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2021-11-25张继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17期
关键词:渗透策略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张继源

摘 要:本文立足初中语文教材进行传统文化考据,理清初中语文教学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类型、成分,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教学策略,以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渗透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7.03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对于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加强传统文化渗透、彰显传统文化价值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本文结合部编版初中语文相关内容展开研究,阐明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一、初中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1.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变化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较之旧版教材有两个明显的变化。其一是涉及体裁更加多元,包含现代散文、古代文言文及古风、律诗、词曲、小说、科普等,就内容而言,不仅与传统文化相关性强,而且时间跨度大,由先秦时期(如《诗经》二首)延续到中国近代(如《消息二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传统文化传承系统。其二是注重文化的发展性,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共计收录了29篇“红色文本”,从多个角度阐释了爱国主义精神、革命传统内涵、艰苦奋斗品质等,体现出唯物史观下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有助于“立德树人”理念在语文教学任务中的落实。

2.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类型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所谓语文维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映射在传统文化领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优良的精神品质,包括家国情怀、艰苦奋斗、远大志向、怀乡情思等,以下围绕这四个方面详细论述。

第一,家国情怀。即广义上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精神品质,也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多篇课文的核心宗旨。以家国情怀为导向,可以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质变、升华,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国家、民族、社会的命运上,增强其责任感、提升自豪感。

第二,艰苦奋斗。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源自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内在品质,无论在何种逆境、困境中,都坚定自强不息、人定胜天的信念,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重点呈现的。如《愚公移山》中流露出的坚毅与决心,《精卫填海》中表達出的坚持与无畏,《邓稼先》中所传递的坚韧与顽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将艰苦奋斗的价值传递给学生,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彰显,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战胜困难、挑战困难的勇气。

第三,远大志向。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素有“文以载道,歌以咏志”的传统,诗歌是抒发个人情感、表达远大志向的重要载体,用以激励当代学生拼搏向上再好不过。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诗歌”比例大幅提升,占所有文章的51.7%,以诗歌为媒介实施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现的豪迈气概,《满江红》中革命先烈秋瑾用“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一股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感油然而生。以传统文化资源中的“远大志向”为引导,可避免学生浪费光阴、玩物丧志。

第四,怀乡情思。“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对于家乡、亲人的眷恋,几乎是所有中国人刻在基因里的情思,如崔颢《黄鹤楼》中问道“日暮乡关何处是?”《水调歌头》中苏轼感叹“千里共婵娟”,以“怀乡情思”为主题展开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能够增加初中语文表达张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塑造初中学生的完整人格。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仅从教学实践角度出发,影响教学效果的三个主要因素为“教师、教材、教法”,其中,教师是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执行主体,教材是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基本媒介,教法是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手段集合,据此笔者构建如下策略。

1.提升教师传统文化修养,提升传统文化渗透效率

鉴于初中语文教材文本中传统文化的“隐性”特点,语文教师应发挥转化媒介的功能,将隐性传统文化转变为显性表现形式。客观上,语文教师自身应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修养,具备主动引导学生关联、认识传统文化的意识。

以《出师表》为例,作为语文教材中篇幅较大的文言文,很多教师都将重点放在翻译理解上,而对于“表”的认识不足,这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素养不足的表现。“表”作为一种文体,主要功能是用来陈述、建议、言志、劝谏、警醒,类似的如《陈情表》《蔡州再乞致仕第一表》等,以“表”这一文体为切入点,基于《出师表》中“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让学生关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训诫,在社会交际、网络交友的方面,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对其健康成长大有裨益。所以,教师要自觉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从而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效率。

2.有序发掘语文教材资源,着重培养传统文化情感

如前文所述,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体裁丰富、题材多元,因此在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价值过程中,要进行有序发掘、不可一概而论;其中,一些语文教材资源与传统文化价值的关系是“不言自明”的,例如,《壶口瀑布》《观潮》都是通过描写自然景观,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木兰诗》《满江红》均是体现出中华女儿爱国情怀,《乡愁》《回忆我的母亲》集中表达了“怀乡情思”的主题,初中学生通过细致阅读、自主感悟,完全可以正确把握传统文化意象,教师只需要稍加点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即可,重点应放在对教材中古诗词的发掘利用上,要结合具体古诗词作品营造感知情境。

例如,在学习《水调歌头》这首词时,通过对词的作者、创作背景等深度发掘,搭配《水调歌头》同名的音乐,在这种情境下展开朗读或话剧演绎活动,能够很好地将“怀乡情思”的传统文化情感表达出来。

3.优先运用沉浸式教学法,增强传统文化的感染力

客观地说,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存在认知隔阂,很多传统文化现象由于脱离了历史时空,导致当代初中生只知其表、未知其里。如在学习《消息二则》时,学生很容易从“我三十万大军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标题中找到自豪感,但这种情感体验源自文本的直接赋予,换言之,课文本身就提供了“胜利”“解放”等明显意象,反而容易阻碍进一步的情感升华,也不利于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发挥。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优先运用“沉浸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完成旁观者身份向“文中人”的身份转换,以达到使学生沉浸其中的目的。在初中語文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相关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以相互杂糅融合,增强传统文化的感染力。

例如,在学习秋瑾《满江红》时,可先用PPT或微课视频对秋瑾这一人物生平进行介绍,再借助史料增加学生对秋瑾所处社会背景的了解,最后邀请一名女同学富有感情地朗读全篇词句,重点突出其中名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的爱国情怀、远大志向,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价值的全方位彰显。

4.丰富语文活动开展形式,拓展学生传统文化视野

除围绕教师、教材、教法发力之外,通过丰富语文活动形式,从课堂之内走向课堂之外,不仅能够实现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目的,还有助于拓展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按语文活动开展空间划分,校园内部可以开展“国学诵读”“跨学科融合”“传统节日活动”等。以“跨学科融合”为例,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提供了大量插图,可借此建立语文与美术之间的关系,从美术学科中引入传统文化艺术理念,包括“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等,又如《破阵子》《满江红》《水调歌头》等本是词牌,可借此建立语文与音乐学科之间的联系,用“音乐美”来渲染传统文化的意境。

总之,语文学科的资源构成、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等均源自传统文化体系,尤其在教材内容组织方面,很多材料直接源自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古典小说等。教师应尽力谋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促进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学斌《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中学语文》2019年第21期。

[2] 杨茂玉《以〈出师表〉为例谈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语文建设》2018年第27期。

[3] 崔广宇《探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学周刊》2020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渗透策略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探析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探讨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