为满洲,为全中国也。为中国之必将瓜分而思有以固日本之地位而立进取之基地。”[7]伊藤博文被刺杀,《民吁报》为之欢呼,中国人民为之欢呼,但于右任却有更清楚的认识,即伊藤博文的死不能够改变日本侵华侵占我满蒙的企图,不能改变日本的侵略扩张政策,“伊藤死满洲之风云恐更急,因日本有无数伊藤盾其后也”[8]。他在10月31日《中国外交危机之愈迫》之社论中指出:“其死亦且无缓和中国之亡,况后起者其政策之激烈有甚于伊藤,此我中国外交之前途所为愈危惧者也”[9]。

正因为于右任主导的《民吁报》重点报道了日本的侵华阴谋与活动,由此触怒了日本,日本勾结上海道台、租界会审公廨,以《民吁报》60多篇文章辱日排日为证据控告于右任与《民吁报》。11月19日,租界巡捕强行查封了《民吁报》社,《民吁报》发行仅仅48天就被迫停刊。

于右任创办的第四份报刊是《民立报》。《民立报》创办于1910年10月11日上海租界,与前《民呼报》《民吁报》一脉相承,即所谓“竖三民”。于右任曾风趣地解释说:“先是什么都不怕,大声疾呼地宣传革命;不许大声疾呼,就只好叹息;叹息也不许,就迫得非挺立起来不可了。”[5]67《民立报》也是于右任创办的报纸中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发行量达2万多份,经历辛亥革命前后的全过程,报道了辛亥革命的全程,曾经担负同盟会中部总会机关报的重任,直到1913年9月4日被北京政府查封,持续三年之久,发行1 036号,真正起到了“革命号角”的作用。于右任是该报社长,先后主笔有景耀月、宋教仁、范鸿仙、徐血儿、章士钊等、此外尚有吕志伊、马君武、张季鸾、陈其美、邵力子等参与工作,不仅阵容强大,而且其报社简直就是同盟会的大本营,同盟会骨干力量、辛亥革命元勋人物的聚集地。于右任用其带感情的语调和文学语言,发表创刊词,阐述《民立报》创刊的背景、宗旨、职责和义务。

秋深矣!鸣蝉寂矣!草木渐摇落矣!万籁无声,时间寒蛩,似断似续,如诉如泣矣!此佳节乎?而有心人当之顿生无穷之感。怨天欤?怜人欤?噫!吾何独为此佳节贺,吾亦悲悯中人也!而孰意万卉将零之时?独有植立于风霜之表,经秋而弥茂者,此何物?吾爱其色,吾慕其香,吾特敬其有超出凡卉之气概。此花耶?此名花耶?此岂非世人之所谓晚节黄花也耶?噫嘻!噫嘻!晚节黄花!噫嘻!噫嘻!晚节黄花!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当物而思,其思深矣,香草美人,今昔不远。当次名花照耀东大陆之际,而更有其色其香其气概坚于彼寿于彼璀璨于彼者,是何物?万花环绕,民立现矣!是为民立发祥之日,是为民立出世之瑞。[10]7-8

由此可见,于右任以文学艺术的语言和笔调,宣告《民立报》的诞生,这种笔法和情景让人喜欢,让人爱读爱看,吸引人们读下去。但笔调之低,并不意味着政治态度的低调。政治态度是鲜明的,责任和担当是明显的。

民立之际时会,此佳节之中而产民立,天之厚民立,民立敢不自重。大凡一杰物之出现此社会,与此社会即有际地蟠天之关系,否则新事业无异乎陈死人。倘其适宜于此社会也,虽百劫而不磨,而其精光浩气,时来时往于两大之间,时隐时现于吾人耳目之表,待时而生,自足风靡乎一世;而社会宝爱之,而国家更须珍惜之;夫自后始能自立于四面楚歌之中,以造福于国民。是以有独立之民族,始有独立之国家;有独立之国家,始能发生独立之言论。再推而言之,有独立之言论,始产生独立之民权,有独立之民权,始能卫其独立之国家。言论也,民权也,国家也,相依为命,此伤则彼亏,彼倾则不能独立者也。呜呼,岂不重欤?[10]8

《民立报》人的责任与担当是为国民、为国家,为此而殚精竭虑,全力以赴:

