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览寺音乐的风格及价值探析
2021-11-26王欢李晶贾志伟
王欢/李晶/贾志伟
2019 年6 月,在历经两年时间的挖掘后,穹览寺音乐终于出现在承德“非遗日”活动的舞台上,这是承德民众首次感受被埋没了70 余年、有着300 多年历史的穹览寺音乐的风采。同年12 月,穹览寺音乐又成功申报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着对穹览寺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已经提升到政府层面,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穹览寺音乐能够再次吸引世人的注意,一方面源于其深厚的历史背景,更重要的是其独特的音乐风格,以及蕴含的多重价值,以上问题的探究对于当下如何更有效地保护和传承穹览寺音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穹览寺的产生
穹览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滦河镇,地处暖湿带阔叶林向温带草原过度地带,气候凉爽湿润,滦河水在镇内流经,长期滋润着这片土地。滦河镇一带地域历史悠久,金代和元朝都是州治所在地,但是名称上有所区别,金代称“兴州”,元朝时更名为“大兴州”。明代初年,隶属兴州卫,至永乐年间,兴州卫被撤销建制。由于水草丰美,适于放牧,于是这里逐渐成为蒙古民族的游牧地区。游牧民族流动性较大,导致兴州城长期缺乏管理和维护,变得破败不堪,随后,蒙古人将这里称为“喀喇河屯”,意为“旧城”。
可以说,清代以前,滦河镇的历史一直比较平淡,直到清初时,滦河镇所具备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才显现出来。由于蒙古各民族部落常有叛乱,为了抚绥蒙古等边疆各少数民族,康熙在滦河镇建立了喀喇河屯行宫、滦阳别墅等功能齐备、规模庞大、布局完整的建筑群,并在其亲笔书写的《御制穹览寺碑文》中盛赞这里“土肥水甘,泉清峰秀”、“三庚无暑,六月生风,地脉宜谷,气清少病,诚为佳景”。在避暑山庄未建成之前,喀喇河屯行宫一度起着“行都”的作用,跟随皇帝一同出巡的清宗室、贵戚,后宫包括宗人府、内阁六部、院、司、寺、理藩院等各所属机构都要前来,组成一支庞大的中枢宫廷机构,屯驻喀喇河屯。①
在这样的背景下,1703 年,恰逢康熙五十大寿。清代宫廷中有三大重要的节日,分别是元旦、冬至、万寿节。其中,万寿节即皇帝的生日,因此这一天成为举国欢庆的节日。为了给康熙庆祝五十寿辰,随从在喀喇河屯行宫的东南方向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面积达6000 平方米,这也成为是清代在塞外修建的第一座寺院。山门上由康熙题写的“敕建穹览寺”五个大字至今清晰可见,向世人昭示着它身份的尊重。寺院建成之时,康熙已经完成了统一台湾、擒鳌拜、削平三藩、平息噶尔丹叛乱等诸多大事,因此,在为穹览寺命名时,康熙颇费了一番心思,依据南北朝时期诗人沈约的诗“蛟螭盘其下,骧首览层穷”,将寺院命名为“穹览寺”,意在表现自己统一天下的博大胸怀。自此,穹览寺成为清政府北巡途中满、汉、蒙古王公贵族瞻仰和礼拜的重要宗教场所。随着清朝的衰落,穹览寺的佛事活动大幅缩减,至民国时期,穹览寺逐渐走向衰败。近年来,穹览寺重新引起文化部门的关注,正在得到保护和修复。
二、穹览寺音乐的产生
穹览寺音乐是康熙指定宫廷乐师为穹览寺而创作的音乐,包含吹奏乐和打击乐两种类型,主要用于僧人诵经、放焰口、水陆道场等佛事场合以及民间丧葬仪式之中。由于创作者的特殊身份,穹览寺音乐的风格既有宫廷音乐的典雅、大气,又有寺院音乐的庄重、古朴。在承德寺庙音乐的六大流派中,穹览寺音乐出现时间最早,据穹览寺音乐第四代传承人倪永泉讲,他在年轻时曾客观地对承德寺庙音乐各流派进行过比较和分析,认为穹览寺音乐是最正统的,穹览寺音乐追求一种阳春白雪的境界,高雅脱俗,与其他寺庙音乐不在同一档次。②
清朝时,穹览寺音乐在寺内僧人中代代相传,前三代传人依次是云艺、道生、释大吉,但是由于史料不详,以上三人的生卒年和擅长演奏的乐器已无从考证。民国时期,用于礼佛供养的穹览寺音乐流传到民间,穹览寺音乐的性质和功能也自此发生改变。对穹览寺音乐的流变起到重要作用的是穹览寺音乐的第四代传人倪永泉。据1984 年与倪永泉共同参与过穹览寺音乐录音的郭晓明回忆,倪永泉家中经营杠房③,杠房中有专门的“乐器班子”,因此倪永泉自幼酷爱音乐,精通管、笙、笛等各种乐器,而且他与穹览寺僧人关系比较好,闲时还会假扮僧人参与穹览寺的法事活动。当时,滦河镇的杠房竞争比较激烈,出于生计的需要,倪永泉将穹览寺音乐工尺谱本从寺中拿出,待抄写完毕后,又送回至穹览寺。随后倪永泉将穹览寺音乐的部分曲目用于杠房音乐中,穹览寺音乐也开始了在倪姓家族中的传承。
