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枣庄软弓京胡在当代的演变与传承

2021-11-26段轶苒

黄河之声 2021年1期
关键词:京胡枣庄心田

段轶苒

枣庄软弓京胡因弓杆比弓毛长,弓杆软而弹性大称之为“软弓”。其除弓子外,各部件的质料、规格及整体结构与京胡完全相同。软弓京胡由于弓子变软,弓弦与弓毛的摩擦变大,所以大大丰富了乐声,用它可以拉出类似唢呐、扬琴的声音,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种鸟叫、虫鸣声。

在当代,枣庄软弓京胡历经民间艺人和音乐工作的传承和创新发展,由过去的伴奏乐器转变为独奏乐器。软弓京胡音响效果的特殊性与音乐作品的民族性,使其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但是由于软弓京胡要求演奏者具有十分高超的技巧,所以它的传承难度较大。

本文将通过对枣庄软弓京胡的背景与其在当代的发展演变进行研究,寻找其在当下遇到的问题并对其困境提出解决办法,使其适应时代的脚步。

一、枣庄软弓京胡的历史发展背景

枣庄软弓京胡相传形成于徽班进京时期,最早是为了给京剧皮黄文场的伴奏乐器,其弓杆相对较长且更为柔软、具有弹力,声音与硬弓胡琴更为低沉、柔和。

根据徐慕云《中国戏剧史》记载,最早的软弓京胡因演奏时“非腕力强健,不易收效,人多苦之”,所以“当时有名鼓手刘家福之弟子李四者,另创硬弓胡琴试之,效果较为省力而易于讨好。胡琴经此连续之改进,乃臻完善。于是贾三与程大老板之琴师樊三者,均改用硬弓,群称便利。一时风气所趋,软弓胡琴,亦如笛子之遭天然之淘汰,而无人忆及,只余春台班之韩明德仍用软弓,鲁殿灵光,仅此一人而已。此后软弓胡琴即成为过去之名词,而无人涉猎焉”。由此可以看出,现在我们常见的硬弓京胡脱胎于软弓京胡,后由于软弓京胡演奏难度大,世人多改为硬弓京胡。

1949 年前,枣庄软弓京胡作为山东琴书的伴奏乐器被民间艺人所用,但是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演奏体系,也没有独立的演奏曲目,传承方法仅仅依靠口传心授,后在宋心田先生的改良下使枣庄软弓京胡得以走上独奏舞台被人们认识。

二、枣庄软弓京胡在当代的发展演变

枣庄软弓京胡在近代得到较大发展。据宋心田先生的唯一传人王怀刚所说:“枣庄软弓京胡早期是由于使用硬弓京胡的民间艺人们生活拮据,且四处奔波,当其使用的京胡弓子损坏时只能就地取材,自己制作;由于制作工艺与选材问题,弓子在演奏过程中弓杆变弯,弓弦越来越松,后来无意间演奏出类似唢呐‘花舌’的音响效果,软弓京胡才开始被民间艺人们有意识地制作、使用。”

枣庄软弓京胡的发展与其两位传承人宋心田、王怀刚息息相关,可以说他们的琴学历程就是枣庄软弓京胡的发展历程。

(一)枣庄软弓京胡奠基人:宋心田

宋新田,江苏省铜山县黄集镇人,出生于19 世纪20 年代初。盲艺人宋新田早年在苏、鲁、豫、皖一带靠卖艺弹唱谋生,后参加济宁曲艺团,是乐队主要成员。六十年代初,宋新田转至滕州县文化馆曲艺队工作。

宋心田先生不断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其早年的演奏实践,对软弓京胡进行系统的整理与改良,堪称枣庄软弓京胡的创始人。宋心田先生对枣庄软弓京胡主要贡献有:

1、宋心田先生对软弓京胡的曲目改良

新中国成立以前,枣庄软弓京胡只在表演山东琴书的民间艺人走街串巷时作为伴奏乐器出现,只有简单的曲牌没有成型的演奏曲目。宋心田先生在创造性地对《百鸟朝凤》进行移植改编后,宋心田先生与其弟子又对其他唢呐曲目、民间曲艺、戏剧曲牌进行改编,使得枣庄软弓京胡的经典曲目不断增加,出现了如《叫句子》、《五六五》、《十样锦》、《柳金子》等经典曲目。

宋心田先生创造性地完成了对唢呐曲的《百鸟朝凤》改编与演奏,使枣庄软弓京胡从民间“草台子”走上独奏舞台。唢呐改编曲《百鸟朝凤》的出现也标志着枣庄软弓京胡正式发展成为独奏乐器。

