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护理管理小组在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2021-11-25王莉乔南蔡婷婷
王莉,乔南,蔡婷婷
(信阳市中心医院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河南 信阳 464000)
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属临床常见病症,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RF)为AECOPD常见且严重并发症,患者临床多表现为咳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若患者病情未获得有效干预,随病情恶化,可造成机体肺功能下降,严重者可导致死亡[1-2]。机械通气为临床针对AECOPD合并RF患者常用治疗方式,可有效为其提供呼吸支持,但在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同时,会改变机体脏器血供、呼吸生理功能,从而引发多种并发症发生,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等[3-4]。研究发现,将风险管理护理干预策略应用于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护理管理中,可有效降低VAP发生风险、提升护理质量[5-6]。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收集104例AECOPD合并RF机械通气患者,旨在探究风险护理管理小组应用价值。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经信阳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信阳市中心医院104例AECOPD合并RF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经临床体征、症状、胸部X线、CT、肺功能检测等确诊为AECOPD合并RF;(2)行机械通气治疗;(3)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认知障碍;(2)伴恶性肿瘤;(3)严重器质性疾病;(4)精神疾病史;(5)全身免疫性疾病;(6)昏迷。按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观察组男29例,女23例,年龄48~78岁,平均(62.94±4.77)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3~27.2 kg·m-2,平均(22.62±1.49)kg·m-2。对照组男27例,女25例,年龄47~77岁,平均(61.87±4.72)岁,BMI 18.6~27.5 kg·m-2,平均(22.92±1.51)kg·m-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1.2.1对照组 接受常规护理干预。(1)体位引流(每次间隔2 h),依照患者肺部平片及自身耐受性进行体位引流,可选择体位如俯卧位、脚高头低位、侧卧位等,15~30 min;(2)扣肺(每次间隔2 h),从下到上,从外到内叩击肺部,每个肺叶1~3 min,持续5~15 min;(3)机械震颤(频率≥200次/min),震颤时间、持续时间同扣肺;(4)膨肺吸痰,吸痰时护理人员需对其手动膨肺,并通过床边肺功能仪监测,潮气量控制范围为20~30 mL·kg-1;(5)严密监测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若有特殊情况,及时上报主治医生,对症处理;(6)遵医嘱,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并告知其遵医嘱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持续干预至出院。
1.2.2观察组 于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风险护理管理小组护理干预。(1)建立风险护理管理小组,成员包括1名护士长、5名责任护士,护士长(组长)负责对小组成员培训,内容护理风险管理定义、方法、流程、实施原则、目的、意义、相关注意事项等,并列举临床常见风险事件,要求组员严格依照风险管理程序施护,培训结束后,展开统一考核,针对不合格者,给予“一对一”指导,直至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2)定期召开护理风险管理分析会,加强责任护士风险管理意识,提高其业务能力,每月1次,小组成员需共同讨论、协商并归纳护理干预过程中常见风险事件,积极识别并评估风险,总结既往所发生风险事件缘由,分析所存风险因素,如疾病所产生因素、患者自身因素、环境因素、护士因素、治疗药物所产生因素等,并积极寻找系统及流程所存风险,通过“头脑风暴法”、查阅高质量数据库、结合自身护理经验探讨完善防范措施,改进干预方案。(3)完善制度,针对医疗用品(一次性),需做到一用一丢弃;分类收集并存放医疗废物,以避免丢失、扩散或泄露;对患者施护时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实施操作,降低VAP发生风险;定期更换患者呼吸机所用螺纹管,并对吸痰器、湿热交换器定期检查。(4)干预措施落实,组员需密切观察、动态评估患者病情进展,依照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干预,如:①加强氧疗护理,针对轻度缺氧者,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针对重度缺氧者,给予高流量吸氧,同时将敷料垫于吸氧面罩下,预防面部压力性损伤、漏气;②每日定时对病区空气进行消毒处理,并保持温、湿度恒定,依照患者痰液黏稠度,给予相应气道湿化干预,此外,需注意每次为患者吸痰后,积极评估吸痰效果;③严格执行手卫生,护理人员在接触患者或实施护理操作前后,需严格依照消毒流程进行消毒;④预防长期卧床者压力性损伤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如协助患者床上肢体按摩等;⑤加强患者营养管理,针对可进食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类食物,保证其机体营养状态及水分供给,针对需喂食者,注意预防误吸,针对无法进食者,遵医嘱给予肠内、肠外营养干预;⑥在采集患者血液后,需对其枕头及时消毒,建立安全管理措施,严格遵循三查七对原则执行护理干预措施,针对所出现风险事件或问题做到及时上报、处理,如误吸窒息等;⑦合理掌握患者用药时间,每月跟踪评估、评价,形成完善管理流程,针对安全隐患,组员需共同查找原因,采取相应对策,每项风险管理项目需专项管理员。