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常态亲子关系惹的祸

2021-11-25马志国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32期

摘要:亲子关系以及亲子互动关系模式,是非常重要甚至起决定作用的隐性家教因素。孩子的心理发展出现偏差,往往是亲子关系出现偏差的反映以及亲子互动模式出现偏差的结果。可以说,一个问题孩子背后往往有个问题家庭,或者说,孩子出现问题的背后,往往是家庭出现了非常态的亲子关系。非常态亲子关系类型中,最突出、最典型的是溺爱型亲子关系。结合案例,对非常态亲子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让亲子关系回归常态的心理对策。

关键词:非常态亲子关系;溺爱型亲子关系;亲子互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32-0047-03

心理困扰:孩子问题的根源究竟出在哪里?

心理咨询室里,来访的中年女士刚刚落座,就语速非常快地开口了:“马老师,今天终于找到您了,可把我急坏了,愁坏了,您可要帮帮我们啊!”

我推了推水杯:“我们一起来想办法,不急,请慢慢说。”

女士稍稍平静了一些,可接下来语速依然很快:“我们小孩是个男孩,刚上初中。小孩脑子挺好的,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也挺好的,考试总是年级前几名。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到初中后,他学习越来越不好。这还不算,到现在,他不爱学习了,学习起来总是磨磨蹭蹭,每天到很晚才勉强完成作业。我们夫妻两个都是当老师的,小孩爸爸是数学教师,教高中;我是语文教师,教初中。应该说,我们是非常关注小孩的学习的,可是,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小孩现在学习成了这个样子。

“小孩从小就好动,不听我们的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幼儿园的时候,常常会自己想跑出去就跑出去,老师怕跑丢了,就在后面跟着他,把他哄进来。小学的时候,虽然孩子晚入学一年,可还是在自己的课桌上不能安静地学习,常常要老师把他叫到讲桌前才能老实完成作业。为了孩子,我们只能多多拜托老师。小孩在家里也常常不服管,得由着他的性子,不能跟他硬碰硬,不然,他就会摆出宁死不屈的劲头。

“我们想,就一个小孩,一定要好好培养他。为了给小孩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上初中的时候,我们通过关系把他送进了当地的重点校,又通过关系把他安排在了重点班。可没想到的是,他到初中后学习越来越不行,先是从上游滑到中游,又从中游滑到下游,一直滑到了倒数。真不知道问题的根源究竟出在哪里?”

心理探究:孩子的经历实在有点特殊这个男孩的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听着女士的诉说,我脑子里画了两个问号。一个是,通常家长谈起上中学的孩子,都是说成“孩子”,可女士却一口一个“小孩”,以至于在我眼前有两个形象不断转换:中学生,幼儿;幼儿,中学生。另一个是,女士的语速是那样快,以至于在我脑子里几个字眼闪过:焦虑,焦急,焦躁,焦灼。可从前面的情况看,无非就是孩子上初中学习成绩下滑了,这是常有的事儿,她为什么如此过度焦虑呢?

于是,我先提出第一个问题:“请问,管上中学的孩子叫‘小孩,是你们当地人对孩子通用的称呼呢,还是你们家里对孩子的特殊称呼?”

女士不好意思地笑了:“我们这里一般也说‘孩子,说‘小孩,是我们家里的特殊称呼。他爸爸更厉害,小孩,不,孩子都这么大了,还天天‘宝贝宝贝的。身边有人也说过,说你们怎么‘小孩小孩的?您是说,我们太呵护孩子啦?”

接下来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刚才说话那样快,平时说话也是这样吗?”女士再次不好意思地笑了:“是。我跟身边的人说起孩子的事来,也是这样,人家就笑,你说话怎么这样快啊?您是说,我太焦虑了?”

