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下初三历史复习的主题教学
2021-11-25姚宜辰
[摘要] 大单元教学是主题整体学习,是基于单元整体架构的深度联系和能力培养。一轮复习是初中历史备考中的重要环节,是夯实基础、提升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步骤;利用一轮复习教学进行大单元架构,通过点—线结合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以“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为例,通过教学设计,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通过主题探究,实现学生历史观的塑造,让历史课堂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
[關键词] 大单元教学;一轮复习;基础知识;主题探究;能力提升
初中历史一轮复习是初中历史备考中的重要环节,如何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单元整体复习并达成教学目标,是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考虑学生学习基础的情况下,通过主题研究的大单元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实现历史核心素养的塑造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大单元教学理念下的单元复习,不能仅仅就本单元内容进行讲解,而要将单元置于大单元视角下,通过单元的整体讲述,让学生看到一幅幅世界文明的历史画卷,看到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看到人类制度的演进历程,感受到文明的多样性、人类创造的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深刻地理解古代世界为今天人类文明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简言之,大单元教学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本文以“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为例,呈现大单元教学下的主题教学建构过程。
一、把握教学的整体方向,确定教学主题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精选最基本的史实,展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学习。”[1]用更简单的语言来描述,就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点—线”结合的设计思路。“点”就是具体发生的历史史实,“线”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通过“点”来理解“线”的发展规律。这里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进程”就是“线”,将其作为一个大单元教学,则可以把整个人类历史囊括其中,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去看待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个历史事件。放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就是一条“线”,将其作为一个大单元教学,就是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
在复习课伊始,通过《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中一段概括性的语言向学生展现了这一时期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的地位及面貌,以此打开学生的思维广度,审视这一时期对“多元一体的国家”所发挥的重大作用。通过对单元概述部分内容的精读,引导学生从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的角度审视民族交融的历史,形成大历史观。学生逐渐形成这样的观念: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重要时期,民族政权并立,但最终走向国家统一;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东汉以后出现的经济重心南移情况,到南宋时期完成,伴随而来的是社会生活的繁荣、文教事业的发达、市民阶层的扩大、科学技术的踊跃出现,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大跨步阶段。
这样的主题确立,就让学生有了一个大的架构和高的视角。将整个中国历史看成一个整体去理解,有了一个整体的方向,一个大的主题,然后通过一个个的史实去展现这一主题,体现人类发展的基本进程。而史实的选择也不能烦杂,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包罗万象式和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内容,不适合成长中的学生进行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囊括式”编排向“精选式”编排转变。
二、依据主题合理取舍,确定教学内容
既然确定了本课的主题,接下来就需要对主题内容进行取舍了。教材采用“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这样的标题,彰显了历史在这一阶段的时代特征。因此,在本单元复习过程中,试图从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两方面来呈现其在整个中国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本单元包含8课内容,如果面面俱到,必然会使讲解囿于课堂时间而浮于表面,且难以体现历史主题。在七年级开始学习时,为了全面展现这一时期的发展状况,选取点滴历史现象进行展示,让学生对这一时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但进入初三一轮复习后,如果还这样面面俱到,以基础史实为标准进行讲解,就有失偏颇了。大单元教学,就是为教师教学提供一种可选择性,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围绕主题的取舍,培养学生的大历史观,以宏观地看待历史现象。
学生通过单元目录,总结本单元的重要知识点:“北宋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辽宋夏金政权并立”“元朝时,各民族间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东西方交流得到加强”,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与这些少数民族密不可分。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将重点放在“民族关系发展”。不同民族的人们走出了自己的封闭狭窄的生活圈,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接触了另一种风格迥异的不同生活、不同语言、不同风俗……从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丰富了本民族的生活。[2]学生认识到民族交融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价值观,增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意识。同时以此为基础,理解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都为中华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各民族的相互交融,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由此,围绕主题,本单元8课内容就围绕一个大主题——“民族交融”,一个小主题——“社会变化”进行,并在教学过程中依循这两个主题引导学生论证,而内容繁多、时间紧迫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标
1.史料研读,问题深入
