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人文学科服务地方教学策略探析
——以沈阳大学中文专业为例

2021-11-25齐海英刘永安

现代交际 2021年14期
关键词:辽沈文学专业

齐海英 刘永安 鑫 鑫

(沈阳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41)

人文学科一般包括文、史、哲及艺术等学科,其根本目的不是要获取关于对象的知识,而是要探寻人的生存及其意义、人的价值及其实现问题,并由此表达某种价值观念和价值理想。其形而上特征较突出,故与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距离感,其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建设的功能更多地体现于思想观念的更新、人文素养的培育及提升等精神世界的建设方面。以中文专业为例,因中文专业理论性及审美等精神性特质较强,而实践性及社会应用性较弱的客观现实,人们往往认为中文专业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较难寻求到契合点和融合点。不利因素固然存在,但类似于中文这样的人文学科在地方高校中依然有支撑“服务地方”培养目标的责任。

沈阳大学隶属于副省级城市沈阳,是市属本科高校,其服务地方的办学指向性更为具体、明确。本文以沈阳大学中文专业为例,试图探讨并寻求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市属地方本科院校人文学科服务地方的教学策略。

一、衔接地域文化的课程设置策略

课程设置是学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涉及学生能否在专业学习中获得并建构起合理协调、主次分明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体系的关键问题。“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课程建设过程中,能够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特定地域的传统理念和价值体系是通过地域文化的延续得到继承和发展的。如同生物基因遗传,地域文化也具有其自身的生态特性:遗传、复制、弥散及进化。这种文化上的生态特性,最为主导的是存在于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存于这块土地上人们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模式。鲜活生动、直观亲切的地域文化特点,与青年学生的接受心理和接受能力能很好地契合,对他们的思想心理、行为习惯所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视。”[1]

中文专业在设置对必修课程起到细化、补充、拓展作用的专业选修课程时,可以安排适当比例的与地域文学、文化相关的课程。专业选修类课程的设置可以遵循如下原则:

1.专业性与地域性兼容原则

专业知识性与地域性兼容的原则即是通过风貌独特的地域性文学、文化现象来加深理解中文专业的某些理论知识,同时又达到体验乡土文学、文化魅力、培养热爱家乡情怀的目的。沈阳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多年以来结合专业特点,注重弘扬和传播辽沈地域文学、文化,这一努力方向鲜明地体现于专业课程设置环节中。如在《中国文化述要》《现代诗歌研究》《民间文学》等专业选修课程中,设置地域文化知识板块,有机地结合相关辽沈地域的内容,把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带入独特的地域性文学和文化情境中,愉快地感知到辽沈文学、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学子也成为向外传播和推介辽沈地域文学、文化的生力军和活广告。

2.教师科研方向与专业学习兼容原则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学活动介于技术训练与思考探究之间,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理论知识理解、岗位技能训练、创新能力培养等整合起来。从教学与科研关系看,可以用‘科研服务教学’命题进行表述,即地方本科高校要以教学为中心,教师的科研为辅助,二者的结合点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2]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已成为沈阳大学文法学院中文专业全体教师的共识。近些年来,教师编撰的与地域文学、文化相关的著作有《辽宁省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大系·蒙古族卷》(上下卷,民族出版社,2016年版)、《沈阳文学史》(古代卷,沈阳出版社,2019年版)、《辽宁文化读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版)等。

教师发表的与地域文学、文化相关的论文达数十篇,较有代表性的如《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场域中的“工匠精神”及当代价值——基于东北振兴背景的探析》(《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7年3期)、《比较视阈中的满族蒙古族说唱艺术研究》(《满族研究》,2014年1期)、《试论〈聊斋志异〉〈红楼梦〉的沈阳色彩》(《蒲松龄研究》,2017年2期)、《沈阳古代文学的历史进路》(《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6期)等。

在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申报中,获批了40余项与地域文化相关的研究项目,较有代表性的如“东北振兴视阈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辽宁形象研究”“沈阳地域文学现象与文学史构建研究”“辽宁喜剧小品情感基调与文化品格研究”“地域文化视阈下沈阳方言保护与发展的对策研究”等。在教师的带动和指导下,学生也积极地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学生围绕地域文化主题撰写并发表了有一定水平的论文。

结合教师的地域性科研方向及研究成果,在课程设置方面适时调整、增设一些地域特色鲜明的课程,如《辽沈文学研究》《辽沈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专题》《辽沈文化专题》等专业选修课程及《区域语言文学文化调研与实习》等集中实践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地域性文学、文化现象有了既具理性深度、又具感性体验的了解。

二、认知地域文化的课堂教学策略

“文学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学和文化内容,不仅视角独特新颖,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培养教师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使他们更为深入地了解社会实际。”[3]地方本科院校中文专业课堂教学中,结合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来传播和推介地域特色文化也成为助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建设的有效途径。

沈阳大学文法学院中文专业将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建设的办学目标落实到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从中文专业来看,策略之一是专业理论知识的本土文学艺术资源的例证化诠释与阐发。教师在讲授教材某些专业知识与理论时,可以适当地以地域本土文学艺术资源作为例证材料,来融通性地化解理论难点,达成化抽象为具象的理解效果,同时又能使学生在感悟本土文学现象中把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起到化具象为抽象的认知效果。如《文学理论》课程在讲授叙事学理论时,涉及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相关知识和理论点,从发生学角度看,这些知识和理论点大多源于民间神话、传说与故事。无论是哪个民族的民间神话、传说和故事在情节结构及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类同性,故此,选择辽沈地区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神话、传说和故事为例证材料,融通性地分析相关叙事学理论,既有利于理论难点的化解,又拓展了学生对地域性民间文学的观照视野。

