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仡佬族民歌文化传承与再生产的路径研究

2021-11-26汪龙凤

黄河之声 2021年1期
关键词:仡佬族民歌旋律

汪龙凤

仡佬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现共有四十多万仡佬族人民,96.43%的仡佬族人口聚集在贵州省,主要分布在铜仁、遵义、毕节、安顺、黔西南等地区。勤劳善良的仡佬族人民产生了无数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仡佬族民歌是仡佬族先民在劳动、休息时候所唱的原生态歌曲,以题材划分有:号子、打闹歌、山歌、情歌、酒歌、哭嫁歌、仪式歌、孝歌等各据特点。其中以石阡仡佬族民歌和务川仡佬族民歌最具代表性。通过赴实地调查研究得知,仡佬族民歌没有专门的传承路径,主要依靠群众口授的方式,而今当地较为出名的仡佬民歌传唱人、喜爱唱的民间艺人有的年事已高、有的为了生计等原因无法很好的传承,所以他们的一些继承人面临着消失。为了保存仡佬族音乐宝贵财富,我们不仅需要保护“民歌”本身,更需要研究者,保护好传承者,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对贵州省民间仡佬族民歌的传承与再生产进行深入探究。

一、贵州仡佬族民歌文化的传承和再生产研究的意义

(一)仡佬族民歌文化传承和再生产研究的理论意义

民间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础。仡佬族民歌是在劳动生产中产生的,是劳动人民在劳作中情感的表达与宣泄,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充分展现了中华儿女的勤劳与智慧。贵州仡佬族民歌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传承的必要性。

贵州仡佬族民歌的文化传承,通过梳理贵州仡佬族民歌的文化概况、传承现状和传承困境,对其传承主体、传承机制以及再生产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运用布迪厄“文化再生产”这一理念来阐述贵州仡佬族民歌文化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传承机制,这一研究将对贵州仡佬族民歌文化的传承发展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并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仡佬族民歌文化传承和再生产研究的实际意义

根据国发〔2012〕2 号文件《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依托贵州多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深入开发民族文化,做大做强以“多彩贵州”为代表的民族歌舞、节庆会展、戏剧等文化品牌,积极引进文化产业发展投资者。

2015 年10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民间文化艺术特色乡村的创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民族歌舞、传统体育比赛等民俗活动。

二、贵州仡佬族民歌文化传承的综述研究

(一)关于仡佬族民歌传承的研究

陈玉(2014)指出当前仡佬民歌的传承存在弱化的现象,并根据当前仡佬民歌文化的实际特征,提出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仡佬民歌民间艺人等手段能够更有效对本仡佬族民歌进一步整合,将实现我们对仡佬族民歌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赫佳丽、刘婧(2016)提出在传承和学习仡佬族民族音乐的途径中,学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提倡当地本民族音乐走进校园,有效保护当地本民族音乐文化。其次是要把仡佬族音乐文化与中西方音乐文化相互渗透,改编和再创作新民歌,为传承仡佬族民族文化发挥力量。

于桂丽、严光永(2017)以贵州地域人文环境、中学音乐教育基础及实地调研数据为出发点,重点分析对黔北地区仡佬族民歌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提高黔北仡佬族民歌的音乐教学认识、制定配套的音乐校本教材和加强仡佬族民歌音乐教师的培养等具体措施。

黄沙浪(2018)在研究中指出民歌传承人在民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优秀民歌传承人与仡佬族民歌、民俗文化相辅相成。仡佬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是音乐文化的核心载体和传递者,对仡佬族民歌传播和发展所起着重要作用。

(二)关于仡佬族民歌传承方式的研究

蒲亨强的《“剽学”——值得注意的民间音乐传承方式》研究中,通过多年的民间实地采风走访,在群众传承人中发现了另一种重要传授方式“剽学”,“剽学”方式比较适合群众,这种“剽学”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这种传承形式的提出,给学术界又增添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对人们认识传承形式上有着重要启发作用。

黄志豪的《民间乐器多样性的保护与开发的研究》阐述了把乐器进行改良及其保护的重要性中简述四种传承模式,将“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改为为学校、舞台、网络和民歌传承。