女士到底是做教师的,很有悟性。于是我说:“能领悟到‘太呵护‘太焦虑,很好。现在我们来共同探讨:你们家庭教育问题根源究竟出在哪里?请注意,我没有说‘孩子的问题,而是说‘家庭教育的问题”

女士有所触动:“您说是我们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对,是我们的问题。是这样的,我们的小孩,不,应该说孩子,孩子的经历实在有点特殊。孩子出生后,几个月的时候就闹病,一岁半的时候又闹了一场大病,两度生命垂危。谢天谢地,孩子终于成长起来了。您知道孩子从小到大,我们是怎样熬过来的?真可以说是,提心吊胆,心惊胆战,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对孩子的态度是,怕冷着,怕热着,怕摔着,怕碰着,怕累着,怕饿着,怕风吹着,怕雨淋着,怕这个,怕那个,以至于不敢让小孩,不,应该说孩子,不敢让孩子出去和伙伴玩,怕有危险。

我笑了:“如果猜得不错,现在你们依然这样对孩子。”

女士更不好意思了,“可让你说对了。就是现在,我们也特别担心孩子,特别是他爸爸。孩子晚上写作业晚了,他爸爸总是怕他累着,怕他饿着,一遍一遍地偷偷去看孩子,还总催我,你去看看孩子,问问孩子饿不饿,给孩子准备点吃的喝的。其实,孩子身体发育很好,高高的个子。别人也都赞扬说,你们的孩子长得多好啊。就是我们俩,总觉得孩子很软弱,整天担心害怕。过去孩子学习还可以,我们还心安一些。现在孩子学习不行了,我们就更担心害怕了......”

心理解析:非常态亲子关系惹的祸

至此不难看出,男孩的所谓问题,都是非常态亲子关系惹的祸。

儿童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心理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亲子关系状况,取决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模式。不同的亲子关系类型,不同的亲子互动模式,会直接导致孩子形成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咨询实践又发现,如果孩子的心理发展出现偏差,往往是亲子关系出现偏差的反映,往往是亲子互动模式出现偏差的结果。可以这样说,一个问题孩子背后往往有个问题家庭,或者说,孩子出现问题的背后,往往是家庭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

这是为什么?

从形式上看,家庭教育可以分为两种:显性家教與隐性家教。所谓显性家教,就是通常所说的比较明显的有意识的直接的教育,也就是通常我们看得见的所谓的说服教育的种种方式;所谓隐性家教,是比较隐蔽的无意识的无形之中的教育,也就是我们平时似乎看不见的不知不觉间无形中给孩子影响的教育。

通常,我们对显性家教比较重视。殊不知,隐性家教更为重要,它像空气弥漫在家庭之中,不管孩子和家长愿意不愿意,孩子都会像呼吸空气一样,把这些影响吸收到内心。于是,日积月累的“熏陶”和“渗透”,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

具体说来,隐性家教主要指的是家庭的物质环境、家庭的精神环境、家庭的氛围、家长的素质、家长的教子观念、亲子关系以及亲子互动关系模式等。其中,亲子关系以及亲子互动关系模式,是非常重要甚至起决定作用的隐性家教因素。国内外有关“亲子关系对孩子个性作用”的研究,通过对众多家庭的调查发现,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对孩子形成不同个性心理特征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不言而喻,不良的亲子关系,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甚至会导致孩子出现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导致孩子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在不利于孩子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亲子关系类型中,最突出的是溺爱型亲子关系。因为溺爱型的亲子关系是典型的非常态亲子关系,必然导致孩子的心理发展出现异常。

回到这位女士的问题上来,综合上述情况不难发现,他们家庭的亲子关系就属于非常突出甚至极端的溺爱型。这个男孩的特殊经历,让他们的亲子互动模式严重偏离常态,是一种严重的非常态的亲子互动关系。