策略之二是对本土文学艺术现象的情境化、实践化体验与把握。在中文专业教材,尤其是现当代文学史等教材中,会涉及东北地域性文学现象,如东北作家群及新东北作家群等文学现象,在讲解此类乡土文学现象时,辅之以实践化、情境化的教学环节,如可以播放一些宣传推介乡土文学现象的影像视频资料等;邀请辽沈地域当下文学创作名家走进课堂现身说法;组织学生参观地域文学、文化场馆等。以上的一些措施与策略,在沈阳大学文法学院中文专业教学活动中都有尝试和践行,教材理论与情境化的实地体验环节相结合,使地域乡土文学课堂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关注和热爱辽沈地域文化的情怀。

三、研讨地域文化的毕业论文指导策略

在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环节融入地域文学元素,既能达成培养学术研究素养和能力的专业培养目标,又能提升学生参与地域文学创作和评论的意识和能力。沈阳大学文法学院中文专业多年以来坚持本科毕业论文撰写与地域文学、文化相融合的教学思路与策略,使论文撰写环节成为学生了解和体验地域文学、文化的特定视角和途径。近年以来,学生撰写的以东北、辽沈地域及学生生源地文学、文化现象为选题方向的本科毕业论文多达数十篇,有代表性的如《浅析于晓威小说作品主题的丰富性》《浅析鲍尔吉·原野散文中的动物世界》《论马加小说对时代风云的书写》《生态伦理视阈下的辽宁蒙古族民间故事论析》《试论凌源皮影与文学的互动关系》《浅论东北方言歇后语的文化内涵》等。

指导教师的指导策略主要体现于如下两方面:

1.地域文学、文化关注兴趣与研究意识的激发及引导

这些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大多是对地域文学、文化现象有长期关注,并有一定成果的研究者。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时,首先将相关地域文学、文化的存在和研究概况及自身对地域文学、文化的一些理念和意识传达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关注兴趣,引导学生主动选择和确立此方面的选题。

2.论文撰写之辅助条件的创设

辅助条件之一是为学生确定或提供论文撰写所需的基础材料。教师在地域文学、文化方面的科研项目研究中,对项目研究背景、概况及成果等情况有较系统而充分的把握,同时应研究之需,也积累了大量的研究基础材料,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研究体验,为学生指明需要阅读的必要资料,也可以将自身积累的相关资料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深度理解论述对象及内容。

辅助条件之二是为学生创设与相关作家或文学创作者联通的互动渠道。沈阳作为省会和区域中心城市,是地域性人文资源荟萃之地。指导教师充分利用自身的人脉资源为学生创造与相关作家或文学创作者面对面的互动机会,如访谈、讲座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互动活动中来,体验化地破解论文撰写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同时也提升了对相关地域文学现象的认知度。

四、拓展地域文化视野的课外实践策略

沈阳大学文法学院中文专业结合辽沈地域丰富的历史和当代文学、文化资源,实现课堂教学向课外实践环节的引申和延展,对培养和提升学生参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形成了重要的助力作用。

沈阳大学文法学院传统曲艺社于2010年9月成立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怀指导和大力支持下,面向全校乃至省内其他高校大学生开展相声的创作和演出活动,致力于在辽沈大地上曾经辉煌、基础深厚的曲艺艺术的校园传承活动,经过几年的努力和发展,在社会,尤其是在辽沈高校中享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自2013年以来,先后成为省内首家“大学生创作辅导基地”、辽宁省“高校曲艺联盟”的主要成员、沈阳市文联曲艺家协会与沈阳大学文法学院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沈阳相声传习基地等。

沈阳大学文保志愿者团队是省内首家大学生文保专业团队,致力于考察挖掘和传承辽沈地区文物资源,近年来开设文保讲坛30余讲。“在沈阳文物保护协会的指导下,沈阳大学文物保护志愿者团队的成立,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也必将激发学生对辽沈地域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他们动手能力和实践考察能力,鼓励他们为辽沈经济文化的发展做贡献。”[4]

沈阳大学鸿雁文学社成立于2009年,致力于地域文学创作,整理文集20余部,近百万字,举办鸿雁讲坛30余讲,也成为传承和弘扬辽沈地域文学、文化的学生课外实践平台。

五、结语

本文以沈阳大学中文专业为例,着眼于教学的系列环节,就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问题进行了探讨,虽是以个案院校、个案学科为依据的思考,但目的却在于对地方本科院校人文学科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问题提供有普遍指导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和思路。当然,同属于人文学科领域的各个具体学科都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和特色,其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具体策略和手段也各有不同,但既然同属人文学科种类,则必然有性质及特征的类通性。故此,以中文专业为依托,在触类旁通的运思中悟获人文学科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一些规律与门径是本文写作的初衷。

猜你喜欢

辽沈文学专业
我们需要文学
无限的世界
无限的世界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秋色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全媒体流程确定:辽沈晚报的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