(5)加强责任护士业务培训,为责任护士普及ICU护理风险管理法律法规培训,增强其风险管理意识;识别干预流程危险因素,并加强责任护士实践操作、服务意识及沟通技巧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加强预防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强调无菌操作重要性及必要性;每周组织开展业务讲座,以提高责任护士专业护理技术水平;鼓励责任护士深造及继续教育,对刚入科室护理人员实施专人带教,建立高年资责任护士与低年资护理人员帮扶模式,并依照具体情况制定相应培训计划。持续干预至出院。
1.3 观察指标(1)两组护理质量,以信阳市中心医院自制《护理质量评估量表》评估,分为护理操作熟练性、服务态度、消毒隔离质量、病房管理、医疗环境5个维度,每个维度满分100分,分值越低,护理质量越差。(2)两组护患纠纷发生率,护患间存在肢体或言语冲突,护士长负责记录。(3)两组意外事件发生率,包括管道堵塞、窒息、坠床、遵医嘱错误等。(4)两组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7]评分,包括生理维度(5项)、心理维度(10项)、社会维度(8项)和环境维度(7项),采用Likert评分法,分值共30~120分,分值越低,患者舒适度越差。(5)两组VAP发生率。
2 结果
2.1 护理质量评分观察组护理操作熟练性、服务态度、消毒隔离质量、病房管理、医疗环境护理质量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分)
2.2 意外事件发生率及护患纠纷发生率观察组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意外事件发生率比较[n(%)]
2.3 护患纠纷发生率及VAP发生率观察组护患纠纷发生率和VAP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患纠纷发生率及VAP发生率比较[n(%)]
2.4 患者舒适度观察组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社会维度和环境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GCQ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近年来,受大气污染等因素影响,AECOPD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8-10]。且多数AECOPD患者合并有RF等症状,具有病情重、病情复杂、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11-13]。临床医护人员在对其干预过程中,可因多种不确定因素间接或直接损害到患者,引发意外事件,从而增加护患纠纷[14-15]。临床应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避免对患者产生损害。
护理风险管理是一种创新型护理管理模式,主要用过建立小组,学习相关护理技巧,针对可预知风险事件总结、分析并制定应对措施,将其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有助于增强医护人员风险意识,降低意外事件发生风险率[16-18]。本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护理操作熟练性、服务态度、消毒隔离质量、病房管理、医疗环境护理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意外事件发生率、VAP发生率、护患纠纷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由此表明,风险护理管理小组模式应用于AECOPD合并RF机械通气患者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及护理工作满意度,降低VAP发生风险,减少护患纠纷及意外事件发生,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1)干预前,通过组建小组,一同学习相关技巧,并实施统一培训及考核,利于护理质量提升;(2)定期组织召开安全分析会,分析、总结护理系统及流程中所存风险及不足之处,针对具体情况制定防范干预措施,有助于不断提升医护人员风险意识;(3)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如定期更换螺纹管、规范各项护理环节、遵医嘱以无菌技术操作对患者实施气道护理,进而有效降低VAP发生风险;(4)积极落实风险管理相关制度及措施,针对可能出现风险问题建立措施及预案,提前对危险因素进行有效规避,进而可有效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此外,本研究数据还显示,观察组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社会维度和环境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提示风险护理管理小组应用于AECOPD合并RF机械通气患者有助于提升其舒适度。这可能与患者VAP发生率低、整体护理质量提升等因素有关。
综上,风险护理管理小组应用于AECOPD合并RF机械通气患者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及意外事件发生,降低VAP发生风险,提升患者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