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学风建设体系探究
2021-11-25
(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6)
2012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2017年2月,《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三全育人”理念,文章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对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了新的规定。以“三全育人”为视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分析目前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尝试提出构建高校学风建设创新型育人体系。
一、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全面加强了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不断深化和发展[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学风建设工作难度也在逐渐加大。
(一)育人主体合力尚未形成
一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意识,学习自制力不高,专业前景迷茫,存在厌学心理。二是教师授课方式单一,专业素养、师德师风有待提高。部分教师课堂缺乏互动,影响学生学习效果;部分教师责任感缺失,只负责“教书”而无暇“育人”,对学生不予引导和管理,缺乏敬业精神,师德师风有待提高。三是育人主体协同机制有待完善。高校部门之间育人职责界定模糊;教师之间研讨交流不足;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师、辅导员、班导师相互补位的育人合力尚未形成;家校之间沟通不到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各育人主体有待整合。
(二)育人阶段连贯性不足
“全过程”育人应将学风建设融入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整个过程。目前,诸多的学风建设工作着力点均落在了大一新生上,导致大一新生呈现“两最”现象:上最多的课、开最久的会。而高年级学生由于课业较少且忙于实习,往往成为学风建设开展过程中易被忽视的对象,这违背了学生培养方案所要求的渐进性与连贯性,使学生的成长轨迹出现断层。同样,在学生入学前、毕业后,由“准新生”变为“亲校友”,从“不知所措”入校到“戛然而止”毕业,也是学风建设中育人环节连贯性不足的表现。
(三)育人载体相对单一
“全方位”育人强调宽领域、多渠道育人,但目前诸多高校的育人载体仍以“课程育人”为主,育人要素挖掘能力不足,育人载体较为单一。
二、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构建全方位学风建设体系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了新的规定,学风建设应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引下,构建立体式、全方位的学风建设体系。
(一)协同联动、“全员”育人
学风建设是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需要以学生为本,坚持立德树人的整体工作理念,统筹校院、师生、三导、家校等四方育人主体协调联动,形成育人合力。
1.“校院”联动
加强学风建设需要学校职能部门与各二级学院的密切配合,要发挥教务部门、学工部门、人事部门、后勤服务部门等各单位的作用,落实校院沟通机制,明确各方职责,形成校内各机构齐抓共管的学风共建氛围。
2.“师生”联动
教风与学风相辅相成,学风建设是教风建设的归宿,教风是基础和前提[2],应做到以“教风”带“学风”,加强专业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带动作用。授课教师应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强化授课能力、更新育人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应积极组织开展教学技能大赛、名师讲堂等活动,以“赛”促“教”,引导教师树立严谨的治学精神。
3.“三导”联动
教育部令第43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加强学风建设是高校辅导员的九大工作职责之一。因而应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实现辅导员、班导师、专业指导教师“三导”联动。一是辅导员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应自觉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升专业素养,努力做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好榜样。二是将谈心谈话制度做实做细。辅导员应通过谈话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学习情况,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提高学习自律性,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是应构建“辅导员、班导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体系。应优化班主任队伍,选聘更多的专业教师担任班导,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性引导,提高育人说服力;应在明确职责的同时,实施“三导”联动,构建工作联盟,确保三方育人主体能够及时交换学生信息及育人需求,为学生的日常管理、习惯养成、专业培养提供一站式服务。
4.“家校”联动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良好学风的建立不仅仅是校内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校外家长的配合助力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辅导员应通过短信、电话、微信、家访等形式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络,沟通反馈学生在家及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增进双方对学生的了解。实现双向关怀,助力学风建设。
(二)循序渐进、“全过程”育人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三大规律”,即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全过程育人”理念下的学风建设,也应遵循此三大规律,把握学生各阶段的学习特征,实施阶梯形培养方案,循序推进高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校友等六个育人阶段。
1.以激发高中学生学习兴趣为第一阶段
