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生态人养成研究综述

2021-11-25郭寒利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6期
关键词:生态教育新时代

郭寒利

摘要:随着国内外环境问题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者开始广泛关注生态问题。自从党的十八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到党的十九大“建设美丽中国”再到 2018 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以来,我国致力于生态问题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许多学者已经注意并关涉到“生态人”这一概念,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生态人”的内涵、特征、养成内容、养成意义及养成策略等五个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新时代;生态人;生态教育

我国许多学者围绕“生态人”进行研究,研究问题主要集中以下五个方面。

一、关于“生态人”内涵的研究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生态人”的内涵进行了阐述。

(一)从人的发展的角度

许多学者认为,“生态人”是人类文明演进中人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传统“自然人”“经济人”的反思与超越。如刘海霞认为,“生态人”是新时代生态文明的主体承担者,是生态文明社会对人性的新期盼和新要求。[1]季海菊认为,生态人养成是一种“更加符合人类本质的时代要求”。[2]

(二)从“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角度

大部分学者认为,在探讨“生态人”内涵时,应该将其放到“人—自然—社会”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性中去把握。如陈红,孙雯认为,“生态人”能够以真正的人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来对待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3]周琳,李爱华认为,“生态人”是指能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综合考量人与自然、社会及经济、政治、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平衡发展的人。[4]季海菊同样认为,“生态人”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整体协调性本质,而不是单纯的自然。[2]

(三)从内在要求的角度

马军红认为,“生态人”是具备生态意识,尊重生态规律,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人。[5]钟贞山,詹世友认为,“生态人”应具有深厚的生态环境意识和伦理素养、能形成自觉行为且具有作用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关系的能力。[6]

综合看来,学界已从不同视角对“生态人”内涵进行了阐述,而且成果显著,可以看出各定义间并不是各成一派,而是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的结果。

二、关于“生态人”特征的研究

关于“生态人”特征方面的研究,我国学者大多在“生态人”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概括。

李凡认为,“生态人”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四点,即生态性、具有和谐的自然观和生态安全意识、有限理性以及充分的伦理素养,勇于承担对自然的责任。[7]陈红,孙雯认为,“生态人”的特征可从自然、对“他者”以及对自己三个向度来阐述。[3]钟贞山提出,生态人人格的特征集中表现为平衡和谐与全面发展的统一、道德实践与主体间性的统一、生态精神与道德自律的统一。[6]

三、关于“生态人”养成内容的研究

关于生态人养成的内容,学界研究集中于生态意识和生态实践两方面。

(一)关于生态意识方面

李慧芳认为,生态意识包括生态忧患意识、生态消费观念、生态法治意识,主张生态意识培育由独白转向对话。[8]于冰,王洪新认为,生态意识包括认知层面的生态科学知识、伦理层面的生态道德意识及价值层面的生态价值意识。[9]

(二)关于生态实践方面

李慧芳认为,应开展以受众为中心的、多元化的、互动式的生态意识教育实践。[8]李红丽,傅安洲认为,生态道德实践是生态环境知识、生态道德观念、生态道德规范得以内化为生态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和归宿。[10]总的来说,关于“生态人”养成的内容,基本可以归入生态意识和生态实践两方面,在未来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拓展生态意识和生态实践的教育内容。

四、关于“生态人”养成意义的研究

学界关于生态人养成的意义,主要从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来论述。

(一)关于国家层面的意义

史丽云认为,生态人养成可以加快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增进人类福祉。[11]杨美连认为,生态人养成有利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二)关于个人层面的意义

周琳,李爱华认为,生态人養成可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和“优美生态环境”两大需要。[4]还有许多学者持有生态人养成有利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也有学者认为,生态人养成有利于摒弃传统生态价值观,实现“生态人”的价值观,如季海菊。[2]

五、关于“生态人”养成策略的研究

学界从不同角度就“生态人”养成策略开展了研究。

(一)从生态人格的培育角度

徐洁认为,生态人格培育需要对学校教育的价值理念、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做出整体性变革。岳伟,徐洁认为,在培育生态人格时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教育理念,拓展和完善生态教育内容,主张利用生态体验方法唤醒受教育者对生态美的追求。

(二)从生态人养成载体的角度

刘经纬,于传洁认为,“以微文化为主要形式的文化载体、以微媒体为主要形式的网络载体、以微公益为主要形式的活动载体”是大学生生态人养成的创新载体。刘海霞认为,应强化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教育,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这是生态人养成的思想前提和首要环节。[1]

(三)从生态人养成保障的角度

李爱华认为,生态文明观教育应当着力于“四化”,即理念化、体系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其中制度保障是关键。[4]此外,还有许多学者在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在制度、机制等方面提出生态人养成策略,如提出建立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奖惩法律机制等。

总的来说,“生态人”养成,是一项致力于使受教育者逐步成长为一个有益于促进“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生态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尽管国内学者围绕“生态人养成”已经进行了许多研究,但还有待完善。从研究对象来看,可以更加具体,学界主要以“人”为整体进行研究,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主力军,应该加强以大学生为主体进行的“生态人养成”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海霞.培塑新时代生态人:新冠疫情引发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兰州学刊,2020,(03):13-24

[2]季海菊.“生态人”的当代意义及其德性培育[J].南京社会科学,2016(07):133-139

[3]陈红,孙雯.生态人: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阐释[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6):110-115

[4]周琳,李爱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中的生态人培塑[J].齐鲁学刊,2018(05):97-103

[5]马军红,蒋晓婧.生态文明视野下生态人培育路径分析[J].邢台学院学报,2019,34(03):77-80

[6]钟贞山.生态文明新时代人格的内涵及其特征[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20(03):53-60

[7]李凡.“生态人”假设的当代困境及解决[J].学术界,2016(12):181-188

[8]李慧芳.公民生态意识培育应由独白转向对话[J].人民论坛,2019(04):58-59

[9]于冰,王洪新.生态意识的当代审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03):111-117

[10]李红丽,傅安洲.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体系构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01):78-85

[11]史丽云.论马克思“生态人”思想的当代出场[J].学理论,2020(08):24-26

猜你喜欢

生态教育新时代
试析生态教育文化平台下情境德育的有效途径
生态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构建中的运用
基于生态教育理念的家具设计课程改革与研究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试论科技价值观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构建职业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生态教育之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