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席夫谈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七)

2021-11-26编译郭建英

钢琴艺术 2021年10期
关键词:海顿小调奏鸣曲

编译/ 郭建英

(席夫弹奏第一乐章第1至33小节)今天我们要谈论五首奏鸣曲,首先是作品49的两首作品,就是大家所知的简易奏鸣曲。有人也许会有疑问,认为我这样做是打乱了先后次序,而我的回答是先后次序没有打乱。作品号有时会给人带来误导,它反映的是出版时间而不是作曲时间。作品49这两首作品写成于1795至1798年间,把它们排在现在讲解最为适合,虽然它们与《“华尔斯坦”奏鸣曲》没有共同之处,但是如果按照作品号的顺序,跟随它们之后的就是《“华尔斯坦” 奏鸣曲》(作品53)。

你们中间的多数人演奏钢琴或者学过钢琴,都会非常熟悉这些美妙的小作品。关于它们的创作背景我们所知甚少,它们也没有被题献给任何人。虽然我们不知道贝多芬的用意,但是我认为这中间一定有对教学的考虑。在键盘音乐中有这样的伟大传承,开始于J.S.巴赫的《二部创意曲》和《三部创意曲》,其后有莫扎特在童年时代写成的那些奇妙的小曲目,接下去又有舒曼的《少年曲集》。这些都是对键盘音乐极好的入门引导,既介绍钢琴弹奏艺术也介绍作曲艺术。贝多芬没有自己的孩子,当然后来他领养了他的侄子卡尔,但是我肯定在贝多芬经常为之创作的维也纳贵族圈中有很多学音乐的儿童,他一定会考虑到他们的存在。

有一件事情请大家一定记在心上,就是如果学钢琴,你们马上就可以给学音乐的孩子非常好的音乐。在座诸位的孩子如果上钢琴课,请一定留意让他们接触最好的音乐,不要给他们太多练习曲或者手指练习,那样会彻底败坏音乐的乐趣。当然毋庸置疑他们必须学会弹奏键盘、学会弹音阶、学会所有音阶的指法,但是这些都可以与真正伟大的音乐结合在一起。现在我们面对的贝多芬作品就是例子,你们的孩子如果学钢琴,他们开始学习键盘以后只要两三年时间就可以弹奏这些曲目了。但是对比小提琴,那些孩子要学琴多少年以后才可能演奏贝多芬的《第一小提琴奏鸣曲》?那首音乐已经非常困难,学到那个程度要经历好多年的痛苦折磨,你们也会和孩子一起受罪。

我们先来了解第一首《g小调奏鸣曲》(作品49之1),这是两个乐章的作品。两个乐章是海顿常用的一个模式,他创作了若干首两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而莫扎特只有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在他的小提琴奏鸣曲中有两个乐章的作品,但是他的钢琴奏鸣曲都不是。我来为大家弹奏海顿的基于同一调性g小调的奏鸣曲,做一个对比。开始是这样(海顿Hob.XVI:44)……现在是贝多芬……现在是海顿……我就是要展示一下,因为贝多芬说过跟随海顿什么都学不到,大家现在都看到了。贝多芬作为年轻人当然非常具有反叛精神,但等他上年纪以后一定不会再讲那样不合情理的话。有可能贝多芬并未从海顿的授课中获得极大收益,而是从与海顿相处、研习他的乐谱和创作中学到了最多的东西。海顿真的属于最伟大的大师,这不必由我多讲,我知道海顿在世时就在伦敦这座城市中备受赞誉,今天仍然不减当年,这座威格莫音乐厅就已经举办过几次非常好的海顿纪念音乐会。

g小调这一调性很不一般,贝多芬用它只写了这首钢琴奏鸣曲。他还写过一首《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作品5之2),那是一首很阴暗、深沉的音乐。我们今天面对的这首钢琴奏鸣曲不能说是悲剧性的,但是哀伤的,有着一种退隐之意。它的开始是一首行板乐章,弱起拍(第一乐章第1至8小节),总是有着歌唱性,要用如歌的演奏方式。主要主题这时调转方向(第一乐章第12小节),在新的方向上转去平行大调,g小调转降B大调(第一乐章第12至14小节),我们到了平行调性的属和弦(第一乐章第15小节)。这时进入一个新主题(第一乐章16至29小节),我们已经看到与海顿的不同之处,海顿总是基于细胞或者分子般细小的结构组建乐句,而贝多芬为钢琴音乐、键盘音乐带来了新东西,这就是更加横向的风格,他会运用很长的连奏乐句,长及若干小节。如果我们读谱,研习海顿和莫扎特的创作,我们看到这些作曲家更加讲求实际。我们看到的连线都很短,最长不超过一小节甚至可能更短,这其实向我们展示了奏法,也可以说他们在更大意义上是弦乐器作曲家。演绎海顿或莫扎特,我认为尊重这些连线非常重要。就莫扎特而言,你总是可以在一弓之内拉完一个连线,从不需要换弓。今天有些弦乐演奏家经常会做没有必要的换弓,以追求更大音量,但这不是作曲家的本意。我认为断开莫扎特风格的连线是一种罪过,而贝多芬就完全不讲求实际了,他要求做到不可能之事,在钢琴音乐中追求非常长的连线,他在这里向我们展示了非常非常长的句子,你一定要在想象中塑造长乐句。

