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云南样本

2021-11-25盛世兰

创造 2021年4期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云南省物种

盛世兰

生物多样性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2021年5月22日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和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筹备工作的又一个重要节点。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为“呵护自然,你我有份”,充分显示了“人民的参与是最关键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一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经验;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生态系统修复”,中国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旨在进一步唤醒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宣传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讲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云南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与成效也再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世界意义

云南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物种基因库”的美誉,是公认的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云南地处青藏高原至中南半岛的过渡地带,历经多次地质构造运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势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地域气候,拥有从北热带、南亚热带,南、北温带等多种气候类型,造就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以外的从热带到寒带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也造就了这片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热点地区和交汇区域。云南是全球36个物种最丰富且倍受威胁的陆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的“中国西南山地”“东喜马拉雅地区”及“印度-缅甸”三大区域的核心和交汇地带,生物种类及特有类型均居全国之首,还是许多物种的起源和分化中心,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遗传多样性均闻名于世。

丰富性成为云南生物多样性的最大特点。云南以全国4.1%的国土面积,拥有除沙漠和海洋以外的森林、草原、湿地、淡水四大生态系统,堪称世界生态系统的缩影;拥有中国63%的高等植物和60%的脊椎动物等物种资源,大型真菌、地衣、台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鱼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11个生物类群共有25426种,分布有4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5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遗传资源丰富,有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物种数千种,是亚洲水稻、荞麦、茶、柑橘等作物的起源地和多样性中心。

特有性和脆弱性是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突出特点。云南特有高等植物2716种,特有脊椎动物344种,还有414种非中国特有脊椎动物,亚洲象、绿孔雀等500多种脊椎动物为云南特有或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天然基因库。云南物种种类多,但种群规模小、个体数量少;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但分布地域狭窄、分布面积小,受到干扰极易陷入濒危甚至灭绝的境地。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杨宇明教授认为“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为国家生物、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奠定了重要资源基础,是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源泉,是不可替代的核心战略资源。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对维护跨境国际河流生态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段昌群认为“云南是中国维护世界生态健康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区域,是中国生态外交的关键地带,云南省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具有极高价值,服务和支持长江珠江下游中国黄金经济带的发展,也维护着东南亚南亚多个国家的生态健康,溢出效应十分突出。”“云南复杂多样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调节功能(调节气候、养分循环等)和支持功能(固碳释氧、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云南的森林资源是全球重要的碳库,它们在贮藏全球碳源,消减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方面,在储藏水分、调节气候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保护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生物圈的可持续性和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是区域性问题,还是全国性、全球性问题,具有世界意义。

二、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

云南最大的价值和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已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保障和核心竞争力。《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在前言中是这样概括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保护好云南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作为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要内容,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严厉打击生物资源破坏活动,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生态系统质量稳中向好,物种保护体系不断完善,部分珍稀濒危特有物种种群数量持续增加,遗传资源收集保藏不断深化,全社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逐步增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的格局正在形成。……在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资源保护,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为国家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凝集共识,保护优先,规划先行

云南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成立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强化统筹协调;成立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拓展社会资本参与保护渠道。从2007年开始,云南相继推出和实施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规划》《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云南省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2011-2020年)》《云南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方案(2016-2020年)》《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规划(2017-2030年)》《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2017-2025年)》《云南省湿地公园发展规划(2018-2025年)》等一系列规划,发布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若干意见》《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08-2012年)》《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纲要(2008-2020年)》《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等重要文件,从不同层面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让生物多样性保护范围和保护力度持续加大。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确定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近期、中期和远期)、重点任务,是云南省2012-2030 年生物多样性资源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指导性文件。实施八年来,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生态系统质量稳中向好,物种保护体系不断完善,遗传资源保护卓有成效,2020年的中期目标基本实现。

(二)健全制度,完善体系,多措并举

一是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和法规。省委、省政府确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位,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职责,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体系,颁布《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云南省国家公园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生物多样性保护走上了法制化轨道。