2、宋心田先生对软弓京胡的形制进行改良

枣庄软弓京胡由琴弓、琴杆、琴筒、琴弦、千斤、弦轴等物件组成,枣庄软弓京胡的琴弓与一般胡琴差距极大。早期的软弓京胡弓杆材质多样,多为民间艺人就地取材,经过宋心田先生多次试验,现在枣庄软弓京胡的弓杆使用自然风干的五节竹细竹条制作。早期软弓京胡的弓毛使用马尾制作,全长约65 厘米,由于演奏技巧问题,民间艺人们经常会粘到弓毛上的松香,在演奏过程中被弓毛勒到手。为解决这个问题,宋心田先生在弓毛尾部用胶布缠上15 厘米左右的缠手,演奏时中指、无名指、小指可以搭在缠手上,既解决了演奏时间久导致的勒手问题,又大大延长了琴弓的使用寿命。

3、宋心田先生对软弓京胡的制作工艺进行改良

早期软弓京胡的制作工艺比较粗糙,没有完善的制作流程。宋心田先生完善了枣庄软弓京胡的制作工艺与制作流程。宋心田先生提出制作软弓京胡的琴弓时,要以竹条较细端为琴弓前部,竹条较粗端为琴弓尾部。

琴弓制作流程大体如下:首先要将竹条前端起三分之一处略微烤弯,并保证其弹性不受损;其次在其竹节处将弓杆与弓毛用铁丝缠在一起,并用胶布粘牢;最后在琴弓尾部靠近竹节处钻一个小孔,使铁丝折成双条通过,然后将铁丝弯折处稍作整理,形成可容弓毛通过的圆环,弓毛穿过后,铁丝两头反方向折下,牢牢捆住弓杆与弓毛。

宋心田对于有些演奏者可能腕力不够强劲的情况也提出了相应对策:如将琴弦缩短一点使得琴弓弹性增强,或将琴弓尾部用绳子缠一下缩短弓毛长度等。

此外宋心田先生还对软弓京胡的演奏技巧规范进行总结。枣庄软弓京胡的演奏技巧早期与京胡相似,并且没有明确、规范的技巧名称。在经过宋心田先生的总结、研究、改良下枣庄软弓京胡演奏技巧与早期软弓京胡演奏技巧出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

(1)演奏技巧专业化、规范化

枣庄软弓京胡的演奏技巧名称由原来的口语化改为更为规范、专业的名词,如将模仿唢呐“花舌”效果的“打嘟噜”改为用更为专业的术语“沥弓”,将换弦换弓技巧以“缠”(外弦换内弦)“压”(内弦换外弦)命名。

宋心田还对枣庄软弓京胡的演奏技巧制定了规范,如明确要求“沥弓”要将琴弓放在右手食指底部靠近虎口的位置,大拇指与食指轻轻捏住弓杆,用其余二指辅助小指向内压住弓毛,小指与食指呈直角,利用弓杆的弹性和弓毛与琴弦的摩擦力,模仿发出唢呐演奏中“花舌”的音响效果。

(2)增加了左手指法

由于早期软弓京胡主要以伴奏为目的所以左手指法只有在固定把位进行按音、揉弦等技巧,宋心田先生把其搬上了舞台,使枣庄软弓京胡由伴奏乐器变为独奏乐器,所以宋心田先生对枣庄软弓京胡的音域进行了扩宽,借鉴了二胡的演奏技巧,左手增加了换把、滑音、倚音等技法,使枣庄软弓京胡音响效果更具有感染力。

(3)增加了炫技技巧

由于在独奏演出时部分曲目时间较长,或演奏者为表现自己较为高超的演奏技巧,宋心田先生与其弟子根据枣庄软弓京胡形制的特殊性(弓杆与弓毛间的距离可以让琴筒通过)增加了反拉弓(弓毛向外弓杆向内进行演奏)的炫技技巧,在表演时正拉弓反拉弓交替出现,且音响效果不变,给人视觉与听觉上双重体验。

除上述几点宋心田先生与其弟子还明确了软弓京胡的记谱方式,为软弓京胡谱例保存与文献性资料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

(二)枣庄软弓京胡传承人:王怀刚

王怀刚,1962 年出生于枣庄,早年从师宋铭举,学习二胡、板胡,后师从宋心田先生学习软弓京胡。是继宋心田先生去世后枣庄软弓京胡又一重要传承人。王怀刚先生对枣庄软弓京胡的贡献主要在以下几点:

1、王怀刚在宋心田先生的基础上对软弓京胡曲目《百鸟朝凤》进行改良。由于宋心田身体上的不便,使其在演奏中的某些技巧不适合常人使用,王怀刚先生对《百鸟朝凤》进行了改良使其更适合大多数人演奏。

2、王怀刚先生明确、完善了枣庄软弓京胡的谱面标记,正式确定了枣庄软弓京胡的记谱方式。宋心田先生曾对枣庄软弓京胡记谱方式进行研究,但未能成功。在王怀刚先生拜师后,王怀刚凭借自己对其他乐器的认识加以实践研究,明确、完善了枣庄软弓京胡的谱面标记,正式确定了枣庄软弓京胡的记谱方式。彻底改变了过去枣庄软弓京胡没有谱面标记,只能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大大推动了枣庄软弓京胡的发展进程,为日后对枣庄软弓京胡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谱例资料。

