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提升路径探析
2021-11-25岳姝伶
岳姝伶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 青岛 266590)
心理育人,是指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来实现育人目标,它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基础上提出的,是践行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举措。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中将心理育人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旨在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1]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多元化文化格局的影响,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高校探寻合适的心理育人工作提升路径势在必行。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指导者,承担着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重要职责,需要在心理育人工作上下大功夫。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重点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开展心理育人工作中,高校辅导员要规范和利用好其独特的角色优势,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探索切实有效的心理育人工作方法和路径,促进大学生自由、健康、快乐成长。[2]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主要内容
1.以“心”助人,协助校心理健康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辅导员因其育人工作中与大学生互动交往的亲密性,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具有天然的角色优势。日常工作中,辅导员需协助心理健康中心专职教师做好心理测评、心理危机排查、心理状态追踪等工作。辅导员要学会对学生心理状态进行初步排查,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了解判断学生的健康状况,如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和困扰,要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巧对学生进行心理关怀、支持与疏导。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辅导员要能够及时迅速地做出反应,将了解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校心理健康中心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协助专职教师进行危机干预与处理。在心理危机干预后的一段时间内,辅导员要做好心理危机学生的追踪服务工作,定期开展谈话谈心活动,积极关注学生心理动态,了解学生日常生活状况,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2.潜心育人,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承担着为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普及心理自助技巧的重要职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辅导员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为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健康的思想与理念;学会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如大学生心理知识竞赛、心理话剧大赛、心理辩论赛等,通过“线上+线下”的活动模式让学生在体验趣味性的同时加深对心理知识的了解;充分发挥互联网这一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作用,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来开展心理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自助和互助;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密切关注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行总结归纳,建立心理健康知识体系,对学生进行心理关怀和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学生形成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阳光心态。
3.多方联动,全面构建高校心理健康防护网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在为大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多方教育力量中,能够发挥促进沟通连接的桥梁作用。[3]辅导员要注重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心理动态和生活状况,并及时地将学生在校的思想行为动态与家长对接,形成教育合力,密织健康防护网,帮助其顺利度过大学生涯;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经常根据学生生活学习情况与专业课教师、班主任、研究生导师等学生联系较为密切的老师进行交流探讨,结合多方力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好学生会心理健康联络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健康联络员的助手作用,通过他们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报告问题。辅导员通过将“触角”延伸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构建严密的心理健康防护网,守护学生健康成长。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育人工作存在的不足
1.心理健康必备知识缺乏,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培养滞后
目前,辅导员招聘专业呈现多样化特点,文科、理科、工科专业等都有涉及,这导致大多数辅导员在入职前并没有进行过系统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与接受相关培训,不具备心理咨询专业技能,无法有效开展谈话谈心工作,在处理与学生心理有关的困扰和问题时,往往难以得心应手。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特点他们也不能很好地识别,对于严重心理问题更是感到无从下手。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心理调适知识和必要的心理自助技能,辅导员因心理学知识储备量不大和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经验不足,在为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时无法全面、深刻,进而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提升工作开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2.心理健康提升意识淡薄,心理育人效果不明显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社会生存经验的不足和客观环境的限制,大学生虽自我意识增长,但心理发展仍存在不成熟、不平衡的特点,情绪反应过于激烈,尚不稳定。大学生在面临一些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时,心理困扰凸显,具体表现为在入学适应、人际交往、学业规划、时间管理、情绪调节等方面出现问题和矛盾。辅导员对学生目前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特点了解不足,在日常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和谈话谈心中,不能够深入体察学生的情绪,难以理解学生真正的困扰和心结,无法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给予学生所需的温暖和帮助,且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更多是以结果为导向,不注重过程,进而导致心理育人效果不明显。
