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体育院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提升对策研究
2021-11-25张力一翔
张力一翔
(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4)
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为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起着价值引领、行为导向等重要作用。但由于体育院校大学生特有的实际情况,使体育院校的思政课与普通院校思政课具有差异性。在体育强国建立以后时期,全面提升新时代体育院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成为当务之急。
1 新时代体育院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提升的必要性
1.1 新时代体育院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提升是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现实需要
2019年6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体育大学2016级冠军班全体学生回信称:“每当看到我国体育健儿在重大国际赛事上顽强拼搏、勇创佳绩、为国争光时,我从心里面为大家喝彩,新时代的中国,更需要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希望你们继续带头拼、加油干,为建设体育强国多作贡献,为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工作的亲切关怀,习近平总书记以体育强国点燃中国复兴新火炬的家国情怀,对青年特别是当代体育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殷切期望,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思政课建设和体育强国建设的高度重视。这使体育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有了更明确的指导思想。体育院校的思政课应着力于为党和国家培养建设体育强国的领军人物,培养具有“使命在肩、奋斗有我”之精神气韵的人才,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青年,要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因此,体育院校要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
1.2 新时代体育院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提升是新时代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时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更加迫切。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全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全面推进高校课程的思政建设。发挥思政育人功能,并对课程类别和专业的不同,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纲要》中提到,对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色和优势,研究育人目标,从而科学拓展专业背后的思政广度、深度和温度。特别是要在体育类课程中,要使青年人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格、健全人格、锤炼品格。
1.3 新时代体育院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提升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人才的必然要求
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创新是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回信精神的重要举措。国家各部门多次发布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文件,可见,党中央对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高度重视,对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深邃思考。全国体育院校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夯实思政课建设更是高度重视,搭建了全国体育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会,定期进行学术交流。致力于将新时代思政课吸引力提升,打造高水平思政课堂,更好地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人才。
2 新时代体育院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的构成
2.1 思政教师的吸引力
新时代体育院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的提升,关键在思政教师。思政教师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起着把控全局的作用,是发动者、组织者、实施者。思政教师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思政课教学的效果。
2.2 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有趣与否影响着受教育者的内化和外化程度,从而影响着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新时代体育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应贴近体育世界,选取体育冠军、身边体育榜样的事迹,融入思政课原理,使思政课教学的内容更具体育元素,更吸引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目光。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体育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效果。
2.3 教学方法的吸引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也会发生细微的变化。新时代体育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也应朝着同样的方向创新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如果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力度,则不能对思政课教学吸引力起到促进作用。因此,需要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吸引力。
2.4 教学环境的吸引力
思政课的教育水平也受环境的制约。教学环境的渗透性、潜移默化性使思政课教学迫切需要搭建多样、正向、有趣的教学环境。体育院校可以通过思政课进各类红色基地、体育馆的方式开展。例如,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办的冰雪思政课就一度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将思政课搬到冰雪场地,使大学生在冰雪的乐趣中感受思政魅力。
2.5 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一方面,新时代体育院校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又以其自身特性影响着新时代体育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发展。体育院校大学生包括学科生和术科生,与普通院校的大学生相比,其更外向、更活泼,在课堂中更具活跃性,但是同时也给体育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3 新时代体育院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的提升路径
3.1 发挥体育优势,打造体育特色思政课程
开设体育院校特有的“体育精神”“中国精神”“女排精神”“志愿精神”“冠军精神”等思政课程,充分发挥思政必修课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体育中的思政因素和育人功能,探索“4+1”(篮球、排球、足球、冰雪+武术)课程思政模式,探索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路径。在各项专项中,以体育内容为题,通过翔实的数据、丰富的素材、生动的案例,从体育价值观、体育地位观和体育发展观等方面阐释体育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加深体育院校大学生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解,切实增强大学生建设体育强国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和6月18日给北京体育大学2016级研究生冠军班全体学生重要回信的精神,结合体育院校自身的办学定位,深挖体育教育思政元素,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