由于男孩早期特殊的遭遇,父母很难把持住应有的常态亲子关系,跟孩子建立种种明显超出常态的亲子互动模式,表现为过分疼爱、过分呵护、过分担心、过分焦虑等。同时,这种亲子互动模式还蔓延到师生互动模式上。看得出,因为家长跟老师的私交,促使老师也对男孩给予了特别的关照。诸如此类,从感情上说,人之常情,事之常理,可以理解。但是,从理性上说,这样的亲子关系,这样的亲子互动模式,势必妨碍、压抑、阻止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让孩子心理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孩子难以形成健康的个性,难以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正如前面看到的,男孩的懦弱、依赖、任性、自我中心、缺乏独立性、缺乏自理能力、缺乏自控能力、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等,都是极端溺爱型的非常态亲子互动模式

“培养”的结果。就是说,男孩的学习滑坡问题背后是个性心理问题,是非智力因素问题,更根本的是严重的非常态亲子关系问题。

心理对策:让亲子关系回归常态

沟通至此,女士连连点头:“非常态亲子关系?以前从来没这样想过,光盯住孩子的学习了。您这样一说,我觉得还真是这样。我们太过分疼爱了,太过分呵护了,太过担心了,太过焦虑了,是我们对孩子的态度有问题,大大超出了平常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对,根源在这里,根源在我们身上。那我们该怎么办啊?”

我以问代答:“根源找到了,也就找到调整的方向了,对不对?”

女士沉思片刻:“对,对。我知道了,要改变孩子,首先要从我们做起,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对孩子的养育态度。”

我点头:“说得好,首先改变自己,改变对孩子的养育态度。要改变对孩子的态度,首先要改变对孩子的认识,改变对孩子特殊经历的认识。就是说,换个角度重新认识孩子经历的磨难。人生的许多磨难,常常是老天为了成就人的。你们孩子早年身体上经历如此特殊的遭遇,能健康地成长起来,当然离不开父母的精心养育;如果从孩子自身来说,孩子能經历磨难而健康成长起来,说明了什么?不仅说明孩子有跟一般孩子一样的成长潜能和发展潜能,而且说明孩子甚至有超过一般孩子的成长潜能和发展潜能。想想看,是不是这样?”

女士有些激动:“是,是的,真是这样。”

我继续分析:“这,还是在非常态亲子活动模式下。如果亲子关系回归常态,如果父母对孩子没有太过呵护,没有太过焦虑,多些放心,多些放手,孩子是不是会成长和发展得比这还要好?说到这里,我们真应该向鹰妈妈和狼妈妈学习。听说过鹰妈妈和狼妈妈的故事吗?小鹰长到一定的时候,鹰妈妈就会把小鹰推出窝去。小狼长到一定的时候,狼妈妈就会把小狼撵出窝去。这是不是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女士眼里有了安定的光:“我知道了,以后不能再把孩子当成一个不幸的孩子,不能再把孩子当成一个身体不健康的孩子,要把孩子当成一个平常的孩子,要把孩子当成一个健康的孩子。这样亲子关系才正常,孩子才能更健康地成长,对吗?”

我肯定地说:“对。只有认识改变了,才能在行动上,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调整亲子关系,改善亲子互动模式,才能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和发展。而且,父母能这样看孩子,本身对孩子就是个非常好的心理暗示,有助于孩子形成更积极的自我意识。”

随后,我们就亲子关系调整作了详尽的讨论,取得了基本共识:藏起一半爱,改精养为散养,学习当个懒妈妈懒爸爸,当个狠妈妈狠爸爸,对孩子成长多一些放心,对孩子发展多一些放手。一句话,让亲子关系回归常态,回归自然。只有亲子关系回归了常态,才能让孩子享有自己应有的人生,才能让孩子有独立的心灵空间。这样,孩子就会多些自由,多些自主,多些独立,多些坚强,也就会有更好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客观地说,对于男孩这样的特殊情况,要让亲子关系回归常态,回归自然,确实是个不小的难题。但是,难能而可贵,放手才是给孩子更深沉的爱。

作者简介:马志国,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心理健康专家,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著有《怎样做学校心理咨询》《孩子不爱上学了怎么办》等四十余部专著。

编辑/张国宪 终校/于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