“教师要将哪一水平作为学生达成点,要理解和认识两个关键点:一是‘情境,即在分析不同情境下的问题时,学生展现出不同的素养水平;二是‘维度,即在基本相同的情境中分析情境问题时以深度的加深或广度的拓展这两个维度来呈现不同的素养水平。”[3]教学中通过对历史情境的再造、复现等形式,使学生可以近距离感受到历史的真实,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其思考,从而掌握知识和锻炼能力,并最终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比如在本复习课伊始,就呈现《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中的一段话:
这一时期历时三百七十余年。虽然全国有多个政权并立、战争此起彼伏,但汉族、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都呈快速发展之势……迈向中国封建社会的新阶段,文明达到新高峰。
这段简明扼要的评价,可以很快将学生带入这一历史时期,让学生对这一时期有一个总体的感知,同时对这一时期充满好奇感:这一时期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各民族之间呈现怎样的一种状态,社会经济如何发展?学生可以充分调动知识储备,回忆所学知识,建立史料与教材之间的链接,同时在脑海中建构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本单元的复习,不断完善知识体系,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真谛。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因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革,任何一个朝代的统治者都是在前朝的基础上设立自己的行政区划制度,并给予调整,最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本课中分别呈现三张图片: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和元朝的行省制。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演化过程说明地方行政制度设置越来越细,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控制加强。
除了原始史料呈现,对辽宋夏金政权的并立,通过图示演绎,问题探究,实现空间与时序的双结合。在本课中,“民族政权从并立走向统一”是一个重要的线索,为了实现时间和空间的双结合,既体现历史的时序性,又体现政权之间并立的空间感,可以通过示意图的展示,以问题探究的方式提高学习成效。
通过图示演绎,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层层递进提问,让学生依据教材知识并结合图示,认识到这一时期虽然民族政权并立,但民族之间已经开始打破彼此隔绝的状态,走向交融,最终为多民族国家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历史课堂中的问题设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来解释历史现象,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养成根据表象看历史实质的能力。
2.学生活动,丰富形式
初中学生对于知识、对于社会充满了好奇与渴望,但又不愿意被动接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学生活动,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法与学法的统一,真正达到教学效果。在本课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讲述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探究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的使用,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多种学生活动,可以转换学生的思维能力,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比如对于“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课的重点。如何用简单的方式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呢?本课采用判断对错的方式,让学生深入阅读教材内容,然后对“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做出正误判断。学生不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细阅读,还需要对教师的表述进行辨析,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其表述进行解释。经过这三个过程,学生对于这一政策就达到了理解的层次。这种方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把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把感性的问题理性化,以此达到教学效果。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还可以通过连连看的方式,让学生回顾基础知识,找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并通过呈现地域变化,让学生理解北方经济比重越来越轻,南方经济越来越重,最终使得经济重心在南宋时完成
南移。
除此之外,本课中还通过学生自主复习,以填空题的方式完成知识框架的梳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厘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史料研读,在历史情境中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历史的真实,调动起他们的情绪和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引发他们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其实,无论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必須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只有学生受到启发,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且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才是一堂真正的好课。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史上,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的辉煌成绩,是由各族人民在斗争与交流过程中慢慢形成的。民族间的交流,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是激励我们为祖国、为民族发展进步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力量。历史教师应站在历史的角度,用历史的方法让爱国主义渗入。在本课,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尽可能通过详尽的史料,将每一个问题放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深入、具体、生动的展示与讲解。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从多角度思考历史现象,探究历史问题,深入历史理解,提高历史解释能力,感悟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培养家国情怀,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从而立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四有”青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萧平汉.论民族战争在民族融合中的历史作用[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7(1).
[3]邓焰,林榕.立足生情,多元发展——初中历史区域主题式课程的建设[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4).
姚宜辰 江苏省南京第五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