(三)关于仡佬族民歌的研究

从仡佬族民歌的主要特征看,民歌主要从旋律结构、调式调性、内容题材三个方面进行解读。首先,笔者认为铜仁民歌具有民族调式的五声徵调式为主,羽、商、宫三种调式稍次之。有少量的六七声调式的民歌。二是在不同地区,有的具有三、四级音阶功能。它除了受到当地其他民歌的相互影响外,还受到当地灯笼音乐的影响。三是歌词有着精彩的口语,流行生动的即兴创作。

邬小中在《贵州铜仁仡佬族民歌审美特点》一文中用“粗狂的野性美”、“纯朴的柔性美”、“原始的土味美”、“生动的诙谐美”四句充分地把贵州仡佬族民歌不同种类的特征进行深入阐述。

彭彩虹在《遵义仡佬族傩歌音乐的审美特征》本文从表演特点、演唱内容、旋律音乐风格的自然特征等方面总结了遵义新歌曲的多样性。笔者从表现形式之美、歌曲内容之美、旋律音乐风格之自然美三个方面总结了仡佬族歌曲的多样性。

郑焱在《民歌的语言与风格的关系浅析——以贵州仡佬族民歌〈情姐下河洗衣裳〉为例》主要论述了语言对民歌风格的影响,认为许多民歌的曲调都是地方方言的延伸和升华。

廖延林在《石阡仡佬族原生态歌谣的情况诉求》本文将石阡仡佬族民歌分为三类:劳动歌曲、生活歌曲和情感歌曲。

(四)关于音乐文化再生产的研究

著名的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20 世纪提出的新教育理论“文化再生产”,他用“文化再生产”的新概念来延伸社会文化的动态发展过程。同时,通过不断的“复制”产生的文化作为其存在和维持的基本条件可以继续下去。不一样的民族所产生的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各民族在生活生产中时间和空间的相互作用中不断积累和完善的。

谢菲(2011)以呜哇山歌为例,从布迪厄的再生产理论出发,分析了国家、地方人民、继承人、当地居民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文化问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指导。

姚小云(2013)以文化再生产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张家界·魅力湘西》实景剧的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人民、政府、专家学者、接班人共同找到了一个旅游演艺领域。在市场的引导和管理下,发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复制;

陈慧萍(2017)运用再生产理论对中国仡佬族民歌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指出人与社会、自然、民间文化等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相互协调、相互矛盾、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从平衡失衡到永恒的变化与互动,再到新的平衡,直接影响着中国民间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三、布迪厄“再生产”理论分析贵州仡佬族民歌文化的传承路径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三个基本概念是惯习、资本和场域。他同时提出了“资本”的四种不同形式: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象征资本)民族文化再生产理论证实,文化与人类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区别在于其自我超越和生活创新的自我生产功能,但文化的创造只是文化再生理论的出发点。文化的活态创造无法凭虚而行,它是文化群体借助象征符号的社会实践行为;群体的社会实践形成不同权力群体之间的社会差异空间,即“场域”和“区分”;而“区分”是指不同文化群体(个体)在场域中与其他文化群体(个人)由于构成差异而形成自我认同的过程。在差异场域中形成的自我同一性与差异呈现前的同一性相比,是一种“文化再生产”

(一)歌词的继承与创新路径

石阡县、务川县仡佬族的民族语言已经早已不存在,已经受当地方言所影响,与当地群众通用语言;与省内的遵义、思南等地的声腔相似,石阡县一代的乡音与思南的板桥及石阡县仡佬族民歌聚集地花桥的方言都属于一类语言,与其较为相似。石阡仡佬族民间语言深受当地方言的影响,从而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语言特色,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1、民族方言文化的继承

石阡县仡佬族民歌与其他少数民族民歌一样深受民间方言的影响,因此,在仡佬族民歌中许多词汇都是直接来源于仡佬族的民间方言。如:《情姐下河洗衣裳》中的“石梁梁(意为小河里的大而长的石块)”、“棒槌(仡佬族女性洗衣服时用来捶洗衣服的短粗木棒,当地也叫“槌衣棒”)”这些都是源于民间方言中习惯的称谓,体现了仡佬族民歌的方言特色。

