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康藏的风土讴吟:《巴塘诗钞》述要

2021-11-25薛海燕

西藏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风土

薛海燕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文化旅游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诗词为我国古代最为流行、也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文学表达体裁,以诗纪史、以诗言事,是中华文化延续数千年的悠久传统。咏藏诗词是我国古诗的一种诗歌题材,也是藏学汉文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唐代,随着唐蕃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吟咏联姻亲好与民族纷争的诗作相继出现,就产生了咏藏诗。元代,西藏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直接治理,归入祖国统一,这就为咏藏诗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历史前提。到了清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清朝对藏直接治理的不断加强,内地与藏地经济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人们对西藏认识上的深化,自然要反映到诗歌创作领域中来……清代前期的咏藏诗不仅数量上远远超过前代,而且对当时在藏发生的重大事件,对藏地的山川形胜、风土人情、民族宗教进行了多角度的文学描绘,在古典诗歌领域中占有特殊的地位。”[1]

在清代数量众多的咏藏诗词中,李苞作于嘉庆年间的《巴塘诗钞》(又名《巴塘诗草》,以下简称《诗钞》)(1)从林乔荫为《巴塘诗钞》所作《序言》来推断,嘉庆十一年(1806)是书成稿时书名为《巴塘诗草》,嘉庆二十二年(1817)刊刻发行时改为《巴塘诗钞》,卷数不变。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诗钞》不仅是清季康藏最早的以涉藏地名为书题的风土诗集,也是第一部吟咏巴塘的诗歌专集。李苞以诗人的视角,以风土诗为体裁,广泛摄取了清季康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真实地记录了他的见闻和感受。诗集以乡土志的视角,借文学的笔法,真实地记载了康藏大地的风俗习惯、山川名景。《诗钞》作品繁多,种类多样,其中不乏名篇佳作。《诗钞》也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诗集中众多的诗篇,从社会经济到生产生活,从民风民俗到文化信仰,为后人构架出一幅全景式的“康藏风土画卷”,是研究清中期康藏和巴塘地方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本文简述了作者的生平,重点介绍了《诗钞》的内容,分析了《诗钞》的文学与历史价值,以期学界更加重视包括咏藏诗歌在内的古代涉藏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促进除文学领域研究外,民族学、历史学等诸领域对古代涉藏文学作品的多维度与多学科互动研究的深入与发展。

一、陇上才子李苞简介

李苞(1749—),字元方,号“敏斋”,清代兰州府狄道州(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诗人吴镇的内侄(2)吴镇(1721—1797),甘肃临洮人,字信辰,又字士安,号“松崖”,别号“松花道人”。吴精于诗词与绘画、书法,为清代著名诗人,被称为“关中四杰”之一。著有《松花庵全集》(12卷),其诗词精妙奇警,脍炙人口。。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贡,乾隆四十八年(1783)举人。由甘肃崇信县训导,升任广西阳朔知县,因母丧丁忧,服阕,补授东城兵马司副指挥,俸满升授四川剑州知州[2],后又任巴塘粮务委员、山东都转盐运使司滨乐分司运同等职。李工诗文著有《青毡吟》《牵丝草》《侍松吟》《朝阳集》《剑山诗草》等集,嘉庆二十二年(1817)合编为《敏斋诗草》两卷,刊刻发行,《诗钞》(两卷)同年也一并刊刻。又著有《敏斋诗话》,评论当时诗人,颇有见地。其编辑的《洮阳诗集》,辑录了清代前期临洮诗人的大量作品,很有学术价值。

