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能力水平与场认知方式的关系研究
2021-11-25邵铭铭
邵铭铭
(广东白云学院 广东 广州 510450)
随着人类生活越来越精细化,更多的人开始将关注方向指向了自身,对个体大脑的探究及潜力的发挥成了研究的热点。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已经将人脑的构造和大概功能做出了解说,但更多的人更倾向于通过更细致的探讨了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及其成因。于是人们针对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去推测、检验、证实大脑的各种功能,而研究热点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空间能力和认知方式。特别是对于认知方式的研究,让研究者对个体这种并不十分明显的差异有了更大的兴趣。认知方式分为场依存—独立性、冲动性—沉思性、性—继时性,体现了我们看待事物的方法和角度。众多研究者将认知方式与学习成绩、语言能力、记忆方式、面孔识别情绪、空间能力等相结合,试图用各种方式揭开它的神秘面纱,逐步解释个体差异的成因,也获得了明显的成绩。为了多方面了解空间能力与长认知方式的关系,本文梳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文献,对于空间能力和长认知方式的行为研究、心理机制、神经机制、个体差异进行综述,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一、空间能力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目前,对大脑提取信息能力的研究中,空间能力是最能区分男女不同的能力,也是在相关认知思维活动中最无法解释的。至今对于空间能力的概念及结构,心理学界一直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但公认它是很重要的一种认知能力。很多学者为了深入了解空间能力,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对于空间能力的概念,Thurston认为是“在空间或对已经感知过的事物,当事物不在面前时头脑中出现该事物的能力”[1],与此相关的测验是“保持对已感知过的事物,当事物不在面前时头脑中出现该事物的能力,并在头脑中使得事物扭曲、变换或是旋转到不同的位置,并且最终能将在大脑中移动了的表象和事物相一致”。很多学者对前人空间认知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Halpena的理论认为,空间能力由心理旋转、空间想象、瞬时空间判断和空间知觉四种因素组成。[2]至今为止,对空间能力的研究发现,没有一种测量方法能够实现对空间能力进行完整测量;由于每项研究的目的不同,所得出的结果及解释也不尽相同,因此至今我们没能完全研究掌握空间能力。
对于心理学界来讲,空间能力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在20世纪初到20世纪前期,空间能力这一概念初次被学者提出,为了证实这一概念的成立,学者们用了不同的方法;在20世纪前期到20世纪中期,研究学者试图通过纸笔测验研究空间因素中的其他因素是否对空间能力产生影响;20世纪中后期至今,学者们注重研究影响空间能力的所有因素。研究认为,“空间与定向、空间内关系和想象”是该能力三个比较显著的空间因素。
性别差异一直是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很多心理学实验孜孜不倦研究的热点。在空间能力方面,性别差异的研究主要分为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定向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是指个体通过自己对物体的感觉调整物体的位置,构成一定的位置关系;空间定向能力是指了解其余物体的相关空间位置的参照点是个体本身的位置。
如果将环境作用说和生物因素说分开研究,就无法提供非常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该理论的正确性,因此有学者试图从生物和环境的交叉影响上来解释空间能力中存在的性别差异。这种理论的基本假设在于个体对环境的选择及经验的形成受个体遗传类型的影响。M.Beth Casey和他的同事的研究结果支持了这种观点[3],即环境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最终决定因素还是个体的生物遗传,例如能够起作用的环境因素及起作用的方式。研究结果说明,生物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理论在解释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时有一定的有效性。
二、场认知方式概念及研究概况
认知方式是“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习惯化的方式,具体说是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个体所偏爱的、习惯化了的态度和方式”[4]。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最早提出了认知方式这一概念;现代的认知理论则是由赫尔曼·威特金所开创,他通过一系列的系统的实验研究验证了场认知方式的场依存—场独立的相关理论。从那以后,对于相关认知方式的研究令心理学家们乐此不疲,也引发了很多新理念和研究方式。
20世纪中期,学者们开始区分不同的认知方式,例如:认知福合—发散型;跳跃—渐进型;复杂认知—简约认知;沉思—冲动型;具体认知—抽象;场独立—场依存型和言语—形象认知方式等。认知方式类型的研究,无论从提出、研究和运用哪个方面入手,最常见的就属场认知方式的相关理论,并且在教育领域内,生物研究有很重要的价值。[5]47
