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刻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意义

2021-11-25李晓阳

政工学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新形态道路现代化

李晓阳 荆 博

习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百年伟业的人类文明史意义,必须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的宏大视野来理解把握,才能深入领会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和世界文明未来发展的重大价值。

一、从历史长河中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实方位

在探索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并未接受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文明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文明,而是延续中华文明优秀传统并吸收人类文明先进成果,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探索形成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中华传统文明的继承与创新。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 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赋予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为其发展壮大提供了生生不息的滋养源泉。但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文明出现了一种带有整体性的文明危机。为了拯救危机、再造文明,中国人民不断进行各种尝试,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传统文明,使之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不断融入党和人民对民族复兴、文明演进和理想信念的诚挚追求,最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明形态呈现自身。可以说,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呈现,这一新型文明既是对中华文明的坚守和继承,又是对中华文明的创新与发展。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扬弃与超越。资本主义以工业文明代替农业文明,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全球化。但资本主义是一种以私有制为基础、以阶级对立为基本特征的文明形态,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这种文明是“建立在劳动奴役制上的罪恶的文明”,“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随着文明而产生的社会为自己所建立的一切机构,都转变为它们原来的目的的反面”。在全面、深刻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基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探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实根基,提供出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文明形态,为人类文明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当代中国立基于社会主义的时空条件来把握和扬弃资本主义文明,充分占有其在生产变革、市场建设、科技发展以及人文思想等方面的进步成果,对内坚持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对外推动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产主义文明的初级形态。可以说,这一新型文明既继承了资本主义创造的现代化成果,更在扬弃资本主义文明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它的改造超越。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文明的借鉴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所探明的人类文明演进的一般规律,在具有不同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条件的不同国家中展现出迥然不同的面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在对内治理中表现为高度的集中,在对外交往中呈现高度的封闭,对社会主义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党注重汲取经验教训,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不断破除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和对社会主义僵化式的认识,带领人民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可以说,这一新型文明既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中国版本,也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最典型、最成功的实现形式,标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类文明发展史册上新的历史方位,为人类21世纪文明形态的创造提供了努力方向。

二、从时代大潮中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握时代潮流,观察世界大势,在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中彰显特色,建构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文明构成上坚持以五大文明全面提升为发展维度,在文明演进上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实践路径,在文明主体上坚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代表着文明前进方向和历史发展大势,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与强大生命力。

坚持文明构成的全面性。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便明确提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强调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尤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江泽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科学理念,并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进入21 世纪,胡锦涛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构想,并阐明了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之中,并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实现全面提升。五大文明相济相生,明确和完善了文明新形态的系统构成,极大地扩充和提升了文明意蕴和文明境界。

注重文明发展的协调性。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没有亦步亦趋沿着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道路进行串联式发展,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叠加发展的并联式现代化。正是沿着这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不断推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为统筹应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等多重矛盾提供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秉持文明主体的人民性。与资本主义文明造成两极分化严重、社会动荡不安等后果不同,与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存在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等缺陷相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秉承以人为本的价值旨归,把人的价值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展目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各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力图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从而有效激发人民群众创造活力,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三、从全球风云中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多元文明共存的时代,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和正在显示出巨大活力和生命力,也必将引起人类文明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发展进程的重大转变。

探索了人类文明发展新模式。百年来,我们党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既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又摒弃了虚假的普世主义,通过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传统文明实现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重大转变,推动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实现从封闭形态向开放形态的重大转变,从而使具有5000 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科学社会主义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作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探索、文化自信的理论与实践、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等,都为解决现代文明发展的一系列难题提供了全新的模式和有益的启迪,既不断厚筑着人类文明的中华民族基础,又充分展现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担当。

开启了人类文明发展新道路。百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走出一条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全面、和谐、协调、开放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可以说,这既是在规模基础上追求质量效益的成功之路,也是兼顾自身与世界共同发展的光明之路,其成就具有世界性,经验具有开创性,模式具有引领性,成功打破了西方现代化道路唯一论的神话,从根本上破除了西方文明中心论等错误论调,对人类探索现代文明真谛具有重大的原创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以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彰显出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并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出新活力、新动力、新推力。

描绘了人类文明发展新愿景。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充分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合理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在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中推动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科学内涵的国际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便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和交流互鉴的文明趋势,着眼于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和永续发展,倡导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全新的文明理念,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摒弃了强权政治、零和博弈和冷战思维、国强必霸的陈旧范式,符合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诉求,必将引导人类文明向着光明的目标不断前进。

猜你喜欢

新形态道路现代化
生成逻辑、内涵特征、重大意义: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的多维视角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道听途说
用“世界尺度”规划航线——大学之大,重在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形态
运筹70年,中国道路
新形态西装
激活时装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