巴塘粮务委员一职,始置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当时清政府为平息准噶尔之乱,遣三路大军入藏。四川永宁协副将岳钟琪率兵先行,从打箭炉、理塘、巴塘、察木多一线进军,于沿途设粮台、塘站以运输粮饷。巴塘是川藏驿道上的重要补给线,故于巴塘设一粮务委员,负责粮饷转运,并钤辖土司,兼理地方政务。粮务委员皆从川省同知、通判、知州、知县等官员中调任,三年一替。乾隆五十六年(1791),福康安率兵人藏反击廓尔喀侵扰,理塘、巴塘、察木多等地俱复设粮务委员。嘉庆九年(1804)春,年届55岁的李苞奉调巴塘粮务委员。他于三月初从成都出发,沿着川藏茶马古道西行,经过44个台站,行程1500多里,终至巴塘。嘉庆十一年(1806)夏,是书成稿。该年,任职西藏粮务委员的林乔荫(3)林乔荫(1744—1805),福建侯官(今福建省福州市)人,字育万,又字樾亭。乾隆举人,嘉庆庚申年(1800)任四川江津知县,嘉庆六年(1801)赴藏任西藏粮务委员,嘉庆十一年(1806)任满返程,卒于途中。林博洽多闻,治《三礼》,时称精赅。著有《三礼陈教术义略)《石塔碑刻记》《瓶城居士集》等。其在藏期间,著有《西藏闻见录》,为最早反映西藏风土人情的套曲(两组),其也被誉为“反映藏族风情的第一位散曲家”。关于林乔荫“人藏时间”的考证(参见:王汉民的《反映藏族风情的第一位散曲家——林乔荫》,载于《文献》2004年第3期)。,任满三年东归宿于巴塘行馆时,于立秋前一日(8月7日)写有《〈巴塘诗草〉序》一文,概述了其与李苞的交往及是书撰写的经过:“今年夏,余期满得代东还。道出巴塘,晤李君。留两日,相与慰劳。语次,李君出所为《诗草》二卷,皆其西来道中及抵巴塘所作。挑灯读之,风骨遒隽,气韵沉雄。而摹写蛮荒山川、景物则于杜老行役诸诗之外,别具炉锤。一似造物者于齐州九点之外,留此未经人道之语,以供诗人之洗发。而囿域中之观者,仅沾沾于一邱一壑,流连咏叹蚓窍蝇声,恐不足当轩辕道土之一哂也!”[3]林对《诗钞》评价极高,认为其扩展了杜甫写实主义诗歌的领域,造诣独特。

二、《诗钞》的内容简况

《诗钞》两卷,李苞著,李华春(4)李华春,生卒年不详,字实之,甘肃狄道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举人,嘉庆元年(1796)出任清洞(今陕西省榆林市清润县)训导。评选。诗集可分为两大类,即作者往返蜀地至康藏期间的纪行诗以及在巴塘写作的边塞风土诗。纪行诗以记游为主,集中描述作者游历见闻、感受或描写山水景物;风土诗以记物为主,集中描述作者官居巴塘三年期间的民俗风情与杂物奇景,偶有少量文人雅士之间的唱和诗与赠诗。诗作部分附有作者笺注,诗后附有李华春的点评。

(一)纪行诗简况

《诗钞》的纪行诗可分为两节,即作者由蜀入康赴巴塘任职和任职届满由康返蜀的道中所作诗篇。前一节收录诗篇尤多,后部分收录甚简。纪行诗前一节首篇为《发成都》,终于《小巴冲抵巴塘》,纪行点涉及成都、新津、雅安、荥经、九折坡、清溪、飞越岭、沪定、头道水、打箭炉、折多山、阿娘坝、东俄洛、高日山、卧龙石、中渡、麻盖中、西俄洛、日工达山、咱马拉洞、理塘、头塘、喇嘛丫、二郎湾、三巴、大朔、小巴冲、巴塘等地,录诗43首;后一节首篇为《卸巴塘粮务篆》,终于《遇朱明府却寄》,纪行点涉及巴塘、炉城、荥经三地,录诗5首。纪行诗类共录诗48首。

首先,纪行诗用大量的篇幅咏赞了康藏的大好河山。康藏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著名的横断山脉纵横全境,深山幽谷,地貌独特。康藏奇丽的风光,雄山丽水,激发了李苞创作的灵感,《诗钞》中的纪行诗,描写自然风光的山水诗歌居多,其中不少作品广为流传,堪称清季山水诗歌的佳作。作者触境生情,以词达意,壮怀逸兴,对行途中山水景物的赞叹,流溢字里行间。如《宿头道水客馆》:

