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视域下生态危机的解决途径

2021-11-26郑艺帆

关键词:自然界异化马克思

郑艺帆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自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自然环境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全球性生态问题逐渐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成为人类不得不面临与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去探寻解决生态危机的基本途径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新方式逐渐成了学术界研讨的热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为《手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正确认识与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为核心问题。马克思用了较大篇幅分析探讨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指明了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双重矛盾的根本出路。因此,在马克思异化劳动视域下进行探究生态危机的产生根源与解决途径这一课题研究,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且为当今世界解决生态危机与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理论依据和丰富的思想资源。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

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意识发展的历史,当人类主体与客体相分离时,人便进入了异化状态,即异化并非是人的思想,它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物质基础,当劳动成为商品,利润引导经济发展时我们便进入了异化阶段。在商品生产的商业社会中,不仅存在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同时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并引发了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分析把握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是探究生态危机产生根源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主要表现在异化的四个维度:第一,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从他的产品中“外化”出来,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1]51。工人付出的力量与创造的财富以商品形式与自己相对立,劳动价值的实现使工人失去了自己的价值。第二,人同自身生产行为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这个界定不是对人下定义,不是对劳动本质下定义,目的在于说明异化的劳动对人来说成为一种动物的活动,根本就不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2]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只能进行机械、重复的工作,其肉体和精神都饱受折磨与摧残。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即人类自由自觉的生产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人能够积极地适应自然,将自然界变成了人的无机身体。但是“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1]57,资本家将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了缺点,工人们的劳动变成仅仅像动物那样单纯维持自己生命的活动。第四,人同人自身相异化。在这个商品生产的世界,异化劳动违反了人的本质,资本家将工人当作工具,以利润最大化、自私与个体功利最大化以及实用主义的思考方式,采取最廉价的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工人在劳动中变成了“劳动机器”,丧失了幸福感与归属感,产生了同自身相异化的矛盾状态。工人越来越贫苦,资本家则越来越富足,工人阶级在同自身对立的同时,也同资产阶级严重对立。

二、从马克思异化劳动视角探究生态危机的根源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是对从“物的异化”到“人的异化”的全面揭露与抨击。从马克思异化劳动视角探究生态危机的根源,能够深刻认识到生态危机并不是从人类出现就产生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与对立所造成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错误观念导致自然资源浪费严重

马克思认为:“生态危机表面看是自然生态环境的残破和恶化,其蕴涵的深层意义则是人对自然的恶。”[3]异化劳动的产生伴随着一系列人对自然的恶性,人们企图以占有自然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形成了征服自然的错误观念,导致自然资源遭到极大浪费并引发生态环境问题。在原始社会及农耕时期,人类为了谋求生存与发展完全依赖自然,对大自然存有敬畏之心。这个时期的人与自然关系处于一种原始统一状态。但是工业革命之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使生产技术取得巨大进步,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也随之提高,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便愈发减少。在人类生产的过程中,自然界本应“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1]57,并以此来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但是异化劳动使工人通过占有自然资源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不仅都被资本家所占有的,更是变成敌对与相异的东西同他对立,工人无法感受到自然界是其“无机的身体”[1]57。在自然界受人类支配程度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在工业奇迹逐渐战胜神的奇迹的现实面前,马克思认为,“如果人竟然为讨好这些力量而放弃生产的乐趣和对产品的享受,那岂不是十分矛盾的事情”[1]59。其中工人自然是无法享受这个过程的,那么为了满足自己的享受与生活乐趣,而企图征服自然力量的就只有是工人之外的他人即资本家了。资本家们为了无限制地获得利润以满足自己的贪欲,不再敬畏讨好自然,反而对自然界充斥着满满的恶意,肆意对自然资源进行挥霍和践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4]998在世界加快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之际,当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改造超过了生态系统可以承受与修复的范围之时,生态危机便接踵而来,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变得岌岌可危。

