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2021-11-25吴长帅

现代交际 2021年9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产教融合

吴长帅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 沈阳 10034)

2007年,翻译硕士专业(MTI)设立以来,办学规模快速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习惯性”关注知识传授而忽略了职业技能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大部分实践都是学生自练,翻译实践内容缺少紧密连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真实翻译项目,究其主要原因是MTI教学实践与产业融合不高,协同育人不足。本文探讨了沈阳师范大学MTI《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以翻译项目为中心构建多层次、多样化产教融合教学实践,并阐述产教融合对建构课程实践教学和学生能力内化迁移的现实意义。因而,本研究提出以翻译项目为考察中心,开展有针对性的MTI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改革,具体讨论翻译项目驱动产教融合教学方式下《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教学与实践一体化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协同育人。

一、产教融合教学改革背景

简单来说,产教融合是高校与企业相互融入,共同介入人才培养,共建长期稳定的交流与互动,双方知识共享与创新,实行高校与企业“双主体”的育人模式。[1]近年来,在翻译教学领域,真实翻译项目教学逐渐受到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现有的研究指出翻译项目实践教学领域,产教融合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蔡辉、张成智探索了翻译专业硕士培养中的校企合作,也指出“校企合作是MTI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怎样使学生实习和实习基地对于高校和企业都达到双赢,利益的最大化,尚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2]。

产教融合要求高校与企业相互融入,共同介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行高校与企业“双主体”的育人模式。[3]由此看来,翻译项目则可起到课程实践内容和产业翻译任务的桥梁作用,翻译项目在课程教学中促进生产效率,也在产业翻译任务中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校内课程教学与校外实践联动。

二、教学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与内容选择

核心素养在教育领域从“是何”到“为何”展开全方位讨论,并持续深入探讨从抽象走向实践。李艺教授等提出核心素养教育目标“三层结构”模型,即核心素养内涵从三个层次把握,分别是“双基”“问题解决”和“科学思维”。[4]“双基”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问题解决”以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基本方法为核心,“科学思维”则是通过体验、认识及内化等形成的思维方法。核心素养三层模型与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相关学者对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进行专项研究(PACTE)有联系。[5]从课程目标层面上看,对教学重构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为此,结合PACTE和核心素养“三层结构”试图将《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目标具体化。通过模型中主要因素对比,确定了产教融合教学《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双核”,翻译项目(问题解决)和科学思维。本文确定的“双核”是在“双基”基础上进一步缩小知识和能力的范围,聚焦核心内容。还需要指出的是,双语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点方面,是基本,也易于培养;而技术能力、翻译知识能力和语言外能力等却有所忽视,本研究力求通过产教融合实践习得。翻译项目原本就需要译者具备多种能力素质,结合《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性质,其目标定位在综合实践能力。对此,三维课程目标模型更关注与翻译项目相关的综合能力表现,而不是某个单一能力培养。

2.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相辅相成,教学目标的达成需依靠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设计也源于教学目标要求。对此,设计了三种宏观教学活动支撑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学校课堂”“企业课堂”和“研究学习”。“学校课堂”是按照学校教学计划开展的正常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讲授翻译项目相关的核心知识,并围绕初级翻译项目开展技能训练,为“企业课堂”做好基础能力培养。“企业课堂”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形式,以翻译实践形式到“产”观摩、体验、实践真实翻译项目,其教学地点、形式和内容都发生改变。“研究学习”承接“学校课堂”和“企业课堂”,以分组形式围绕翻译项目专题开展研究学习,沟通、反思、总结翻译项目经验,深化理解、消化实践所得,师生、生生还以翻译项目为中心从不同实践层面、不同角度进行实践训练和互动交流。这三种教学活动在时间维度上是连续的,在内容上是相互关联的;都以翻译项目为中心,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课程目标,又各有不同侧重。

本课程秉承以翻译项目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理念,翻译项目需要掌握什么技能,就教什么内容,“学校课堂”也不例外。信息技术已经与语言服务行业深入融合,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翻译项目需要技术能力支撑,技术能力也可促进翻译项目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对此,技术能力培养是本门课程重点关注要素之一,也是本门课程的开设宗旨。内容上,技术能力讲授内容包括SDL、MemoQ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等信息技术的能力。“学校课堂”围绕翻译项目梳理技术知识框架,讲授紧密结合翻译项目最常用的核心知识,讲授的知识也通过项目翻译得到巩固。