重掩象肺腑,幽深寓耳目。

峰疑日月避,山将天地束。

飞瀑频湿衣,悬厓(崖)欲压屋。

对面岭云白,随意阶草绿。

跋涉已半月,淹留忽三宿。

昼夜风雷响,春睡不敢足。

后人评李苞诗作“可追唐人”,观此诗可知其言不虚。全诗对仗工整,声韵铿锵。诗中描述了头道水的地势与气候,将崇山峻岭、蓝天白云、直下飞瀑、悬崖绝壁,一一诗化,形象描绘。用词精巧,诗句清新,朗朗上口,颇有李贺之气势,乐天之平易。又如其歌咏《打箭炉》:

孤城镇山脚,低洼如井臼。

一道水穿心,三面岭开口。

溪流与山风,终日相争吼。

坡上沙常流,涧中石欲走。

诗中描绘了打箭炉的地貌形态,形象描写了打箭炉的山风与河流,诗中有画,画中有景。故李华春评点其山水诗为“画不出者,诗能写之。”

其次,纪行诗以日记体的方式,将茶马古道沿线的风物人情悉人诗中。描写细致,形象生动,特别是对川藏茶马古道交通状况的描写,为后世研究茶马古道的交通史实提供了真实的文献资料。如《早行过折多山》有记“毫无云木秀,徒然雪漫漫。沙砾所积成,嶱竭空凌乱。”《自麻盖中过雪山至西俄洛》更生动描写出道中气候的恶劣与交通的艰难:

昨日穿云林,今朝过雪山。

咫尺风土异,苍茫宇宙宽。

火龙不到处,夏日亦生寒。

冻泉依石泻,清冰作镜看。

松杉畏生岭,避风藏山湾。

遂令重叠嶂,头秃空巑岏。

饥马恨草短,仆夫苦衣单。

悲歌猛虎行,惆怅行路难。

纪行途中,李苞也注重对沿途风土人情的观察,将之一一写入诗中。如出发伊始在《荥经道中》一诗中,他便言“物庶兼风土,行吟当竹枝。”表现了诗人立志以竹枝词的方式,将沿途物庶与风土,尽悉记录的决心。纪行诗中有《炉城即事》一首:

莽莽征蛮地,悠悠选佛场。

昔年曾壁垒,此日已城隍。

教尚沿西域,强能比北方。

将军开燕寝,释子处蜂房。

氆氇裁衣厚,醍醐作耳香。

丫头通汉语,土目凛王章。

哑哑多鸟鸟,萧萧祗白杨。

山含风气冷,涧带雨声忙。

牛马来邛笮,盐茶出益梁。

当归连远志,又入旅人囊。

原诗笺注“汉民称蛮妇为‘丫头’,有为汉民役使者颇通汉语”,是以诗歌的方式对“打箭炉锅庄”形象的记录。诗中描写了炉城的民居建筑、少数民族的服饰与饮食,以及对“茶马互市”的生动描叙。

他的《宿折多山麓》,宛如一幅风土画卷,形象地描绘了清中期炉城郊外的山川风貌与客栈情形:

野店三四家,零落傍山麓。

疲马驮人卧,午鸡唤客宿。

夏日照山雪,寒光夺人目。

无云霰何来,丁丁打板屋。

店主同乡人,能击秦中筑。

蛮语虽不习,风土已惯熟。

山深无猛虎,可以保六畜。

即此是乐郊,莫嫌近寒谷。

又如《阿娘坝》,该诗极富浪漫主义的色彩。全景式地描写了阿娘坝(今康定市瓦泽乡安良坝)藏族同胞生产与生活的场景,对其优美的田园风光与素朴的平民生活褒奖有余。诗中有藏族夫妻耕作的场景,有村落建筑的风貌,有对村民习惯的描叙。从农事到居家,从村落到建筑,从信仰到文娱,真情真景,勾勒出一幅鲜活而生动的边地风土素描。

遥临阿娘坝,地势稍平旷。

麦苗长二寸,春意已云畅。

寨中蛮夫妻,农事颇素尚。

相率锄平芜,彼此互镜饷。

宛然田家风,鸡犬篱落放。

只愁霜雪早,不畏烟雨瘴。

闲时诵佛经,间或学樵唱。

碉房与碉楼,远近交相望。

内地长官过,竞看作何状。

游人广阅历,风俗资采访。

此外,《过飞龙关》《荥经道中》《登飞越岭》《发化林坪住泸定桥》《阿娘坝至东俄洛》《晨发东俄洛过高日山》《宿卧龙石》《西俄洛晨起》《头塘至喇嘛丫》《至二郎湾望二郎山》《小巴冲抵巴塘》等篇,皆音韵流畅,诗味浓郁,完整记录了行途中的该地区的风情,为今天研究清中期川藏茶马古道的交通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

