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孔子的“成人”思想及“成人教育”
2021-11-25甘永生马丹丹
甘永生 马丹丹
(山东交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57)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教育家,其“成人”思想及“成人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返古开新,积极汲取孔子“成人”思想和“成人教育”的智慧,促进现代人的健康成长和现代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古代先贤对“成人”的论述及其基本观点
(一)古代先贤对“成人”的论述
查阅古代文献,先贤对“成人”的论述有多处,兹列示几处如下: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1]
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左传·昭公》)[2]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荀子·劝学》)[3]
颜渊问于仲尼曰:“成人之行何若?”子曰:“成人之行,达乎性情之理,通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源,若此而可谓成人。既知天道,行躬以仁义,饬身以礼乐。夫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说苑·辨物》)[4]
(二)古代先贤关于“成人”的基本观点
由上面引述的文献可见,古代先贤的“成人”思想可归纳为以下两个基本点:
1.“成人”的内涵不是年龄和生理上的概念
在古代,男子满20岁要加士冠礼,标志其已长大成人(生理成熟的人),显然,古代先贤眼中的“成人”是指人的内在素质达到一定境界和外在行为达到一定标准的人。
2.“成人”的核心是个人的道德自律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都是把个人的道德自律作为“成人”的必要条件。
二、孔子“成人”思想的鲜明特点
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其“成人”思想无疑是古代先贤“成人”思想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统观有关文献,可以发现孔子的“成人”思想含有两个鲜明特点。
(一)是一种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成人”观
“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孔子这句话表明“成人”应当是在知(智)、不欲(仁)、勇、艺等四个方面达到相当的境界,同时还要有礼乐的修养,能够按礼乐来调节自己的行为的人。上面提到的《说苑·辨物》中所载的孔子师徒之间关于“成人之行”的对话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孔子全面发展的“成人”观。
(二)是一种动态的不断追求更高境界的“成人”观
在《论语·宪问》记载的孔子“成人”观中,可以认为“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是孔子对“成人”的高标准要求,而“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则是对“成人”的基本要求。
在《论语》中孔子讲述了“小人”“士”“君子”和“圣人”等具有不同人格的人。其中,小人是指见利忘义之人,自然不属于“成人”的范畴;而“士”“君子”和“圣人”则是“成人”的不同境界。
1.孔子论“士”
《论语》中对“士”的阐述计有8处,重点有5处:“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论语·子张》)。这几处从正、反两方面分别说明了“士”的条件,即“士”是不贪图物质享受的、以仁为己任,能够见得思义,见危致命的人。这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的“成人”标准是相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士”是成人的第一层次。
2.孔子论“君子”
《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说法很多,计有107次,较为笼统,无条理清晰的分类,并且往往将“君子”与“小人”对比而言,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等,言及“君子”与“小人”品性不同。但也有对“君子”比较全面的定性说明,如: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句话在《论语》中多次提起,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孔子对“君子”的最“权威”的定义。这个“君子”的定义与“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确定的“成人”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因此,“君子”可以说是“成人”的第二层次。
3.孔子论“圣人”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圣人,吾不得见之矣。得见君子,斯可矣”(《论语·述而》)。这是《论语》中记载孔子涉及“圣人”一词的言论。从《论语》中可以看到孔子涉及“圣人”的言语很少,但由此我们可知,“圣人”比“君子”具有更高的人格。对于“君子”的标准,孔子尚感“我无能焉”,至于“圣人”更是无人企及,这可能是孔子很少谈论“圣人”的主要原因。这也可从“子罕言命与利与仁”(《论语·子罕》)这句话得到印证。“圣人”的内涵要超过单纯的“仁”,而孔子连“仁”的桂冠都不轻易封给某人,因此,“圣人”就更无从谈起。那么,孔子的“圣人”标准是什么?我们可以间接地从孔门师生的下面对话中了解: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敬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济众,何如?可为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论语·雍也》)
由此可见,“圣人”当然要具有“仁”,但是“圣人”之“仁”更为宏大,以至能“安百姓”“博施济众”。正如朱熹所言:“博施济众,这个是尽人之道,极仁之功,非圣人不能。”[5]“圣人”是“成人”的最高层次,人中极品。
综上所述,孔子的“成人”是动态的,是一个初为“士”、终为“圣”的过程,体现了积极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三、孔子“成人教育”的基本特征
孔子是我国民间教育的拓荒者、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在孔子时代,社会上存在着严重的为了个人名利而学习的不良现象,故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表明了孔子对他那个时代之前的古代学者的敬仰和对他同时代学者的反感和鄙视。这种情怀及其“成人”思想必然反映到孔子的教育之中。因此,我们看到孔子的教育即是以培养学生的美好人格为本位(以德为本)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成人教育”。孔子“成人教育”有三个基本特征,即教育的核心是以德育为根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综合素质,教育的原则是因材施教。
(一)教育核心——以德育为根本
虽然在儒家经典中没有孔子关于教育要以德育为根本的直接提法,但是,在孔子的教育中我们无不感到德育作为核心而“一以贯之”。“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论语·学而》)这些话都表明在教育内容上孔子更重视德育。或许受孔子教育的影响很深,他的学生子夏说的话与老师孔子的话如出一辙:“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孔子一生有弟子三千,此外,还有很多社会人士特别是政界官员曾求教于他。对于他们的求教,孔子同样教育他们要以德为本。“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政者,正也”(《论语·颜渊》),等等,这些都是孔子教育为政者要实行德政。
(二)教育目的——培养综合素质
孔子的教学内容很广。既继承了孔子以前夏、商、周贵族学校的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同时又在办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要改革,研究整理了我国古代的大量文献,从中选出了《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经典,作为教科书,这六部经典即《六经》,也被称为“六艺”。《礼记·经解》上记载了孔子对“六艺”或《六经》的解释:“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致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6]
孔子重视“六艺”教育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也得到了肯定:“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又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7]此外,《庄子·天下篇》对于鲁国孔子的教育内容也做过介绍:“其在于《诗》《书》《乐》者,邹鲁之士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8]
由上可见,孔子的“六艺”教育实际上是将技能性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的、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三)教育原则——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气质进行不同的教育。孔子认为人的智力、秉性是有差别的,因此在教育上应有所区别。他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为了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孔子对他的弟子们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几乎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孔子曾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又说:“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在这里,他只用一两个字就刻画出高柴、曾参、子张、子路、颜回、子贡的个性特点。此外,他还能对学生的优缺点给以恰如其分的评价。如子贡问孔子:“师与商也孰贤?”孔子说:“师也过,商也不及。”子贡说:“然则师愈与?”孔子说:“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再如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孔子的教育哲学是中庸教育[9],即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因材施教原则则与这种教育相匹配。因为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对学生不足的方面予以培养,对过分的方面予以抑制,最终使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
全面和谐的人格在孔子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淮南子》有如下记载:
人或问孔子曰:“颜回何如人也?”曰:“仁人也,丘弗如也。”“子贡何如人也?”曰:“辨人也,丘弗如也。”“子路何如人也?”曰:“勇人也,丘弗如也。”宾曰:“三人皆贤于夫子,而为夫子役,何也?”孔子曰:“丘能仁且忍,辩且讷,勇且怯。以三子之能,易丘一道,丘弗为也。”[10]
四、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特别重视“成人”问题。孔子的“成人”思想是一种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成人”观和一种动态的不断追求更高境界的“成人”观。其在教育上的体现,形成了孔子以德育为根本、以培养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因材施教为原则的“成人教育”。孔子“成人”思想、“成人教育”对现代人和现代教育仍有重要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