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服务学习课程劳动教育融入研究

2021-11-25

现代交际 2021年15期
关键词:阶段劳动社区

于 越

(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中共中央于2020年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两个文件,对我国新时期劳动教育的内涵、要求、培养目标、总体思路及实施办法做出了新的指示。如何将服务学习课程运用到劳动教育,是我国高校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应该探索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与服务学习的内涵

檀传宝[1]认为,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以帮助学生树立劳动价值观,提升其劳动素养,将中华民族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伟大精神传承和发扬为目的。他认为,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劳动价值观,包括积极的劳动精神、正确的劳动态度及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等;而劳动素养则是身为现代国家公民应该具备的为进行创造性劳动奠基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及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良好的劳动习惯等。黄济[2]认为,劳动教育的重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其热爱劳动的品德;劳动教育涵盖的范围广,其中所包含的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劳动健康教育、劳动创造教育与“五育”中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关系极其密切,故劳动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中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服务学习的教育学基础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的经验教育理论,他认为“所有真正的教育都来自体验”,即教育是学生在接触并不断探索社会时积累、改造和总结经验的过程。[3]服务学习是将课程理论知识与社会服务活动相结合,从而实现教育服务社会这一职能的开放性学习方式,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目的是追求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共同发展。谷贤林[4]教授认为,服务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和环境之间产生相互的影响,还能使学生通过实践反思提高社会责任和公民参与感、个人知识技能,增强道德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服务学习课程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专业的理论、实践知识及规范的总结反思环节,这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有借鉴和推动作用。

二、劳动教育与服务学习课程

1.服务学习课程的内涵和标准

服务学习包括服务学习课程与服务体验两部分,体现了教劳结合的教育理念。服务学习课程与传统的大学课程在学习对象、学习理念、学习方式、学习反思和学习评价等方面都有差异。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服务学习课程,秉持在服务中学习的理念,以必要的课堂学习与社区服务结合,有教师、社区工作负责人及同组成员共同组成的评价团队;因此,服务学习课程的内涵可以界定为:具有完整的课程实施结构,旨在通过课程学习与社区服务并行的方式来提升学生个人知识技能、社会责任和公民参与感,增强道德和批判意识及满足社区需求的一门课程。

制定服务学习课程的标准以高等教育的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教学大纲时要围绕课程目标,总结社区服务的经验,对两部分课程的课时分配和课程计划做出明确规定,而课程目标的确定应该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带领学生进入社区之前,需要了解社区的需求和基本情况,对学生进行社区服务的相关技能培训。服务学习的评价标准不只关注于“服务”结果,还要衡量“学习”结果。

2.劳动教育与服务学习课程的关系

劳动教育与服务学习课程的总体目标、学习内容、课程实施、反思环节及评价方式等可以体现二者的联系和区别。首先,无论是劳动教育还是服务学习课程,总体目标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区别是劳动教育是以帮助学生树立劳动价值观、提升劳动素养为目的;而服务学习课程的目标包含旨在提升学生个人知识技能、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感及满足社区需要、推动社区发展的服务目标两部分。劳动教育中涉及服务性劳动教育;因此,其涵盖的教育内容包含服务学习课程的内容。其次,《意见》中提到劳动教育应构建完善的体系,设立相关的劳动必修课及劳动周,并强调劳动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入其他学科。而服务学习课程也采用独立设课,与其他专业课程相结合及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等实施途径。[5]再次,《指导纲要》指出劳动教育要重视“反思交流”环节,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价值,积极交流、总结,从而养成反思的习惯。在服务学习课程中,反思是很重要的环节。并且,劳动教育和服务学习课程都以发展性评价和综合评价为主,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对课程的实施结果进行经验总结。

三、运用服务学习课程开展中国特色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索

服务学习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来说是一种教学工具,也是一种教育策略,任何一门专业课程都可以积极地融入服务学习。高校可以利用服务学习课程来进行劳动教育,对服务学习的准备、实施、反思和总结四个阶段进行改善,包括教学内容的补充、教学方式的创新及教学反思活动的完善,以确保达到帮助学生树立劳动价值观、提升其劳动素养的总目标。

1.在服务学习课程中开展劳动教育的准备阶段探索

服务学习课程的准备阶段包含两方面:课程总体设计和服务前准备。在设计服务学习课程时,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课程的目标,根据课程目标来设计课程的主题,围绕主题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的主题要新颖、鲜明,具有现实意义;课程的内容往往是多门学科的结合,丰富、广泛且实用。课程实施后,要在反思阶段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些问题要有价值,能够吸引学生兴趣,激发他们求知和实践欲望。服务学习课程的最后一步就是进行教育和学习经验的总结。在进行服务前,高校要组建跨学科的教师团队,实地调研社区服务工作点,与合适的社区协商一致并建立合作关系,明确自身和社区各自的角色和职责,确定项目设计等环节。

