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关键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2021-11-25孙立公

现代交际 2021年9期
关键词:馆员图书图书馆

孙立公

(吉林化工学院图书馆 吉林 吉林 132022)

自21世纪以来,现代信息技术,如互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更为广泛,促进了信息的交互式、便捷式与实时性流通,突破了信息传播的时间与空间限制,为社会各领域运用信息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图书作为公众的“精神食粮”在各类信息媒介出现之前是公众知识信息的唯一来源,但多元媒介去中心化的发展对于图书阅读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图书馆面临着巨大的经营与竞争压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图书馆在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图书馆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建设也应当与时俱进,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图书资源的数字化、信息服务的泛在化、信息流通的实时化、知识传播的广泛化。但从当前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来看,部分图书馆依然存在“不知为谁建设”“不知为何建设”“不知怎样建设”的问题,其原因在于未能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导致建设目标不明确且与自身社会定位脱节;未能深刻认识信息化建设对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导致所引入的现代信息技术及设备与图书馆实际发展情况契合程度不足;未能掌握信息化建设的要点,导致图书资源流通率较低且信息服务质效较差。

基于此,本文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出发,简要分析影响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性因素,重点阐释能够提升图书馆信息化质效的应对措施,旨在为图书馆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供思路与方法。

一、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图书馆的核心作用在于收集、整理、呈现与传递知识信息,致力于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差异化与多元化需求。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即将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与数据思维、图书馆信息服务全流程结合为有机整体,缩短知识信息收集时间、丰富知识信息呈现方式、提升信息服务的针对性与精准性,继而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有效流通。从图书馆的社会定位来看,其信息化建设并非简单地构建自动化办公系统,或是将纸质图书转化为数字化资源,更重要的是借助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智能书柜、借还一体机等现代设备,为公众提供更为丰富的知识信息获取渠道、更为优质的信息服务、更加便捷的知识共享平台,这就需要图书馆在原有的“地面”图书库基础上构建“地面+云端”立体式图书馆,以提升用户黏性,彰显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二、影响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性因素

1.管理人员理念与思维

管理人员是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领头羊”,其决策的科学性、管理能力与水平、思维方式与意识等都会直接影响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质效。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系统、复杂的工程,在短时间内难以获得突破性进展或显著成效;因此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前瞻性思维,能够认识到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样才能带领馆员克服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遭遇的困难。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也并非信息技术与设备的全覆盖,图书资源的数字化需要管理人员根据图书检索的频次、图书更新速度、图书信息需求量等确定需要转化为数字资源的图书类别,以有效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提升信息化建设决策的合理性。这就需要图书馆管理人员能够运用互联网思维下的“用户思维”“碎片化”思维进行决策。

2.信息化技术与设备

技术与设备是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支撑力量。其中,物联网技术将图书馆内图书资源、馆员、设备等置于同一网络系统之内,可以实现对图书资源的集约化管理、智能化调整与动态化跟踪;借还一体设备有助于降低人工成本、提升图书流通效率。不仅如此,在信息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当前,图书馆信息化技术与设备的应用范围比较狭窄,大多集中于图书资源管理中,如自动化办公系统便于管理人员,实时了解馆员工作情况;图书资源库便于了解图书的借阅频次等。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交互式阅读空间、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移动学习平台等的尝试相对较少,信息技术及设备与图书馆中心工作的“浅层化”融合,导致技术与设备的应用并没有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带来质的飞越。

3.馆员服务意识

馆员是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管理的执行者,也是直接与用户对接的关键人员,其个人目标与图书馆战略目标是否一致、对待自身工作及用户的态度是否端正、是否具备高超的服务技能,都将影响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成效。[1]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公众对图书馆的需求不再是阅读书籍,而是在图书馆教育宣传培训的指引下快速获取所需的信息,并依托图书馆构建的知识共享体系,实现自身的学习与成长,这就需要图书馆馆员树立服务意识,转变以“供给”为驱动的工作理念,真正将用户作为工作的中心与要点,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专业化指导、个性化服务。与此图书馆馆员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帮助用户解决应用图书馆信息中遇到的问题,彰显图书馆以人为本的信息化建设理念。

4.信息化建设过程管控

信息化建设各个环节相对分散、过程复杂,其中涉及对图书馆人、财、物等资源的整合与重新分配。如果某一环节监管不到位,极有可能导致图书馆面临较大的经济损失。客户端、在线阅读、远程访问是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要点,用户通过登录图书馆官方网站、手机App等,在线获取知识信息,在此过程中会留下个人隐私,如住址、姓名、手机号码等;网络的开放性、便捷性与包容性,为网络黑客、病毒的侵入提供了渠道。如何保护用户隐私、保障用户信息安全是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简单来讲是图书馆与信息化技术的纵深融合,但其涉及诸多专业,如计算机系统建设、软件开发等,对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因此人才的引入与储备量也是影响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2]

5.资金因素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势必会引入前沿、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在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我国大部分图书馆经营方式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因新媒体的兴起与移动终端的普及,公众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更加丰富,并且倾向于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高效便捷的新媒体平台上浏览信息,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显著降低。在财政收入缩减、盈利空间收窄的双重压力下,图书馆要想获取充裕的资金,完成信息化建设,绝非易事。长期以来,图书馆盈利模式较为单一,通常为图书借阅或信息查询等被动服务,虽然国家针对各类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实行了诸多项目、政策出台了许多政策,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由于部分图书馆缺乏经济新增长点,导致无法充分利用国家工程拨款,继而导致补助性资金利用率低,难以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蓄势赋能。