(二)社会危机进一步激化生态危机

在资本主义社会,“对于资本家而言,资本主义生产给他们带来的利益、金钱、效率和管理都是经济的、高效的,而资本家生产的溢出效应,对工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造成的外部性问题就是非常不经济的”[5]。所谓的“不经济”,就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导致不利影响给工人和生态环境带来损害的同时,也增加了资本家额外消费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改造引起的环境污染、对工人的残酷压榨导致的阶级矛盾严重、资本家们浪费且不合理地进行生产等。但是对于“不经济”现象,资本家们并不是想方设法地去解决,而是尽可能地趋利避害,试图将“不经济”后果转嫁给他人和自然界,由此产生了人与人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利益分裂的社会危机。“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1]60,社会危机则是在私有财产基础上必然产生的社会现象。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资产阶级分裂为无数个利益集团互相争夺公共财富,个别的利益主体不惜以牺牲公共的、长远的利益为代价,来追逐自身的、切近的利益,这是当今愈演愈烈地生态矛盾最主要的社会根源。在马克思看来,“工人对劳动产品这个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象的关系。这种关系同时也是工人对感性的外部世界、对自然对象——异己的与他敌对的世界——的关系”[1]54。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当代生态危机表象上是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激化,本质上却是人自身的困境。人与自然关系的背后隐藏的是更为本质的人与人的关系, 生态危机只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矛盾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折射”[6]。因此,生态危机的深层次根源只能到现实社会关系的矛盾中寻找。尽管人类已经意识到自身生产行为已经对自然界产生影响,但是在切身利益面前,还是选择牺牲自然谋求更多的财富,导致全球生态危机产生进一步的恶化趋势。

(三)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端无法消除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占有社会的大部分财产,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造成了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也从根本上规定了人与其本身、与自然的对峙。一方面,“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世界,他就越是在这两方面失去生活资料”[1]52。资本家们在利益的驱使下竞相雇佣劳动工人,不断更新生产资料以加速对自然资源的抢夺,使得越来越多的工人丧失生活资料无法生存,这不仅使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处于无法解决的矛盾对立面,更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了决裂。另一方面,“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人相异化,同样也使人之外的自然界同人相异化”[1]57-58。资本家的贪欲使工人的自由活动变为了维持其肉体生存的手段,有限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量与人类无限贪欲也存在无法调和的根本矛盾,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发展下必然走向分裂与对立,生态问题的产生也在所难免。“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1]59-60异化劳动让工人的生产变成了对自己的“惩罚”,在资本主义的恶性竞争下,资本家们为了提高劳动效率促使劳动分工更加专业化、阶级化,强迫劳动者从事单一固定的工作。工人的劳动时间变长、劳动强度增大,工人不仅成为仅维持自己肉体生存的存在,更沦落为只会从事单一工作的生产工具。对他们来说,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成果也不属于自己,工人的现实情况与人类自由幸福劳动的愿望背道而驰。在资本家的世界里,整个社会都是用金钱衡量的,自然只是他的“金库”,牟取私人利益是他进行生产活动的关键所在和唯一动力,在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以及资本积累无止境性特征的趋势下,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呈现出无限扩张的态势,这就意味着遭受毁灭性开采与浪费的自然界必将从人这里分离出来,与人相对抗。

三、解决生态危机的基本途径

马克思在《手稿》中围绕异化劳动理论对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相分离的根源,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现实路径都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体现一定的生态思想。因此,从马克思异化劳动的视角探究生态危机的解决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对于当今时代解决生态危机、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重要前提就是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统一性。

首先,消除感觉异化与观念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伴随着异化劳动的产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异化现象即感觉异化、需求异化、观念异化、分工异化等等。其中“感觉的异化是最容易被觉察出来的表象异化”[7]。主要表现为人的全方面的感觉被异化成了单一的、直接的、片面的享受。自然界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还是人类意识和精神活动的源泉。人们应该按照美的规律在自然界中创造美的作品,而不是只把自然界视为剥削者的“宝库”。此外马克思认为,作为自然存在物,人类若想满足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必须依靠或受限于自然环境、自然对象。虽然随着科学技术与生产能力的进步,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提高,但是人类在自然的面前仍然是受制约与限制的存在。因此,人应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顺应的保护自然,企图奴役自然、控制自然、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异化观念必然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其次,以实践劳动为中介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自然界任何事物都不会是孤立存在的,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存在与发展的。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一旦脱离自然,将无法从事任何生产意义的生产实践活动。同时,人也能够“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1]56,并且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化和拓展,自然也必然继续朝着人的方向发展,自然界的属人特征将会更加明显,自然界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没有人的实践劳动,人化自然不可能形成与发展,人化自然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也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加深,实现统一。

最后,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按照自然界本来的面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在改造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把自然界放在与人类同等地位的“主体”地位,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也是地球家园中的一分子,人应该在客观规律的框架内,尊重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使自己的行为不违背自然规律。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人类只有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战胜对方取得胜利,才能纠正蔑视、欺凌自然的态度,弥补人类对自然犯下的恶行,修缮生态系统,像保护生命一样地保护自然界。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所提供的丰厚的物质资源,自然的丰富和发展也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只有彻底地解决生态危机,两者才能达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