体育院校可以“中国体育:特色独具的文化瑰宝”为主题,从体育是文化的全息缩影、中西体育比较所见、中国体育面临的发展困境以及希望的曙光等方面,全方位阐释体育作为特色独具的文化瑰宝的魅力以及与中国精神的内在联系。体育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结合碰撞出的新火花,更能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使大学生不仅体会到体育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传承,更能看到传统文化在体育中的积淀。主题分为文化自信篇、爱国奉献篇、拼搏进取篇、传承创新篇、锐意转型篇等,引导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体育,对体育人的爱国奉献精神、拼搏进取精神、传承创新精神、锐意转型精神等加深了解,不断加强体育院校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将理想信念、红色思想融入课堂,认真学习历代领导人对体育的殷切期望,最终将这些信念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3.2 讲好体育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体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伴随着竞技体育和全民体育的发展,体育精神对人们精神的引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弘扬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华体育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有独特贡献,尤其体育所独有的本质功能和魅力是其他社会现象或事物无法替代的。这种独特的功能在于其所彰显的自强不息、不怕挫折、勇于拼搏、敢于胜利,超越自我、自尊自信、乐观开朗、公平竞争、规则意识、求实创新、尊重个性、发展差异、共同发展,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等精神,都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体育不仅能强身健体,通过载体使体育精神辐射强烈,且体育作为德育载体,蕴含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乐观自信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实用理性精神等,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要求一致、践行目标相合、发展路径相通。因此,体育院校思政课教学讲好体育精神,特别是体育精神中独有的本质功能,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3.3 拓展思政课堂,全面助力“三全”育人模式
体育院校“三全”育人模式要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通过发挥冠军精神的育人功能,把奥运冠军请上讲台开讲思政课,用他们的成长、成才经历和优秀事迹来教育、感染大学生使高校大学生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思政、学科思政、环境思政的“五个思政”得以发挥。以学校教育为纽带、社会教育为环境、家庭教育为基础,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将课堂搬到各体育场馆,在场馆中、在健身跑中进行思政课,结合学校人文景观、建筑群、功能区域等设置多个打卡点,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创新理论等作为打卡点的标识。打卡点采取借景应景的方式,形成多个闭环,既相对独立又完整统一,将思政与体育内涵融为一体,让大学生在代入感、参与感、获得感中自觉听党话、跟党走,始终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热爱集体。
3.4 厚植红色基因,打造红色基因育人模式
实施思政课红色教育“实践+”工程,深入挖掘学校自建校兴学以来形成的体育报国红色基因,讲好体育健儿接续奋斗的赛场拼搏故事,将校史、体育史转化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以红色基地现场教学活动为载体,将红色基因深深根植于思政课堂。将思政课搬出教室,走出校园,探索教学新模式。积极探索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如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香山等。将课堂搬到博物馆、纪念馆、各类红色教育基地,大学生前往革命传统教育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开展体验式现场教学。特别是在红色基地进行思政课教学,侧重于挖掘革命年代体育精神在各红色革命基地的作用。在让大学生真正“都爱听”“真相信”“产共鸣”“有收获”,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
3.5 立足体育特色,构建高水平思政教师团队
做好体育院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关键是建立一支具有体育特色的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教育队伍的组织、思想等能力与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北京体育大学明确提出,将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全文作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内容和励志宣讲的重要材料。以“带头拼、加油干”的劲头致力于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导大学生“为建设体育强国多作贡献,为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进一步明确自身职责与使命。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队伍建设为龙头,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提升思政课教学吸引力。
3.5.1 打造具有体育院校特色的思政师资体育院校的思政教师,必须严格选拔和输送。第一,鼓励学校相关学科的骨干力量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学校各部门、学院负责同志大力支持思政课、带头讲好思政课;多方合力,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大合唱,唱响主旋律,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氛围。第二,聘请校外具有专业领域专长的专家、学者来教授一定的思政课程。可以邀请奥运冠军、世界冠军进入思政冠军课堂,用故事动人,用感情动人。体育冠军用自身的事迹、精神融入思政课堂更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使大学生易于接受,从而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外化为行动,激励自身的成长。
3.5.2 通过相关体育课程再培训提高教师体育核心素养体育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与普通院校思政课教师的最大不同在于,体育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掌握好思政课的专业技能和素养,更要熟悉体育的相关知识。只有了解体育,才能更好地在思政课教学中巧妙地融入体育精神、女排精神等体育精神,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从而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特别是通过全国体育院校思政课研究会的定期活动,使思政课教师及时了解体育圈内的最新动态。在新形势下、新情况下把握好思政课教学中的相关体育案例,用体育榜样的示范效应去开展馆课融合模式下的思政课,是体育院校思政课教师努力打造的新时代体育院校思政课教学新模式。
3.6 把握大学生特色,采用适合的思政教学方法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注重引领和启发大学生将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巧妙运用,会使得思政教育吸引力极大提升。体育院校思政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将思政的知识点与体育元素结合。
3.6.1 融入式教学思政课教师可以将体育中相关的人物、历史、事件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如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第三章、第四章的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将女排精神、奥运精神等体育精神元素融入,深刻分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地方,从而使抽象的内容更加生动易懂。
3.6.2 挖掘式教学思政课教师在讲授爱国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时,可以融入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元素。
3.6.3 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根据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特点,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其学会敏锐地发现问题、辩证地分析问题,在师生交往中明智地解决问题。让大学生成为课堂主导,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增加知识,提高能力。
3.6.4 参与式教学体育院校大学生多为活跃、外向且动手参与能力极强。因此,思政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该适当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要以大学生为中心,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大学生参与课堂,活跃课堂氛围,在轻松的氛围下获得理论知识。通过身边体育相关案例、“体育榜样身边找”等具体案例分析以及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有一定的自我创新能力,能够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建议。可以让大学生自由分配学习时间,从而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培养大学生的自主能力。同时,思政课教师应拓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渠道,使大学生可以做到行动与思想的统一。思政课教师应坚持灌输与引导相结合,使大学生对理论知识充分了解,在这个基础之上,要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程度,把实践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将思政课堂搬到红色基地诸如香山、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等进行现场的参与式教学,使大学生能够在熟悉的场馆里运用自己的技能,并从中渗透性得到思政教育课的熏陶。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可以根据体育院校中的学科生和术科生进行不同的选择。学科生更加偏重融入式教学,术科生多选择挖掘式教学。
4 结 语
新时代体育院校思政课教学对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的提升,有利于推动全国体育院校在思政课教学中以行动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强化价值引领的重要职责。因此,体育院校要加强对体育史、体育学科和体育项目思政育人元素的深度挖掘,加强学理性、学科化阐述,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弘扬时代精神,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