三、提升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质效的应对措施

1.树立互联网及数据思维

提升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质效的前提为管理人员实现思维的转变。互联网及数据思维,简言之即为万物的互联互通、数据的共建共享。在大数据、移动网络等技术的支撑下,社会各领域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内容及范围也有所拓展,传统各项工作、各项活动“单打独斗”的信息传播格局已经不复存在。在此背景下,图书馆管理人员需要有互联网及数据思维,构建以用户为核心、以技术与设备为支撑、以服务为保障、以服务拓展为新契机的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框架,借助数据挖掘、网络爬虫等技术,进行用户“画像”,在掌握用户需求的基础上,组织各项信息化建设工作,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如管理人员可借助聚类分析及K-means算法给用户群体分类,该技术无须预先设定划分类型,也无须监督其学习与分析过程,其能够通过相应的算法构建用户类别与用户属性之间的隐含关联,精准掌握用户行为及需求特征,以此促进馆内各类文献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为图书馆个性化文献资料及图书服务提供依据。[3]

2.注重技术、设备与图书馆中心工作的融合

在信息经济时代,图书馆中心工作由对图书的管理转变为对知识经验的管理及对用户的服务。基于此,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需要充分重视信息技术、设备与中心工作的纵深融合。其一,开发图书馆移动服务App,包括四个模块:一是图书馆简介模块,重点介绍图书馆藏书、馆内功能区域的布设等,简单介绍图书馆发展史及理念,以使公众形成对图书馆的初步认知;二是导读指引模块,将该模块与图书馆信息资料系统连接,通过精准的资源分类、检索指引等功能使公众进一步了解图书馆所拥有的信息资源;三是虚拟馆员模块,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设置虚拟馆员用以解答公众问题,实现实时化信息服务;四是图书馆外宣模块,公示图书馆线上线下活动信息,公众可及时了解并结合自身需求确定参加活动的类型与时间。其二,开发图书馆文创产品。移动服务App仅是公众了解图书馆信息服务内容的一个途径,要想真正实现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泛在化”,还需要将传统馆内信息资源转变为渗透至公众生活的多元化信息资源。[4]为此,建议图书馆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开发文创产品。例如将图书馆信息资源与游戏结合,开发“动感地球仪”产品,在地球仪上嵌入扫描技术,公众利用手机上的配套软件扫描地球仪即可获取各地区民俗民风简介,并配合软件中知识竞赛,将地理知识渗透至游戏中,不仅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还能增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趣味性。

3.加强馆员培训

作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管理的执行者,馆员的职业态度、精神、综合素质、信息素养、互联网及大数据思维,将直接影响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质效。为此,图书馆要加强对馆员的培训,提高其服务意识与能力。例如,针对当前的媒介融合发展形势,图书馆可以开展“新媒体信息制播”专题培训活动,请新媒体平台上的“大V”讲解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新媒体信息制作的技术等,并构建理论+实践培训模式,请馆员结合所学知识与技能尝试将其所录制的用户培训讲座视频上传至新媒体平台,培训教师从该媒体作品的标题、内容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以加深馆员对新媒体的认知,继而提高其利用新媒体创新图书服务的技能。图书馆要注重对馆员职业道德的培养,继而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信息服务队伍。

4.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为提升管理人员对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的管控能力,建议图书馆将信息化建设情况、信息化技术与设备利用率等纳入人员绩效考核体系中,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质效与人员晋升、薪酬挂钩,倒逼馆内人员积极落实信息化建设战略目标、结合信息化建设要求完成本职工作。要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从馆内人员的思想态度、工作业绩、工作能力、规章制度学习程度、用户满意度、参与培训频次等多个方面,采用定量与定性指标结合方式,提升绩效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奖惩激励机制,鼓励馆员发挥个人智慧及资源优势,助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向好发展。

5.积极推进跨领域合作

针对部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建议图书馆推进跨领域合作,通过资源的共建共享与风险共担,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并且通过引入多领域先进理念与技术,丰富信息服务方式,拓宽信息服务途径。例如某有声小说平台与图书馆联合研发了“儿童智能故事机”,借助图书馆得天独厚的儿童故事读物资源、集合优秀播音行业人才、运用智能语音播报系统及互联网技术,满足儿童在不同场景、不同的收听需求,将静态、视觉性图书资源转变为有声语言,以彰显图书馆信息服务职能,显著提升图书馆的影响力。

四、结语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持续的过程,影响其建设质效的关键性因素包括管理人员的理念与思维、技术与设备、馆员服务意识、信息化过程的管控及资金。为此,图书馆需要树立互联网及数据思维、注重技术、设备与中心工作的纵深融合、加强馆员培训、完善绩效考核制度、积极推进跨领域合作,将图书馆打造为知识集中与共享平台,促进信息服务的泛在化。

猜你喜欢

馆员图书图书馆
信息时代院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素养
图书馆
班里有个图书角
关于义务馆员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的思考
值得孩子阅读的100种图书
基于个人发展困境与人力资本视角双维度考量的青年图书馆员培育对策
去图书馆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