3.心理育人工作开展积极性不高,育人方式方法缺乏系统性
辅导员是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要帮手和骨干力量,但由于辅导员工作具有特殊性,工作范围广且工作强度大,日常工作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且在完成事务性工作的同时辅导员还承担着思想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要求较高、时效性较强的工作,因此在心理育人上大部分辅导员仅能做好日常所需的基础性工作,往往难以维系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在心理育人工作研究、改善和提升上积极性不高,导致育人方式方法缺乏系统性。
三、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提升路径探索
1.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提升心理育人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是辅导员九大工作职责之一,工作中辅导员需要不断去提升和学习,提高自己的心理育人方式。大部分辅导员本身并不具备专业的心理学背景,因此需要进行系统化的学习,通过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增强心理辅导能力。辅导员可以通过阅读心理学专业书籍、参加心理健康讲座与培训、观看慕课视频和网络课程等方式进行理论学习,所学内容要涵盖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多方面的知识,通过全面了解学习心理学基本理论,提升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的系统性和专业性。[4]除此之外,辅导员还需要多参与到实操技能的学习和培训中,有效掌握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咨询和心理测量等技能。并且在日常的工作中,辅导员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这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条件,通过改变传统的教育沟通模式,与学生进行心贴心的交流,做学生心灵导师和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应注重加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力,提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专业水平,在日常与学生交流接触中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探索有效的心理育人技巧。
2.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增强心理育人的实效性
在心理育人工作中,辅导员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展合适的心理健康活动,提高心理育人的效果。辅导员可以通过年级大会、主题班会、晚点名、小组讨论会等途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结合学院、班级的团日活动开展心理演讲比赛、心理情景剧表演、心理辩论赛、心理征文、素质拓展等活动侧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辅导员要加强对“心健联”学生干部和班级心理健康委员的培养与锻炼,指导他们开展如心理话剧大赛、心理知识技能大赛等朋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辅导员可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和对心理调适技巧的学习兴趣,如定期开展心灵茶话会、心理电影赏析会、心理图书分享会等,营造出人人关注心理健康、人人宣传心理健康的良好局面。对于出现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辅导员要与学生进行谈心谈话,充分利用所学的心理咨询知识与技能,在倾听、共情的基础上给予学生理解与关怀,赢得学生的信赖,帮助其进行心理疏导。对于在学业、人际交往或就业等方面存在相同心理困扰的学生,辅导员可以开展多样化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帮助有相似心理困扰的学生走出困境,为学生顺利进行大学生活提供支持和保障。
3.全面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扩宽心理育人工作平台
随着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娱乐的重要场所,它对大学生的知识获取和信息传递产生重要影响。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网络通畅的优势,通过微信公众号、QQ群、QQ空间、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宣传平台推送心理健康知识推文、心理疗愈美文等内容,为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递心理助人方法,促进其健康、和谐成长。辅导员要学会有效利用网络新媒体新技术,运用云平台、大数据等积极了解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如发现存在困惑与迷茫,及时采取适当的方式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生进行线上沟通,实时掌握学生“心”动态,并通过网络聊天平台与日常重点关注学生建立网上联系,定时线上追踪,提供线上咨询服务,为大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辅导员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传播优势和育人作用,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网络心理健康活动,不断推进心理育人信息化,提高心理育人工作质量。[5]
4.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健全心理育人工作机制
在开展心理健康工作中,辅导员应协助学校筑牢四级心理健康防护网。目前,高校已建立较完善的四级心理健康育人体系。其中,第一级是校心理健康中心的专兼职工作人员,第二级是各二级学院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第三级是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第四级是宿舍长。[6]辅导员要充分了解并发挥四级心理健康育人体系的作用,提高心理育人的针对性。如辅导员应协助心理健康中心认真开展心理测评、危机排查工作,以此为契机建立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学生心理变化;做好工作预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建立院系、班级宿舍等多级防控预警体系;及时关注班主任、心理委员反馈的信息,为有需要的学生及时提供帮扶;通过与宿舍长联系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动态,关注重点学生,及时反馈异常学生心理状况。在筑牢四级心理健康防护网的同时,辅导员还要主动与学生家长建立长期且有效的沟通,构建家庭、学校、学生联动机制,形成家校合力,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综上,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认识到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重要一部分,立足岗位优势,结合时代特征和当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心理育人方案。在不断地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心理育人能力的同时,探索、实践和完善心理育人工作方案,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树立阳光、积极、平和的健康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