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背景下皖西大屋民居适宜性保护利用探索
2021-11-25张笑笑钟杰陈欣然
张笑笑,钟杰,陈欣然
(安徽建筑大学,安徽合肥 23060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传统村落凝冻式保护导致老村持续衰败,建设性破坏异常严峻,传统民居中提供的日常生活设施和居住环境已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民居,因其空间形式与现代生产方式、生活需求存在的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而日渐衰败、破坏、消失。传统村落、民居是承载和体现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其活态化保护利用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文化支点。在保证传统风貌真实性及文化延续性基础上,实现传统民居宜居性保护及利用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皖西地区位于安徽省西部,与湖北、河南、江西三省接壤,包括安庆和六安两市,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3.9%。皖西地区传统建筑主要分布在六安市金寨县及安庆市岳西县、潜山县、宿松县一带,以“皖西大屋”为特色,是一种聚族而居的集合式民居。皖西地区属山地丘陵地貌,地处偏僻。由于民众缺乏保护意识,大量传统民居没有得到较完善保护,多数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环境受到较大影响,传统民居建筑的日常生活设施及居住质量和环境已无法满足使用者现代宜居生活的客观要求,村落空心化问题加剧、衰败严重,进而影响到皖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当下,探讨皖西传统民居的适宜性保护利用方式已成为当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依托和核心问题。
1 皖西传统大屋民居特征
皖西地区位于湖北、河南和安徽三省交界处,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形成了皖西传统大屋民居特色鲜明的建筑风格,反应了皖西传统民居在应对地形、气候、自然资源、地域材料和礼制的丰富经验及聪明才智。
1.1 选址特征
皖西地区地形以山地居多,变化复杂。大屋民居在选址的时候,大多按照背山面水的风水格局进行选址,建筑一般位于聚落中心区域,注重与山形地势结合,依山面水,形成山—屋—塘—田的“富”字形风水格局。这种布局不仅具有风水意义,也体现了传统大屋民居对于功能的重视。背部山体可以有效抵挡寒风的侵袭,保证建筑内部的气候适宜性;南面入口处场地开阔、日照充足;大屋门前常布有水池,因形状形同月牙得名“月池”,不仅可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同时可以保证大屋的消防需求;此外,大屋通过每一进逐级抬高的方式,减少施工土方量的同时,将等级最高的空间布置在最高点,大屋的等级序列关系展现无遗。应当说,皖西传统大屋民居巧妙地利用了地形高差,全面满足了彼时居民的居住生产生活以及精神需求(图1)。
图1 大屋的选址布局特点
1.2 平面形制
调研多栋传统大屋民居可知,无论是空间规模还是等级形制,大屋民居的堂屋都是最为重要的,是整个建筑群中装饰最豪华的部分,宗族中比较重要的家族活动如祭祀、会客等常在堂屋进行;空间布局上,堂屋乃整个大屋民居的中心,居于中轴线上。
随着人口增长、家族壮大,原有建筑纵向空间无法满足居住需求,建筑空间开始往横向发展。若大屋民居空间布局的主轴线为“干”,“干”的终点即为堂屋,由各个厢房和横屋围合而成的天井院则为“支”,供家族中晚辈居住使用;“支”部分交通空间成了“次轴”;主轴和次轴相互连接,主轴上的房屋通过厅堂和天井的前后串连加上两侧厢房的围合,形成完整的建筑空间;外侧的横屋及辅助用房多由狭长的天井连接;厨房、卫生间等其他辅助用房则大多布置在大屋最外侧(图2)。