在这一降B大调主题之后是一段短短的收尾(第一乐章第29至33小节),呈示部有反复,这里出现的三个主题都密切相关。我们现在来到中间部分,即展开部,在此我们遇到第一个f。这是一首轻巧型奏鸣曲,请不要在其中期待很大的力度对比。有人曾经批评我在这首奏鸣曲中没有做出足够的对比,那是因为这首奏鸣曲中本来就不存在重大的对比。这不是《“槌击”奏鸣曲》也不是《“热情”奏鸣曲》,我认为从一只小鸟中撑出一头大象的企图是完全错误的。现在呈示部结束,进入展开部(第一乐章第33至63小节)在新的降E大调上进入,与g小调相关,与平行调性有主属关系。这里用到的颤音也是新的,相当具有戏剧性,当然也不是很大的戏剧性。再有贝多芬用到了同声齐奏,这有雄辩的意味,像是陈词,在强调要说的事情(第一乐章第33至38小节)。接着出现一个新的主题,再对同一主题做变奏(第一乐章第38至46小节)。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即兴音乐家,也是一位伟大的变奏技巧大师。这里虽然是已经记谱的变奏,但是大家仍然可以由此想象贝多芬这位即兴音乐家(第一乐章第44至48小节),他在发挥刚才结尾部的主题(第一乐章第47至54小节)。

经过了三次转调,我们已经回到了(g小调的)属和弦,在座各位有音乐感的,都能感觉到我们距离回到家中仅一步之隔。正是这样一个神奇的作用让我认为奏鸣曲式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你可以在短暂的时间内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也可以展现巨大的戏剧性冲突,它既可以是抒情性的也可以是戏剧性的。还有就是作为形式的一部分,在展开部与再现部衔接之处,造就这种回到家中的感觉。我认为人类都有归家的意识,令我非常惋惜的是这一导向在今天的音乐里已经缺失,我不再有归家的感受,因为调性体系没有了。也可能你们有些人仍有这样的感受,但是对我来说就像一门外语,而这首音乐中的语言才是我可以理解的,属和弦(第一乐章第54小节),这里你又看到虽说是轻型简易奏鸣曲,它仍然用到大胆的半音进行与不协和音,突强(第一乐章第59至63小节),他在此做一个渐强再接一个突弱。这种做法在于贝多芬很典型,他经常不是铺垫力度变化,力度的实现伴随惊诧的成分。先顺带说一句,我们马上会讲到下一首奏鸣曲,那里更令人吃惊的是贝多芬在这两首奏鸣曲中对于力度与奏法都仅仅留下了非常少的指示,而我们知道他在后来的记谱中惯于留下十分细致的指示,但是至少在这里他写了渐强后突弱。大家都能记得这一乐章开始的弱起拍是怎样的,这里用一个美妙而自然的润色(第一乐章第64小节),就做到了两次出现却又绝不雷同。贝多芬的再现从来不是机械的,(第一乐章第64至71小节)这里和前面完全一致,接着用到对位,他让主题转到低音(第一乐章第71至78小节),再次用到强,紧接突弱,第二主题在主调上出现。再现部其后的部分顺理成章,而他在最后接了一个非常美丽而诗意的尾声(第一乐章第93至110小节)。

下面是一个新乐句,收在一个半终止式上(第二乐章第8至12小节),然后在这个六五属和弦上有一个延长记号,他又在高声部重复该主题(第二乐章第12至16小节)。接着是小调上的插段,强力度且更有戏剧性,是同声齐奏写法(第二乐章第16至30小节)。现在来到降B大调,即g小调的平行调性,同样做法在第一乐章中已经有过。现在出现一个美丽的新主题,这使我联想起莫扎特,虽然说贝多芬与莫扎特极少有共同之处,你们会明白我的意思(第二乐章第30至48小节)。现在对比这一段音乐(莫扎特《第27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我觉得与之很接近,不能说相同,但是很具有莫扎特特征。这里出现贝多芬奏鸣曲中的美丽的和声,注意它们的内声部(第二乐章第48至56小节),回到小调……结束这一插段,而他在这里做了一个错位返回(第二乐章第78至80小节),先在小调上引用一下,然后回到大调。

虽说是小型奏鸣曲,或者简易奏鸣曲,我看这一乐章对孩子们来说有些困难了。例如这一动机,贝多芬写了很多模仿,非常具有巴赫特征(第二乐章第96至103小节),如果你们的孩子经常弹巴赫,那当然就不成问题了,他们经常弹巴赫就对了。

在这些对位写法的若干小节之后,那一降B大调乐句在主调上重现(第二乐章第103至119小节)。总会有一些旋律上的新笔触,非常优美。接着是结束部(第二乐章第135至148小节),这里是一个延长记号,看似好像钢琴协奏曲级的华彩乐段就要出现,当然实际不是这样,他写的结尾非常质朴(第二乐章第148至153小节),这首音乐本可以就这样结束了,这里却又出现了几个我愿归之为瑞士约德尔山歌的动机、奥地利或者瑞士风格的动机(第二乐章第153至164小节),这就是作品49之1。(待续)

猜你喜欢

海顿小调奏鸣曲
音乐家收学生
手机上的奏鸣曲
善是养生
善是养生
音乐家收学生
Colorful you
愿你以梦为马,随处可栖
饥饿奏鸣曲
呼噜奏鸣曲
小调[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