3、王怀刚创造性地将枣庄软弓京胡与枣庄地区的柳琴精品戏相结合,开创枣庄软弓京胡的新用途。枣庄软弓京胡由于其用途的局限性导致其受众不广,王怀刚先生将枣庄软弓京胡与枣庄当地的柳琴精品戏相结合,扩宽枣庄软弓京胡的用途,创作出如《骑毛驴》等作品,开启枣庄软弓京胡又一新篇章。

三、枣庄软弓京胡在当代的发展与保护

目前,枣庄软弓京胡这一曾经名动一时的民间艺术瑰宝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传承危机。宋心田先生去世后,枣庄地区会演奏枣庄软弓京胡的民间艺人屈指可数。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用途较为单一,受众群体范围较小

喜爱软弓京胡的大多数是田间地头的村民,在听戏看戏的同时欣赏软弓京胡的音色,这一部分听众年龄较大,对软弓京胡的有着传统乡愁一般的依恋,但是这也影响了软弓京胡流行程度;

(二)入门困难,演奏难度大

软弓京胡入门比较困难,由于琴弓是软的,所以其在演奏与表现过程中对琴弓的把握要求比硬弓胡琴的高,需要扎实的其他胡琴演奏功底才能顺利地演奏好软弓京胡;

(三)缺乏对枣庄软弓京胡的理论著作

一方面没有对曲谱、音像及音响等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民间乐器,枣庄软弓京胡的传承人多在乡野,对其理论性内容的研究比较少,缺乏相应的教材编写;

(四)缺少专业的创作人才,创作曲目与移植曲目缺乏创新性

在创作层面,由于缺乏专业性的创作人才,枣庄软弓京胡仅对其他乐器的传统曲目进行移植,或根据民间小调进行改编,缺乏创新性。

现在,关于枣庄软弓京胡保护的问题并未引起广泛地关注,所以目前枣庄软弓京胡的保护方式仅限于民间放养式的保护,由传承人来推广宣传。但是,可以看出这种保护方式并不能解决枣庄软弓京胡传承问题。对枣庄软弓京胡的保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加强宣传力度,进行软弓京胡推广

宣传力度不够是枣庄软弓京胡无法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很少能看到关于枣庄软弓京胡的详细介绍,在各项器乐比赛中也很难见到软弓京胡的身影。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枣庄软弓京胡难以被人们了解、认识,无法找到新的受众群体。所以开展科普性讲座、加大宣传力度是保护枣庄软弓京胡的一个重要方式。

2、加大研究力度,为枣庄软弓京胡艺术留下宝贵的研究资料

现在关于枣庄软弓京胡的理论著作都是碎片化,概念化,没有深入全面的研究著作。此外,关于枣庄软弓京胡的曲谱与音像资料也极为缺乏。所以,应该增加对枣庄软弓京胡的文字性资料、音像资料的整理、保存力度,以保证在枣庄软弓京胡无法进行民间的活态传承时可以对其进行博物馆馆藏式保存。

3、进一步对枣庄软弓京胡的技巧进行改良,简化软弓京胡入门门槛

枣庄软弓京胡入门困难,需要有三到四年其他弓弦类乐器的演奏功底,这也是枣庄软弓京胡难以传承的一个重要原因。简化枣庄软弓京胡的演奏技巧,创作一些简单练习小品,也是解决枣庄软弓京胡传承问题的一种方式。

4、加大创新力度,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枣庄软弓京胡在以前主要为山东琴书伴奏,是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民间乐器。现在枣庄软弓京胡的曲目较为单一,选材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传承人应该打破传统桎梏,开阔创新,扎根群众,创造雅俗共赏、老幼皆宜的优秀作品。

结 语

在对枣庄软弓京胡的传承保护研究过程中,宋心田先生的弟子王怀刚提出:“一种音乐能否被推广主要在于它的用途。枣庄软弓京胡的用途较小,具有可替代性,且作为独奏乐器时间短,所以人们对其不够了解;人们不了解,所以传承也就困难。”同时又因为枣庄软弓京胡成为独奏乐器时间短,不符合申报省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对其保护力度也就有限。

一方面政府对其推广力度或保护力度有限,一方面传承人难以依托其获利。这种仅在当地民众中普及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乐意学习的人比较少,而学习它的人以爱好为目的进行创作和演奏,缺乏专业性、创新性,而变得岌岌可危。

现在除了枣庄软弓京胡,还有很多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这种困境。对于这些即将面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其挖掘、整理进行合理有效地保护。

猜你喜欢

京胡枣庄心田
让雷锋精神的种子扎根学生心田
在我心田
女子存入银行一百万五年后仅剩一元
《绿洲》读者见面会在山东枣庄、临沂举办
The grand Chinese ritual
漫谈京胡
最后的“京胡圣手”燕守平 他有一把百年京胡 历经几位名家
心田上的风景
我,京胡和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