图2 血缘亲疏在空间上的表达
从平面形制来看,天井是大屋的核心空间,多进多路的天井纵横组合;大屋主轴线布局为下堂—天井—中堂—天井—上堂;主屋两侧布置排屋作为厢房,可称做护厝,形成堂厢从厝式平面布局方式(图3)。
图3 大屋的平面型制分析
1.3 结构及装饰特征
1.3.1 结构特征。经实地调研发现,传统大屋民居承重结构多以抬梁式、穿斗式、插梁式、硬山搁檩式组合为主。其梁架构件形式多为“堆木架斗”,即支撑部分以梁枋堆叠的形式承托整个屋顶,像短柱这种在抬梁式建筑中常见的建筑构造则被省去,造型形式简洁,同时节省建筑材料;两侧有类似与隔架科的构架进行收头,起到固定构架作用。
有些大屋民居也会选取插梁与穿斗两种形式结合的方式满足构造需求。如王湾村古民居,将抬梁式或插梁式构架用于正帖构架中,两侧边帖采用穿斗式构架,除满足厅堂所需宽敞空间外,兼顾边帖构架的稳定性和空间布局的灵活性。此外,还有部分大屋在横屋或是附属房采用硬山搁檩式即檩条直接搁置在山墙上的承重结构,布局灵活,节约材料,亦能防御雨水对结构的破坏(图4)。
图4 大屋木构架实景
1.3.2 装饰特征。与徽州民居类似,皖西大屋民居装饰也以木雕、砖雕、石雕为主。
(1)木雕:大屋民居木雕朴素简约,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装饰部位主要分布在梁、枋、斗拱、撑拱等构件上,除此之外,门、窗、栏杆、挂落、天花等部分也会存在部分木雕。
(2)石雕:大屋民居主体结构多为木制,出于对木材保护及防潮考虑,柱础多为石质,且柱础根据不同位置雕刻不同图案;除柱础外,大屋入口处的抱鼓石、门枕石上也能发现雕刻图案。
(3)砖雕:皖西大屋民居砖雕主要分布在檐部、吻兽、挥头、门头、窗套、墙面等处,质地相对石雕柔软,图案丰富多样,生动别致。
(4)灰塑:通常以石膏为主要材料和颜色成型。在生产过程中,骨架用铁丝或竹棒制成,后用灰泥抹灰以使层厚,进而雕刻成所需形状,最后粉刷。皖西大屋民居灰塑主要使用在门头、屋脊、屋檐、山墙、屏头等位置。
2 皖西传统大屋民居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交通状况改善,皖西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新材料、新技术、新建筑形式对皖西地区传统大屋民居产生了巨大冲击。
2.1 空间闭塞,功能单一
皖西传统大屋民居空间相对封闭,往往为聚族群居,空间上虽等级序列严明,但已不符合现代社会生活方式需求;同时因缺乏相对独立的空间,在公共区域与私密空间存在界限不明、隔离不够、相互影响等问题,不符合当下小家庭居住要求。
2.2 建筑老化,受损严重
皖西传统大屋民居因使用年限较长,很多建筑在寿命上已濒临极限,日常出现漏损、倾塌现象,危及居住者的身心健康;有些大屋内部结构构件受损严重,房屋老化,屡屡修缮,使用者宁可重建更符合使用要求的新房屋;许多传统大屋加盖了一些额外附属空间,极大破坏了大屋的原有风貌,装饰上的木雕、石雕、砖雕等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2.3 设施陈旧,使用不便
皖西传统大屋民居惯用旱厕,缺乏充水、下水道和能分解处理粪便的设备设施,已无法满足现代人使用需求且对居住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现代建筑设施在皖西传统大屋民居中存在安装困难甚至无法实现的问题;用水方面,一些传统民居厨卫上下水实现困难或无法实现。
2.4 物理性能缺失
为满足防火防盗等要求,皖西传统大屋民居建筑外立面普遍开窗较少,或只开设通风换气用的小窗,这使得大屋的原有物理功能存在较大问题,首先表现为室内天然光环境条件差,天井成为采光的重要手段,但远离天井的空间则采光较差;由于建筑外墙甚少开口,围绕天井布局的房间只在单侧开窗,无法产生对流,不利于建筑内部的通风组织;且大屋民居内部功能紧凑,房间分布较多,连接不同空间的走廊较长且曲折复杂,交错纵横的关系自然不利于通风;梅雨季节通风不畅,大屋室内常会出现闷热地面泛潮的现象,且建筑内过大湿度会导致木结构构件发生霉变,严重影响居住者舒适感。
3 皖西传统大屋民居适宜性保护利用建议
3.1 适宜性保护利用原则
3.1.1 尊重地域性。在寻求解决皖西传统大屋民居现状问题基础上,应遵循传承皖西大屋民居传统文化,同时适应现代生活功能需求的原则;对传统民居可做现代宜居性优化改造,同时应做到保留传统风貌。
