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联合臭氧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2021-11-25徐露露赵文胜朱国能姜铁军杜鑫丹
徐露露 赵文胜 朱国能 姜铁军 杜鑫丹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颈椎间盘髓核组织突出甚至纤维环破裂,压迫脊神经或脊髓引起的一系列综合征。目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有保守治疗、微创介入治疗及开放手术治疗三种手段,其中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作为微创介入治疗的一种方法,具有创伤小、有效率高及安全系数高等优势[1],故在疼痛科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臭氧具有消炎止痛作用[2],但目前臭氧在颈椎间盘中的应用研究尚少。本研究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联合臭氧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通过其对疼痛评分和炎症指标的影响来探讨更具优势的治疗方案,为后期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 年3 月—2021 年3 月在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疼痛科因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行病变椎间盘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或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联合臭氧消融术的患者65例,按照所采取治疗的方式将其分为复合组36例和单纯组29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件号:【2021】快审(127)号。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存在颈肩部疼痛,伴或不伴有上肢神经根性麻木等症状;(2)经CT 或磁共振诊断为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且与症状相符;(3)经保守治疗至少3个月后症状无缓解且同意接受微创手术治疗;(4)患者病例资料完整,术后能被追踪随访。排除标准:(1)椎间隙高度缩窄1/3 以上、纤维环及后纵韧带破裂、骨性椎管狭窄、椎间盘钙化;(2)颈部外伤骨折、结核、肿瘤患者;(3)不能进行正常语言沟通交流。
1.3 治疗方法患者入CT 室,开放静脉,心电监护,去枕仰卧位,肩下垫枕。经CT 定位扫描确定病变椎间盘水平,根据CT 断层图像设计合适进针路线,避开食道、气管和血管的断层,确定进针的角度、深度,CT 光标线在体表投影与定位器的交点为穿刺进针点,从突出部位的对侧进针。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麻,按事先确定好的角度及路径进针,穿入病变椎间盘后1/3,拔除穿刺针,放入低温等离子射频刀头,连接ForeMed 360 等离子机(方润医疗器械科技有限(上海)公司),再次CT 扫描确定针尖进入突出椎间盘所在位置无误后,将能量调至1 档,轻踩消融踏板,患者无不适即将能量调至2 档,踩压消融脚踏,轻柔旋转等离子刀头在3、6、9、12 点位置各消融一次,每次大约12s,再踩压电凝踏板10s 进行凝固,最后扫描可见椎间盘气化现象。此时单纯组拔除等离子刀头及套管针,复合组通过套管针向椎间盘注入40μg/mL[3-4]臭氧3mL[5-6]后拔除穿刺针。覆盖纱布,术后去枕平卧12h。
1.4 观察指标(1)术前、术后3 天与术后1 个月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7](VAS),0 分为无痛,3 分及以下为轻度疼痛,4~6 分为中度疼痛,7~10 分为重度疼痛。(2)术前及术后72h 的血沉(ESR)、C 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WBC)计数。(3)两组患者伴随症状发生情况。(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服从正态分布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对于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描述。计数资料用频数和构成比描述,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 确切概率法比较组间差异。结果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和手术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VAS 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天及术后1 个月两组患者VAS 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仅有术后第3 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术后VAS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术后VAS 评分比较(分,)
注:复合组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联合臭氧消融治疗;单纯组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VAS 为视觉模拟评分;与同组术前比较,aP<0.05;与单纯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3 两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术后炎症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沉、CRP 及白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h 两组患者上述炎症指标均较术前增高(P<0.05),而复合组增高程度明显低于单纯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前术后炎症指标比较()
表3 两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前术后炎症指标比较()
注:复合组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联合臭氧消融治疗;单纯组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ESR 为血沉;CRP 为C 反应蛋白;WBC 为白细胞;与同组术前比较,aP<0.05;与单纯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4 两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伴随症状比较 术前伴上臂或手指麻木共有17例,其中复合组10例,术后麻木改善1例,有效率10%;单纯组7例,术后麻木改善1例,有效率14.29%,两组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2.5 两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复合组治疗期间发生声音嘶哑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8%(1/36);单纯组治疗期间发生椎间隙感染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5%(1/2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对于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应从保守治疗开始,除非存在严重的运动障碍需要立即手术。如果保守治疗3 个月后症状无缓解,则需要进行干预,但考虑到并发症和治疗失败的高发生率,开放性手术仍然是最后的手段,在此之前可以考虑经皮穿刺技术[8]。本研究所采用的低温等离子射频联合臭氧髓核消融术即为其中一种方法。与靶点射频热凝技术所达到的高温(80~90℃)不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可以在40~70℃下完成组织的切割止血、组织消融、皱缩等功能,极大地减轻了对周围组织的热损伤,有效保护重要组织结构,大大提高手术安全性[1]。本研究结果显示,65例患者均未出现热损伤并发症,并且治疗后的疼痛评分均显著降低,体现了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而两组患者术后上肢麻木症状改善均不明显,且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考虑麻木症状为神经压迫性损伤病程长,损伤的神经需要较长时间修复,即使予以松解后,仍可持续出现感觉异常,与Chen 等[9]的实验结果一致。
臭氧是一种强氧化性的气体,具有抗炎抗感染、止痛镇痛等作用,将其注入椎间盘能分解髓核内的前聚糖,使髓核变性、坏死及缩小,减少髓核突出造成的压迫及化学刺激[2]。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术后炎症指标都较术前增高,考虑手术应激引起,但复合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单纯组,这正体现了臭氧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有利于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同时复合组患者术后第3 天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单纯组,可以认为复合组通过应用臭氧减轻了炎症反应,从而改善术后急性期的炎性痛,达到降低术后短期内疼痛评分的作用。臭氧消融椎间盘可随着时间的延长使髓核结构逐渐萎缩固化,3 个月时可以获得最理想的疗效[10]。本研究中两组术后1 个月VAS 评分显著降低,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考虑由于随访时间较短,尚未达到臭氧起效的最佳时间,故在较低的VAS 评分水平,两组未表现出显著差异。而李彤等[11]研究表明,与单纯等离子组相比,低温等离子联合臭氧组能显著降低术后1 周、1 个月及3 个月的疼痛评分。但其研究与本研究纳入的病例均较少,故后期仍需大样本长时间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低温等离子联合臭氧消融对颈椎间盘突出患者短期及长期的疼痛疗效。
综上所述,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联合臭氧消融术能有效缓解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症状,与单纯等离子消融术相比能更好预防术后炎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