秋高马肥,记者当整顿全神,以为国民效驰驱;使吾国民之义声,驰于列国,使吾民之愁声,达于政府;使吾国民之亲爱声,相接相近于散漫之同胞,而团结日固;使吾国民之叹息声,日消日灭于恐慌之市面,而实业日昌;并修吾先圣先贤,闻人巨子自立之学说,以提倡吾国民自立之精神;搜吾军事实业,辟地殖民,英雄豪杰独立之历史,以培植吾国民独立之思想。重以世界之知识,世界之视野,世界之学理,以辅助吾国民进立于世界之眼光。此则记者之所以深赖,而愿为同胞尽力驰驱于无已者也。虽然,未已也。[10]8-9

于右任之发刊词,优美、深邃、明确、意深,就是为了民族独立与国家的富强,发出了时代的强音,发出了时代的号召,振聋发聩,让人振奋,其之所以有如此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与于右任的笔法笔力有极大关系,可谓一支笔胜过十个师的威力。

于右任不仅仅为其创办的报纸书写创刊词,把握报刊的方向和本质,而且他自己也是报刊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仅《民立报》上,凡署名“骚心”“骚”和“大风”的社论时评,“天声人语”和“上海春秋”等专栏内的一些短评杂文,以及副刊“文苑”“骚心丛谈”里的部分诗词文章,均出自于氏之手[5]69。后来收入《于右任先生文集》中的文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据作者统计,收到《于右任先生文集》中的文章有241篇。复旦大学傅德华编的《于右任辛亥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收集于右任1905—1912年之前的文章302篇(包括十余首诗),1912—1913年间28篇。社长兼作者的于右任,其文字优美,含义深刻,揭露清政府黑暗反动之本质,抨击列强侵华之罪恶,为号召和动员人们投入反满、反清、反帝斗争,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蓬勃发展而奋发努力,无怪乎孙中山先生对于右任为首的以笔作刀枪的新闻媒体的工作给予特别高的评价。孙中山先生说:“此次革命事业,数十年间,屡仆屡起,而卒睹成于今日者,实报纸鼓吹之力。”[11]337于右任所办报纸的影响力与感染力,影响了一代知识青年,年轻时期的毛泽东就是其中的一个。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同美国记者埃·斯诺会谈时谈道:“在长沙,我第一次看到报纸——《民立报》,那是一份民族革命的报纸,刊载着一个名叫黄兴的湖南人领导的广州反清起义和七十二烈士殉难的消息。我深受这篇报道的感动,发现《民立报》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材料。这份报纸是于右任主编的,他后来成为国民党的一个有名的领导人。”[12]115

《民立报》之权威性与影响力,不仅被我们当代学者所认识,也是民国期间的报人报刊的共同认知。如1942年12月25日《申报》在评论于右任创办的竖三民报说:

这三报相承而生,在专制强横压迫之下,命运都极短促。民呼报宣统元年(一九○九年)春创刊,专攻击官场的腐收,当道借故摧残,于氏走日本,该报出版仅三十九日。同年秋季,由谈善吾续办民吁报,改变论调致力攻击日本,驻沪日领请上海道封禁,出版也只有四十二日。第二年九月九日,又有民立报以大无畏的姿态出现,为该报撰文的,有宋教仁,吕志伊,王印则,章行严,覃寿堃等,主张急进,态度平实,每天可销二万余份,印机日夜不停,为当时占据首位的党报。

民国成立,有「竖三民横三民」的美称,竖三民是民呼民吁民立,横三民是戴天仇(传贤)所创办的民权,吕志伊所创办的国民新闻,邓家志所创办的中华民报。横三民言论激烈,比较偏重于感情,所以民立报依然据着首位。(9)参见《民立报光焰逼人,占当时党报首位》登于《申报》1942年12月25日。

总之,辛亥革命前的于右任,以报刊为阵地,以刀笔为武器,南北呼唤,振聋发聩,进行民主革命的宣传工作,是革命党人中最为杰出的宣传家。

四、最为杰出的革命宣传家

纵观辛亥革命前于右任革命活动的轨迹与行为,可以说他是革命党人中最为杰出的宣传家,他以报刊为阵地,以刀笔为武器,宣传革命,讴歌革命,传播革命思想,为动员人们参加革命,为革命的到来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宣传革命方面的贡献,超出其他革命党人。我们之所以称于右任为辛亥革命期间最为杰出的民主革命宣传家,是因为:

