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2021-11-25

法制博览 2021年7期
关键词:劳动法合法权益实习生

廖 炜

(广西警察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8)

面对越发巨大的就业压力,不少高校都会在大学生就业前,安排其进行实习,以确保其能够积累工作经验,在毕业后更快的走上工作岗位。但是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在实习期间与实习单位的利益冲突问题频繁出现,导致其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此,有关部门应该对相应的法律保障机制进行完善,增强大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自我权益保护意识,使得其能够依法对自身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

一、大学生实习期间的劳动关系

在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在校大学生能够以劳动者的身份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不过从实务的角度来看,在校大学生满足一般劳动者主体资格,实习期间如果能够满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前存在劳动关系的实质要件,则可以认定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受劳动法的保护。从法律的角度来对大学生实习前的劳动关系进行论证分析,在实习期间大学生的身份不仅仅是在校生,与其他实习工作人员一样具备同等劳动者关系,在服从学校组织管理的同时,也必须依照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自身。在对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身份进行明确的情况下,才能对其合法权益进行保障。

二、大学生实习期间权益保障问题

(一)权益受侵原因

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受实习单位侵害的问题时有发生,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观原因。大学生本身缺乏社会经验,对于自身的合法权益缺乏保护意识,这也是导致其权益受侵的主要原因。当前,多数大学生对于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缺乏了解,导致在实习过程中,没有能够与实习单位签订相应的实习协议或者劳动合同,这样在权益受到侵害时,无法通过法律武器来进行维权[1]。同时,大学生在实习期间,处于弱势群体地位,自身权益受侵时,对于实习单位的法律过错责任难以有效举证,加上繁琐的维权流程,使得不少大学生不得不放弃维权;二是客观原因。当前,我国尚未形成规范统一的大学生实习就业管理制度,缺乏对在校实习生合法身份的法律认证,也没有就其所应该具备的合法权益进行明确,不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实习生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原因。至少从目前来看,劳动法没有将实习生聘用规定纳入全体劳动者聘用范畴中,实习生与实习单位的劳动关系可能并不属于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三是环境原因。导致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受侵的环境原因主要是高校和政府监管的缺失,无法为实习生的依法维权提供保障。

(二)法律保障现状

一是存在立法不足的问题。教育部于2016年联合多个部门制定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但是该规定面对的对象仅仅是中职和高职院校的学生,强调也仅仅是实习活动的组织、管理和安全等内容,对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并不适用。除此之外,在立法层面,我国并没有单独存在的能够保障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具备广泛适用性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规定的是普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面对大学实习生这一特殊群体时同样欠缺针对性和适用性,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实习期间出现权益受侵问题时,难以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二是存在保障方面的问题。大学生实习期间一般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因为实习单位基本不会提供相应的安全培训和医疗服务设施,也很少会给实习生购买意外保险,这也导致了大学生实习期间如果出现患病或者工伤,存着救济途径不明确、合法权益无法保障的情况[2];三是存在协议方面的问题。大学生实习期间是否需要与实习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有关法律法规中缺乏明确的规定,这也导致不少实习单位在大学生实习期间不会与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或者实习协议,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规避自身应该履行的责任,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因为证据的缺失,权益的维护变得困难重重[3]。

三、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法律保障机制

(一)做好立法完善

对于无法纳入现行法律法规的大学生实习活动,一般会适用民事法律,不过民事法律存在着保护力度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人身权益如工作时间、劳动安全等,民事法律存在着保护不力的现象。基于此,有关部门应该做好立法完善工作,制定出具备良好统一性、效力等级较高、适用范围广的专门法律来为大学生实习活动提供支持,在法律中构建起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实习单位以及实习生的权利义务框架。以实习过程中的损害救济为例,当前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立法,需要进行统一,可以在工伤保险之外寻找新的救济途径,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进行借鉴,推行实习责任保险制度,推动责任风险的分散。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中的相关内容扩大,并且在专门的教学实习法律中进行明确规定[4]。

(二)明确法律适用

考虑到现行的《劳动法》并没有将大学生群体排除在适用范围外,仅仅是没有对劳动法适用于大学实习生这一特殊群体做出明确规定,可以通过相应的司法解释,对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进行明确,确保大学生群体的实习行为能够得到《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管理,在维护其实习期间合法身份的同时,实现对于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的保护。另外,也可以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对用人单位的行为进行规范,要求其在接受大学实习生时必须与其签订书面实习协议,否则追究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

(三)落实实习协议

应该在相应的法律法规中,明确要求用人单位必须与实习大学生签订实习协议,在协议中对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确保实习活动的顺利实施。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实习协议是法律的要求,一旦两者出现矛盾纠纷,可以对照有关法律条款来对纠纷进行解决。为了将实习协议制度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政府部门可以结合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规范的实习协议模板,提供给用人单位作为参考,高校也应该积极参与进来,做好相应的监管和审批工作,尽量签订高校、用人单位和实习生三方协议。这个过程中,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也应该将自身的职责发挥出来,为大学生实习活动的实施营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5]。

(四)推行保险制度

良好的实习保险制度能够为大学生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提供保障,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正如上文所言,在教育部联合多部门颁发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中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各地应该尽快建立起完善的职业院校学生参与就业实习的就业培训强制保险基金管理制度,要求职业院校和实习单位必须每年至少为在校实习生投保一份职业责任保险,为其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提供保障。有关部门可以将这个措施扩大到所有的大学生实习群体[6]。

(五)完善救济途径

一是应该将大学生在实习期间产生的各种实习纠纷纳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确保大学实习生能够依照相应的实习协议,向政府有关部门投诉或者申诉,也可以向仲裁机关申请仲裁;二是应该建立起相应的调解制度,确保第三方能够参与到实习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纠纷中,通过调解的方式帮助大学生解决侵权纠纷。

总而言之,从保障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的角度来看,应该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确保大学生实习活动能够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企业和高校应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开展实习活动,对其在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尽可能减少实习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纠纷问题。

猜你喜欢

劳动法合法权益实习生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法教育实践研究*
儿科临床医学实习生与住院医师结对带教模式的探讨
自流井区:即时调处欠薪案件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青海:建立“绿色通道”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2018劳动法规定:员工因降薪调岗而辞职,单位必须支付补偿金
青少年合法权益 我们共维护
为游客的合法权益支起保护网
贯彻《劳动法》 且行且完善*——我国劳动立法的发展与完善
劳资冲突背景下的中国劳动法改革
中草药房实习生带教工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