2、衬词情感运用的创新

贵州仡佬族民间歌谣,与其他少数民族歌谣一样,尽管历来未得到重视,但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涵,却因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而被传承和保护下来。仡佬族民族歌谣中,古老淳朴的劳动场面、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五味杂陈的心理心态、纷繁离奇的风情习俗,被一一唱将出来。人们唱着它,使辛勤劳作不觉其苦,遭受谴责而不觉其苛受到嘲讽而不觉其虐。它们出自本民族人民之口,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使人感到亲切有味。

如务川仡佬族的民间歌谣:

你有山歌就唱山歌,我无山歌就打呵嗬。

呵嗬呵嗬又呵嗬,三个呵嗬当首歌。

你有山歌就唱山歌,我无山歌就打呵嗬。

你一首山歌上了坳,我两个呵嗬翻过坡。

歌曲直抒胸臆,欢快展现了务川仡佬族人民开朗、乐观和质朴、纯洁的优秀品质。正是这些流传至今的民间歌谣,使仡佬族人民在艰苦的岁月里、在生产生活中增强了信心和勇气。这些歌谣,唱活了仡佬族独具风情的生活情趣,也构建着生死不渝的爱情主题。

哥的山歌唱得好,妹拿方帕来包倒。

阳沟后头打开看,飞的飞来跑的跑。

妹的山歌唱得乖,方帕包来要哥揣。

十字街头打开看,刚刚发芽正好栽。

一哥一妹,活现了青年男女间嬉戏的场景,歌词“十字街头打开看,刚刚发芽正好栽”,妙趣横生,把爱情萌生比喻成富有生命力的幼菜芽,情深义重,含蓄地表达了男子对女子深深的爱恋之情。

(二)节奏和旋律创新

1、节奏的创新

在仡佬族民歌中,情歌和生活歌都属于民歌,主要从多个方面表达了仡佬人的生活、文化和思想。比如《大田栽秧》,歌词虽然一样,但旋律和节奏的变化特别明显,没有固定的节奏。《栽秧歌》歌词有音韵和谐之美,句句押韵。“大田栽秧行对行,心想小姣来帮忙……”这一节委婉含蓄地展现了劳动与生活相结合,劳动中产生爱情及一个男子爱恋女子的内心世界,描述了一幅生动和谐而美丽的劳动场面。

2、旋律的创新

从仡佬族民歌《大田栽秧》、《情姐下河洗衣裳》等词中不难看出,它的旋律和节奏突出了欢快跳跃与委婉抒情相结合的特点,以及旋律大起大落的特点。如《情姐下河洗衣裳》的旋律以三跳为主,辅以纯四度和小六度,又如《大田栽秧》中更为突出的八度跳。它充分体现了古朴、高亢、明快的基调,同时也反映了仡佬人聚居的武陵山的生存环境。装饰音的广泛运用也是其民歌的旋律特点之一。

上述同一区域、不同歌手、同一名字、不同名称的石阡仡佬族民歌的共同特点:旋律都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旋律的基调是“re、mi、sol”;节拍、节奏、衬词、局部旋律进行音和装饰音的继承和创新都大胆融入了仡佬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使仡佬族民歌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丰富,也体现了其在民歌改编和演唱中的独特风格。因此,歌谣在这一过程中的生存和发展也是歌谣生存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综上所述,贵州仡佬族民歌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仡佬族民族民间歌曲是仡佬族人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智慧的创造与文化交流的结晶,是仡佬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仡佬族民歌的歌词内容也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有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有进行社会道德规范教育的,有传递情感的,还有强化民族精神、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因而民歌文化具有了“百科全书”的性质,值得我们去探究和传承。

猜你喜欢

仡佬族民歌旋律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给你的信
传统回归之仡佬族“哭姊妹”婚俗研究
少数民族音乐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贵州省仡佬族音乐及音乐结构旋律浅议
7月,盛夏的旋律
仡佬族医药与水族医药对外来药物运用的比较分析
穿花衣 唱民歌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