20世纪中旬,Asch和Witkin提出了场认知方式的概念。Witkin认为,当棒框相关实验发生在暗室中时,就能够更清楚地通过身体经验的线索更详细地解释该实验的个别差异;因此,场认知方式的早期定义是:“依赖外在视野还是依靠内部感觉经验的知觉倾向性。”[6]27且Witkin验证这一结最有名的三个实验分别是:转屋测验(RRT)、棒框测验(RFT)及身体顺应测验(BAT)。
此后的实验研究发现,镶嵌图形的测验与垂直定位的认知方式之间呈现一定的相关性[7]。镶嵌图形测验的操作要求被试根据简单图形在复杂的图案中画出一个比较简单的图形。通过这个研究结果,Witkin将“分析的或整体的知觉去隐蔽能力”修改为场认知方式的概念。[6]25更多的实验研究表明,个体的理性领域中存在的构造组织能力与知觉中的构造组织能力呈现一定的相关关系;该理论概念因此又被深度概括为:“对材料的认知改组技能或构析作用。”随着该理论的研究发展和各种研究的不断深入,Witkin将此概念定义为:“依靠外部问题情景的参照还是依靠内部自我经验的参照的倾向性。”[5]47
场独立者在遇到新的困难时,容易运用自己的经验举一反三去分析问题;属于非人际定向型,对生活中的社会线索不是很敏感,社交能力比较差;但做事比场依存者更有主见。场依存者在处理遇到过的问题时,不会比场独立者差,但也有不如场独立者的地方,例如遇到新的困难时,没有足够的举—反三能力,缺乏灵活性;而且属于人际定向型,自己的社会或生活态度和行为会比较不自信,更多地依赖利用外在的社会榜样作用,尤其是在摇摆不定时,场依存者会比较注意别人的态度及环境;但是易于接受外来的环境或话语暗示。
Witkin的研究结果说明,提高儿童的场独立性水平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对儿童进行适当的体育训练和音乐艺术之类的培养。但事实上,两种场认知方式不像能力一样要区分好坏,只是一种区分标准而已,对正常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目前,国际通用的两种方法可对场认知方式进行测量:一种方法是棒框测验(RFT),要求被试将呈现在方框中的不同的倾斜木棒旋转至垂直状态,并持续注视木棒。[8]
另—种方法是由Witkin等人研发的镶嵌图形测验(EFT),要求被试根据简单的图形,尽快从复合图形中找出并描画出其要求的图形。此前,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测验信效度,张厚粲等学者于1981年从国外引进并修订了中国版的《镶嵌图形测验》,该测试效度“0.49”,信度“折半信度为0.90”。[9]
三、场认知方式和空间能力的交叉研究
认知方式和空间能力是其各自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心理学快速发展的巨轮中,很多学者将这两个放在一起进行交叉的相关研究,其中Globerson等人的研究结果发现,空间认知能力与认知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又因为认知能力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空间认知能力,因此两者之间也呈现显著的正相关。[10]Case等人通过给8岁的儿童进行韦氏智力测验和瑞文推理测验,这两份测验儿童的量表中都含有测试相关空间认知的内容部分,结果发现,“儿童的认知风格与其在智力测验中的成绩具有较高的相关关系”。
但是有部分研究者认为,认知方式与认知能力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例如Riding和Pilson以上百名学生为被试,研究结果表明,认知方式和智力之间没有相关关系。但是Riding和Agren的研究呈现了另一种结果,例如,认知方式最典型的适用是:如果学生的能力不理想,并且其自身的风格无法完全接受学科内容。
国内对场认知方式和空间认知能力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学成绩、心理旋转和图形推理上。赵晓妮研究发现,“场独立和场依存被试认知能力不同,即场独立型的被试比场依存型被试的反应时短且正确率高”[11]。张厚粲等在图形后效中附加参照物,以此判断对于两种场认知方式的不同效应,发现其斜线图形后效对两种场认知方式的被试有不同的结果,例如对场独立性强的人无显著性影响,而对场依存性个体有显著的影响[12];欧阳仑、王友智发现“不同认知方式组之间的被试图形推理总成绩差异显著,场独立最高,场依存最低,场中间组次之”[13]。
Globerson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与场认知方式之间存在相关性。李明振研究发现,在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方面,场独立型被试比场依存型被试表现出更高的思维灵活性。周江霞研究表明,“各个年级的场独立型的学生其思维与场依存型的学生最明显的不同就是在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上更高,而思维的另一方面,场依存型的学生的思维深刻性比场独立型的学生更高”[14]。
四、结语
场认知方式是人们探求自我认知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内外已有很多的研究成果,与各方面如空间能力连接起来,去探讨两者的交互作用及特点。另外视知觉对空间能力及场认知方式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本文对空间能力、场认知方式的关系做了初步的探究,场认知方式是记忆和个体在感知、思维过程中常常偏好的态度与、风格;换言之,场认知方式会对个体的空间能力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加入整体局部优先效应、场认知方式的稳定性及跨文化、跨年龄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