建国初期,穹览寺音乐活动被迫中断,但是工尺谱本被倪永泉完整地保留下来。文革期间,倪永泉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将穹览寺乐谱藏在家中,直到1984 年,北京民族音乐抢救挖掘中心和中央音乐学院共同发起一场抢救传统音乐的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承德市音协主席温冰带队,倪永泉、倪绪明、倪绪清、郭晓明四个人组成乐队前往石家庄参加穹览寺音乐的录音、录像工作。三年之后,英国学者钟思第在中央音乐学院偶然听到了穹览寺音乐,强烈要求袁静芳教授带他到承德进行实地采风和录音工作,并且给予了高度评价。经历两次录音工作之后,穹览寺音乐就了无声息了。当穹览寺音乐再次出现在世人眼前时已经是70 年以后了。
三、穹览寺音乐的风格
与西方多声部音乐不同,中国的传统音乐以单声旋律为主,体现着一种独特的线性思维。但是通过反复聆听和分析1984 年的穹览寺音乐录音,笔者发现,穹览寺音乐并不仅仅局限于单声旋律,其中还包含了一定的多声思维,很多音乐段落表现出西方音乐特有的复调效果。主奏乐器管子演奏主旋律的同时,笙和笛的演奏是同步进行的,这种同步体现在旋律框架音的同时出现。框架音演奏的间隙,笙和笛更多的是以装饰音的形式非常自由地穿插于管子的主旋律之间,而且装饰音在乐谱上没有体现,都是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即兴加入的。此外,由于自身构造的特殊性,笙在演奏时,除了单音外,大部分都是以二音、三音或四音的和音效果出现,这就在无形当中使穹览寺音乐的织体得到极大地丰富,音乐音响在保持线性的同时,也更加丰满、立体,产生类似支声复调的效果。不同旋律交织在一起,让人时而陷入主旋律一板一眼的意境中,时而又跳脱出来,进入装饰性旋律所特有的俏皮、活泼的意境中,给人带来多层次的音乐感受。
穹览寺音乐属于寺院的佛事用乐,一般用在朝拜、祭祀、民间丧事等活动中,因此,从以上使用场合来看,它符合佛教文化所追求的安静、古朴、庄重又不乏悠扬的意境。在现代人看来,穹览寺音乐使用的笙、管、笛以及其他打击乐器使得穹览寺音乐的整体音色过于“尖锐”和“刺耳”,但是这也恰恰成为它独有的特征,与其他弹拨乐器、拉弦乐器相比,这种“刺耳”的吹奏乐器在营造凝重、威严的氛围方面更加擅长。从另一方面看,这种音色追求与我国传统戏曲对音色的追求也是比较一致的,京剧、梆子腔等戏曲中无论是生角还是旦角对于声音的要求侧重于高亢,明亮,很少有类似西方歌剧中男中音、女中音那样厚重的音色,由此也体现出一种传统音乐的审美理念。
穹览寺音乐在速度的变化上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很多乐曲都是从散板开始,慢慢进入中板和快板,最后仍然以散板结束,形成了“散板-中板-快板-散板”的节奏布局,如《梅花引》《望江南》《秋江送》《大四景》《大海青》,而且每一种速度的切换都不是突然的,而是逐渐转换的过程。
四、穹览寺音乐的价值
在佛教文化中,用音乐来供养佛的历史由来已久,伴随着穹览寺的建立,穹览寺音乐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自清康熙年间直至解放初期,在这段长达200 多年的时间里,穹览寺音乐能够一直活跃在滦河这片土地上,与穹览寺音乐的实用价值,比如其发挥的政治作用,滦河镇当地的丧葬习俗是密不可分的。此外,穹览寺音乐对于当世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是穹览寺音乐的实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满足清代帝王怀柔各少数民族的政治需要。清朝初年,塞外少数民族叛乱不断,为了稳定北部边防,抚绥各少数民族,清代帝王开始了木兰行围的国之重事。在行围途中修建了大量寺院,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说是避暑,说是休息,意义又远不止于此。把复杂的政治目的和军事意义转化一片幽静闲适的园林,一圈香火缭绕的寺庙”。④据统计,在承德市区范围内,清代所建的寺院多达136 多处。穹览寺的规模在众多寺院中是比较突出的。表面上看,穹览寺是康熙的随从为其祝寿而修建的,但是从康熙为寺院的命名过程,以及其后续所写的诗文《穹览寺偶成》中都可以窥见,穹览寺在康熙心中所具有的意义并不单单是祝寿那么简单,它还寄托着作为一代帝王为了国家的统一而付出的心血和希望。喀喇河屯行宫成为清代在塞外建立的第一个政治中心后,前来穹览寺拜谒瞻礼的少数民族王公贵族络绎不绝,根据《康熙起居注》的记载,以康熙四十五年为例,先后有10 批来自蒙古翁牛特、土默特、科尔沁、喀喇沁、克什克腾等部的王公贵族来向康熙进贡,穹览寺成为王公贵族拜谒瞻礼的重要宗教场所。宗教活动的频繁伴随着用乐的增加,穹览寺音乐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色彩,以其特有的宗教功能在各种拜谒和瞻礼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金字经]、[五声佛]等是在上述场合中经常演奏的曲牌。一方面通过音乐来为皇帝歌功颂德,恭祝皇帝万寿无疆,另一方面也通过音乐本身的庄重、典雅达到清政府与边疆各个民族结好的目的。