3.1.2 注重宜居性。皖西大屋民居适宜性保护利用,应遵循适应乡村环境、适应原有建筑格局与结构特点、适应现代人需求的适宜性原则;在适宜性保护利用过程中,应当注重传承地域文化,延续地域特征,使大屋民居具有持久生命力;秉承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大屋民居进行宜居性优化改造,修复、缓解皖西地区大屋民居所遭受的损害,更有效延续大屋民居传统文化。
3.2 适宜性保护利用建议
3.2.1 空间功能更新。根据皖西大屋民居形制规整、规模较大、内部房间数量多的特性,考虑对大屋民居空间进行整合更新及改造以提高功能空间的适用性及弹性。如大屋民居传统厅堂空间可通过功能置换方式改造成符合现代人使用需求的公共活动区域,即便承担的功能有所改变,但其传统地位及价值仍在延续;再如天井空间,既可以作为一个单元的室内空间,也可以考虑将其改造为不同功能的过渡空间;又如厢房,因尺寸较小,可考虑通过改造将相邻两间厢房合并成一个较大且完整的空间;总的原则是在增加大屋民居内部空间丰富多样性的同时,提高居住的舒适度。
事实上,传统大屋民居大多只有起居空间、会客空间、餐厨空间,建筑内没有卫生间,用餐大多在厨房,并无适合读书写字、休闲娱乐的空间,相对具有私密性的个人空间更无从谈起。因此,根据现代人需求将功能进行更新重组,在民居内合理安排相应空间,或进行一定的补充,是提高皖西传统大屋民居空间功能现代适用性的合理必要手段。
3.2.2 建筑质量提升。针对实际调研过程中居民反映的结构构件经多年侵蚀出现的糟朽、破损,及整体塌陷等状况,考虑从基础到屋架再到墙体进行保护性修缮及加固,进而考虑对楼梯、卫生间、屋檐、楼板等节点进行优化,以全方位提升建筑质量。
采取水泥砂浆填缝和增补石块结合的措施达到基础加固效果,使所有石块构成一个整体,提高基础的完整性;整修屋架,将已经腐朽、被虫蛀的木材部分替换为新木材;对重要部位采取局部加强、增强结构构件辅助支撑的处理方法,可在柱旁、梁下增加竖向或水平支撑构件;室外采取水泥砂浆填缝和补砖块结合、室内采取添加新面层的方法,增加墙体稳定性,提升建筑质量。
节点优化方面,考虑采用装配整体式楼梯提高结构稳定性;在原有楼板基础上现浇混凝土楼板及面层做法增强楼板结构安全及稳定性;安装由砖混结构组成的独立式卫生间,防止墙体受潮和漏水,同时局部加固大屋承重结构。
3.2.3 现代设施引入。现代社会生活中,传统大屋民居除空间、功能、结构等方面存在不适宜现代生活需求的问题外,设备设施方面亦存在同样的问题。在保留大屋民居传统文化和传统风貌的同时,考虑引入采暖、制冷、洗浴、卫生、厨炊等现代设备,如将现代卫生、洗浴设备引入,改造卫浴环境;改造厨房,将水、电等管线以及现代厨炊设备引入厨房;引入太阳能技术,节省能源,打造良好舒适的室内居住环境。
3.2.4 物理性能改善。皖西传统大屋民居天井具有增加采光、通风换气、聚水生财等物质及精神的双重功用。现代社会生活对采光、通风、排水等有更高的要求,可考虑对大屋民居的天井进行改造,将其封闭,保证采光的同时节约能耗;可在天井内植入小景观,提升民居内局部小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4 结语
在当下国家“乡村振兴”政策扶持及现代生活方式不断革新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民居作为中国广大乡村最重要的组成要素,其保护及更新是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迫切需求。皖西传统大屋民居作为皖西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探讨其适宜性保护利用策略及方法亦是延续皖西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调研总结皖西传统大屋民居地域特征及现状问题,了解居民诉求,在传承地域文化和保护民居传统风貌的前提下,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探索皖西传统大屋民居适宜性保护利用方式,以期为今后传统民居传承延续和活态发展提供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