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纪念馆口述史的应用实践与思考

2021-11-25李慧

东方收藏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口述史作用

摘要:口述史的运用在博物馆中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新史料的研究和利用上甚为突出。将口述史运用于现代纪念馆的业务工作中,十分必要。文章以5·12汶川特大地震亲历者口述史征集、利用为例,分析探究纪念馆口述史征集、利用路径,虽然还有一些亟待解决、探索的问题,但口述史对现在纪念馆的发展仍大有裨益。

关键词:口述史;现代纪念馆;征集;作用

博物馆是社会记忆的有效载体。新媒体、新技术出现后,口述历史成为很多博物馆资源收集的重要方法。通过口述史的征集,将语音、视频和相关文字资料进行整理,并通过与历史文献相互比对,形成更接近事实真相的材料,以丰富完善藏品体系,并且通过展览、研究、挖掘事件人物或文物、资料背后的故事,记录和传承记忆,这是博物馆资源的再创造。

目前来看,一些現代纪念馆已经尝试开展此项工作,通过口述史的征集和利用,开拓征集领域和研究视野,丰富了展陈内容,增强了宣传教育的效果,社会反响良好。

2017年2月,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开始筹备汶川地震亲历者口述史资料的征集工作,2017年6月正式启动口述史征集工作。

截至目前,从汶川地震10个极重灾区开始已完成访谈百余人,赶赴全国近30个受地震波及或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市区县进行,选择了当年参与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集体和个人,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亲身经历、现状和感悟,并征集到一些重要藏品,搜集到一些新闻背后和未曾宣传过的生动故事,发现了抗震救灾精神研究中新的角度和线索。可以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项工作。

一、口述史征集的方法和途径

现代纪念馆大多具有现场性、纪念性、人物性的特点,其工作各环节紧紧围绕记忆展开。口述史征集是一项抢救性征集记忆的过程,时间性强,甚至可以说是迫在眉睫。随着时间流逝,事件的亲历者对人物、事件的记忆已慢慢模糊;或者有出现身体不佳、丧失口述能力的情况,以后再也没有访谈机会;或许多蕴藏重要信息的藏品因种种原因散佚,因此口述史征集越快越好。

1.提前做好项目规划,分批逐步完成目标

在项目启动前做好整体规划,将项目执行机构、采访对象及口述主题的确定、采访方式、项目周期、资料采集存储及检索方案,后期整理工作、成果产出方式等在项目开始前,就要考虑周全,制定周密详细的工作方案,有了这些计划和预案,在口述史征集执行过程中就能避免一些错误遗憾。然后以项目目标为导向分批次落地实施,建立“5·12汶川特大地震大型口述实录史”采访进度台账,对每一组采访对象的采访进度情况进行记录,便于掌握进展情况、总结经验和集中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

2.前期相关资料的研究,确定采访对象

在未进行口述史征集工作之前,收集和了解当前相同或相关内容国内外口述史工作。目前暂未有国外学者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口述史作专门研究、整理,仅有些国外媒体关于本次地震的灾情和救援报道。汶川地震后,成都、绵阳、广元、青川、北川、汶川、都江堰、绵竹、江油等地,或由宣传部门组织,或由当地政协文史委牵头,以表彰宣传抗震救灾先进人物为契机,开展了大规模的口述采访和资料搜集工作。这些资料中包含了大量的口述采访、回忆、自述,内容丰富,现场感强,但是这些口述史还有一些局限性,多为文字性的口述资料。为了补充现有口述资料的缺失,结合馆藏现有文献、图片资料和相关新闻报道,捋顺线索,我们分地区、集体、个人三方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大型口述实录史征集清单进行梳理,最初形成12个地区、91个代表集体人物的采访对象清单。后期,随着重要实物资料的入藏,或者拟定清单中某个被采访人个体情况的变动,采访计划适时进行调整。