根据以上对服务学习课程准备阶段的表述,高校在进行劳动教育时,首先是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的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围绕目标设计主题、教学环节,安排学习内容和要求。而在劳动教育前的准备阶段,教师应当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感悟中华民族热爱劳动并以此为荣的传统美德。在课程实施之前,为学生讲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端正学习态度;进一步讲授服务性劳动教育的实施理念、课程环节和内容,帮助学生对整个劳动教育体系有大致的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服务主题,给予劳动示范,安排学生进行劳动练习。

2.在服务学习课程中开展劳动教育的实施阶段探索

服务学习课程的实施阶段通常指的是社区服务阶段。教师团队带领学生前往服务社区,根据服务课程准备阶段设计的课程方案开展服务性劳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无论是高校还是社区、企业都应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力争达到双方结果的最优化。高校往往能够在分析好社会发展环境及自身情况的基础上,改善办学格局,寻求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与社区和企业合作,通过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办法,创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制度来联合培养人才,并不断改善服务学习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实践解决问题,所得到的学习成果能够为所在高校获取办学资源、技术支持及经验积累;高校也能通过服务获取社会、社区和企业的信任,并且不断评估教育方案的可行性,不断优化和改进。这一阶段的探索能够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环境适应、组织与协调等社交能力,形成乐于奉献的、积极进取的品质和价值取向。

在服务学习课程中开展劳动教育的实施阶段需要围绕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和素养、指引学生按照教育方案来实施服务性劳动;在劳动中磨炼学生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热爱劳动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在劳动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与其他成员交流的能力及对环境的适应性。教师也要关注学生劳动后的效能感和自信心的提升,适当强调和强化劳动价值观。服务学习课程的设计和实施环节需要全体师生手脑并用,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3.在服务学习课程中开展劳动教育的反思阶段探索

在服务学习课程中,反思阶段为重要阶段,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思考与环境的交互,连接所学知识与真实体验,反思自己、他人、社区,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服务学习课程中的反思应当存在于整个服务过程中,与服务实践交替进行,以确保服务思想和行为的同步发展。

在服务性劳动过程中,反思的主体不仅是劳动的学生,还包括承担督导、观察任务的教师。教师需引导学生使用记录服务日程的方式来呈现反思内容;每日的服务性劳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反思服务的成效和出现的问题,整合认识和体验。学生对课程内容与服务性劳动之间的联系、社会现象出现的因果、劳动时超出预期的事件等的反思,会帮助他们理解劳动对自身成长、社会进步的影响,有利于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教师团队抓住反思的关键问题和事件,根据反思结果来改进相应的服务方案。反思环节不仅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的回顾和思考,更是当教师教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出现不平衡、不匹配时对学生产生刺激学习和思考的节点,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6]并且,每个人因体验不同、想法不同、行为不同,反思结果会产生差异,通过交流可以形成更多思维的碰撞。

4.在服务学习课程中开展劳动教育的总结阶段探索

服务学习课程的总结阶段通常是教师组织学生对学习的全过程进行回顾总结、汇报心得。教师需要整理全部课程完成之后的评估情况,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估、学生之间的评估、服务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学生对教师的评估及学生的自我评估。最终的评估结果对于服务课程的改进、学校对课程实施效果的考量有重要意义。

劳动教育课程中的总结阶段最重要的是学生分享自己的劳动感受和收获,教师对劳动教育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教师的评估应围绕学生在劳动中的表现,包括他们对劳动的本质和价值的理解,对自身在劳动中扮演角色及所承担责任的认识,对服务性劳动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及解决劳动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这些评估,有的是根据学生在反思阶段的交流分享、反思报告来分析;有的则是教师团队对学生劳动过程、劳动结果及学生互评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所给出的劳动教育评价结果需要记录在学生的终结性评价中,测评结果也作为改进各门课程的参考。

四、结语

《意见》和《指导纲要》两份文件,既强调了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也表明了“教育源于生活,终将回归生活”。服务学习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调配,与旨在树立学生劳动价值观念,培养劳动素养的劳动教育相结合,能够使学生在真实的劳动体验中收获进步和成长。

猜你喜欢

阶段劳动社区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热爱劳动
影像社区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影像社区