(二)风土诗简况

李苞在巴塘任职三年期间所作的诗歌,包括咏诵巴塘风土人情、山川物产的风土诗、巴塘周边旅游的纪行诗以及赴藏官吏之间的唱和诗、赠诗共230余首。其中,风土诗歌数量最多,成就也最为显著。

《诗钞》所收录的巴塘风土诗,以巴塘山川形胜、风俗民情为歌咏对象,类型包括咏景诗、咏物诗,以及杂事诗和杂咏诗。举凡巴塘的民情土俗、地形地貌、土司活动、物产贸易、生产劳作、气象物候、汉藏友谊等内容,均有涉及。

首先,《诗钞》中的巴塘风土诗,全方位记录了巴塘地理状况、气候物产等地情史料。李苞的诗歌创作,一直坚持写实主义的原则,同时代的诗人认为其诗歌创作继承了杜工部的现实主义手法,所谓“语意皆从工部诗中得来”,一方面,风格雄浑高古;另一方面真实反映边地生活,饱含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诗钞》中的巴塘风土诗鲜明体现出这一特点。如《望对面高山》,描写了巴塘鹦哥嘴周边壮丽的景色。东隆山与喇嘛多吉山夹着迤逦的巴曲河水,形成一条幽深险峻的峡谷,道入云巅,一线通天。鹦哥嘴也是巴塘的交通要塞,是官员、商人的必经之路,故作者笺注“鹦哥嘴在山脚,往来路必经此”。

九曲屏风千尺强,中间划破透斜阳。

懒云不肯为霖雨,高树无缘作栋梁。

谷口丹梯险欲绝,山腰金刹烂生光。

几时廻过鹦哥嘴,背看峰峦向帝乡。

《遗兴》一诗赞美了巴塘丰富的物产,认为边地并非荒芜之地,其景与物视同蜀中。诗中充满了作者对巴塘的热爱与情感。全诗清新自然,音韵工整,词句通俗流畅。

榴叶初生别样红,晚春天气正冲融。

山头虽积皑皑雪,陇上还吹澹澹风。

步履独寻芳草地,携樽又访牡丹丛。

莫言塞外荒芜地,此地园林似蜀中。

李苞在巴塘公务之余,常以灌园自娱。他的《巴塘诗钞》里写了梅杏桃梨、牡丹芍药、榴葵菊桂等十多个品种的花卉。对这些花卉的歌咏成为《诗钞》中咏物诗的主题,诗中的笺注也较详尽,有“博物志”之感。

此外,诗集中用大量的作品记录了清季巴塘的气象物候,这些诗作跨越四季,从春到冬,部分诗篇以二十四节气为题,记录了巴塘气候的变迁与物候的差异,为后世巴塘地方志研究留下了珍贵的物候史料。如《初春野望》:

北山春积雪,东岭晓飞霞。

浅碧双溪水,微红一树花。

苗疏不掩地,蜂少未成衙。

即此是佳景,流连西日斜。

诗作描写了巴塘初春山岭积雪、花蕾含苞的情景。到了秋季,景色又为之一变。如《初秋》:

卫藏迤西天尽头,塞垣时节异神州。

萧疏旧雨连新雨,惨淡初秋似杪秋。

薄雾锁空晨色暗,凉风入树晚声遒。

御寒已作三冬计,长物犹存季子裘。

诗中,初秋的巴塘,靡雨纷飞,寒风已至,居民已纷纷开始准备人冬御寒的物品。

其次,《诗钞》中不少诗作歌颂了汉藏同胞友谊,表达了作者对少数民族淳朴与善良秉性的颂扬。李苞入巴时,为清军反击廓尔喀之战大捷以后。此时巴塘地区社会安定,民族关系融洽。李苞在粮务委员任上,同藏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结交了许多藏族僧俗朋友。《诗钞》中以正、副土司为题的诗作有近十首,表现了他与当地藏族上层人士的良好关系,反映出藏汉之间关系的和睦。如《副土司园中看花留饮》一诗:

