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女排职业伦理属性研究

2021-11-25

少年体育训练 2021年5期
关键词:郎平中国女排女排

郑 璐

(北京教育学院,北京 100120)

职业起源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人类通过长期从事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从中获取主要生活来源的职业活动,逐渐表现出自我能动性,形成了一定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不同文化背景下理解的职业精神有其各自独特的内容,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著名讨论,揭示了西方文化中将职业劳动、努力工作视为天职的职业精神。不同职业也有着不同的职业精神,如中国自古以来各行各业都讲究一种追求的“道”。但不同文化、不同职业所形成的职业精神,都意味着从业者的一种责任、义务和规范。

运动员职业的产生要追溯到1857年在英国成立的世界上第一家职业足球俱乐部—谢菲尔德FC。从此,职业运动员应运而生,相伴而来的是体育职业特征的精神与操守,以及从事这种职业应该具有的精神、能力和自觉凝聚成了一种体育精神。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体训班”(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的前身),一举确立了中国运动员这一群体的职业地位。在当时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体育与国家被紧紧地绑在了一起。党和政府需要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表现来振奋民族精神、唤醒民族意识、维系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因此,“为国争光”成为当时中国运动员职业精神的核心体现,具体内涵表现为较强的国家、集体荣誉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严格要求、不断超越自我、永无止境的执着精神及永不服输的韧劲;经得起外界金钱物质的诱惑,具有较强自制力及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在这种职业精神的熏陶下,造就了代表着“中国女排精神”的郎平、陈招娣等一批世界冠军。与此同时,社会大众也被运动员的职业精神所感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女排精神”的热潮,积极支持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从那时起,“女排精神”就成为我国体育职业精神最好的诠释。

我国职业体育发展较晚。1996年,由中国排球协会组织举办的中国男子排球联赛和中国女子排球职业联赛正式拉开了中国排球职业化的序幕。随着中国体育的聚力转型,新时代中国体育的发展正在逐步摒弃和走出只重运动成绩的基准和模式,逐渐远离“唯金牌论”的年代,走向让更多人参与其中的大体育模式,体育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意义。由此,中国体坛呼吁和鼓励优秀运动员要有“榜样的力量”,要做“全面的体育人”,要具备高尚的职业精神。

1 女排精神的核心内涵:职业精神

自1981年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至今,中国女排用中国女性独特的坚韧、智慧和勤劳不断地创造着奇迹,其所创造的女排精神也被赋予了各种内涵,如团结奉献、积极创新、科技支持等,但正像郎平所言,女排精神其实很朴素,首先就是一种想把女排这个事业“做得最好”的职业精神。

1.1 敬 畏

排球运动于中国女排姑娘而言,早已由最初一项不太激烈的游戏升华为一项充满职业敬畏感的事业。女排姑娘的职业敬畏感主要体现为对职业的热爱与忠诚,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荣誉感,并以最大的热情投入训练和比赛中。

从表层看,这只是运动员表现出的一股子狠劲、一股子拼劲;从更深层看,这体现了女排对比赛、对排球的敬畏,也是一种把职业当作事业的敬畏。在一定程度上,女排姑娘表现出的这种“球比天大、球比命大”的职业敬畏感正是马克斯·韦伯笔下的“天职”,将排球从一种职业转向 一种生命志业,如同“掌握了生命之弦的魔神”,用生命诠释对职业的热爱,以及对自我生命的修行与成全。

1.2 勤 奋

韩愈有言:业精于勤荒于嬉。技能是通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被称作“瓶颈期”或“高原期”。对此,除了教练员积极纠错指导外,还应通过持续不断的刻意练习才有可能明显地提高水平。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艾利克森在分析了体育、音乐、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中杰出人物的成长经历之后得出结论:只有在刻意练习下的一万小时理论才有用。

由此可见,训练的质量对运动员本身以及整支队伍的技战术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历届中国女排始终将训练奉为第一要务,驰而不息的艰苦训练似乎已经融入了中国女排的基因。新时代的女排姑娘同样继 承了前辈们刻苦训练的优良作风。例如,里约奥运会,惠若琪凭借场下魔鬼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带伤出战为球队攻守两端分担压力。

1.3 卓 越

业必贵其专精。几乎任何一个领域,做事情都有专业和不专业之分。业余运动员和专业运动员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是否具备专业素养,具体体现在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等方面。

一方面,是否具备专业素养体现在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以及是否能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完成知识迭代。2013年,郎平执教国家队,立即引入了美国康复师和医生,组建一个国际化的团队,这样做是对过去相对陈旧的训练和康复理念一次颠覆性的改变,几乎禁止了高强度负重深蹲练习,还要求医生和康复师对每一个运动员的身体情况做细致的医学测试,然后根据每个运动员的指标制订相关的训练计划。具有专业素养的团队会持续对职业行为习惯进行校正,运动员也会在动态中持续进步。

另一方面,是否具备专业素养体现在是否具有稳定的职业技能。业余排球运动员与职业排球运动员之间的差别并不在于前者不能打出好球,而在于业余排球运动员没有能力持续打出好球。准确而有攻击性的发球,有可能给对方造成杀伤,但发球的第一原则是保持稳定性。例如,北京奥运会时,古巴队的跳发球虽在力量和速度上占据一定的优势,但失误率高,稳定性不如我国。经过严格的专业化训练,排球在女排姑娘的手中已然幻化成海德格尔手中的“锤子”,极具稳定性。中国女排姑娘所呈现的稳定的职业技能,成就出对排球的上手状态。