通过定期举办高中学生夏令营、科学营等活动,增进学生对高校的了解;开发适用于高中生的具有学校特色的大学入门性课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入校后的学习延续性;开展与各地高中的交流共建活动,发掘一批优质高中生源基地,提高生源质量。
2.以培育大一新生学习习惯为第二阶段
应积极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上好“开学第一课”,通过主题班会、交流分享会等形式,介绍校园环境、规章制度、考风考纪、专业前景、就业方向等内容,提升新生的适应性。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夯实学业基础。同时应重点关注学业困难群体,建立学习档案,启动学业预警。
3.以指导大二学生学业规划为第三阶段
部分学生在大二阶段易产生学业懈怠心理,应着重开展学业规划指导,通过成立学业咨询小组、专业学习小组等方式,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强化学习原动力。
4.以鼓励大三学生科研实践为第四阶段
多数学生在大三阶段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应为学生搭建科研与实践平台,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竞赛、创新创业等活动,鼓励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实践能力。
5.以优化大四学生毕业服务为第五阶段
大四是学生面临选择的重要阶段,应组织开展求职培训、升学辅导、出国讲座、公考模拟等活动满足毕业生实际需求;应重点关注毕业就业困难等学生群体,实施精准帮扶;应运用多媒体平台加大对优秀毕业生的宣传力度,强化榜样对各年级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
6.以完善毕业校友终身教育为第六阶段
应关注毕业生的长期发展,秉承“扶上马,送几程,关心一辈子”的校友工作理念,为校友终身教育提供服务。可通过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座谈交流、面向校友开通线上课程渠道、组建不同行业专业校友会等形式,为校友搭建互助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三)多元载体、“全方位”育人
“全方位”育人强调育人领域的多层次性及育人载体的多元性,应统筹推进,协调运用好思政、制度、党建、组织、文化、实践、网络等多方面育人载体。
1.以思政教育为载体,强化终身学习理念
“三全育人”的核心要义在于“将立德树人置于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上升为检验衡量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3]。高校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应加强品德教育,强化终身学习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自尊、自律、自强的行为习惯,做到以德育促学风。
2.以规章制度为载体,约束激励机制并举
一是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应健全教师教学评价机制及奖惩机制,实施教学质量末位淘汰制,把教师的教学态度纳入教师业务素质考核当中。二是要完善学业管理制度,结合学业预警机制与淘汰机制,规范学生学习行为。三是要建立健全学生评奖评优制度、新生晚自习制度、学生宿舍管理制度等具体执行制度,通过严格的约束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教风学风建设。
3.以党建引领为载体,发挥党员先锋作用
高校应充分发挥党建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是要严把大学生入党质量关,将学生的学习成绩、日常表现、思想品德等纳入综合考察范围。二是要加强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积极展开以学风建设为主题的党日活动,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在支部内成立学习兴趣小组,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三是要进一步提升党员责任意识,落实“岗位责任制”,评选一批“学生党员先锋示范岗”,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4.以学生组织为载体,实现学生自我教育
学生组织,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重要载体,应加强学生组织建设,增强学生归属感与凝聚力,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第一,建立学生组织学风建设考核指标,指标需涵盖组织成员的学期绩点排名、四六级通过率、保研升学率等内容,以指标建设促学风建设。第二,制定严格的学生干部选拔标准,将学风建设指标作为考察学生干部的重要依据。第三,拓展学生组织活动形式,提升活动内涵与吸引力,加大对学习类社团及活动的支持力度,寓学于乐,增强学生学业信心。
5.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强化环境育人功效
一是要加强大学文化宣传。通过对大学校训、大学精神、大学传统等大学文化的理论宣讲,让全校师生进一步理解学校文化内涵,加深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激发学习动力。二是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完善校内基础设施,增设校内人文景观带,在教学楼、食堂等学生出入频率较高场所悬挂宣传标语,塑造拼搏进取的良好氛围。三是要注重宿舍文明建设。以“星级寝室”“学霸”寝室等评选活动为载体,落实“寝室长责任制”,营造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宿舍氛围,促进宿舍成员共同进步。
6.以创新实践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应积极为学生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组织开展各类科技竞赛活动,落实“一院一赛”制度,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及创新能力。其次,应开展各类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校企合作,成立校外实习基地,增强学生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做到知行合一。
三、结语
没有不愿接受教育的学生,只有不会教育的教师。教师应将关心青年学生成长放在更加凸显的位置,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高校应以不断加强学风建设为己任,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积极构建协同联动的“全员育人”、循序渐进的“全过程育人”、多元载体的“全方位育人”学风体系,发挥优良学风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保障作用。广大学生工作干部也应充分认识到学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明确责任,勇于担当,增强学风建设的创新性与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