其一,于右任宣传反清革命的时间早于其他宣传家,而且其宣传已经产生实效。于右任的革命思想不是产生于海外,而是产生于中国内地——西北区域,产生于其生活经历之中。于右任的《半哭半笑楼诗集》作于1904年之前,反满反清的革命内涵已经表述得非常清楚了。除了上述诗文外,其《从军行》的字里行间,也体现了其革命思想已经成熟了,“神州人物老朽腐败竟至此,奴隶马牛在尺咫。同胞同胞危若何,袖手旁观应愧死。为奴何如为国殇,碧血烂斑照青史。仰天高唱从军乐,生不当兵非男子。男子堕地志四方,破坏何妨再修理。天赋头颅换太平,流血请从我辈始。”他揭露清王朝统治的腐朽,号召同胞不要为牛作马,而是从军行,奋起流血革命,革命不是太平天国式的革命,而是天赋人权的革命,即资产阶级革命。同一时期诸人物中如此清晰的革命思想极为少见。

于右任的革命思想不仅产生较早,而且已经产生了实效,以至于清朝陕西巡抚升允将其作品《半哭半笑楼诗集》视为洪水猛兽。于右任追求的是天赋自由的西方民主的政治,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西方民主共和国的奋斗目标,但其表述的西方共和民主的内容已经很清晰了。《半哭半笑楼诗集》所含有的革命思想,已经在当时就产生了影响,即“刊印多部,遍馈士林,一时士论哗然”,以至于被升允作为证据而对其实施逮捕,对其《半哭半笑楼诗集》销毁以防其扩展影响。 遍查这一时期宣传家的作品,尚无有此影响者。

其二,辛亥革命前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主要在1905年前后,1905年之后,革命党活动中心转向实际的革命活动,举行一系列的武装起义,而于右任对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从来没有间断,1905年之后达到高潮,接连创办四家报刊,以犀利的文章进行宣传,直到辛亥革命的爆发。

我们所论及的辛亥革命宣传家邹容,其作品《革命军》创作于1903年,因为宣传革命被监禁,1905年死于牢狱之中。另一宣传家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也创作于1903年,1905年因反对日本颁布的《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愤而蹈海自杀。另一宣传家章炳麟,因宣传革命,批驳改良派康有为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以及为邹容《革命军》作序,因“苏报案”被捕入狱,1906年出狱后到日本主持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从此国内宣传革命式微,被称之为宣传家者微乎其微。

而于右任则不然。其在1903年遭遇陕西巡抚升允的迫害后逃至上海,从此成为职业革命家,以宣传革命为己任,奋发努力,从不气馁,从1907年开始,先后创办了《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四家报刊,他以笔作刀枪,以报刊为阵地,反满、反清、反帝,抨击和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本质和列强侵华的反动罪行,宣传革命,讴歌革命,为革命胜利到来做出了突出贡献。而这四份报纸,几乎一脉相承,尤其是所谓竖三民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政治态度鲜明,反满、反清,反帝,影响颇大,发行量达到二万余份。于右任以自己的不同笔名,刊发社论,发表文章三百余篇,发出了时代的强音,发出了时代的号召,动员人们起而革命,振聋发聩,令人振奋。如于右任者,全国有几许?就于右任创办的以上报刊的历史地位来说,虽然没有实力雄厚的《申报》《新闻报》延续时间长,但就其影响来说,已超过《申报》等主要报刊。

以报刊鼓吹革命,以刀笔作枪献身革命,是于右任辛亥革命期间的最大贡献。于右任的贡献得到革命党人、孙中山的充分肯定,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于右任被任命为交通次长(10)参见《公电》登于《申报》1912年1月5日。,成为南京临时政府的主要官员。由于孙中山、黄兴确定的政府组织原则,“总长取名,次长取实”,所以于右任实际负责交通部的工作,参与黄兴主导的“内阁”会议(11)交通总长汤寿潜是著名立宪派领袖,不怎么参加政府会议,交通部事务均由于右任处理。,就是对于右任宣传革命功绩的充分肯定。因为于右任没有组织和参加过任何一次武装起义,也没有组织过其他革命活动,他就是以笔作刀枪投身革命、献身革命的。 因此,我们说于右任是辛亥革命时期最为杰出的革命宣传家,他的杰出革命宣传家的形象,当成为辛亥革命新的历史记忆。

猜你喜欢

于右任革命
将革命进行到底(节选)
于右任安心吃亏
民国多面奇才:于右任
望我大陆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于右任维权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于右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