3.准备好采访提纲,并提前进行沟通交流

采访之前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如翻阅大量文献资料、阅读新闻报道等,尽可能多地了解采访对象的身份背景、个人经历、近年来的变化等,这样有利于与采访对象建立有益联系,列出需要了解的问题,形成采访大纲。然后在采访前,与采访对象进行充分沟通与交流,让采访对象了解采访的内容、细节、方向,提醒采访对象坚持“亲历、亲见、亲闻”原则,做好摄像、采音及相关资料的准备,保证采访的质量与效率。

4.不过多介入访谈,保证口述内容采集的真实完整

采访工作组携带专业设备前往采访地点,根据采访场地的实际情况做好技术保障。主采访人根据被采访人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交谈的方式,有些受访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在提前沟通过采访方向和内容后,就会根据主线侃侃而谈,主访人仅需要尽量不打扰被采访人的口述,仔细聆听并对讲述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况、新线索进行记录;当然也有受访人的情绪紧张、表现局促、表达能力弱的情况,这时采访人则需要先找一些闲聊的话题,加强互动交流,让受访人思想上逐渐放松,然后慢慢进入正题完成访谈。

5.后期资料整合,分类归档

现阶段,5·12汶川特大地震亲历者口述史项目资料主要是采访清单、采访过程文件、与受访人相关的信息、音像资料文字提取等整理归档,下一步还将进行资料编目、口述资料与历史资料对比研究、档案存储、数字化管理等工作。

二、口述史在纪念馆中的运用

口述史在现代纪念馆发展中的实践,主要涉及到口述史的征集、整理,相关史料和口述史的运用,口述史相关研究等方面。总结口述史实践对近现代纪念馆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补充完善藏品信息,推动藏品鉴定工作

现代纪念馆的藏品多为近现代文物,其价值较为内在、隐匿,价值大小不在于文物本身,取决于文物所反映的人物事迹和历史事件。因此在藏品鉴定过程中,其文物要素越充分,越有利于判断其价值。口述史的征集能够帮助从业者挖掘藏品背后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有利于对藏品的理解与保存,从而推动藏品鉴定工作。无锡急救中心曾给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捐赠了一台救护车,其物本身与其他救护车无异,经过收集其相关照片资料、视频资料、单位说明,并征集当时工作人员的口述资料,信息链能够充分证明这台救护车是2008年四川省外最早进入北川支援的救护车之一,曾经在北川地震灾区连续奋战了28个日夜,转送重伤员50多人次,在路上还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充分体现了抗震救灾精神,有极大价值。因此经过专家组鉴定,这台救护车被定为珍贵文物。

2.丰富藏品资源,完善藏品体系

现代纪念馆内主要藏品多为与场馆主题相关的人或事件的实物、文献资料等。通过口述史的征集,可以推动藏品征集,并且完善藏品体系,提供与一般实物、文献资料不同的历史解读视角,填补传统文字、实物史料的空缺,还可以为已有的资料、实物提供相互印证。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亲历者口述史征集时,在采访上海奶奶沈翠芳的过程中,通过她的口述,了解她地震后卖掉房产、捐建都江堰“尚慈翠英小学”的故事,同时还征集到4件与事件相关的实物和资料,填补了馆藏这方面的空白。

3.补充展览内容,让展览“活”起来

纪念馆展览叙事语言宏大、权威。口述史资料的讲述主体是亲历者,或者是事件相关的旁观者,将口述史的内容融入展览,听亲历者讲述,可以使展览内容更生动、更细节化,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拓宽叙事的角度,完全贴合当今纪念馆注重“以人为本”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理念。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展陈中运用了大量图片和实物,它们都有许多感人的故事。例如在馆内专题生命奇迹部分,展示了10位被埋逾100小时被救出的幸存者照片。在展陈时,文字说明仅有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不能完整地说明他们被救的过程,观众也无法获得更多关于亲历者心理、被救过程、现在的变化等内容,馆方将口述史成果制作成二维码,融入到展览中,每一位入馆的观众都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看到和听到被救者讲述背后的故事,感知那段历程的不易,以小见大,以事感人,更加生动地感染公众,让公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救援人员坚持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位生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奇迹,以此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感受到伟大的中国力量。