田间小径斜,不速到君家。

甕启三年酒,轩临一树花。

主人惟简默,坐客自喧哗。

赢得青衣醉,酡颜映晚霞。

在《端午日有客备酒肴郊游余亦有是举遂相会于副土官射圃中》一诗中,有“丝结合欢索,襟披如意风。杯盘聚一处,谁是主人翁?”的诗句,歌颂了汉藏民族深厚的同胞友谊,抒发了血浓于水的兄弟之情。

最后,风土诗歌中收录有大量描写巴塘人文风俗的诗篇,记录了当地的民俗活动与信仰习惯,具有无可置疑的史料价值。其代表作有《友人问巴塘风土以诗答之》《即事》《燃灯节》《听诵经声作》《番俗》《巴塘种田歌》《有客自西藏来谈其梗概》等篇。

《即事》记录了十二月下旬寺庙跳羌姆的活动情景;《燃灯节》记录了十月二十五日巴塘僧俗民众燃灯纪念宗喀巴大师的佛事活动。

身居不夜城,无月亦光明。

佛火传千古,禅灯觉众生。

破荒蛮貊辟,烛暗鬼神惊。

散漫香烟里,时闻法鼓声。

诗歌用诗化的语言,描绘了巴塘燃灯节的流程与盛景。又如《番俗》:

垂缨类缦胡,氇带喜悬弧。

赕本权轻重,宝原量有无。

见官惟脱帽,拜佛必燃酥。

青稞登场后,荒山好射狐。

该诗记录了巴塘的服饰行为等习俗。《巴塘种田歌》总结了农户劳作生产的经验;《观刈禾》真实地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产活动。这些诗作乡村气息浓郁,写实主义特征鲜明。其中《友人问巴塘风土以诗答之》一篇较为特殊,是诗人回答友人关于巴塘风土情况的复言,诗中用精辟的语言,艺术的形象,勾画出李苞对巴塘风土总体的认知与印象。

边塞足风飚,人稀村寂寥。

秋来少过雁,夏尽尚鸣蜩。

玉箸蛮葱辣,金杯藏菊娇。

沙田青稞外,郑重是甜荞。

该诗介绍了巴塘的地貌、气候与物产,对于康藏地区环境的描绘极具雅趣。《述闻》一篇,则记录了前藏每年正月望日(十五日),恭迎文成公主塑像的盛大节庆活动,表现了汉藏之间源远流长的友好交往历史,抒发了汉藏民族之间深厚的友谊。

三、《诗钞》的历史价值

近年来,原本认为只是单纯文学作品的咏藏诗词,受到跨界学者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其独特的历史、民族与民俗学价值也在研究与挖掘中日趋丰富。咏藏诗词,作为汉魏六朝伊始的“边塞诗”的补阙与发展,作为明清盛行的“乡土词”(乡土竹枝词)的一种特殊类别,在坚守诗歌创作文学规范的原则上,在体式、题材与创作手法上也有不少新变化,趋于世俗化、民俗化与方志化的发展态势日益明显。李苞的《诗钞》,便鲜明体现出这一特点,其创作于清中期,将之视为清季咏藏诗词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代表性作品,这种评价,也是客观与中肯的。纵观《诗钞》,其重要的文学与历史价值,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诗钞》是历代咏藏诗词中首部以涉藏地名为书题且单独刊刻的诗集

有清一代,咏藏诗词数量众多,但作品大多收录于作者的诗文集之中,以涉藏地名为书题,并单独刊刻的诗集并不多见。松筠的《西招纪行诗》(一卷)创作年代早于李苞,也有嘉庆刻本,但并不以地名为书题。其他作者的咏藏诗词作品多收入个人的诗文集之中。如:马维翰的咏藏诗录入《墨麟诗卷》;李若虚的《西藏杂诗》等录入《海棠巢词稿》;姚莹的咏藏诗散见于其《康輶纪行》;杨揆的咏藏诗歌录入《桐华吟馆诗稿》;孙士毅的咏藏诗录入《百一山房诗集》;周蔼联的咏藏诗散见于《西藏纪游》;徐长发(字玉崖)的咏藏诗编入《徐玉崖集》,等等。

