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意义探析和对策建议

2021-11-25

法制博览 2021年7期
关键词:法治化规章制度高校学生

马 聪

(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北京 100083)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骨干力量的前沿阵地,依法治校是高校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更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题中之义。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是新时代全面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助力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要从源头上增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法治思维和能力,依法执教、依法治校,在学生工作层面强化学法、普法、守法、用法工作体系,按照法治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之举[1]。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的必要性

(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系统论述,全面回答了为什么要依法治国、怎样依法治国以及怎样建设法治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55次提到法治,体现了党中央对全面推进法治化建设的决心和信心。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高校作为法治实践和法治创新的先锋,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势在必行。学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实施主体,学生工作法治化势在必行。

(二)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必然之举。当前,高校已进入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教育评价改革的新阶段,依法治校是确保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最可靠方略。高校管理工作者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则和“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准则,使用法治的理念管理各种事务,合理解决学校和学生的各类纠纷,尊重权利双方的平等关系,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逐渐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2]。

(三)学生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的维权意识迅速提升,给学生工作特别是学生纠纷事件处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相关数据显示,近五年发生的300多起高校诉讼案件中,学生诉高校的案件数量为141件,占47%。其中,因学生处分、伤害事故、学籍取消、学位证书等问题引起的案件占比超90%。试想,如果学生工作管理者不具备相关法律常识,往往就会发生很多不必要的矛盾,特别是在学生知情权、隐私权、申述权等问题的处理上稍有不慎,就可能让学校站上“被告席”。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建设的问题

(一)工作队伍法治化水平需要不断提高。从学生维权意识的现状来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法治意识还较为淡薄。在学生管理过程中,高校学生管理者还缺乏依法管理的思维,不能完全做到法治管理。部分管理者为了维护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没有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将学校的规章制度当作“命令”,将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被管理者,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3],忽视了学生本有的法律地位和正当权利,间接造成了学校管理方与学生间各执一词、紧张对立的现象,不利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二)管理工作法治化依据不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普遍缺乏较为系统的法律知识,部分管理规章制度的调研、订立过程中没有有效开展法律咨询,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习惯在校内规章中寻找适应条款,忽略了法律本来的原则精神,可能对学生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调研发现,很多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只局限性地学习校内规章制度并据此开展管理工作,有些存在争议的管理举措和处理方式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不利于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在某些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处理上存在纠纷风险。

(三)部分学生法治意识淡薄。对于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而言,以法治校的出发点是要通过法律基本原则和校内规章制度来规范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行为,为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基本工作保障。但不可否认,教育自身饱含着德治理念,教育过程又充满着对学生的包容和引导。高校往往在实践中,更多强化德治理念,寄望于春风细雨润桃李,缺少了法治教育,学生在思想源头上就可能出现理念缺失,进而导致法治水平不足,学生的法治意识淡薄,使法律制度成为摆设,不利于学校法治建设与管理。

(四)法治管理工作中需要人文关怀。近年来涉及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司法案例频发,社会大众越来越注重教育管理过程中对公平正义、道德法治理念的追求。学校与学生间不仅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也存在相互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但是当前多数高校在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很多条款过于抽象笼统,工作性规章与权利性制度相互混淆,制度订立的出发点往往是为了规范某项管理内容,订立过程中往往在学校层面意见征求多、学生层面意见征求少,部分规章制度对学生义务性要求、限制性要求过多,忽略了对学生合法权益的最大化保护。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治化的对策建议

(一)抓规矩,加强依法、依校规校纪管理水平。高校要不断加强学习,建立学校规章制度监测与评估机制,适时修订完善教育管理的相关规章条款;建立学校法律顾问制度,探索让专业机构参与学校规章制度订立和纠纷处理,依法维护学校合法权益。[4]高校的管理规章是规范教学管理秩序、保护学生合法权利的重要依托,是对教育法律法规的重要补充,必须遵守法律精神和权利保护理念,依法订立,坚守学法在前、法律优先。要从全局层面调整思维模式,让法治化理念融入学校规章制度的调研、修订、出台和执行全过程,对已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工作要求的要敢于摒弃,对于事业发展过程中长期遗留的顽疾和新出现的棘手问题要敢于亮剑,使校内法规在内容、立法技术和程序性上更加科学、合理、普适。

(二)抓队伍,强化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工作法治化水平。建立高水平学生管理队伍是落实依法治校工作的基本保障,学校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规、守纪律、讲法治,让法治工作贯彻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用法律观念分析、权衡日常管理工作,提升法律素养和法治化水平。学校要加强对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法治化培训,通过入职培训、轮训、教职工理论学习、工作交流、专题沙龙等多种形式,常态化构建法治工作培训机制,引进管理经验丰富、法治认识全面的法治化工作专家教师队伍,通过担任顾问、咨询辅导等形式弥补法律风险问题。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将法治工作纳入教职员工评价内容,设置规范管理负面清单,对违规问题严肃追责,对违背法治原则的管理举措要警示告诫、限期整理。

(三)抓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底线意识。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程和各类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懂法、信法、守法,坚持以法律为准绳,合理表达意愿和诉求。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提升学生管理水平,对网络暴力、聚众滋事、扰乱公共秩序等触犯法律红线行为,及时依法处置,发挥警示效应。要建立学生学习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和相应机制,督促学生定期参与学习活动,做到学法、知法、守法和用法。同时,高校要开设法律基础课程,利用传统和新媒体阵地开展法治宣传,拓展第二课堂学生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参与民主和法治管理,形成基本的法律理念,自觉地用法律思维来分析、处理问题,合法维护自身的权益、表达自己的正当诉求。

(四)抓互动,邀请学生参与校园法治化建设。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法律主体来平等对待,关心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和正当诉求。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既要确保学校教育管理工作高效运转,又要切实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就必须有效了解学校和学生两方面的发展现实,寻求双方权利义务契合点,在保障学生权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开展教育管理工作。高校应建立有效的沟通反馈和交流机制,邀请学生代表参与校规校纪的制定,通过领导接待日、校领导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学生代表大会等途径,为学生提供参与学校规章制度订立的权利与平台,正视学生诉求,进行平等沟通。同时互动式推进普法教育和校规校纪教育,做好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的宣传、知识测试等工作,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让学生参与学校规章制度的落实和监督,助力校园法治化建设。

猜你喜欢

法治化规章制度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家庭教育法治化的几点思考
第三部分 规章制度
信访法治化中的权利义务配置
国企改革法治化的“知”与“行”
英国小学的规章制度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思考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你是否有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