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自我管理能力与自我效能的关系
2021-11-25武玉波
武玉波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心脏外科重症监护室,河南 郑州 450000)
心脏瓣膜病主要是由于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狭窄等因素导致的心脏疾病,可改变患者心脏血流动力学,致使患者出现心悸、倦怠、疲乏、活动耐力降低、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危害患者健康[1]。心脏瓣膜置换术是临床治疗心脏瓣膜病患者的重要手段,主要是采用人工生物瓣膜或人工机械瓣膜替换受损的心脏瓣膜手术,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脏功能,而术后维护好心脏功能,对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2]。因此,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做好自我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我能力的评价与认知,主要指对自身能否实施某一行为的期望[3]。自我效能越高的患者应对疾病康复的信心越强,利于改善患者健康行为,长期控制疾病,可见自我效能可能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存在一定关系。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自我管理能力与自我效能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方案经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的98例心脏瓣膜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成人心脏瓣膜病超声心动图规范化检查专家共识》[4]中心脏瓣膜病相关诊断标准;(2)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3)具有一定阅读、理解能力,可配合完成相关问卷调查;(4)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异常或认知障碍;(2)合并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他类型心脏病;(3)合并恶性肿瘤或其他重症疾病;(4)丧失日常生活能力。9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中男51例,女47例;年龄29~68岁,平均(49.52±8.73)岁;病程9个月~5 a,平均(2.76±0.58)a;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45例,高中28例,高中以上25例;经济状况为年收入<3万36例,年收入3~5万33例,年收入>5万29例;医疗付费形式为自费9例,新农村合作医疗41例,职工医保35例,城市居民医保13例。
1.2 评估方法
1.2.1自我管理能力评估 手术1周后,采用慢性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hronic disease self-management study medsures,CDSMS)[5]评估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91,重测效度为0.90,包含维持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自我效能、药物管理、服药依从性、症状管理等维度,共1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3级评分法,分为“不同意、同意、完全同意”3个选项,分别计1、2、3分,总分30分,评分越低则自我管理能力越好,其中评分在0~10分的患者视为自我管理能力优秀,评分在11~19分的患者视为自我管理能力一般,评分在20~30分的患者视为自我管理能力差。
1.2.2自我效能评估 手术1周后,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6]评估患者自我效能,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7,重测效度为0.83,共包含1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4级评法,分为“极不符合、不符合、符合、极符合”4个选项,分别计1、2、3、4分,评分越高则自我效能越高。
2 结果
2.1 自我管理能力9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CDSMS评分为(14.52±3.08)分,总体自我管理能力一般。不同性别、年龄、个人收入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CDSM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及以上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高于高中以下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特征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CDSMS评分比较
2.2 自我效能9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GSES评分为(5.16±1.43)分,总体自我效能一般。
2.3 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的关系经一般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CDSMS评分与GSES评分呈负相关(r=-0.412,P<0.001),即自我效能越高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优秀。
3 讨论
自我管理是个体通过改变自身行为来增进或保持机体健康的活动,自我管理能力优秀的患者往往可调节自我情绪、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疾病康复;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患者往往采取较为消极的态度,逐渐丧失治疗的信心,影响机体恢复[7]。本研究结果显示,9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CDSMS评分为(14.52±3.08)分,总体自我管理能力处于一般水平。因此,积极寻找影响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自我管理能力的相关因素,并及时采取对应干预措施,对维护患者术后健康意义重大。
在健康方面,自我效能主要表现为个体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决心及追求健康的信念[8]。本研究结果显示,9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GSES评分为(5.16±1.43)分,总体自我效能一般。分析其原因,心脏瓣膜病患者病程较长,病情反复发作,易使患者出现焦虑、担忧等情况,影响其康复信心,降低自我效能。自我效能可对自身潜能产生较大影响,可通过选择、认知、动机、情绪反应等方式对个体产生作用,影响个体的思维模式、个人动机及行为目标,可决定个体面对挫折的处理方式[9]。本研究结果显示,高中及以上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高于高中以下的患者,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患者获得疾病相关知识的渠道更广,且更易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面对疾病,故而自我管理能力较高。本研究经一般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CDSMS评分与GSES评分呈负相关,提示自我效能越高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好。究其原因在于,自我效能较高的患者对问题具有积极的认知,往往将疾病、健康问题归于自身原因,该思维模式可提高患者动机水平,调动其自身潜能,促使其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实际情况,改变不良生活及饮食习惯,建立健康行为,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10]。而自我效能较低的患者面对困难与挫折极易产生自我怀疑,降低对自身的要求,放弃努力,影响健康行为的建立,降低其自我管理能力。对此建议,临床应向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详细讲解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保持长期用药及健康生活行为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并向其分享治疗成功的案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帮助患者认识自我管理的责任、挖掘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其由被动接受治疗转变为治疗提供者,促使其主动参与自我管理过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自我管理能力与自我效能密切相关,临床可通过提高患者自我效能以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