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21-11-25周楠楠

现代交际 2021年14期
关键词:自然界马克思主义人类

周楠楠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

如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越来越重要。我们想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就必须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我国立足于这一思想,不仅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理论,并付诸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提出的背景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这一时期,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三大理论: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和细胞学说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基础。工业革命为人类带来了许多的科研成果,使人们产生了“人类可以凌驾一切”“人类在自然之上”等想法,大部分人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把握世界,改变世界,世界是可控的,人们过高地估计了人类的能力。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尤其是19世纪,工业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各种机器纷纷出现,机器大生产直接将废水废渣排放至干净的河流中造成了水污染,垃圾随意堆放;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地污染;工厂随意排放有毒气体导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森林的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这系列问题使人们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在早期著作中就有许多相关描写。

二、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然界,就他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1]52“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1]103,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将自然分为自在的自然和自为的自然。自在的自然即没有人参与过的,纯天然的自然,在自在自然中有其自身运动的规律,这一规律不为人类所掌握。自为的自然是人产生之后,通过认识和掌握规律,改造了的那部分自然,这一部分自然有人的活动参与,是人化了的自然。在自为自然中,人们能充分发挥与动物截然不同的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自然规律,认识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从而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并不意味着人完完全全受自然掌控。人拥有与动物区分的自由和历史性,能够从原本的旧物即给定存在中创造出新的东西。通过自由意志的产生,催发对给定存在的否定,催生行动,创造历史。人在自然面前也不是颐指气使的,人们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在工业革命时期,人们打破了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对自然的需求严重超过了自然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同时,我们向自然中排放的废弃物质也远远超过了自然界的自净能力。资本家们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根本不会关注污水排放。人性的贪婪,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导致人们轻视自然,蔑视自然,但终究会害了人类自身。

(二)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辩证思维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连着一个过程,过程的更替要通过否定来实现。在事物发展的长链条中,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就表现为一个循环。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人类社会发展的初始阶段,人类对大自然是崇拜的,这一点可以从刻在石壁上的图腾可知,那时人类处于一种被支配和主宰的地位。后来,人类认识到并掌握了世界发展的规律,在工业革命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人类隐隐有一种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姿态。由于环境的污染,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人类的不当行为不仅对人类本身带来了很多目前无法抵抗的灾难,而且对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对滩涂沼泽的破坏使很多鸟类的灭绝,对大气的污染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导致北极冰川融化,不仅使得全球海平面上升,而且导致北极熊的栖息地严重缩小,严重影响北极熊的捕食及生活。

(三)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矛盾思维

要从辩证思维的角度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得不从统一性与对立性的角度分析。矛盾的统一性即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肯定的属性,它使事物保持在自身的统一体之中,使对立的双方能够保存在同一个统一体当中。人与自然是相互统一的。一方面,人离不开自然,维持我们生活需要的各种要素,需要从自然界中索取。我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我们住的房子、穿的衣服没有一样不是从自然界中获取的。离开了自然,人就不能称之为人,人本质上依旧是动物,虽然人类可以通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同普通动物区分开来,但是人身上的自然属性是抹不掉的。另一方面,自然离不开人而存在。正是因为人类,自然界才能区分为自在自然和自为自然,如果没有人类的存在,自然界不会变成现在这样丰富多彩。因此,人与自然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存在于统一的矛盾体当中。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属性。由于对立面之间相互斗争的作用,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不断地发生变化。例如,早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深,不能认识到自然界发展的规律,连能够点火吃熟食都是困难的。人们只能住在山洞里避雨,遇到极端天气的时候就会出现死伤,这一时期,自然完完全全凌驾于人类之上,对人的生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火车的发明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人们认识到了自然发展的规律,并能够利用它。这一时期,人们的自信心极大地膨胀了,甚至有些人开始蔑视自然,认为人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

正是对这一时期的研究,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说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383例如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有一天,英国人发现工厂和居民住宅排放的浓烟漂浮在城市中久久不散,而且整个城市几乎处在死风的状态,不仅流浪在外的乞丐,就连躲在家里不出门的伦敦居民们都被浓烟熏得直流眼泪,一时间,整个伦敦城陷入困境。调查发现,人们一心追求高额利润,不断发展工业,机器大生产的废气没能过滤就随意排放,过度的排放严重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伦敦城“瘫痪”了。人们终于认识到,人在自然面前不能得意忘形,不能只顾自己的私欲。恩格斯在此之后又这样告诫人们:“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2]384

三、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绿色创新理念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之中,三者是相互贯通、有机统一的,其本质是要求转变经济发展理念,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求我们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溪水、茂密的森林。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完善城市循环发展体系,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今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永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世界各国试图解决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变暖问题。而大气问题是我国目前面临的第一大生态环境问题,低碳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低碳发展并不仅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而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和不合理消费。低碳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我国产业由“高碳”向“低碳”转型,体现大国担当。

(二)美丽中国建设

1.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增强国民生态环保意识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大气污染问题、水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等。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强化对土壤污染的管控和修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国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想要切实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重视每一个人的作用,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使具有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等特征的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构建起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2.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生态系统也是一个有机整体,生态系统中的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也就是说,整体性的生态系统要求对生态环境进行更加系统的保护。加大对沙地的保护,加强对滩涂沼泽的保护,注重对森林草原的保护,加大生态保护力度。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改革生态监管体制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说过:“资源环境是公共产品,对其造成损害和破坏必须追究责任。”“只有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制,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3]生态文明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关系到十几亿老百姓切身的实际利益,只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真正地保护生态环境。几十年来,我国的环保事业不断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逐渐开始建立起了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监督,各级政府负责实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依照法律规定实施监督管理的体制。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严峻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以及监管体制内职能分散交叉重叠,行政效能低下的现状,行之有效的生态监管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三)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环境建设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涉及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大方面。在世界格局加速演变,各种问题频繁发生的时代中,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问题一直阻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对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产生困扰。我们不能用破坏性的方式谋求一时的经济发展,断了子孙的后路,因此,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和谐,而且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摆上重要战略地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地反映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刻认识。因此,我们要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自然界马克思主义人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
盘点自然界最土豪的动物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