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和实践指向

2021-11-25

现代交际 2021年14期
关键词: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时代

高 月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这种自信来自强大的文化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高度的大国自信,大国自信说到底是文化自信。

一、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

1.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历史渊源。两千多年来,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使我们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经久不衰。这一文化以“和合”文化为基础,以礼仪观念为核心,以儒、佛、道三家为支撑,注重以文化人、以文服人,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吸引了众多周边国家和外来民族,使其甘愿拜于“天子脚下”,俯首称臣。清朝以后,自诩“天朝上国”的清政府伴随着封闭落后的闭关锁国政策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逐渐衰落,使得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被西方文化入侵,一度走向衰败,国民对文化的选择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中。在西方入侵后,国民纷纷开始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最终在经历了器物层、制度层和思想层的转变后找到了答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促使人民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十月革命的爆发和五四运动的兴起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确立起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这种新民主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再次提振了国民的文化自信心,在这一文化的指导下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使文艺界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极大地提升了人民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改革开放后,我们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文化以文化强国为目标、以人民利益为宗旨,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中国文化,是“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使我们获得了广泛的文化自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提供了思想目标和精神动力。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两千多年灿烂的中华文明是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宝贵精神财富。

2.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理论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下的文化,具有科学的方法、坚定的立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构成。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用辩证的思维、唯物的思维看待文化。辩证的思维要求我们要看到文化的与时俱进性,不能把文化看成是孤立静止、一成不变的东西,既要看到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的必然性,又要看到文化发展道路上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唯物的思维认为文化是一种上层建筑,这种上层建筑必然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没有离开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最终都要归因于物质生产实践,“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这种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新时代提升文化自信奠定了理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看待问题。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在于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唯心史观认为少数英雄人物创造了历史。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区别于资本主义文化,它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被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社会主义文化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强大力量源泉。这种自信来源于对自由的坚守与实现。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最终要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无产阶级只有彻底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始终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文化政策、文化方针、文化路线、文化观点等,为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理论资源。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下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文化为人民创造并为人民享有,为民立言,为民发声,这是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是中华文化在人类文明中保持自身独立性的重要特点。

3.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实践逻辑

21世纪国与国的竞争不再仅仅表现为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政治、经济、国家、行政组织、意识形态等不再以独立的力量存在,而是整合为一种消解人的主体性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力量。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地位逐渐下降,文化、制度、价值观念等软实力的竞争地位逐渐上升,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定意义上,谁能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能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文化软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一个没有物质力量的国家一打就败,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国家不打自败,一个具有强大自信的国家必定是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高度统一的国家。大国自信不仅体现为经济自信、政治自信,更体现为文化自信。现阶段,我国经济总量已经成功跃升为世界第二位,文化实力与经济实力却呈现不对称现象,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一系列丰富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文艺创作持续繁荣,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主旋律更加响亮。

二、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实践指向

1.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保政治定力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政治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文化,而不是其他主义的文化,任何妄想改变社会主义文化性质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观点。新时代要想增强文化自信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指导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性质的文化。封建主义文化是在封建主义指导下建立的腐朽文化,资本主义文化是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的阶级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是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的先进文化。因此,要想增强文化自信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做指导,唯有如此,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文化不变质。文化是服务和服从于政治的,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确保社会主义文化保持政治定力的关键举措。这就要求在全社会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教育,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在文化发展的全过程。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4]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和文化观,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自觉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大规律”的认识。唯有如此,才能凸显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使文化自信保持勃勃生机。

2.培育公民文化组织,提升文化软实力

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必须培育公民文化素质,没有人,一切都无从谈起。提升公民文化素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人的意识在受到客观物质条件限制的基础上具有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表现为人的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实践,呈现出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和调节指导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作用等特征。人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特征,决定了在现实生活中党和国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教育,发挥文化的潜移默化性,让人们自觉养成学习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行为习惯。第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全体人民的“最大公约数”。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熏陶人、培养人,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方面对我国公民予以价值观指导,增强文化定力和政治定力,防止被西方意识形态侵染。在培育公民价值观时要特别注重培育青年的核心价值观。青年核心价值观最容易引导,也最容易出现错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5]因此,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思政课的全过程,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第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定期、免费开放一些文化景点,国家财政出资培育景点导游,专门讲解我国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记忆,特别是红色文化和革命文化,让公民切实感受到文化带来的利益,了解国史、党史、民族史,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文化不同于经济、政治,文化是一种“软”约束,倘若不重视文化的潜移默化性和文化自身的特点,那么轰轰烈烈的文化建设就会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3.弘扬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力

新时代提高中华文化自信力,就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培育中华文化根基。利用“文化+旅游”推动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文化,任何妄想抛弃“根”文化的行为都是数典忘祖的行为。但现实生活中有些传统文化正在日趋消失,有些民间传统逐渐被快节奏的时代掩盖化,还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已成了“老古董”,静静地躺在那里,无人问津。习近平多次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6]新时代我们要用好“文化+”产业链,大力发展旅游业,用旅游业助推文化产业,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发掘文化历史,掌握文化记忆,让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第二,学习革命文化,挖掘红色资源。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承载着历史记忆,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支柱。红色革命文化是无形的文化,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每年定期对基层退伍人员、烈士家属等进行拜访,让其多多为家人及周边的人讲解革命历史,以小带大,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第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握新时代文化前进方向。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必须准确把握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最能让全体中国人民感受到文化利益的文化,因此也最能引起文化共鸣。新时代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优势,弘扬社会正能量,筑牢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根基。

三、结语

21世纪是中国崛起和世界格局大变动、大分化、大重组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百年大变局下,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宏大的战略思考、广阔的全球视野坚持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时代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大学生培育正确的文化观
试论习近平的中国传统文化观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马克思文化观的多维透视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