第二是满足民众丧葬礼俗活动的需要。丧葬礼俗在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仪式。清代的滦河镇治丧崇尚僧人做法,遇到家中有人逝世时,通常会请僧人到家中做法事超度,主要以“放焰口”为主,其目的是超渡亡魂,希望亡魂能往生静土,有时也用于祈福。放焰口过程中,音乐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对承德寺院音乐有着独到见解的王逸如曾经这样形容“焰口音乐非常美,有时势如万倾波滔,有时像急风扫落叶,也有时如秋雨绵绵,嘀哒嘀达,给人以艺术的美感”。⑤在这样的仪式音乐中,家族的凝聚力得到不断地加强,同时也寄托着生者对逝者的哀思。
其次是穹览寺音乐的艺术价值。虽然穹览寺音乐在佛事活动、丧葬、庙会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抛开它的功能性,仅从音乐的角度来看,穹览寺音乐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也是不可否认的。在礼佛的过程中用到的音乐偏重于庄重、典雅,在丧葬中用到的音乐则既有安静,又有活泼跳跃,用乐的选择既反映了特定的文化背景,又体现着当时人们的喜好。从留存的曲目来看,穹览寺音乐中既有纯粹的佛教音乐,如[小柳含烟]、[小三宝]、[四声佛],同时与宫廷音乐又有着一定的渊源,经过对比,穹览寺音乐[五声佛]与清代宫廷音乐[五声佛]的核心曲调有很多相似之处,此外,从很多曲牌的名称来看,它又与民间世俗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柳青娘]、[又青娘]。在乐队组合方面,穹览寺音乐与与河北民间的笙管乐种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在乐队编制、乐器形制等方面又显现出独特的一面。因此,以上各个方面都使穹览寺音乐体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
再者,对于后人来讲,穹览寺音乐的学术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作为承德寺院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穹览寺音乐依托该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得以产生、发展、流变,并传承至今,其本身的学术价值值得后人予以关注。穹览寺音乐代表了清代塞外寺院音乐的高峰,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遗存,因此从乐谱、音响、乐器、乐曲等方面对穹览寺音乐展开专业化的研究,可使后人更加深入地了解穹览寺音乐的本质特征,并且由此去触摸当时寺院音乐的创作理念和审美。此外,穹览寺音乐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有必要将其置于历史脉络和地理环境中,结合音乐人类学、音乐地理学、民族音乐学等学科的研究思想探讨它的存续状态及流变,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搜集与梳理,了解清代承德地区寺院音乐文化生态,拓展承德寺院音乐的研究范围,从而使承德寺院音乐的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支撑。
注释:
① 杜江.承德历史考古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5:21.
② 宋湛江.承德寺庙音乐的六大流派[C].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2006:290-312.
③ 亦作“槓房”,旧时称出租殡葬用具和提供人力、鼓乐等的铺子。
④ 余秋雨.山居笔记[M].北京:文汇出版社,2002.
⑤ 承德市挖掘民族民间音乐小组编.承德避暑山庄清代宫廷、寺庙音乐[M].北京:中国音乐编辑部,198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