在李苞之后,也有部分诗集以涉藏地名为书题,如:道光二十二年(1842),钱召棠曾以知县衔出任巴塘粮务委员,作有《巴塘竹枝词四十首》,附录于其编纂的《巴塘志略》中;清末藏书家石德芬创作有《迭克杂咏三十二首》,录入《惺庵遗诗》,但以上诗集均未单独刊刻发行。

至道光年间唐金鉴的《西康诗稿》,才又出现以涉藏地名为书题并单独刊刻的咏藏诗集。从这一角度而言,《诗钞》不仅是巴塘第一部诗集,也是历代咏藏诗词中首部以涉藏地名为书题且单独刊刻的诗集。这味着,在清代众多咏藏诗词作品集中,《诗钞》不仅开一代先河,而且李苞以他“领异标新,脱弃凡近”的诗风,在清代诗坛上独树一帜,拓展和延伸了古代边塞诗的领域,其文学价值独特。

(二)《诗钞》以写实主义的手法构筑起巴塘的“风土志”

有清一代,竹枝词因其直抒胸怀、通俗清新、贴近生活、自然写实等特点,广受文人的喜好与追捧。正如前文所言,李苞的诗词创作不仅深受杜甫现实主义风格的影响,而且他也自觉地将“乡土竹枝词”的写作方法引人传统的文学创作之中。其“物庶兼风土,行吟当竹枝”的创作理念,不仅使《诗钞》成为清代康藏“风土诗”的代表之一,而且使之成为记录康藏地区社会与自然、风俗与习为全方位的风土记。

众所周知,康藏地区修史年代较晚,“从目前已知的资料来看,乾隆《打箭炉志略》是康定成书时间最早的地方志。”[4]也是四川涉藏州县成书较早的地方志之一。钱召棠编修的《巴塘志略》,成书于道光年间。李苞成稿于嘉庆十一年(1806)的《诗钞》,是《巴塘志略》成书前关于该地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珍贵的史料文献,部分弥补了志书阙失前巴塘地情无方志可考的遗憾。其在巴塘创作的诗篇,数量众多,达全诗集三分之二以上,而且种类繁多,如他创作的与巴塘物候气象有关的系列诗作,记录广泛且翔实,堪称巴塘的“风土志”。

(三)《诗钞》是记录清季南路边茶的“交通志”

行旅纪游、见景抒情是中国古代常见的诗歌创作手法。在李苞以前,川藏茶马古道一线也有不少纪行诗,但如李苞这般,从雅安始记,以日记体的方式,沿途44个台站大凡详尽描写的,并不多见。其创作于川藏茶马古道沿途的纪行诗,对于山川地势、道路状况、台站情形,乃至社会经济、民风民俗均有真实反映,是一部以诗歌为载体的南路边茶的“交通志”。

李苞宦游四方,所经之处,常咏之于诗篇。他的山水纪游、羁旅行踪之作,名篇佳作甚多,流传颇广[5]。其诗工于五律,对仗工整,声韵铿锵,妙联佳句层出不穷,甚为时人称道。《晚清移诗汇》称其诗“雅有唐音”“清婉可诵”,清代著名诗人吴镇在《牵丝草序》中评其讴吟山水之作“领异标新,脱弃凡近”[6]。

总之,清代前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清政府对康藏地区行政管理的加强与影响力空前的深入,藏汉民族之间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和密切。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李苞作为清廷官员,以其旅居巴塘三年的经历,饱含对藏族同胞的深情,创作出280多首内容新颖、风格独特、题材广泛的咏藏诗。《诗钞》从各个角度对康巴地区的山川风貌、民风民俗进行了刻画和描绘,真实地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歌颂了汉藏人民的友谊。《诗钞》中的作品重在纪实,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为我们今天研究清中期康藏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可靠的文献史料。

猜你喜欢

风土
“一碗面”何以“煮”出经济风味?——区域产业往往源于地域风土
风土品牌本土偏好还能挑遍全世界吗
风土和历史
金蚂蚁酒庄:马尔贝克的专家
远方
风土视阈下的安部公房的异端者精神
顾亭林好学
指尖上的艺术
征 稿
周作人的民间文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