(二)推动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8]396异化劳动使人们为了利益自觉忽视了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导致在自然界面前负债累累。在工业快速发展时期,资本家们肆意建设工厂、排放污水,其中河流与大气污染表现最为严重,被誉为“母亲河”的泰晤士河一度成为令人作呕的臭水沟;英国的首都伦敦发生煤烟污染大气问题被称为“雾都”;比利时重工业区马斯河谷由于有害气体聚集致几千人中毒等。随着环境污染程度加深、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的日渐突出,人们才意识到高质量的生活标准也需要绿色生态的生存环境。“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9]。生态环境保护与修缮的成效如何,归根到底取决于当今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即推动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关键所在。

首先,要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一方面工业上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农业上发展绿色种植、浇灌、栽培、施肥等技术,在进行城镇和乡村发展规划的时候,要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作为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留足绿地面积;另一方面,要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地壮大绿色经济。一改曾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落后观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增长模式,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0]209的理念纳入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价值观念中,真正做到“靠山护山、靠水护水”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8]393。

其次,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培养广大人民的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使每个社会成员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和推动者。把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成为一种时尚,促进绿色文化融入生活日常、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中,携手打造天蓝、地绿、水净、山青的美好家园。

最后,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让绿色发展动力竞相迸发。“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提供可靠保障”[10]210。社会要建立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时刻严守生态红线,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体系,对于政府、企业部门及社会团体在环境保护问题上中存在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等“越雷池”的行为严惩不贷。

(三)加强国际的交流与合作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1]286。在这个命运共同体中,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生态危机也成了全球所面临并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这不应该依靠个别国家或少部分几个国家来应对与解决。当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时,一些发达国家便把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一些经济技术条件落后的地区,便由此产生了交往异化,即“我与你之间的交往都是想诱骗对方、欺骗对方并最终从对方的失利甚至破产中获得自己的利益”[7]171。殊不知“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11]286。在这个地球村中,人与人是紧密联系的命运共同体,各个国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带来的恶劣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事件发生地,更不为地面、水面等边界和地下、水下、地上、空中的空间所限,它还会跨越行政辖区和国界,甚至还有大气层。因此,当生态危机蔓延全球时,没有哪个人、哪个阶级和哪个国家是可以独自面对与解决的,只有加强合作与交流,携手共建生态文明,共同维护地球的清洁与美丽,才能真正地实现共赢、多赢。为把地球保护得更加完整与美丽,为给人类的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生存环境,在2016年1月1日,联合国正式启动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其中就有呼吁各个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应对生态危机给全球各个国家带来的全新挑战,解决好建设工业文明与维护生态平衡的矛盾对立,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是世界绘制美丽蓝图的重要组成力量,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内容。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的新发展理念,以和平共处、互惠双赢、共同繁荣为原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重克服人与社会、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尖锐对立的格局,尊重其他国家的选择与发展,为解决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困境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为维护全球的生态安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引领着人类文明迈上更高的阶段。

(四)真正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保存了人类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12]只有实现人向自身本质的复归,人才能真正实现自由自觉的劳动,不再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产生阶级斗争,自然界才能摆脱为人类谋取利益的“金库”角色,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才能真正解决,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发展状况。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到,虽然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人类看到自然界的“报复”时,已经逐渐意识到自身的生产活动会对自然界和社会方面产生间接和较远的影响,并试图去调节这些影响。但是,“实行这种调节,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4]1000。也就是说只有变革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消除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解。马克思指出,自然界丰厚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财富是所有人类可以一直所拥有的共同的财富,所以维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的财富需要全体人类的共同努力。但是在当代社会的经济体制之下,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纷争与私信贪欲是无法消除的,也即是说,当前阶段是不可能做到所有人都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去保护生态自然。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的飞跃与发展,人与人之间没有财富差别与阶级界限,人与自然才能真正完成本质的统一,自然界才能得到彻底的复活,人类也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人类社会史的进程是对异化劳动不断扬弃的过程,自然史的进程则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异化不断扬弃的过程,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完成了对异化的克服,每个人包括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民与自然界都获得了自由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此时的人类社会史与自然史便取得了和谐统一的一致性,完成了自然史向人类史的复归。

四、结 语

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视域下探究生态危机的产生根源与解决途径,不仅体现了建立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的重要性,也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在当今时代运用与发展的实践经验。从“物的异化”出发到“人的异化”深入思考审视人与自然合理关系的建构问题,不仅为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起到一定启迪作用,也为世界解决环境难题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深入挖掘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将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从 “根部”解决问题,能让中国更强、更美,使世界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猜你喜欢

自然界异化马克思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
亲情的异化:《斯卡伯勒的婚约》中长幼关系的文化诠释
盘点自然界最土豪的动物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