二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将滇东南、滇南、滇西、滇西北、无量山—哀牢山等6.53万平方公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划入红线,面积占红线面积(11.84万平方公里)的55.2%,构建了云南省“三屏两带”的生态安全格局。

三是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自1958年云南省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云南省对自然保护区的探索已走过60多个年头。目前,共建有各类自然保护地360个,其中自然保护区166个、风景名胜区66个、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5个、国家湿地公园18个、森林公园58个、国家公园1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1个,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其他保护地为补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落实国家和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规定,理顺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及职责,严格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活动监管,提升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加强重要自然生态空间系统性保护,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使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的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提高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四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编目,建立了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开展了生态系统观测及30多个物种的专项监测调查,率先开展首个省级尺度上的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普洱市景东县在中国率先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试点。

五是持续加强生物资源合理利用及生物多样性减贫示范。云茶、云药、云花、云菌、云果等生物优势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是全国最大的核桃、澳洲坚果种植和生产基地,花卉、咖啡、坚果产值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黑颈鹤、犀鸟、滇金丝猴、亚洲象、白眉长臂猿等成为生态旅游名片,贡山县独龙江乡通过开展草果、重楼、羊肚菌等云药、云菌林下特色种植和独龙牛畜禽资源特色养殖,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

六是严格生物多样性监督执法。建立多部门合作的协调机制,不断加大对生物多样性违法活动的打击力度,对走私、贩运、破坏生物资源等违法活动进行专项整治。

(三)勇于担当,切实履约,争创一流

云南创造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六个率先,三个创新”的云南模式,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率先试点建设国家公园。1996年,云南省借鉴国外经验率先在国内开展国家公园研究和实践探索。2006年试点建立了普达措国家公园,在保护好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的前提下,统筹发挥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为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颁布了中国大陆首部国家公园地方法规——《云南省国家公园管理条例》,出台了中国第一批国家公园管理政策与建设标准,形成了国家公园建设的云南模式。

率先建立中国首个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2007年,云南省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建成了中国首个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也是全球仅有的两个按国际保存标准建设的野生生物种质库之一。

率先发布全国首部生物多样性白皮书。2020年,云南在发布《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2018版)》《云南省外来入侵生物名录(2019版)》的基础上,率先发布全国首部生物多样性白皮书——《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向国内外充分展示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

率先在全国开展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2004年云南在全国率先提出“极小种群”保护倡议,启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行动。“十三五”以来,《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明确的112个保护对象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巧家五针松等67种野生植物种群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亚洲象、滇金丝猴等保护成效显著,数量大幅增长。

率先在全国开展野生动物肇事补偿。为有效解决野生动物肇事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等问题,1993年云南在全国率先建立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制度,启动了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试点,引入商业保险模式,完善补偿机制,并于2014年实现了省域全覆盖。

率先在全国理顺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云南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切实理顺自然保护区管理机制,将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分别明确为正处级和副处级,人员经费统一纳入转移支付预算,夯实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

创新开展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老挝、缅甸、越南等毗邻国家开展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了“中国西双版纳—老挝北部三省跨边境联合保护区域”,加强与泰国、柬埔寨合作共享。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澜湄合作”新亮点。

创新开展林业科技“双十行动”。以热带雨林、干热河谷、高原沼泽湿地等10个重要生态系统和云南松、思茅松、沉香等10个重要树种为重点,出台“双十行动”林业科技专项规划,科学开展保护和利用。

创新建立较为完备的林业种质资源保存体系。为促进云南林草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建立各类林木种子生产基地5551个、82.8万亩,初步建成了云南特色乡土树种保障性苗圃体系和野生茶树、古茶树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区保护点,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持续增加。

当下,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站在了新的起点,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发出“春城之邀”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最美彩云南,坚定不移地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争当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排头兵,为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贡献云南力量。

猜你喜欢

自然保护区云南省物种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丽水发现新物种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疯狂的外来入侵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