“企业课堂”是产教融合的关键所在,也是以翻译项目为中心开展教学、区别于其他研究的特别之处。教学地点由学校到企业,学生走进企业了解工作模式、翻译项目流程,并参与项目翻译。“企业课堂”的教学内容是项目翻译,学生加入某个领域的团队,一位或几位专业译员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翻译。从设计上,译员和指导教师指导为辅,学生实践练习为主。“企业课堂”要求学生能够完成分配的项目任务,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语言外能力是考察重点。学生可以从翻译规范、项目流程、质量要求等角度体验翻译项目,并检验其运用语言、技术及沟通协作等能力,进而促其反思并提高水平。

“研究学习”关注加强翻译项目实践训练,提高翻译策略能力。从形式上,学生组成团队,每队6—8人,共同完成翻译项目任务。从选题内容上,围绕汽车、科技等社会翻译热点领域。从内容管理上,教师发布翻译任务,团队负责人分配任务,定期完成翻译项目。

总的来说,三种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在“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框架下建构的。三种教学活动按照整体性、连续性原则,将“学校课堂”和“企业课堂”综合起来,并且根据各自活动的特点,做到合理有序。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课程目标的实现,活动的设计及学生主体地位等方面均符合产教融合的实践需求。

三、教学实施

本研究的教学实践工作已经开展了两个周期。在实践过程中,“学校课堂”和“研究学习”由两位老师引领,“企业课堂”则根据实践需要,由企业教师和本校教师共同指导。从整个教学实践过程看,以下工作需要特别关注:

“学校课堂”是MTI学生在研一下学期完成7周的学校授课。授课课程是《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两个方面,其中以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主要关注实践应用。课程采取翻转课堂方式,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知识内容;课上通过师生探讨交流完成知识准确理解,而大部分课上时间是学生通过模拟项目开展实际训练,这些训练内容是根据本节课知识从现实项目中提取出来的,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通过不断实践深化理解内容;课后则是完成作业达到知识内化。

“企业课堂”具体来说是MTI学生完成“学校课堂之后”,到“产”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翻译项目实践教学。学生按每组4—6人分配到企事业单位实践学习。

在“企业课堂”,学生加入企业某个团队,以职业译者为主、学校教师为辅的指导方式进行项目翻译。教学形式随教学地点的改变而改变,不再是课堂讲授,而是交流探讨。学生学习内容是项目翻译,任务是完成项目翻译。

企业课堂教给学生的是完完全全真实的“战斗”,这种优势也是学校课堂所无法给予的。此外,从项目规范、项目实践、项目质量要求、项目技术运用及语言外能力等方面,给学生一个真切的体验。从实践效果看,“企业课堂”教学内容就是翻译项目,采用项目案例教学的形式内容,不能直接参与翻译流程,但是参与一些基本的项目翻译。这一阶段学生的翻译专业知识显得尤其重要,也是显著影响学生由语言学习转向翻译专业知识学习的直接触动。除了依照企业时间上下班,还要每天记录所学所思。在企业课程快速掌握了解翻译项目的大概流程,参与翻译项目团队。

四、教学实践意义及不足

经过两个周期的教学实践,产教融合在一些方面收获很大,但也有需要反思之处,可从课程目标的实现和产教融合可行性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1.翻译项目为考察中心的课程目标设计与实现

本研究结合《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设计了三维课程目标模型,又从实践层面探讨了教学实践方案实际应用。三维课程目标模型以翻译项目为中心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这让学生对翻译项目的认识完成了从课堂练习到企业实践,课堂再反思再实践一个渐进提高的过程。在重要的“企业课堂”实践环节,学生直观感受并参与项目翻译,了解翻译项目流程从项目分析开始到定稿结束等环节,全面检验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总体来看,虽然整个研究过程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无论是从课程目标的实现,还是课程与行业的结合,均达到了课程预期的目的。产教融合教学研究具有可行性、可参考性、可借鉴性。

2.校企双方互利共赢

从学校方面来看,人才培养方式多样化,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也可得到提升。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人员流动性大,业务量多,关注职前人才储备,基础性工作得以解决。但产教融合教学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企业的性质决定其运营聚焦于生产效率,每一位译员在单位时间内需完成工作任务。对此,学校与校企合作的教学权重分配、时间分配存在冲突,企业指导培训译员则需要长周期。另外,企业不能按班级全部接受学生,不同企业实习效果也不同。

五、结语

以翻译项目为考察中心的产教融合迈出一小步,学生受益匪浅。产教融合是学校培养目标寻求适应社会需求的最佳路径之一。在融合过程中,“产”和“教”的理念、文化需不断碰撞,在相互了解中不断调整适应,在相互融合中不断改变创新。产教融合充分沟通是必要前提,彼此认同和互赢是根本属性。相互解决各自所需是持续开展融合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只有找到彼此的切合点才能融合。这个过程是需要深入讨论的,不但需从合作机制入手,更要深入建立合作内容融合,制定更加符合双方需求进而达到深入、持续的合作。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产教融合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专业认证视域下高师院校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