4.为纪念馆社会教育工作提供素材,让教育“活”起来

博物馆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纪念馆开展社会教育的路径主要有:丰富展览内容、提升场馆讲解服务、举办流动展览和开展“进学校、进社区、进军营、进企业、进乡村”等教育活动。

口述史在纪念馆的运用,丰富了博物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首先能丰富讲解词的内容,让纪念馆的讲解词更有故事性,更贴近观众。

再者,还可将口述史成果制作成临时展览,通过“五进活动”,拓展场馆教育的覆盖面,为观众提供走近的文化服务。“听亲历者讲述——5·12汶川特大地震亲历者口述史”展览先后在10余个地区,开展了20余次,广受群众欢迎。

口述史的运用也使社会教育方式更灵活。2021年9月4日,受厦门大学“汶已复兴”实践队邀请,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社会教育人员利用钉钉平台为厦门大学的同学举行了“涅槃重生 创造奇迹”线上直播,直播中使用了宝山村重建、叶志平、邱衍庆、东汽等口述史内容,使同学们学习与感悟到同舟共济的精神内核。

5.促进场馆宣传和馆际交流

纪念馆的宣传工作最主要的是围绕场馆主旨和场馆的藏品展开。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重点宣传和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5·12汶川特大地震亲历者口述史视频在纪念馆官网、微信公众号同步推送,使抗震救灾精神的宣傳角度变得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细节更加生动、情绪更加饱满。

而将口述史成果内容制作成印刷品,印制《“5·12”特大地震亲历者大型口述史》图书(尚未申请书号)5000册,向机关、学校、社区和教育场馆免费赠阅。此举加强了馆际、馆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有利于为后期建立联盟、联展提供可能。

6.有利于推进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工作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而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的学术研究工作一直是其短板。口述史的征集与使用,为该纪念馆的资源研究提供了新的活力。该纪念馆改变以往单一对物的研究方向,将对物的研究与对人的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口述史资料同文献史料、实物资料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加大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探索新的展示、教育方式,挖掘阐释藏品、史料资源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为讲好文物故事、传承文化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征集和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在操作中缺少规范和正规指导

国内口述史的研究和利用,是从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才与国际口述历史接轨,21世纪以来得到纵深发展,在博物馆的应用时间更短。目前为止,对于操作规范国内没有统一认识,不同专业背景的从业者侧重点有所区别。而口述史操作性很强,专业培训是相当重要的,缺少培训,无专业人才,会使征集和运用中存在很多问题,如知识产权的纠纷、口述史内容的主观性和非权威性的困扰等。

2.内容“失真”

口述史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受访者社会地位、学识、记忆偏差、错漏、刻意美化等因素,造成口述史内容“失真”。因此,纪念馆在使用口述史资料时,需要同历史档案、实物结合起来相互对照,以便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历史。

四、结语

现代博物馆的工作已经“从物到人”“以人为本”,其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是围绕着记忆展开。口述历史博物馆化,已经成为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的一个新方向。口述史的征集和运用,对于唤起观众记忆,探索、重建故事脉络有极大的助推作用。虽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不影响它在纪念馆藏品管理、陈列展览和社会宣传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后期,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在口述史运用中,将以正确的历史观与平和态度,坦然面对存在的问题,加强与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和相关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统筹规划,防止资源浪费,不断加强操作的规范性,注重后期整理,并且探索更多利用方式,使口述历史能够在现代纪念馆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光、高超.口述史让人物纪念馆“活”起来——《口述孔繁森》项目实施和史料运用带来的思考[J].中国纪念馆研究,2015.

2.彭昕.“口述历史”项目之“首博创业史(一期)”项目小记[J].首都博物馆论丛,2019.

3.严建强.博物馆与记忆[J].国际博物馆全球中文版, 2011(1):P23-31.

4.金家玮.博物馆语境下的口述历史探究[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9(3):P188-194.

作者简介:

李慧,单位: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猜你喜欢

口述史作用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黄梅香自苦寒来
时光流逝
论口述史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赣剧口述史为例
关于口述史的若干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