1.4 钻 研

达到上手状态的女排姑娘凭借的是对排球运动的热爱与钻研,这与各个行业所倡导的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工匠精神的核心不是要创造什么,更不是一定要生产出多么伟大的产品,而是一股对事业不断钻研、追求卓越的伟大力量,是一种对专业持之以恒的投入与专注。中国女排正是用创新性思维、全新的技术与方法、孜孜不倦地钻研专业上的种种难题。

中国女排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郎平将主教练的工作精髓概括为琢磨。中国女排把研究当作一种态度。在狠抓训练和管理的同时,中国排球界也十分重视科研在提高运动水平中的作用。例如,1977年排球运动规则修改后,中国有关教练员和科研人员根据女队攻防相对平衡、反击机会多的特点,充分利用新规则“拦网后仍可击球3次”的特点,创造性地发展了“快速反击”战术,使中国女排开始在技战术打法上走在了世界的前面,为日后铸造“五连冠”的辉煌业绩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 女排职业精神的具体呈现:尊重客观规律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观点。万事万物都有其客观规律和趋势,掌握这种规律和趋势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游刃有余还合乎目的。排球运动是一种综合了生物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心理运动、社会运动的复杂运动,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中国女排的成功不仅是靠顽强的意志和伟大的精神,还靠领悟、掌握和运用了排球运动的规律。所谓女排精神的核心内涵就在于职业精神,新时代中国女排职业精神最突出的体现就是尊重客观规律,顺应和运用客观规律,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

2.1 尊重排球运动的规律与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排球运动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和竞赛规则的不断修改完善以及运动员技能和体能的提高,女排团队在技战术方面持续迭代,形成了排球运动技战术发展的螺旋式递进。

郎平自2013年第二次接手中国女排后进行的一系列符合排球运动规律的专业化改革,其中,技战术的持续创新,复合型保障教练组以及男子化潮流为人津津乐道。郎平一上任就提出“大国家队”战略,尽可能让国家队容纳更多人才。不再像过去那样只集中十几人训练,而是从各地方俱乐部多征召球员,扩大规模(包括教练员),每次集训的名单都在二三十人以上,在联赛中表现出色的年轻球员几乎都获得了到国家队一试身手的机会,这让她们迅速成长起来。

当代竞技体育特别是像排球这样的集体项目的竞争,已经不再简单是运动员自身的硬碰硬,而是一个复杂系统之间的较量,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是不可或缺的复合型保障;或者说,对中国女排而言,技战术的持续创新与男子化趋势迎合了当今世界排球发展的趋势,但真正让这些先进理念“落地”还要归功于复合型保障团队的构建。面对如此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一直在幕后默默地支持、协调和保障主帅郎平的各项工作,并且有计划、有步骤地组建管理一个包含教练员、科研人员、体能师、康复师和医疗人员的复合型团队。

2.2 尊重人的规律与需要

马克思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只有尊重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尊重人的才能,尊重人的尊严,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中国女排正是在尊重队员心理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建构了以因材施教、知人善用、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育人体系。

在高水平的排球比赛中,运动员不再单纯是体能、技术、战术的较量,比赛水平越接近,对运动员心理的较量、智能的较量就越为重要。中国女排姑娘正处在成年初期,也是由青年走向成人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女排姑娘在心理上基本处于安定状态,情绪上也趋于稳健,心理上也逐渐成熟。但是,心理上的成熟并不意味着社会性的成熟。由于成年初期虽然已脱离孩子群体,但尚不能完全履行成人的责任与义务,因此介于两个群体的边界,也被称为“边缘人”(marginal man)。其典型的心理表现是内心矛盾、抱负水平不确定和易采取极端立场。

心理辅导不仅可以帮助运动员克服恐惧、消除紧张,还能够帮助运动员消除疲劳、建立自信。在日常管理上,郎平倡导人性化、个性化,“取消22条军规”更是尊重成年初期女孩特有的心理活动和表现。在想象力方面,成年初期个体想象中的合理成分及创造性成分明显增加。换句话说,年轻女排姑娘的内心极为敏感,自尊心也很强。针对这一心理发展特征,在平时训练的时候,郎平采取了模糊主力和替补概念的训练方式,给所有人希望,给所有人上场比赛的机会。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总结概括孔子教学经验的时候,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孔子教育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禀赋、性格给他们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施以不同的教法,这就是“因材施教”。例如,执教女排期间,郎平继承了因材施教的优良传统。中国女排低迷之时,还只是国青女排主力的朱婷被郎平“破格”提拔进入中国女排一队,并迅速成为首发主攻。

3 结 语

人文与科技是人类文明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没有人文的科技是盲目的,没有科技的人文是脆弱的。对一个国家、民族,乃至一支优秀的球队而言,克服非此即彼的偏执心态,尽可能实现两者融合、交融,才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也是成功的秘诀。新时代中国女排遵循科学与人文统一的价值取向,由此彰显出女排“以道为基,以技为长,道技并重”的职业精神。

“技术”使运动员不断地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纪录,不断地向人类的极限挑战。然而,在技术洪流席卷一切的当下,也许更应清醒地认识到,运动的主体是人,将运动员的本能、激情、道德、理想视为技术化的“持存物”,将实践中的训练经验、团队生活中的人文关怀转变为可计算的技术参数,这必然会导致纯粹技术主义的完全侵入,从而丧失人的主体价值。基于此,女排团队高度重视技术助力与人文关怀的结合,教练员不但关注运动员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还给予运动员人文精神教育与人文关怀。

猜你喜欢

郎平中国女排女排
中国女排《夺冠》之路
中国女排:唯有拼搏,方能致远
女排精神,历久弥新
郎平:不信东风唤不回
郎平 希望中国体育注入更多科技动力
女排世界杯夺冠电视观后作(外四首)
中国女排:争夺奖牌往上冲
永远拼搏的女排精神
郎平:要带还带中国女排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